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2021-02-15 文明雜誌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

(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蕩、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布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歷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公元621年,朝廷頒布衣服之令,初步擬定了冠服制度。公元624年,又對原有的服製作了修訂,重新頒布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自此唐朝服飾有章可循。按新令規定,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袞冕等14種,皇后之服有褘衣、鞠衣及鈿釵衣3種,文武百官之服有袞冕、繡冕等10種,命婦之服有翟衣、鈿釵禮衣等6種。這套服制制定以後為後世沿襲,各朝雖然都作過修訂,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穿袞冕服的帝王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裝扮,瑰麗美豔,風格大膽開放,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在服裝上的體現。初唐婦女的服飾,上穿窄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間系扎絲帛之帶。以後數百年間,雖屢經變化,但始終保持這一特色,即使在胡服盛行之時,這種服式也沒有被廢棄。盛唐以後,還出現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服裝:上身不穿內衣,以裙腰遮住雙乳,外用輕紗蔽體,這種裝扮在中晚唐貴族婦女中特別流行,並一直延續到五代。

穿綺羅衫的唐代女子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唐代絲綢生產達到歷史高峰,開元天寶年間,朝廷收入絲織品就達740餘萬匹,為中國歷代絲綢貢賦最高值。長安就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貴妃院及內作使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全國的絲綢生產空前擴大,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有新的、重大的變化,其品種之豐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當時千般奢華的服飾競豔提供了充足多樣的質料。

穿窄袖短襦、長裙的唐代女子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女俑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動亂不安的政治局面,中國社會出現了一段承平時期,經濟、文化都有所發展,都市的商業經濟也漸趨發達。然而宋王朝在初期短暫的繁榮過後,便陷入了與遼、金、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在內憂外患的政治現實之下,宋朝政府依然對制定服制十分重視,不斷調整服飾禮制。公元961年,以《周禮》為藍本的服飾體系正式頒行,並實行了70餘年,以後又經過多次修訂。

宋代纏足婦女所穿的三寸金蓮    福建福州黃升墓出土

程朱理學在宋代具有較高的思想地位,它強調封建的倫理綱常,力戒浮華侈靡。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審美意識有較大改變。社會輿論普遍認為衣冠服飾不應過分華麗,而應崇尚簡樸,尤其是婦女服飾,應淡然素雅。各朝皇帝也三令五申,整飭服飾務從簡樸,不得奢僭。宋寧宗嘉泰年間,朝廷還將宮中婦女的金翠首飾堆放至街道上點火焚燒,以示崇簡決心。在理學思想的影響和法令禁律的規範下,宋代的衣冠服飾總體上顯得拘謹保守,款式變化不多,色彩也不夠豐富,和唐代形成鮮明的對比。歷經了盛唐的絢麗之後,宋代的服飾風格走向了質樸、潔淨和自然。

從宋代開始,中國婦女中出現了纏足陋習。纏足婦女所穿的鞋履以纖小為尚,和唐代婦女的笏頭履、雲頭履迥然不同。這種鞋子的鞋頭大多做得很尖,如蓮花之瓣,因有「三寸金蓮」的形容。這種戕害婦女身體的纏足之風在中國一直延續了上千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開始逐漸廢除。

素雅的宋代女裝    明·仇英臨宋人《妃子浴兒圖》

公元10世紀前後,中國歷史上除了宋朝政權以外,還先後建立過遼、西夏、金、元等政權。這些都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遼由契丹族建立,西夏由党項族建立,金由女真族建立,元由蒙古族建立。這些民族取得政權後,一方面從漢族服飾中吸取精華,不斷完善本族服制;一方面依仗武力,在其統治地區強制推行本族服制,致使漢族服飾全面胡化,服裝功能也從注重禮儀轉向注重實用。

契丹在建國以前,世居遼河流域,以遊牧狩獵為業,生活得非常艱苦。由於契丹是一個從氏族社會跳躍到封建社會的民族,早期服飾只以獸皮裹身,一直到立國前夕,才學會種植桑麻,紡織布帛,穿著起布制的衣服。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北方稱帝時,衣冠服制尚未具備。公元916,阿保機建立了遼國,於公元938年頒布服制,在後晉服制的基礎上創立自己的衣冠服制。以遼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皇帝、漢官俱穿漢服,太后及契丹臣僚則穿胡服,採取了兩種不同的體制。

金代貴族的雲鶴紋織金錦棉袍    黑龍江阿城齊國王墓出土

党項為羌族中的一支,原居於析支,北周后期勢力逐漸擴大,隋唐時內附於中原王朝,向中原王朝稱臣。公元1038年,元昊立國稱帝,建國號為大夏。党項原為遊牧民族,以武功立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西夏政權建立之後,十分仰慕漢族文化,逐漸崇尚起儒學,在衣冠服飾上建立了兼具中原漢族與本民族特色的服飾制度。

