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武伯問孝

2021-02-08 白銀國學會

【2 . 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注釋】

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諡號。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怎樣做才是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像擔憂自己孩子生病那樣為他們擔憂。」


義釋】  

:「此等點示,能令有 人心者 痛哭。」


:「其謂父母也,唯父母致疾之憂。則必竭誠盡敬,和氣婉容,以事其親矣。修身立行,揚名後世,以慰其親矣。孔子之答問孝諸章,孟子所謂『養志』,所謂『唯順於父母』,可以解憂,皆是唯其疾之憂之心推之也。」


本章是孔子對孟武伯問孝的答案。對於這裡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

1:父母愛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子有疾病。子女能體此心,對父母孝敬如能像愛護自己孩子生病時的那種關心程度,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愛護父母才是孝道。

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其他不宜過分操心我們。

3: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操心。本文採用第一種說法。


【別裁】

孟武伯是何許人也?就是剛才所講的孟懿子的兒子,他是「世家公子」。這又牽涉到什麼是「世家」,古代的制度,和現代兩樣,尤其在春秋時代,與印度、歐洲古代又不相同。所謂「世家」就是作官的,子子孫孫都有這個官作,不過是長子繼承這個官位,即所謂的封建時代。但是與歐洲的封建不同,不是永久的,誰家不好,就被除掉。

在中國這樣傳下來的家庭叫「世家」,長子有繼承權,第二以及第三、四、五個孩子都是另外在一邊了。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兒子,是正統的世家公子。父親剛剛問了孝道,(當然不是同一天的事,不過編書的人——孔子的學生們,硬要把它編在一起。)兒子孟武伯也來問孝,孔子的答覆,和答覆他父親的是兩樣的。

孔子說:「父母唯其疾之憂。」這句話就是說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種憂愁、擔心,多麼深刻,你要去體會這種心境。

孔子這個答覆有多妙!這句話,我們要這樣說,這個問題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真能體會出來。這種情形是,自己要上班,家裡錢又不夠,小孩病了,坐在辦公室裡,又著急,又出汗,又不敢走開,可是心裡記掛著。這種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憂」。孔子對孟武伯就是說,對父母能付出當自己孩子生病的時候,那種程度的關心,才是孝道。

白銀市國學會是為推進國學教育教學研究和以國學促進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群眾性學術公益團隊



白銀國學會:

相關焦點

  • 24..孟武伯和子遊問孝
  • 唐瑜凌老師陪你讀《論語講要》 23.孟武伯問孝
    【經文】孟武伯問孝。
  • 孟懿子問孝
    現在,他之所以前來請教孝的問題,是因為孟懿子認為,祭祀父親,與其說為了表達對先人的懷念,還不如藉此鋪張祭祀,以炫耀其顯赫的權勢。孔子對孟孫氏最近將在家廟舉行祭祀的事早有耳聞,孟懿子在這種時候前來問孝,孔子自然清楚其用意何在。因而孔子簡單地回答:「無違。」聽了孔子的回答,孟懿子不再問什麼便告辭了。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孝##論語##國學經典##孔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
  • 關於孝的名言名句
    關於孝的名言名句精選  1.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2.詩書立業,孝悌做人。  8.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 孔子論孝:忙碌不是藉口,千萬別在孝上欠帳
    作者:夢九霄   主播:佳萌子曰:「立身有義焉而孝為本」。孔子教導我們,如果想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就必須學會「孝」,「孝」是立身的根本。子欲養而親不待,別給自己留遺憾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
  • 25.子夏問孝
  •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孔子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四言》子孝父心寬。——陳元靚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 夜讀筆記 大孝孝國,小孝孝家, 新年第一大事是孝 廣西 陳誼軍
    什麼是孝?我認為大孝就是孝國,小孝就是孝家。正值新年的大年初一,新年第一大事是什麼?那就是孝。昨天,朋友彭若雲發來一些圖片和一段視頻。以小見大,足見新年之暖暖孝情、親情:兩小孩子向白髮老人躬身作揖,祝楊奶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老人還禮。
  • 小孝孝於庭闈,大孝孝於天下
    孝在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古代甚至有人因為不孝,被處以車裂之刑,可見中國有多重視孝道。在所有概念之中,孝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那麼,什麼是孝?孝有四層含義:第一是親情,就是對父母親要好;第二,尊敬所有的長輩,不能僅僅孝順自己的父母;第三,懂得反哺,也就是一定要明白自己是怎麼來的,不能忘本;第四要學會報恩、感恩。這是最基本的四個內容。中國為什麼提倡孝呢?
  • 孔子後人重陽說孝——大孝安邦 小孝治家
    孝,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道德範疇。在傳統社會裡,倡導百善孝為先,人之罪莫大於不孝。孝是人性的根基。那麼在現今這個社會中,如何去懷有感恩之心,弘揚人性的真善美,擯棄假醜惡,共同弘揚人類文明的敬老與孝道精神呢? 恰逢重陽節當日2020年10月25日,第二十二期思賢講壇特邀孔海欽,在長沙圖書館開講,從儒學經典中看古人的孝道觀,結合現實探討今日之孝道與感恩。
  • 小孝陪伴,中孝贍養,大孝超越
    小孝是陪伴。首先理解一下為什麼是小孝陪伴?而且要有質量的陪伴。一個孩子如果陪伴父母沒有質量,其實還不如不陪伴!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回到家其實在給父母添麻煩去了。沒有你在家裡更安寧。你一來各種事都要圍著你轉。
  • 孝老三字經
    孝老三字經孝之道,百善先;能養老,可盡年。昔虞舜,曾感天。老萊子,娛親前。羔跪乳,鴉反哺,遵大道,法自然。為兒女,當事親;勸孝老,讀此經。注釋孝之道,百善先;能養老,可盡年。〇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圍爐夜話·百善孝為先》昔虞舜,曾感天。老萊子,娛親前。
  • 孝,就要對長者和顏悅色
    千百年來,「孝」道伴隨著我們中國人一路走來,溶入文化,生活,建築,甚至血液,基因中,代代相傳,愈久彌新。古有二十四孝,感天動地,雖有個別故事己不適用今天,但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論語.為政》中有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其譯文為,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孔子:「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
  • 關於「孝」字對中國人的影響
    孝在中國人眼裡是咱們刻在骨子裡的一種美德。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詩經》中則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的詠嘆。而關於敬老、養老的專門史料記載則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也就是說從夏朝以前人們就懂得了孝敬父母了。
  • 《清平樂》與「孝」
    劇中出現了「事親」「蓋天子之孝也」等幾個鏡頭。劇本圍繞什麼是「孝」、「真孝與假孝」、「大孝與小孝」,來展開情節,並帶給人們有關「新式之孝和舊式之孝」的聯想與思考。許氏不敢直接回答,「字如文章,有情有魂,幼時筆力雖遠不如今日,但當時情真意切,篤信必能盡孝於雙親」;如今父皇去世多年,突然聽說,將趙禎養大的當朝太后劉娥,並非他的的親生母親,趙禎內心受到震撼,再三盤問乳母許氏,「請乳母如實告訴朕,朕對母親盡孝了嗎?」乳母不敢直言:「官家是孝子,對太后娘娘極盡孝道。」「乳母是朕極親近的人,卻也要瞞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