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注釋】
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諡號。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怎樣做才是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像擔憂自己孩子生病那樣為他們擔憂。」
【義釋】
:「此等點示,能令有 人心者 痛哭。」:「其謂父母也,唯父母致疾之憂。則必竭誠盡敬,和氣婉容,以事其親矣。修身立行,揚名後世,以慰其親矣。孔子之答問孝諸章,孟子所謂『養志』,所謂『唯順於父母』,可以解憂,皆是唯其疾之憂之心推之也。」
本章是孔子對孟武伯問孝的答案。對於這裡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
1:父母愛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子有疾病。子女能體此心,對父母孝敬如能像愛護自己孩子生病時的那種關心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愛護父母才是孝道。
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其他不宜過分操心我們。
3: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操心。本文採用第一種說法。
【別裁】
:孟武伯是何許人也?就是剛才所講的孟懿子的兒子,他是「世家公子」。這又牽涉到什麼是「世家」,古代的制度,和現代兩樣,尤其在春秋時代,與印度、歐洲古代又不相同。所謂「世家」就是作官的,子子孫孫都有這個官作,不過是長子繼承這個官位,即所謂的封建時代。但是與歐洲的封建不同,不是永久的,誰家不好,就被除掉。
在中國這樣傳下來的家庭叫「世家」,長子有繼承權,第二以及第三、四、五個孩子都是另外在一邊了。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是正統的世家公子。父親剛剛問了孝道,(當然不是同一天的事,不過編書的人——孔子的學生們,硬要把它編在一起。)兒子孟武伯也來問孝,孔子的答覆,和答覆他父親的是兩樣的。
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就是說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種憂愁、擔心,多麼深刻,你要去體會這種心境。
孔子這個答覆有多妙!這句話,我們要這樣說,這個問題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真能體會出來。這種情形是,自己要上班,家裡錢又不夠,小孩病了,坐在辦公室裡,又著急,又出汗,又不敢走開,可是心裡記掛著。這種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憂」。孔子對孟武伯就是說,對父母能付出當自己孩子生病的時候,那種程度的關心,才是孝道。
白銀市國學會是為推進國學教育教學研究和以國學促進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群眾性學術公益團隊
白銀國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