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視劇,在開演之前,總會先有這麼幾句話出現在屏幕上:
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這句話是誰最先想到的,哪一部電視劇最先使用的,不得而知。若要向前考校,三百年前的紅樓夢,曹雪芹就運用過差不多的手段。
曹公在紅樓夢第一回,先就講明了這部書中的故事,「無朝代年紀可考」。
醜話說在頭裡。
我不是說的任何一個朝代的事兒。
嘿嘿,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哦。
那時候文字獄厲害,你懂的。
雖說無朝代年紀可考,但是雪爪鴻泥,總是有線索抓尋。你從磨坊裡走出來,撣了再撣,衣服上也難免會沾些米麵粉塵。
曹公在書中是絕口不提什麼朝堂上政治綱要的,他狡猾得很。開頭先說了一堆,說空空道人檢點此書,都是「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在第十六回又順筆帶了一句歌功頌德的好話:
當今天子以孝治天下。
當今天子以孝治天下,世上至大莫如「孝」字。
於是「孝」字便成了道德標杆。所有電視報紙網絡總之一切媒體,都圍繞「孝」這個主旋律做文章。
當今天子既然提倡了「孝」字,自然先要為萬民表率。主流媒體傾情報導,於是天下人都知道,當今天子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覺不能略盡孝意。
這當然很好。大約像賈政這樣的讀書人,提起聖上此舉,無不向天拱手,感佩得無以復加。
首先,說明天子乃聖德之君。
其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天子是這樣一個孝子,自然會垂愛天下老人,進而憐惜天下百姓。
但是凡事就怕較真,比如你遇到了寶玉這樣的奇葩。人人都說文死諫武死戰,這是忠臣,但是寶玉就要抬槓道:
必定有昏君他方諫,
必定有刀兵他方戰.........
(瞎說什麼大實話?又欠你老子捶你了!)
所以有些正能量,就怕這種喜歡動腦子的人。比如天子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如果讓寶玉來評論,他一定會說:
若此言是真,天子若日夜侍奉,那卻把天下大事至於何地?國家不用治嗎,奏章不用批嗎?臣子不用見嗎?朝堂不用上嗎?
想上天把這萬幾重任交付於他,就是要他來做養老院保姆的嗎?
你們白想想,那些宮女太監都是做什麼的?
天子純仁至孝,這個政策實施的下一步就到了嬪妃們,都要緊跟天子的腳步。夫唱婦隨,君唱臣隨。
可是嬪妃們都是入宮多年,拋離父母音容,有的連面都不能一見,這是多麼違和,怎麼能體現出天子所提倡的孝道呢?
為了順應這個政策,天子只好下了一道恩旨,椒房眷屬,凡有重宇別院之家者,可以恩準他們家的女兒回家省親,以盡孝道。
天子在紅樓官方公眾號發表了一篇文章,說在子女思想父母,是理所應當;在父母若思念子女,竟不能見,倘或因此成疾,甚至死亡,這不是有違天和嗎。所以朝廷制定了關於嬪妃省親的若干制度規定云云。
那麼沒有重宇別院之家的怎麼辦呢?趕緊修建啊。於是周貴人的父親就動了工了,吳貴妃的父親就往城外踏看地方去了。
那麼修建不起重宇別院的怎麼辦呢?什麼?你連這個都修不起,還跟你講什麼孝道不孝道?孝道也是有門檻的,你不符合條件那就算啦。
幸好賈府修得起。為了這一次省親,賈府從修建大觀園開始到元妃進家門,整整準備了兩年時間。
而元妃的孝道之旅,就待了六個小時。
這六個小時並不是一直和家人說體己話,互訴闊別寒溫,還要在大觀園和眾姊妹一起吟詩作賦,用文化形式來紀錄宣傳這場盛事。到底是寶釵,深諳隨分從時,她寫的一句詩最能呼應主題:
