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養父母──波羅奈國有一長者子共天神感王行孝緣《雜寶藏經》卷第二:
白話解釋如下:
我阿難聽佛陀親口這麼說:
佛陀在舍衛國時,曾這樣告訴眾比丘說:「若有人想要得梵天王在家中,能孝養父母,梵天即在家中;想要得帝釋在家中的人,能孝養父母,即是帝釋在家中;想要得一切天神在家中的人,只要供養父母,當知一切天神已在家中;只要能供養父母,便是和尚已在家中;想要得阿闍梨在家中的人,只要供養父母,即是阿闍梨在他的家中;若想要供養諸賢聖及佛,只要供養父母,諸賢聖及佛即在家中。」
眾比丘讚嘆說:「如來!世尊!您才能做得到這般的希有恭敬父母之事!」(以敬佛敬僧敬賢聖敬天敬神之心,來恭敬父母)。
佛陀繼續說:「不單單今日能極為希有的來恭敬父母,在過去世時,也曾經這般希有的來恭敬父母。」(未成佛之前,世世行菩薩道時,就已經這樣做了,不是成佛之後,才有能力這樣做。)
比丘們追著問:「過去恭敬父母的事跡是怎麼樣呢?」
佛陀接著說:「從前波羅奈國,有一戶貧窮人家,只生了一個兒子。然而這個兒子長大結婚後,卻生了好多個孩子,由於家裡很是貧窮,當時又在鬧饑荒,這獨生子就把父母給活埋了,以便從父母親那兒節省下來的糧食,用來養活孩子們。有一天鄰居問他說:『你的父母去那兒了?』答說:『我父母年事已老必定要死,所以就把他們活埋了。這樣可以把父母每天吃的食物省下來,給孩子們吃,好把他們扶養長大。』第二個鄰居也聽了這件事後,覺得很有道理,也依樣畫葫蘆,把父母給埋了。就這樣像瘟疫一般,傳染遍及了全波羅奈國,大家有樣學樣,把非法視為正法來奉行。」「又有一位長者,也生了一位獨生子,這位長者子聽到了這樣的事,認為這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於是就想:『當施設什麼方便善巧,把這個錯誤的風俗給糾正過來?』想妥後,便一五一十的向父親稟白,並建議父親:『父親大人,今天能答應孩兒的請求:遠行去學經論,以充實正知正見?』父親答應了,便離家遠去求學,稍微學得一些知見後便返回家中。隨著歲月流逝,父親的年事也漸漸老大,兒子便為父親掘好了地,作好了屋舍,把父親供養在這地窖中,並給予上好的飲食,然後作這樣的思惟:『誰當共我,除此非法!』天神一聽隨即現身,對著這位長者子說:『我今天與你,願同心協力作為伴侶,共除非法!』」
「天神取紙來即書寫疏文,考問國王四件事:『若能解答此疏文上的四件事,當擁護國王您;若不能解答,七日後,當剖開國王您的頭顱分成七塊!四個問題如下:一者,何物是第一財;二者,何物最為樂;三者,何物味中勝;四者,何物壽最長。』天神即貼牓示於國王的門上。國王看過天神的牓示後,心生大恐懼,催促著大臣們趕快向全國探詢:『誰能解答此四個問題?若有能解答的,有任何請求,皆隨其所求,滿他的願!』長者子看到國王的告示後,便揭取此一書文,解答其含義如下:『信為第一財,正法最為樂,實語第一味,智慧命第一。』解答後,書寫成文呈上,被貼回國王的門頭上。」
「天神看後,心大歡喜!國王也大歡喜!就問長者子說:『誰教你的?』
答說:『是我父親教我的。』
國王詫異的問:『你父親還健在!』
長者子趕緊解釋說:『願大王施展無畏布施,能令百姓免於恐懼!我父親確實是老了,我違反國法未把他活埋,反而把他藏在地窖中,願大王靜聽臣民陳述:
大王!父母恩重,就好像天那麼高、地那麼廣!母親承受懷胎十月之苦,出生後懷抱噓哄,清理屎尿令兒乾爽,細心哺育扶養長大,教導授予人情世故,此身能成立,皆來自於父母,才得以見日月,而且生活的種種,也都是憑藉著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擔父,右肩擔母,行走滿一百年,並且作種種的供養,還是無法回報父母的恩澤!』
國王聽後問:『你想要請求什麼?』
答說:『只願大王下令廢除這個活埋父母的惡法,更沒有其它的請求了!』國王許可他所陳述的道理,即宣令下達國內各地:『若有不孝於父母的,當重重治罪!』
想要知道那時的長者子是誰嗎?就是今天的我啊!我在那時為國家除去惡法,成就孝順之法,以這樣的因緣,自然而然很快的就成就佛果。是以今日,也再次的來讚嘆『孝順』這一個法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告諸比丘言:若有人慾得梵天王在家中者,能孝養父母,梵天即在家中;欲使帝釋在家中者,能孝養父母,即是帝釋在家中;欲得一切天神在家中者,但供養父母,當知一切天神已在家中;但能供養父母,便為和上已在家中;欲得阿闍梨在家中者,但供養父母,即是阿闍梨在其家中;若欲供養諸賢聖及佛,若供養父母,諸賢聖及佛即在家諸比丘言:「如來!世尊!極為希有恭敬父母!」佛言:「非但今日極為希有恭敬父母,於過去世,亦曾希有恭敬父母。」比丘問言:「過去恭敬,其事云何?」佛言:「往昔波羅奈國,有一貧人,唯生一子。然此一子,多有兒息,其家貧窮,時世飢儉,以其父母,生埋地中,養活兒子。鄰比問言:『汝父母為何所在?』答言:『我父母年老會當至死,我便埋之。以父母食分,欲養兒子,使得長大。』第二家聞,謂此是理,如此展轉,遍波羅奈國,即以為法。」「復有一長者,亦生一子,此子聞之,以為非是,即作是念:『當作何方便,卻此非法?』遂白父言:『父今可應遠行學讀,使知經論。』其父便去,少得學讀,而便還家。年轉老大,子為掘地,作好屋舍,以父著中,與好飲食,作是思惟:『誰當共我,除此非法!』天神現身,而語之言:『我今與汝,以為伴侶。』」「天神疏紙,問王四事:『若能解此擁護;若不解者,卻後七日,當破王頭令作七分!四種問者:一者,何物是第一財;二者,何物最為樂;三者,何物味中勝;四者,何物壽最長。』牓著王門上。國王得已,促問國中:『誰解此者,若有解者,欲求何事,皆滿所願!』長者子取此文書,解其義言:『信為第一財,正法最為樂,實語第一味,智慧命第一。』解此義已,還著王門頭。」「天神見已,心大歡喜!王亦大歡喜!王問長者子言:『誰教汝此語?』答言:『我父教我。』王言:『汝父安在!』長者子言:『願王施無畏!我父實老,違國法故,藏著地中,願聽臣所說:大王!父母恩重,猶如天地!懷抱十月,推幹去溼,乳哺養大,教授人事,此身成立,皆由父母,得見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擔父,右肩擔母,行至百年,複種種供養,猶不能報父母之恩。』時王問言:『汝欲求何等?』答言:『更無所求,唯願大王去此惡法。』王可其言,宣下國內:『若有不孝於父母者,當重治其罪!』欲知爾時長者子,今我身是也!我於爾時,為彼一國,除去惡法,成就孝順之法,以此因緣,自致成佛。是以今日,亦復讚嘆孝順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