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衣裳而天下治

2020-12-28 天眼新聞

服飾遭政治協迫,是權力的任性。據沈從文考證,衣分等級,並形成制度始於西周。成「辨名分,明等威」工具,得到社會認同,則緣於歷代王朝「服飾政治」推廣。

王力《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認為,「衣有廣狹二義。廣義的衣指一切蔽體的織品;狹義的衣指身上所穿的」。《毛傳》說,「上曰衣,下曰裳」;《說文》進一步闡釋,「常,下帬也」(「常」通「裳」、「帬」「裙」)。一方面,統治者篤信「垂衣裳而天下治」;一方面,歷代王朝需延續「改正朔,易服色」傳統。

「服飾政治」由來已久。

漢代,規定「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明代得到細化,「令農衣綢、紗、絹、布,商賈止衣絹、布」,「禁商販、僕役、倡優、下賤服貂裘」。條文壁壘森嚴,對「不應服而服者」如何「罪之」?《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有「不應服而服者」被打案例。

原來,被打者王義安,從事妓院行業。按明代「服飾政治」規定,「倡優」屬「賤業」。不得「服」讀書人之「服」。這種情況下,王義安戴著讀書人才可以戴的「方巾」,到酒樓會客,被兩個窮得叮噹響的秀才撞上,便「不由分說,走上去,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臉就是一個大嘴巴,打的烏龜跪在地下磕頭如搗蒜,兩個秀才越發威風」。最後,王義安「在腰間摸出三兩七錢碎銀子來,送與兩位相公做好看錢」。

很明顯,王義安惹禍,原因在錯戴方巾。生活中如此,舞臺上更是「寧穿破,不穿錯」,嚴格按生、旦、淨、末、醜程式穿戴。這些程式,已與觀眾達成政治認同。看到戴黃帽、穿黃蟒,就是皇帝;看到戴相貂、穿蟒袍的人,就是大臣。人物一出場,觀眾就知道人物年齡、性別、社會地位、生活境遇。若跟王義安一樣,違規穿戴,臺上臺下將一片混亂。

好在王義安,用錢擺平了倆秀才。王善寶家的,就沒這麼幸運。《紅樓夢》第七十四回,邢夫人陪房王善寶家的,分不清主僕等級,負責抄撿大觀園時,得意忘形地撩賈探春的衣衫,被賈探春一個大嘴巴,打回了原形。王善寶家的怎會明白,「衣」即「服」者的「等級」,敬「衣」如敬「人」。撩主子之「衣」,等同欺主。京劇《打龍袍》,頗能闡釋「衣」與「人」關係,是「服飾政治」典範之作。

《打龍袍》故事,講述北宋仁宗年間,包拯陳州放糧,在天齊廟遇盲婦告狀,有黃綾詩帕,證為仁宗帝生母。元宵節,包拯指皇帝不孝,太監陳琳證盲婦即李後。耐人尋味處,在李後要責仁宗,命包拯代打皇帝。皇帝如何打?考驗深諳「服飾政治」的包拯臨場發揮。一、不可真打,顧忌皇帝顏面;二、要給天下人一個說法。既然,「衣」即「人」,龍袍即皇帝,「打龍袍」即「打皇帝」。

這一「打」可不要緊,明君和賢臣均脫穎而出。百姓心中諸多塊壘,在「打龍袍」的鑼鼓聲中轟然倒塌。一件衣服,將皇帝之錯嫁禍佞臣,而剷除佞臣,一可修體制之弊;二可證吾皇英明。「垂衣裳而天下治」,古時服飾與政治的關係,由此可見一斑!

