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孟武伯和子遊問孝

2021-02-19 逐字逐句講論語

朋友們,我們繼續講問孝。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也是孟孫氏一家,他是孟懿子的長子,他也來問孔夫子,問孔子怎麼樣盡到孝道。

子曰,孔子就說了,父母唯其疾之憂唯其字,是指孝子來講,就是兒子有了疾病的時候,才能令父母來擔憂。除了自己有疾病,其餘都不能夠讓,父母為這個兒子來憂心。那就是說作一個孝子,要處處使父母稱心如意,不要使父母為自己來憂心。

可見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讓父母寬心,不讓父母憂心,這就是講究孝道的一種。


 下面是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遊是孔子的大弟子,他姓言,名字叫做偃,偃就是風行草偃那個偃字,遊是他的字。

子遊向孔夫子請問,怎麼樣來行孝道,孔子就答覆他,說了今之孝者是謂能養,孔子就說現在一般人講行孝,就是對父母怎麼樣盡到孝道,祇說能夠奉養父母,這母,能養(樣)是什麼呢?就拿飲食這些食物來奉養父母。

下面孔子說,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你拿飲食來奉養父母,與拿飲食來養犬馬,這有什麼不同呢?

不敬,何以別乎。犬馬替主人服務,也就是奉養主人了,犬馬與人不同的是什麼呢?犬馬不知道恭敬,如果說一個孝子,祇拿飲食來奉養父母,而對於父母沒有恭敬心,這與犬馬有什麼分別,不敬,就指的孝子,孝子對父母沒有恭敬心,祇拿飲食來奉養父母,何以別乎,與犬馬能養有什麼分別呢?


關於孝道,專門講孝的,有一部孝經,講得非常透徹,也非常圓滿。就在論語裡面講,很多地方孔子的學生問孝,孟氏前面講孟懿子,孟武伯都來問孝,可見這個孝是非常重要,而且講孝也不那麼簡單。

所以前面孟懿子問孝,孔子答覆無違,孟武伯問孝,孔子說他要唯其疾之憂。答覆都不一樣,子遊問孝,注重的是對父母要這個字也是要合乎禮。為什麼呢?禮記開頭的曲禮,曲禮開頭那一章就是毋不敬,開始就講不要不敬,禮特別要講恭敬。所以在這裡子遊問孝,要注重一個字。

今天就講到這裡,明天繼續。

【每天學一講,長按關注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孟武伯問孝
    【2 . 6】 孟武伯問孝,子曰
  • 唐瑜凌老師陪你讀《論語講要》 23.孟武伯問孝
    【經文】孟武伯問孝。
  • 孟懿子問孝
    並且,定公在齊國的引誘下,與季氏同流合汙,耽溺於美色和宴樂,也漸漸疏遠了孔子。失望之下,孔子辭去魯國的官職,開始周遊列國。現在我們要講的,是孔子做官之後不久的事。有一天孟懿子來拜訪孔子,請教孝行的意義。孟懿子的父親孟釐子,是一個傑出的人物,在他臨終前,他曾把孟懿子叫到枕邊,盛讚當時還很年輕的孔子的學識和品德,囑咐孟懿子在他死後,一定要追隨孔子成就學業。
  • 孔子在論語中關於孝的四個層次
    #孝##論語##國學經典##孔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他主張,屬於家庭倫理範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定。可見,孝不是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制,依禮而行才是孝。
  • 25.子夏問孝
  • 關於孝的名言名句
    8.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 孔子論孝:忙碌不是藉口,千萬別在孝上欠帳
    作者:夢九霄   主播:佳萌子曰:「立身有義焉而孝為本」。孔子教導我們,如果想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就必須學會「孝」,「孝」是立身的根本。子欲養而親不待,別給自己留遺憾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
  • 孝老三字經
    遊有方,出論語,孔夫子,辨精微。曰色難,曰無違;敬與順,報春暉。疲不知,如明鏡。貴諫諍,豈唯命。夙則興,溫則凊;晨則醒,昏則定。養宜厚,葬宜薄,移風俗,教化行。為兒女,當事親;勸孝老,讀此經。注釋孝之道,百善先;能養老,可盡年。〇常存仁孝心,則天下凡不可為者,皆不忍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圍爐夜話·百善孝為先》昔虞舜,曾感天。老萊子,娛親前。
  •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
    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孔子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四言》子孝父心寬。——陳元靚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 收藏│24孝故事,曾經的大毒草現在成了新經典?
    我們立志做最優質的朗誦學習基地"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但這些故事,有一些真的是「過了」,像「戲彩娛親」、「埋兒奉母」之類,簡直是違背人性的「大毒草」,可是,最近幾年,宣傳國學和傳統文化時,很多地方拿來當成新的「經典」來宣傳。
  • 《24孝動畫片》全集(合集)
    恭請點擊上方【傳統文化論壇】,關注。孝愛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孝故事是我國幾千年孝愛文化的結晶,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樸素的真愛,下面一起來看看24孝故事。
  • 現實中會出現「24孝」的伴侶嗎?
    到了12點,他起來去洗了個梨啃了,也沒有問我吃不吃。我當時就突然在想,「別人說的那種「24孝」老公存在嗎?真的有男人願意在寒冷的冬夜裡跑很遠去給老婆買吃的?」我其實一直都覺得我的老公也挺好的,努力上班養家,有時候沒事兒了會開車帶我和孩子去玩。有時候空閒了也會做頓飯,做做家務,無不良嗜好。也算一個很好的男人。
  • 波羅奈國有一長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緣
    孝養父母──波羅奈國有一長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緣《雜寶藏經》卷第二:白話解釋如下:我阿難聽佛陀親口這麼說
  • 古24孝之七 彩衣娛親
    古24孝之七         雙彩娛親【原文】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
  • 新24孝,了解一下!(文末福利速搶)
    古有《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記錄了24個孝子在不同境遇下所做出的孝事,製成印本代代相傳。但像「賣身葬父、埋兒奉母」這些事跡放到現代社會中有點驚悚,所以編輯出了《新24孝》,以及「二十四孝」行動標準。於是無二君整理出了以下的《旅行24孝》—— // 旅行24孝之 行前 // ··· 1孝. 鼓勵爸媽去旅行即使他們總在你超級疲勞的時候發來「騷擾、得瑟」的照片,你也要打起精神說「好棒哦,真漂亮,玩得真不錯!」
  • 《論語》中的子夏
    子夏的為人,初入孔門,大概胸襟稍嫌偏狹,眼光不夠遠大。子貢曾把他和子張比較,徵詢孔子意見。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論語》記子夏問學有三章,分別是問孝、問政、問詩。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 子欲養而親不待:「孝」的正面和反面
    子欲養而親不待:「孝」的正面和反面孔子說∶「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歷朝歷代都提倡「孝道」,民風民俗更是「百善孝為先」。「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及傳統文化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