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小語】
心懷感恩、不計較、能信任,則眼見皆是可愛之人。
慈悲,人人如手足親人
大陸中央電視臺主播白巖松、製作人劉愛民來訪,觀察到臺灣學子利用暑假投入志工服務行列,令人讚許。
上人回應,年輕人到醫院當志工,親見困苦境界,可體會人生真諦。「現今臺灣的孩子被父母寵愛、呵護著,不知人間疾苦。而醫院裡的人生形形色色,可以讓他們看到任何人不分貧富貴賤,都逃不過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則。」
上人表示,年輕志工看到與自己年齡相近的傷患,因飆車發生意外,在旁盡心照顧的父母十分憂傷,這樣的畫面會啟發他們自省且對父母生起感恩心。看到年老的病患,子女不在身旁照顧,這般孤苦的情景,也會激蕩起他們的憐憫心和正義感。
白巖松請問上人:「佛教對於『愛』多是蘊而不顯。慈濟常說『大愛』、『互愛』,是否為了使現代人更容易接受?」
上人闡言:「各宗教在名詞上的表達不盡相同,但強調的都是最單純的愛。如基督教、天主教談『博愛』,佛教則言『慈悲』,而『慈悲』意指最寬廣的愛,就是『大愛』。」
「慈」是予樂,希望人人快樂,故說「無緣大慈」;「悲」是拔苦,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故謂「同體大悲」;這八個字的意義等同於「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雖然你我無血緣關係,無私的愛卻能使人人如手足親人,互愛互助。
付出,伴隨尊重與愛
白巖松表示,一般人對於佛教的看法,大多是自我修行為主;而慈濟人遍布全球各社會階層,救援範圍廣闊,被眾所認定是履踐「人間佛教」思想。
上人表示,於時間與空間的交會,人與人之間互動,是謂「人間」;在某個空間,把握時間,善盡個人本分為人間付出,就是「三間合一」。
「我常告訴慈濟人,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莫輕易放掉當下的因緣。當面前有人需要幫助,即要起而行動,因緣稍縱即逝。」
「慈濟人懷抱感恩心,以尊重與愛付出;因為受到苦難人的啟發,方知自己有能力付出是幸福,所以要感恩。」上人說,慈濟人因為知福,所以知足,在空間、時間、人與人之間以「感恩、尊重、愛」修持己心。
白巖松請問上人:「每天要面對那麼多的人事物,是否藉此思索事理?」
上人坦言,實在沒有空餘的時間來思索事理,只是深感要做的事情還很多、需要救援的人還很多,然時間匆促而逝,實是「來不及」!「把握現在,做對的事;不要想太多。」
白巖松再問:「如何做到『普天三無』?」
「其實很簡單,只要懷有感恩心,普天下就沒有我不愛、不信任、不原諒的人。我常告訴大家,不要怕被磨,被磨的石頭會發亮,磨人者卻是會耗損。人生沒有誰是誰的敵人,僅是觀念不同而已,何須斤斤計較?不計較,就沒有可恨的人,既無可恨之人,則見人人都可愛。所以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
「信己無私、信人有愛,還有什麼不能原諒、不能信任的人?只要觀念一轉,世間就是如此平靜、可愛。」
上人結語,自己天天都在感動中,「因為慈濟世界在在展現無私的大愛,天天都有感人事!」
---慈濟月刊465期 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