王俊良 來源 上海法治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垂衣裳而天下治」,從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觀
    所謂「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希望通過服色「明貴賤、辨等級」,規範人們的行為,穩定社會的秩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古代的服飾文化觀和色彩觀。儒家的服飾觀:文質彬彬在中國傳統的服飾文化中,服飾不僅僅起到遮身蔽體的作用,更是外化成為封建社會「禮治」的文化載體。
  • 垂衣治天下告訴你答案
    ,方便而已,習慣而已,約定俗成而已……其實,衣服為什麼分上裝下裝,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一個小問題,卻蘊藏著大道理;正如大道理,卻往往蘊藏在小問題中……我們必須要上溯到五帝時期了,孔子所作《易經·繫辭》說,黃帝堯舜時期,「垂衣裳而天下治
  •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在唐代近三百年歷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
  • 文景之治,黃老無為
    西漢「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史的著名盛世。所謂「文景之治」,就是西漢前期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兩個皇帝在位期間,推行的黃老無為之治,使天下至於小康的治理。它一直被後世所推崇,認為是無為而治的典範,仁治愛民的最高標準。
  • 《天下長安》:貞觀之治與天命攸歸
    連奕名導演的《天下長安》,就是對於英特邁往的貞觀之治的再現,以張涵予飾演的魏徵、秦俊傑飾演的李世民、李雪健飾演的李淵、韓棟飾演的李建成、何中華飾演的房玄齡、杜源飾演的裴寂、連奕名飾演的李密等角色在隋末唐初的政治選擇、人生際遇為經緯,深刻探討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與天命攸歸的必然。
  • 紅樓世相:以孝治天下
    開頭先說了一堆,說空空道人檢點此書,都是「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在第十六回又順筆帶了一句歌功頌德的好話: 當今天子以孝治天下。 當今天子以孝治天下,世上至大莫如「孝」字。 於是「孝」字便成了道德標杆。所有電視報紙網絡總之一切媒體,都圍繞「孝」這個主旋律做文章。
  • 半部《論語》治天下……
    北宋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流傳很廣,質疑的人也不少。
  • 此人文武雙全,幾乎是無差評的皇帝,靠一個字得天下、治天下
    那麼,他是靠什麼治理天下,從而造就了「光武中興」的盛世呢?其實說起來並不複雜,就是一個簡單的「軟」字。也就是說,劉秀以柔得天下,以柔治天下,被後世廣為流傳。新莽末年,綠林赤眉起義爆發。在綠林軍中,劉焉,劉秀兩兄弟戰功赫赫,逐漸強大起來。而他們的哥哥劉巖,因為鋒芒太過明顯,被更始皇帝懷疑,死於宛城。
  •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孟子是狂妄還是擔當?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這話是狂妄還是擔當?這個問題問得好。要想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先了解幾個問題:第一,中國文化中儒家的思想和價值觀的問題;第二;中國文化中儒家的人格理想的問題;第三,這句話的作者孟子的 一生的經歷,了解了這三個問題,我們就能夠知道,「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這句話
  • 史上2.5個和皇帝共治天下的人:孔明王導鞠躬盡瘁,桓溫含恨而死
    然而,歷史上有兩個人可以和皇帝共治天下,行使一部分的王權,分別是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東晉丞相王導。另外半個是東晉桓溫,至於為什麼是半個?且看後文。劉備白帝城託孤於是,劉備死後就形成了諸葛亮和劉禪共治蜀漢的局面。
  • 「半部英劇治天下」
    網絡上有人戲稱這部劇為「半部英劇治天下」,連一幹政客如柴契爾夫人都對它讚不絕口。編劇說藝術來源生活,卻無法高於生活。人們期盼理想的政客,因而有了《白宮風雲》;人們想像爭權奪利的黑暗過程,所以有了《紙牌屋》;不過現實往往比理想骨感,那些「肉食者」們更像來自《是,首相》。倘若你能讀懂劇中深埋的笑料並為之一樂,不妨看看。畢竟.主創團隊們連自己也不放過。
  • 陳家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中國人重家國情懷,重視家庭教育,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家與國始終緊密相連,強調「求忠臣於孝子之門」,認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在這種家國同構的傳統精神下,家風不僅是自家庭院之內的事,而且關聯著整個天下,而綿延不斷的家訓文化也就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 蘇家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
    中國人重家國情懷,重視家庭教育,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家與國始終緊密相連,強調「求忠臣於孝子之門」,認為「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在這種家國同構的傳統精神下,家風不僅是自家庭院之內的事,而且關聯著整個天下,而綿延不斷的家訓文化也就成為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 沈聯濤:天下大亂還是天下大治?
    世界其他地方陷入迷茫的原因,恰恰在於舊秩序正發生變化——天下已不太平。
  • 都市修真:仙帝重生都市,醫術治天下拳腳打四方,後宮無數 !
    今天分享的4本小說裡最有意思的是第三本《都市極品仙王》仙帝重生都市,醫術治天下拳腳打四方,後宮無數 !下面跟著圖圖一起去看看吧。第一本:《都市修真手冊》——木與沐精彩劇情:這時候後廚也傳出了各種聲音,火燒開水切菜揉面炒菜的聲音混雜在一起。馮天回頭看看,一隻手端著兩碗面放到了傳菜口,不用想後廚也肯定有人了,馮天心裡發毛,表面上還強作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