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話說「百善孝為首」。什麼是孝?我認為大孝就是孝國,小孝就是孝家。正值新年的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大事是什麼?那就是孝。
昨天,朋友彭若雲發來一些圖片和一段視頻。以小見大,足見新年之暖暖孝情、親情:兩小孩子向白髮老人躬身作揖,祝楊奶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老人還禮。
問得這些圖片和這段視頻故事的背後,那是一段關於敬畏與感恩的故事:
彭若雲說道:「最有意義的一天——昨天,除夕,帶著娃娃,孫娃娃續寫27年『作文』:傳承家風——看望師母,敬拜楊奶奶。此刻,一句話共勉:眼中有光,處處都是希望。心中有愛,所有美好都會如約而至。恭祝朋友們:牛年吉祥!,一起加油。」
繼而了解到,若雲兄弟從1994年開始,每年去看望楊老師兩次,教師節或敬老節,春節必到。對此,若雲兄弟是這樣的說的,最核心價值觀是:知行合一,不說教,用行動來證明「榜樣的力量」。
引用若雲兄弟的一段話:「堅持27年啊,鄉愁,看望老人,從不缺席。」這種持之以恆的敬畏與感恩,是何等的珍貴和無價啊!
2
世間萬物多可以用金錢衡量其價值,唯親情、孝情等無以作價。
大孝孝國,小孝孝家, 新年第一大事是孝。為什麼說大孝是孝國呢?2021年1月10日我曾作有一首詩,名叫《人間最大的孝是忠義衛國》。
在題記中,我引用了這樣感人的鏡頭:河北辛集市中醫院護士張麗芳,在支援石家莊核酸檢測工作中,突然接到母親去世的噩耗。當醫院為她申請回家奔喪時,張麗芳忍痛決定留下來。「家裡有弟弟盡孝,我在這裡為國家盡忠。」2021年1月6日晚上,張麗芳眼含熱淚,在駐地樓下朝著家的方向,深深鞠躬,以特殊時期的特殊方式向媽媽告別。
全詩如下:
都說,自古忠孝兩難全
一邊,是置身危難險急的疫情一線
一邊,是至親媽媽離去的噩耗
在忠義衛國面前,你選擇堅守黑暗長夜中的寒冷
儘管,你只是這無盡黑夜中的一點星火
誰,不是這茫茫黑夜中的微弱之光呢?
我們沒有忘記,全國上下喊出武漢加油,武漢挺住時
無數醫護人員、解放軍戰士、志願者馳援武漢
也同樣有這樣的鏡頭,2020年2月11日
支援火神山醫院的護士吳亞玲,向家的方向三鞠躬
她的母親突發疾病,在雲南昆明去世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最珍貴的是親情
最應盡的是孝道
但是,在忠義衛國面前,有的人知道什麼才是最大的孝道
他們守衛長夜,恪盡職守,奉行人間最大的孝道: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
疫情終將過去,因為有眾志成城萬眾同心的抵禦
因為,有無數人負重前行,做最美的逆行者
我們不會忘記,春暖花開,白衣執甲凱旋的激動人心
人間的春天,病毒又豈能阻擋?
歲月神偷,願天下父母安好!
靜待花開,願天下勇士巾幗取勝!
忠義衛國,這鐵打鋼鑄的護衛,必有山河無恙,人間皆好
待到雪融冰消,山花爛漫,讓我們喊一聲:媽媽!
3
一個不愛家的人,不孝親人老人的人,你能企望他愛國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愛護他人敬重他人勤孝親人的人,這個人的家國情懷才是完整的,也才是值得信任的。
我們在看到大義凜然的「家國情懷」時,切莫忘了,我們平時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積累的孝道、孝心、孝情,它就是我們的做人之根,為人之本和家國之魂。
有的人說,孝不必有諸多的儀式。我卻認為,古之所積的優秀傳統美德,該弘揚的儀式,還是應該堅持下去的。比如,閒時關心老人生活,逢年過節向老人問好,教育孩子向老人行躬身禮,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給父母洗腳,對父母輕聲悅耳等等.
「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如果我們忙得連儀式感都缺少了,忙得向老人問一聲好都缺了,忙得向老人說句暖心話都少了,我們是否又想過,有一天我們也會老了?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後代又會怎麼對我們,視我們,待我們?言傳身教,遠比說教打罵來得深入骨髓啊!以愛報人,未必能夠收回應有之愛,但是,愛卻會影響更多人;以德報人,未必能收回應有之德報,但是,德卻會因此受人敬重。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中說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也就是說,在中國傳統的文化歷史倫理觀點上,講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由此可見,立德為首,不立德,何以立人?自身立德,教人立德,引人立德,厚德載物,此為積德之大事也。
一屋不報何以掃天下,一德不立何以載萬物?再回到這樣一種邏輯來:小孝孝家之人,懷抱家國情懷之熱烈之人,大孝能孝國,忠孝義相隨,必成社會之棟梁。
2021年2月12日星期五 大年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