女真族長期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地區,隋唐時期還過著原始的氏族部落生活,以漁獵為生。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定國號為大金。統治北中國大部分地區一百餘年。金人剛進入燕地時,輿服效仿遼代做法,也分南、北兩制,後得宋朝半壁江山,遂參酌宋朝服制而略加變易。公元1140年,制定冠服之制,上自皇帝冕服、朝服,皇后冠服,下及臣僚朝服、常服一一定明。大定年間,又補充了百官公服及庶民之服。至此,金代服制基本具備。

戴暖帽、穿織金錦龍袍的元代帝王    元·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

蒙古人原來長期生活在黑龍江額爾古納河岸的深山密林之中,後遷徙至漠北草原,與當地的突厥、回紇部落雜處,散居成許多互不相屬的部落,經過近百年的吞併掠奪,最後由成吉思汗完成蒙古族的統一。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公元1271年,建國號為大元。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以遊牧為主,衣冠服飾較漢族簡樸,入主中原後,在生活習俗上受漢族影響較深,服飾日益講究。元初立國,初創各項制度,冠服車輿保留原有特色。元世祖統一天下後,近取金宋,遠法漢唐,依然未能完善冠服制度;至英宗時冠服制度才完備,上而天子冕服、腰輿、儀衛、隊仗,下而百官祭服、朝服以至士庶百姓服色一一定明,井然有序。


這些少數民族雖然在服飾制度上取法中原,但在服飾元素與特質上,依然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具有明顯識別性。

戴冠、穿長袍的西夏貴婦    內蒙古黑水城出土唐卡

公元1368年,以朱元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起明朝政權。明朝建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有效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生產技術顯著進步。隨著生產力提高和市場開拓,工商業人口不斷增加,一批新興城市逐漸形成。生產技術進步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以紡織業為例,相繼出現了南京、北京、蘇州、杭州、嘉興等一大批專業生產地區,絲綢產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明朝從蒙古統治者手中奪得政權,對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制度相當重視。建國不久,便作出廢棄蒙元服制的決定,並根據漢族的傳統習俗,上採周漢,下取唐宋,著手制訂新的服制。公元1370年,明代的冠服制度初步制定,其中包括皇帝冕服、常服,后妃禮服、常服,文武百官常朝之服及士庶階層的巾服等。公元1393年,朝廷又對原定的服製作了一次大規模調整,以後數百年間變動不大,只是在服裝的顏色及禁忌方面作了些更為具體的規定,如不許官民人等服用蟒龍、飛魚圖案,不準用元色(黑色)、黃色和紫色等。

宋元以後,中國的文化重心有逐漸向江浙一帶轉移的趨勢。松江府成為江南地區的文化中心之一,尤其以上海地區為典型。明代以來,上海一向崇尚奢華,衣必求貴,綺羅輕裘。在衣著的色彩、用料、式樣上均越份逾規,朝廷的服飾典制在這裡幾乎成為一紙空文。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江南士人的服飾逐漸趨向華麗鮮豔,質地追求絲綢綾羅,式樣也追求奇異翻新,甚至男著女裝,圖案上也出現了團龍、立龍,逾越名分。這一趨勢的出現,與明代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公元1644年,愛新覺羅·福臨率群臣於天壇祭祀天地,同時宣告清王朝的建立。滿族為女真後裔,在衣冠服飾及風尚習俗方面,都保留著女真族習慣。清軍入關後,立即採用金代的做法,強令漢族男子依照滿族習俗改變髮式:剃去額發,結髮垂辮。1645年,清軍攻下江南,朝廷採取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釀成了江南屠城的慘劇。清朝政府還強迫漢族軍民改穿滿族人的服裝,唯婦女、儒生、徒隸、伶人、和尚、道士以及穿婚服、喪服的人不在禁限範圍之內。定都北京後,清政府將本族服裝定為法服,綿延兩千多年、歷經變遷的漢民族冠服制度在清代遂告終結。

戴暖帽、穿長褂的清代官吏    清·金昆等《冰嬉圖》

清朝服制擬定於入關之前,定都北京後,又吸收了部分漢族服制進行修訂。公元1652年,《服色肩輿永例》經世祖欽定後頒行天下,從此,清朝服制正式確立。從整個服裝發展史來看,清代服飾形制在中國歷代服飾中最為龐雜繁縟,規章制度也多於任何朝代。對皇帝、親王、皇后、皇妃以及百官的朝服、冠帽、飾品各有規定,根據等級、身份、場合、季節的不同,需要穿著的服裝也各有不同。冠服制度作為政治體系的組成部分,成為清王朝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清朝晚期,封建社會已瀕臨崩潰的境地。甲午戰爭以後,西方文化伴隨著列強的武力入侵向中國滲透,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898年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發起的百日維新是近代對「衣冠之治」的第一波衝擊,維新派要求皇帝作出表率,率先斷髮易服,為天下頒布法令,令官員百姓均依令效行。雖然服制改革沒有以政府詔令的形式在全國推行,但是各省學堂中紛紛出現了效仿西式服裝、短衣皮靴、文武無別的著裝風格。此後,關於服飾變革的要求便在採用西式服裝、剪掉髮辮、放棄纏足三個主要方面展開,不斷有改革派在進行服飾改革努力。

