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文化底蘊,除了出名的文化遺產如墓葬、古建築、古書籍、古文物等,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也表現在中國人民最常見的衣、食、住、行上。
比如中華傳統的特色美食有東坡肉、獅子頭、佛跳牆,在服飾上,各朝代也有不同形制的服裝,在住上面,北方有四合院、南方有蘇州園林,在行上面,中國也有馬車、牛車的代步歷史。
不過最近幾年,中國古代服飾逐漸走進普通人民視野,吸引了大眾流量,甚至有專門的同好來宣傳中國獨有的漢服文化,並因此產生了「漢服圈」。現代流行的大眾漢服服飾除了產出成年男性、女性的服飾以外,鮮少有漢服店出售兒童漢服服飾。難道中國古代兒童沒有自己的專屬著裝嗎?他們只是穿著改小的普通男、女服裝嗎?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古代兒童服飾問題,以服飾特點較為成熟的唐朝為例,根據出土實物、文字記錄、兒童畫作來概括性探究古代兒童服飾的發展狀況。
一、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唐時兒童髮飾
不同於現代大眾常常看見的男孩短髮、板寸與女孩馬尾、麻花辮,古代兒童髮式和髮型叫法可以稱得上是多種多樣。更何況對於古人而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斷髮如斷首,所以古人將頭髮看得尤為重要,男子也是一頭長髮,漸漸地古人的髮型便與他們的服飾逐漸混為一談,古人在裝扮自己的同時也會把自己的頭髮梳理整齊。
比如我們現在可以參考的古代成年女性服飾,很多朝代中的女性都有很多不同的髮髻,比如唐朝女性的半翻髻、驚鵠髻、雙環望仙髻等。
而唐代成年男性也有自己的髮型樣式,比如男子弱冠後可以梳戴平巾幘、通天冠等。當然唐代孩童也有自己特色的髮型樣式,只是相對於成年來說就有些粗糙了。而且就古代男女兒童髮型樣式來說,還是有些區別的,比如男孩在滿月之際會進行剃髮,因為古人普遍迷信,他們認為生產這個過程是不潔的,會把晦氣帶給男孩,於是對男孩進行剃髮。
同時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個道理的束縛,人們不會將頭髮都剃掉,反而會留下幾撮頭髮,叫作鬌,如《玉篇·髟部》:「鬌,小兒翦發為鬌。」
而女童一般實行留髮,紮成小抓髻或小辮。就像86版《西遊記》「險渡通天河」一回中,孫悟空和豬八戒變化得男孩、女孩那樣。裡面的男孩頭式就是在剃髮後留下了三撮頭髮,額前一撮,左右各兩撮,而女孩也是將頭髮紮成了兩個角,這就是古人口中所說的「垂髫、總角」。也正是因為古代兒童髮型較為單一,所以孩童的髮型還可以用來代表他們的年齡,比如垂髫是指孩童三四歲到七八歲的年紀,而總角則是代表孩童七八歲到十三四歲的年紀。
當然古人對兒童髮式的包容也是很大的,所以在現在保存的一些畫作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畫中的男童頭髮是全剃掉的,比如唐朝莫高窟中就有這樣的畫面。當然除了孩童的髮型以外,古代一些孩子的父母還會給他們的孩子佩戴帽子,那時候的帽子不僅僅是用來美觀和防寒的,更會被當作驅邪的象徵。
父母會在帽子上繡一些虎和鳳凰等花樣為自己的孩子祈福,於是就在民間盛行起了虎頭帽的風俗。據記載,這種虎頭帽的歷史悠久,已有了六七百年的歷史。除了虎頭帽以外,孩子們還有名喚「觀音兜」的風帽,因為與觀音頭上的飾品相似,所以有了這個稱號,常用保暖和裝飾,可惜這個風帽並沒有傳承至今,反而在明清時期就斷了傳承。以上就是唐代孩童的頭型樣式,雖然樣式簡單,卻帶有中國獨有的文化特色,從古人傳承以及寓意上就能看出。
二、粲粲衣服——唐時孩童的專屬服裝
在現代人的眼中,古代孩童似乎並沒有自己專屬的衣服,所以現代在製作兒童版的漢服服飾時就完全照著成年男女的樣式來。但實際上古代孩童是有自己的專屬服裝的,只是為了便利穿戴,所以小孩子的衣服一般都是由自己的母親縫製。
