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國服飾講究「神形具備」,這和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密切相連。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都發生全面大變革。經濟上,鐵農具的改良,使得以糧食和桑蠶種植為代表的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諸侯各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推動了政治上的變革。
以周天子為中心的「禮治」社會全面崩潰,諸侯混戰中,各種思潮代表不同利益階層、不同政治主張、不同文化取向的「百家爭鳴」局面形成,並影響和推動著當時的社會風氣,一系列以服飾文化為代表的觀念也在碰撞、融合、發展,促使著服飾的發展、變革。
這當中對中國服飾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儒家和道家。所謂「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希望通過服色「明貴賤、辨等級」,規範人們的行為,穩定社會的秩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觀和色彩觀。
儒家的服飾觀:文質彬彬
在中國傳統的服飾文化中,服飾不僅僅起到遮身蔽體的作用,更是外化成為封建社會「禮治」的文化載體。中國傳統服飾觀,以儒家孔子為代表,崇尚的是以「禮」為核心的服飾文化觀。孔子希望藉助服飾這一外化的形式推行尊卑長幼的禮治社會。在他看來,服飾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不可以不分等級,故而形成了「文質彬彬」這一儒家服飾觀的基本原則。
01儒家極為重視服飾的形式美《論語》記載:「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意思就是說不同顏色的衣服要講究不同的搭配,穿黑衣服要搭配羔羊皮,穿白衣服要搭配鹿裘,黃衣服則要配狐裘,只有講究不同顏色、不同質地的內外搭配才是和諧的、審美的。
《禮記.冠禮》中載:「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觀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
可見,儒家非常重視冠禮,而且還重視冠禮的形式美。而這種「禮」的要求還體現在內外著裝和款式長短上,夏天穿衣也要講究規矩,一般將又薄又透的細葛布用作夏季的內衣,因為薄而透,為防止失禮,外面一定高穿外衣。
那麼,為什麼儒家就一味強化服飾的外在形式呢?孔子認為,形式一定要與內在的修養、德行相統一,這才是「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在他看來,沒有合乎禮儀規範的服飾形式美,那麼就和底層鄉野之人沒有差別;如果只有合於禮的外在形式美,而缺乏高尚的人格修養,那麼這種徒有虛表的華麗服飾,就如同誇誇其談的史官,經不起推敲。
總之,只有將「文」和「質「相統一,才是和諧的,才是符合審美需要的。所有這些都是孔子認為符合」文質彬彬「的標準著裝。
02儒家有「以玉比德」的觀點《荀子.法行篇》:「子貢問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貴玉而賤珉者何也?為夫玉之少珉之多邪?孔子曰:惡!賜是何言也!夫君子豈多而賤之,少而貴之哉!」
孔子駁斥了對玉和類玉的石頭珉的禮節,他闡釋:玉的很多特色就如君子的品格一般,玉的溫潤如君子的仁義,玉的堅硬如君子果斷而行文通達等等,徒有文採雕飾的石頭怎麼能夠和玉相媲美呢?可見,這些觀點也都是孔子」文質彬彬「的體現。
道家的服飾觀:被褐懷玉
道家的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的思想是嚮往樸素的自然,反對人為改造自然,反對一切精神或物質上的有為,認為「無為」才是人類的理想狀態,其服飾觀,從根本上與儒家的服飾觀相左。
01以不加任何紋飾的簡樸衣服為美這是老子思想在服飾上的直觀表述,老子從根本上是反對儒家的」文「,認為衣服要以舒適、簡樸為美。道家也重視如玉一般的品質,但道家的」玉「是未經雕琢的璞玉。
《晉王弼注》:」被褐者同其塵,懷玉者寶其真也。聖人之所以難知,以其同塵而不殊,懷玉而不渝,故難知而為貴也。」
意思是雖然聖人穿著粗布衣服,但人格品質卻如璞玉一般高貴。從服飾文化學的角度去看老子的服飾觀,他注重的是人的修養和品德,至於衣服的形式並不重要,只要舒適、簡樸就好,甚至反對對服飾加以任何的修飾。這與儒家的「文質彬彬」和「君子無故玉不去身」觀點截然不同。
02主張人要順乎自然,不用外物矯自己《莊子.至樂》中說:「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其為形也亦愚哉?」
莊子認為追求華美服飾不值得提倡。總之,道家的服飾觀是講究隨性自然,反對任何外化的妝飾,反對服飾的禮制化,根本上是道家「逍遙」、「自由」思想的體現。
總結:
春秋時期,隨著染色技術的進步,服飾色彩在青、赤、黃、白、黑五色的基礎上,日漸豐富,有了紅、綠、紺、緋、紫、黃、藍等各種色彩斑斕的間色,多樣的色彩提供了多樣的選擇,同時也被注入了尊卑貴賤的政治內涵,並由此形成了完備的色彩等級觀制度。所謂「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希望通過服色「明貴賤、辨等級」,規範人們的行為,穩定社會的秩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觀和色彩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