冠服制度作為一項政治制度,在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中,為了維繫政權以及相應的封建等級秩序一直發揮著它的作用。統治者頒布建立冠服制度,以之宣告自身權力的合法性,進而將這種統治意識形態滲透進著裝禮儀、日常文化中,保證統治權力的延續。從商周以至晚清,其間服制變遷不斷,但其首要的用意莫不以此為大。晚清以降,隨西風東漸,改良、革命風起雲湧,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進入了劇烈的變動中,服飾概莫能外。一場服飾文化、觀念的現代轉型由此肇始。

相關焦點

  • 「垂衣裳而天下治」,從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觀
    引言:中國服飾講究「神形具備」,這和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密切相連。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都發生全面大變革。經濟上,鐵農具的改良,使得以糧食和桑蠶種植為代表的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諸侯各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推動了政治上的變革。
  • 垂衣裳而天下治
    服飾遭政治協迫,是權力的任性。據沈從文考證,衣分等級,並形成制度始於西周。成「辨名分,明等威」工具,得到社會認同,則緣於歷代王朝「服飾政治」推廣。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認為,「衣有廣狹二義。一方面,統治者篤信「垂衣裳而天下治」;一方面,歷代王朝需延續「改正朔,易服色」傳統。「服飾政治」由來已久。漢代,規定「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明代得到細化,「令農衣綢、紗、絹、布,商賈止衣絹、布」,「禁商販、僕役、倡優、下賤服貂裘」。條文壁壘森嚴,對「不應服而服者」如何「罪之」?
  • 古代的女子穿的內衣是什麼樣子的?也是有一定的發展過程
    而一個人的美貌是和外表服飾和氣質息息相關的,人是視覺動物第一眼當然就是服飾帶給你的視覺效果了,不論是在現在還是古代對我們來說都是同樣重要的。但其實服飾對於人的重要性從最初的遮擋身體和寒冬取暖到文明進步後對人體結構的提升和國家民族風貌體現。
  • 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
    原先我做這個漢服系列題材的原因:是想要將漢服以「體系化「的模式給展現,將漢服從遠古時期的「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明清時期的
  • 古代服裝的風格流變
    點...點點擊藍字關注,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 一、中國古代服裝形制  中國古代服飾以漢服為主流,漢服指的是傳統漢族服飾
  • 垂衣治天下告訴你答案
    ,方便而已,習慣而已,約定俗成而已……其實,衣服為什麼分上裝下裝,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一個小問題,卻蘊藏著大道理;正如大道理,卻往往蘊藏在小問題中……我們必須要上溯到五帝時期了,孔子所作《易經·繫辭》說,黃帝堯舜時期,「垂衣裳而天下治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
    劉永華教授主要從事古代軍戎服飾、車輿馬具復原研究,以手繪的方式復原中國古代服飾,再現古代社會各階層的服飾特徵。為進一步了解劉永華教授的古代服飾復原研究和中國古代服飾史,我們連線了遠在澳大利亞的劉永華教授。Q:星球研究所A:劉永華教授 Q:您走向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的契機是什麼?A:我在上海戲劇學院原來的專業是舞臺設計,曾擔任電視劇《封神榜》劇組的舞美道具設計。
  • 中國古代服飾演變,五分鐘帶你了解各個時期的服飾
    原始社會服飾夏、商、周夏:出現了君王祭祀用的冕服。商:服飾的基本形式為上衣下裳,右衽交領,呈現出中國古代服飾的基本特點。夏商周時期服飾春秋戰國服飾服飾形制的百花齊放胡服騎射,出現合襠褲深衣成為大眾服裝冕冠,簡稱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禮帽。也是古代帝王最高等級的首服,冕冠由冕板、冕旒、筍、紘、充耳等組成。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
  • 中國的服飾文化其實一直在演變
    #漢服文化#說起漢服,應該會馬上聯想到近段時間街上的那一些身穿漢服的漂亮小姐姐,但漢服文化的復興只是靠愛好是不行的,更需要的是漢服背後的中國文化復興漢服又經歷了什麼演變?我們從先秦開始說起。以西周為例,周朝因為禮樂制度的存在,服飾是很講究的,或者說等級森嚴,什麼階級的人穿什麼衣服,這也是古代貴族社會下的一個標誌。在這個時期,服裝還是分上衣和下裳的,但上衣無一例外還是寬大的袖子。最主要的是平民的衣物色彩是非常樸素的,那種大面積的彩色衣服只有貴族可以享用。
  • 漲知識 | 古裝服飾的演變歷程
    * 石器時代我國是歷史悠久的衣冠大國,隨著民族間融合,服飾樣式和穿著習俗不斷演變,歷代服飾不僅朝代間有明顯的差別,同一朝代的不同時期也有顯著的變化,種種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服飾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周朝服飾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