比如孩子剛出生時需要穿的「襁褓」就是由母親製作的,這種襁褓的發源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在有布制的年代,人們就有了專門包裹嬰兒的布料,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縫製技藝的進步,這些布料也逐漸變得精緻,被縫上好看的花紋裝飾。
孩子哺乳期的時候,家人還會為他們準備圍嘴兒,套在孩童的脖子上,墊在衣服上面,用來保證孩子們的衛生,雖然是衛生用品,但是圍嘴兒也算是孩童服飾的一種。夏季,一些孩童還會穿著豔麗顏色的兜肚兒,肩部、腰部有帶子可以系,一般後背是裸露的,所以天氣炎熱的時候成為了孩童解暑必備的神器,繡工精緻的母親還會給自己孩子的兜肚兒上繡上花紋。
約莫四五歲的時候,唐朝孩子父母還會給他們的孩子準備「套頭衫」、「背帶褲」、「小袴」等。套頭衫一般是圓領的,分為長袖和短袖,因為便利穿戴,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風靡唐朝各地。背帶褲雖然是唐朝的流行服飾,但是這並非唐朝本土興起的服飾,反而由番邦傳入中原地區的。小袴則類似於現代孩子的開襠褲。
當然孩童成年之前的服飾可不止於此,在孩子七八歲懂事後,就可以穿類似於成人衣服的服飾,男孩穿戴袍子,女孩穿戴襦裙。
可見古人孩童服飾還是有一定變化和新意的。
三、楚筍結成鞋——唐時孩童的鞋子
說到唐朝孩子們的服飾,不得不說的就是孩童們的鞋子。
正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遊歷在古人眼中是十分重要的大事,同時一雙好鞋更能夠給人們帶來新的體驗,所以古人除了發明合身的服飾以外,更願意在鞋子上面動心思。比如謝靈運曾經就為了登山而發明了一種謝公屐,李白還曾在自己的詩中描寫過這個典故。所以對於孩童的鞋子,唐朝人們也是煞費苦心,創造條件讓自己孩子穿得舒適。
除了孩童較小,父母領其赤足和穿襪以外,其他大一點的孩子都會穿著當時的孩童鞋。比如與上文中我們所說的虎頭帽相對應的虎頭鞋。虎頭鞋狀似虎頭,被人們繡上了虎紋樣式,一般是在百日過後才給孩子們穿,也帶著父母的美好願望,帶有驅邪的意味,如果孩子們穿了就會有一個好兆頭,不過更多的唐朝父母也會因為虎頭鞋的顏值而買。孩子會走路後,家人們會給他們穿上靴和履。
靴子較長屬於長筒鞋,常見於富貴人家,最初並非中國人發明創造的,是由番邦傳入,最早是由皮革製作而成的,後期發展成布制,一般是硬質布料,男孩多穿這種普通的長筒鞋。而女孩則是穿著軟底靴,一般家庭的孩子鮮少穿著靴子。除此之外,唐朝孩子還會穿戴步履,履是中國傳統的鞋子樣式,多半用皮革、絲布製作而成,而有的人家還會對步履進行加工,使其更加美觀,不過越美觀便越貴重,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消費的。
所以古代的窮苦人家的孩子就只能穿著草鞋,用專門的硬質草的莖來製作,不同的地區還有不同的草類。如果家境貧寒,有的家庭的孩子連草鞋都沒得穿,只能赤腳。
可見唐代孩子們的鞋子樣式和他們的家庭有很大的聯繫。
四.小結
這就是唐代的兒童服飾,可見古代孩子們並不像我們曾經想像的那樣沒有自己專屬的服飾,相反孩子們也有自己特有的服飾。這些服飾的產生、起源和發展也與唐代的時代特徵和文化氛圍息息相關,有的還與中國最傳統原始的文化氛圍有關。
比如我們所說的起源於商周時期的圍嘴兒和襁褓就是在中國特有的文化氛圍中出現的產物。以及虎頭鞋等,這些帶有驅邪樣式的服飾就是古時候中華文化內涵的表現。其中也有一些服飾是根據西域、番邦人的改編而製作的,比如靴子,這本就是西域遊牧民族的服飾,只是因為唐朝時期有「絲綢之路」,商路亨通,商人往來長安頻繁才會造成西域服飾的傳入局面。
唐朝人根據自身民族特色將靴子等西域服飾進行改革因此形成了當時的靴子樣式。當然這些兒童服飾的演變和發展以及傳播還受到了時代、地域、貧富差異的限制。一些繡工精緻的服飾只能流傳在富貴人家中,很多貧苦百姓沒有機會穿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