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孝」是什麼

2020-12-24 鳴劍747

百善孝為先,中國自古就是孝傳天下。傳承幾千年的孝被頌揚、被固化,成為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優良傳統之一。

但是孝在古代除了被頌揚,他同時也被統治者作為鞭策和制約百姓的工具。統治者說「忠孝兩全」,「忠」是為君,「孝」則為父。以此行成君權父權的佔有機制,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

深入人心的孝,就是道德,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可以用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大孝必無大惡」。你不敢不老實,你不老實犯了事,你可以跑,但是要連累家中父母,這卻是道德底線的最大忌諱。乖乖的聽話最好,不然「連坐」。我們經常聽到古代「誅三族」,這招夠狠,了不得。楚漢之爭中劉邦的父親就曾經被項羽俘獲並以此要挾劉邦。這招也比較厲害,劉邦不從是為不孝,必被部下不齒,勢力必然瓦解。如果劉邦從了項王那肯定被殺。劉邦本來是個痞子之流以:你我曾經結為兄弟,你殺我父母優同殺自己父母一樣。

孔融被殺的時候,家僕通知孔融幼子速避,幼子以覆巢之下無完卵對之。可見一斑。

孝本為人本責任,被統治階級利用後就成為統治的工具,為刀。

相關焦點

  • 小孝孝於庭闈,大孝孝於天下
    孝在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古代甚至有人因為不孝,被處以車裂之刑,可見中國有多重視孝道。在所有概念之中,孝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那麼,什麼是孝?孝有四層含義:第一是親情,就是對父母親要好;第二,尊敬所有的長輩,不能僅僅孝順自己的父母;第三,懂得反哺,也就是一定要明白自己是怎麼來的,不能忘本;第四要學會報恩、感恩。這是最基本的四個內容。中國為什麼提倡孝呢?
  • 什麼是真正的孝道?小孝陪伴,中孝贍養,大孝超越
    大家好,今天我想談一談什麼是真正的孝道!我發現現在很多小孩子小朋友都非常的孝順,但是我覺得我們要理解到底什麼是真正的孝道。
  • 孟武伯問孝
    【2 . 6】 孟武伯問孝,子曰
  • 以何為孝?
    正因為「孝」在中國古代社會裡成為了政治治理的重要思想手段,所以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也充滿了政治意味,當然,也不能因此就認為傳統孝道觀是封建殘留。孝道文化的產生,本身就是倫理道德重要延伸。新時代何以為孝?在西方的學術幾乎看不到孝道思想,同中國文化大有不同的是,他們不把「孝」作為一種主要的「德行」,更不會像中國儒家那樣,認為它是一切德行的源頭,在趨向於西方的中國現代多元化社會,孝道的理論基礎面臨著挑戰。
  • 老農常說:「不孝有三以無後為大」,那剩下兩個孝是什麼?
    首先古代所講的三,其實是一個含混的數字,三可以指只是三個,但也可以是更多,像吾日需三省吾身這樣的,其實講的就是許多次的意思,另外呢,無後也不是簡單的沒有傳宗接代的意思,而是說子女沒有負責任的的照料父母。「不孝有三,而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古代趙崎的理論,也是後人了解這句話的主要地方,這裡邊無後就是沒有後代的意思了,三也確實的指代著三個。
  • 《清平樂》與「孝」
    劇中出現了「事親」「蓋天子之孝也」等幾個鏡頭。劇本圍繞什麼是「孝」、「真孝與假孝」、「大孝與小孝」,來展開情節,並帶給人們有關「新式之孝和舊式之孝」的聯想與思考。,做什麼仁愛之君?」圖片來源於豆瓣「孝」——是中國古代極其重要的道德倫理思想之一,孝順父母
  • 《孝經》第一章,用孝養父母的心對一切眾生
    《孝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著作。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傳說是孔子所著,全書共分為十八章。今天我們來看第一章,第一章為開宗明義之章,什麼是孝啊?孝就是一切德之根本,所有品德,教化皆由此產生,教就是孝的文化。接下來我們看原文。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 什麼是孝,我們又該如何去傳承!
    什麼是孝?怎麼樣才算是孝?首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父母是每個子女天經地義的責任!孝也分為三種:小孝,中孝和大孝!一般的人對父母甘旨奉養,只是小孝;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悅,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趨向正信,遠離煩惱顛倒,永斷三途之苦,是為大孝!
  • 夜讀筆記 大孝孝國,小孝孝家, 新年第一大事是孝 廣西 陳誼軍
    什麼是孝?我認為大孝就是孝國,小孝就是孝家。正值新年的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大事是什麼?那就是孝。昨天,朋友彭若雲發來一些圖片和一段視頻。以小見大,足見新年之暖暖孝情、親情:兩小孩子向白髮老人躬身作揖,祝楊奶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老人還禮。