《孝化應隆歸省時》
不要質疑書名號,我不是用錯了標點,而是我估計這句可以用做明天報導的標題。
轟轟烈烈一場省親,就是一場體現孝道的面子工程。
賈珍有一次說:再省一次親,只怕就精窮了。
有句話叫做上行下效。又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既然天子推行以孝治天下,那麼下面響應這個政策,不管孝的人,還是不孝的人,都要從此孝起來了。
襲人是個丫鬟,沒什麼文化,也不識字,有一次她勸寶玉說:
「你真喜讀書也罷,假喜讀書也罷,只在別人面前,要做出個喜讀書的樣子來。」
這個銀子錢買來的小姑娘,一句話無意中說穿了世態真相。
可以說,這句話放之四海皆準。
比如:
你真清廉也罷,假清廉也罷,只在別人面前,做出個清廉的樣子來。
你真孝也罷,假孝也罷,只在別人面前,做出個孝的樣子來。
等等,隨意套用。像均碼的衣服,像通用的器具。
為什麼要做出個喜讀書的樣子來?因為:我家世代讀書。
為什麼要做出個孝的樣子來?因為:當今天子以孝治天下。
這一點,賈珍父子深得個中三味。
賈敬在城外道觀修神仙,賈珍時不時跑去盡個孝。寶玉到寧國府看不見賈珍,問尤氏大哥哥呢?尤氏就說,出城給老爺請安去啦。
賈敬過生日了,賈珍先去道觀恭請,賈蓉再去道觀磕頭。
老頭子自以為快成仙了,哪肯回來?賈珍父子們,就把那些上好的吃食,稀奇些的果品,裝了十六大捧盒,浩浩蕩蕩的送到城外去。
這一路多少人看見啊。只見那些寧府家丁們,抬著雕花精緻食盒,一隊一隊的過去了。那一街兩行的人誰不讚嘆?誰不說看人家這孝心,難怪能做這麼大的官呢。
賈敬活到第六十三回,他就死了。
他自己煉的丹藥,自己吃了,並沒有做成神仙。神仙是那麼好做的麼。
喪事是最能體現孝心的,賈珍賈蓉正因老太妃之喪送靈在外,聞得此信,請旨歸家。在路上又得知尤氏雙姝已經到在寧府,越發的歸心似箭,快馬加鞭星夜趕回:
賈珍下了馬,和賈蓉放聲大哭,從大門外便跪爬進來,至棺前稽顙泣血,直哭到天亮喉嚨都啞了方住。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轉過臉來,再看這對傷心欲絕的父子:
賈珍賈蓉此時為禮法所拘,不免在靈旁藉草枕塊,恨苦居喪。人散後,仍乘空尋他小姨子們廝混。
隔著一道挽帳,帳外的攝像頭拍到的是賈珍賈蓉,流著淚的你的臉。千種悲痛,萬般不舍,慈親啊,讓我再送你最後一程。
帳子另一邊,誰也看不到的角落,是耳鬢廝磨,一臉檳榔渣子的調情。
以孝治天下,本意是要百姓從孝養父母開始,最終都成為有美德的人。
百姓都遵從長輩父母,孝子才能成為忠臣。
比如賈政打寶玉,寶玉必須承受,這是孝道規定的。不能有絲毫怨言,腹誹也不行。
以此類推,如果朝廷處置賈政,賈政也必須承受,不能有絲毫怨言,腹誹也不行。
總有讀者說,王夫人逐攆怡紅院的丫鬟,寶玉連個屁都不敢放,真是窩囊,真是沒擔當。
那你就錯怪寶玉了,孝字當先,孝道是天,孝就是那個時代所有的道理。寶玉敢哼一聲,也算忤逆。換成是你,你也不敢。
賈政這麼鬍子半白又做了官的兒子,尚且不敢反駁賈母一句。
其實王夫人的行為,寶玉心裡服氣嗎?不服氣。賈母不準打寶玉,賈政心裡服氣嗎?也不服氣。
但是孝等於憲法,由不得你服氣不服氣。
說到底,孝是一種天性,是血緣相連的親情,以孝治天下,反而把親情改造成了工具。一旦成為工具,它就有了工具的冷硬。
真正的孝是有溫度的,不是高唱的大道理。
比如芳官的乾娘,打了乾女兒打親女兒的那個何婆子,是個糊塗不大懂事的女人,做娘做的也不太好。
但是寶玉生日那天,她的女兒春燕留下兩枚點心,松瓤卷酥:
這個留給我媽吃。
這是孝最天然、最原始的樣子。這句話,是紅樓中最接地氣最暖心的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