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中國自古就是孝傳天下。傳承幾千年的孝被頌揚、被固化,成為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優良傳統之一。
但是孝在古代除了被頌揚,他同時也被統治者作為鞭策和制約百姓的工具。統治者說「忠孝兩全」,「忠」是為君,「孝」則為父。以此行成君權父權的佔有機制,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
深入人心的孝,就是道德,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可以用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大孝必無大惡」。你不敢不老實,你不老實犯了事,你可以跑,但是要連累家中父母,這卻是道德底線的最大忌諱。乖乖的聽話最好,不然「連坐」。我們經常聽到古代「誅三族」,這招夠狠,了不得。楚漢之爭中劉邦的父親就曾經被項羽俘獲並以此要挾劉邦。這招也比較厲害,劉邦不從是為不孝,必被部下不齒,勢力必然瓦解。如果劉邦從了項王那肯定被殺。劉邦本來是個痞子之流以:你我曾經結為兄弟,你殺我父母優同殺自己父母一樣。
孔融被殺的時候,家僕通知孔融幼子速避,幼子以覆巢之下無完卵對之。可見一斑。
孝本為人本責任,被統治階級利用後就成為統治的工具,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