  • 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演變史
    從先秦時期我國古代服制開始建立,對以後各個歷史朝代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華夏族服飾的特點是上衣下裳,寬衣博帶,「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實際是裙,而不是褲。春秋戰國時期的女子服飾以深衣為主。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一致,由戰亂而波動,經濟文明昌盛,服飾的開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出現出一派絕後絢爛的現象。
  • 中國歷代服飾演變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餘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
  • 古代服飾文化「知多少」
    這一古代服飾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服飾之美,不僅滿足生活的需要,帶來視覺的享受,其發展還呈現了一段時期民俗和文化的特點。古代服飾是如何發展演變的?古人又是如何染布、製衣的?  「華夏」名稱與服飾相關  漢服,越來越走入我們的生活。一些高校、社區成立了漢服社團;電商平臺上,漢服成了年輕人喜愛的暢銷品;各類漢服秀更是屢見報端。
  • 從明朝服飾看明朝社會,淺談冠服制度下的明朝服飾如何演變?
    《周禮·春官·典瑞》:「辨其名物,與其用事,設其服飾。」服飾,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物。在古代,人們用服飾來遮羞禦寒,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服飾的款式和種類也變得越來越多。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藝術。
  • 古代女性穿的裙子都拖地上了,為何從不怕弄髒?其實裡面大有玄機
    許多的古裝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到一些古代女性所穿的衣服,其長度極其的長,下擺都拖到地上,簡直可以當作拖把使用了,這種現象在真實的歷史上,有可能發生嗎?為何她們就從不怕將裙子給弄髒了呢?其實這裡面大有玄機,想要詳細了解這個問題,得從了解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變化去入手。
  • 至尊至貴至美:中國古代女子鳳冠霞帔的由來與演變
    很多人誤以為「鳳冠霞帔」就是中國古代女子的嫁衣,以為古代女子出嫁時,會頭戴鳳冠,身穿霞帔,腳踏紅繡鞋,滿身喜慶,以最美的姿態來迎接人生的重要時刻。其實不然,恭喜你被古裝劇誤導了。事實上在古代,「鳳冠霞帔」是從隋唐,唐代至清代結束的古代貴族女子在儀典時和婚嫁時,所穿著的命婦裝束。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古代女子如何穿衣時尚搭配?種類滿目琳琅
    現如今,各種古風服飾也在慢慢形成潮流,相信大家也經常看到很多女生都穿著漢服等古風附屬出現在大街上。大家知道服飾是怎麼出現的嗎?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憶到原始社會時期。每個時代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像顏色,樣式等等。在暢銷書《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裡也介紹了很多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特徵。一個民族的服飾史,也同樣是民族的文化歷史變遷的證明。
  • 中國古代服飾(一)
    古代服飾商代服裝  中國古代的殷商時期開始有了文字,那時的文字絕大多數是象形字,甚至是圖畫。從甲骨文中我們可以見到衣、履、黃裳、帶、袂等反映服飾著裝的字樣。說明服裝與服飾體系正進一步完善。  衣、裳、冠、履、帽、襪等服飾形制的不斷出現,表明人們對服裝的理解也日益提高,逐漸從單純的實用功能,向裝飾點綴方向發展,從而使古代服飾趨向完整和統一。
  •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
    漢服是我國古代的傳統服飾。與日本和服相比,漢服歷史悠久。與和服的寬敞典雅相比,穿著漢服的女性更加優雅、典雅,展現了中國禮儀之鄉的魅力。那麼,漢服在不同朝代之間有什麼區別? 漢服的歷史發展 《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 中國古代兒童沒有自己的專屬著裝嗎?談談唐代的兒童服飾
    不過最近幾年,中國古代服飾逐漸走進普通人民視野,吸引了大眾流量,甚至有專門的同好來宣傳中國獨有的漢服文化,並因此產生了「漢服圈」。現代流行的大眾漢服服飾除了產出成年男性、女性的服飾以外,鮮少有漢服店出售兒童漢服服飾。難道中國古代兒童沒有自己的專屬著裝嗎?他們只是穿著改小的普通男、女服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