  • 包你戒:什麼才是真正的孝?
    那到底什麼才算真正的孝呢?給父母買東西嗎?幫父母做點事嗎?我認為這些都不算。給父母買東西,幫父母做事,這是我們作為一個孩子都會做的事,但這並不能彰顯我們真正的孝,這叫做表面功夫。那什麼才算真正的孝?孔子的《論語·為政》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叫做:色難,意思是對父母和顏悅色,這才是最難的。
  • 「孝」字解析!如何理解:孝字論心不論事,論事寒門無孝子?
    今天解析我們中國人最為看重的一個漢字「孝」。「孝」字對我們 所有人來說,顯得如此的厚重,裡面囊括了太多的人和事。本文將從從漢字的角度來分析「孝」字,聊一聊這個字背後的寓意。由於漢字「孝」在古代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也有很多漢字都是以它為偏旁部首來組成的。比如漢字「教」:左邊一個孝,右邊一個攵(文)。意思是說把孝道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下來,就是教育的教。再比如,咆哮的哮:左邊一個口、右邊一個孝,一個人對著老人和孩子進行大聲喊叫,是一種令人不齒的行為。
  • 「禮悟——孝文化新悟」主題視覺設計
    選題意義從古至今,孝一直被傳承到現在,古代的孝首先是:供養、敬順、顯親、有後、繼志等……主要特點要求順從父母之意,早晨請安,晚上問安都要跪拜,伺候家人且安於現狀,不得獨自離開。古代的孝是「禮」,是「敬」,是思想固化束縛自己,不違背父母,顯而有些失去自我。
  • 北魏時期的孝文帝,有著什麼樣的功績
    在古代,皇帝是一項極具困難度的職業。很多人只看到了皇帝的無邊權利,但是他們卻忘記了這無邊權利的背後,卻是一般人卻不能承受的壓力。歷史上但凡是有點聲名的皇帝,沒有一個是廢物,甚至可以說這些人都是人中之龍,絕對不是其他人能夠相比的。所以當一個皇帝很簡單,但是當一個有建樹的皇帝實在是難上加難。
  • 孝經圖 -- 孝的理念和傳說
    孝道作為古代禮俗中的一部分,逐漸成為中國人最為重要的傳統價值之一。在孝道盛行的年代,年老力衰者不至於孤苦伶仃、無人供養,少年人懂得飲水思源,常懷感恩。家庭和睦之後,社會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狀態。因此古代的君主都提倡孝道,常常以身作則,在任用官員時也注重選拔孝行出眾的人。在古人的觀念中,孝道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愛惜自己的身體就是孝的表現,因為身體是父母賜予的。
  • 孔子後人重陽說孝——大孝安邦 小孝治家
    孝,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道德範疇。在傳統社會裡,倡導百善孝為先,人之罪莫大於不孝。孝是人性的根基。那麼在現今這個社會中,如何去懷有感恩之心,弘揚人性的真善美,擯棄假醜惡,共同弘揚人類文明的敬老與孝道精神呢? 恰逢重陽節當日2020年10月25日,第二十二期思賢講壇特邀孔海欽,在長沙圖書館開講,從儒學經典中看古人的孝道觀,結合現實探討今日之孝道與感恩。
  • 子欲養而親不待:「孝」的正面和反面
    子欲養而親不待:「孝」的正面和反面孔子說∶「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歷朝歷代都提倡「孝道」,民風民俗更是「百善孝為先」。「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及傳統文化之精髓。
  • 雲中孝是什麼意思?梗來源於什麼地方?
    每年7月份的時候,她都會準時的在微博發一個動態為母親『喊冤』,說什麼相信法律,一定會有公正的審判;要站長說啊,你覺得真有冤情,怎麼也不見你回國說啊?微博發出來,只不過希望借著廣大網友義憤填膺的力量讓她的母親早點判,最好判個死刑立即執行,這樣一來,幾個億的贓款就可以任憑揮霍了吧~這種孝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站長也是頭一次見;雲中孝,等待後續結果吧
  • 2013高考時事熱點:新「24孝」標準
    古代「二十四孝」  「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個故事,不同說法通常僅僅是不同順序的排列:  一、孝感動天  原文
  • 孝柳
    劉莊的那片墳地裡長了很多粗細不一的孝柳。在劉莊人眼裡,誰家的墳頭上要是連一棵孝柳都沒有,那是很丟人的事,孝柳不僅要有,腰身長得越壯越粗是最好的。劉莊流傳一句話:孝不孝,看柳腰。      讓劉大海整個家族最長臉的事就是他家祖墳上的那棵孝柳在全莊是最粗的。
  • 秦孝文王為什麼繼位3天後就病死了?這裡面有蹊蹺嗎?
    從這裡看,秦孝文王並不是無所作為之君。守孝期滿秦孝文王正式登基,三天後即魂歸天國要說這個時候接班的嬴柱已經53歲了,在古代也算是高齡的長壽之人了,五十知天命嘛。父親的去世,自然也讓嬴柱難受一番,服喪期間的心情肯定也好不到那裡去。無論如何,隨著時間的流失,到了公元前250年,即秦孝文王元年十月服喪期滿的當天,嬴柱就正式即位登基為秦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