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動機是什麼?因為一本書,一部電影,一種情結。提起江田島很多人都會想到電影——《啊!海軍》。儘管這是一部鼓吹軍國主義棍棒教育的內部參考片,但是通過這部電影中國的觀眾也可以在另一個角度接觸日本海軍的歷史。中村吉右衛門和宇津井健的表演以及八一廠的經典配音使這部電影令人印象深刻。今天,我走進江田島,尋找戰爭的痕跡,尋找「平田一郎」們的故事……
為了培養海軍軍官建設海軍力量,江田島海軍兵學校於1869年建立。海軍兵學校的名稱並並非培養海軍士兵,而是以「兵學」為主導。學校對學員進行艱苦、苛刻的軍事技術訓練,在思想上則灌輸軍國主義思想,培養出了多位日後在日本海軍歷史上有名的高級將領。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海軍兵學校被撤銷。隨著海上自衛隊的設立,學校原址上建立了「海上自衛隊第一術科學校暨幹部候補生學校」
開往江田島小用港的渡輪
向江田島前進
作為日本海上自衛隊重要基地之一的吳市為了振興旅遊業,軍事設施也被印刷在宣傳單上,成為了遊客們必看的「景點」。吳中央棧橋換乘前往江田島的渡輪。渡輪出發不久便可以看到港內的海上自衛隊的主力艦182「伊勢號」。歷史上的「伊勢」曾經是舊日本海軍的「航空戰艦」,1945年遭到盟軍飛機轟炸受到重創戰後遭解體。現在的這艘「伊勢號」雖然被詭稱為「直升機驅逐艦」但是貫通甲板真的很容易讓人相信它與F35早晚會「約」在一起。行至航程的一半可以看到大小麗女島,大麗女島曾是舊日本海軍的潛艇基地,現在仍被海上自衛隊使用。小麗女島曾經是彈藥庫據說存放過化學彈藥,現在作為燈塔。
自衛隊的主力艦182「伊勢號」
小麗女島
小用港招募自衛隊員的廣告
10分鐘航程到達江田島小用港,低頭看導遊地圖的功夫開往海軍兵學校的公共汽車居然開走了,下班車要20分鐘以後發出。小用港和海軍兵學校正好處在江田島東翼的腰部最窄兩端,中間需要翻過古鷹山的一部分,看起來並不算太遠。趁著天氣不錯乾脆就邁開腿體驗一下吧!海軍兵學校建校之初為了防止學生們分心,島內禁止風俗業經營,即便是今天這裡依舊冷清,是地道的鄉下。上山半個多小時的路程,一路上只有看不到人影的民宅和喳喳叫的知了,偶爾有呼嘯而過的大貨車,確實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儘管江田島是純正的鄉下,但是也可以買到最新的植物配方可樂。
在古鷹山唱歌吧
到達後海軍兵學校(現第一術科學校)後才發現距離參觀時間還是有些早,門崗很客氣在紙上寫了「1000」這就奇怪了,記得這裡是免費參觀的啊。雙方連比劃帶說才搞明白原來是軍語1000時間即10點開始。既然來早了索性去古鷹山看看吧,這裡可是昔日兵學校學員們跑步的必去之處。古鷹山海拔394米,日本的古鷹號巡洋艦因此山而命名。站在山頂可以俯瞰瀨戶內海及其諸多島嶼的美景。日本「軍神」廣瀨武夫在江田島期間有過100次登頂的經歷。《啊!海軍》中平田一郎在即將離開學校的時候帶領他的學生去古鷹山唱歌,這裡不但是江田島的制高點,也是海軍兵學校和日本海軍歷史的一部分。
沿著盤山路前進不久就看到了「古鷹山登山口」的石碑,道路很陡幾乎不可能跑起來,當年的「海軍健兒」們一定是手腳並用才可以爬上古鷹山。路上沒有一個人,為數不多的汽車聲也逐漸被甩在了後面。本以為可以登頂觀景,可是路行至一半就被倒下的樹木擋住。難道今天的海自學員們不再到古鷹山跑步了嗎?看來答案是肯定的,即便是普通的日本人也很少來此。耳邊響起《元寇》的歌詞:宏安四年的夏天,國難臨頭……當「國難」再度來臨,這裡還會有人「奮起」而戰嗎?
海軍兵學校
回到海軍兵學校門前正好趕上參觀開始。由於駐紮了現役部隊,遊客在進入學校前需要留下姓名住址等十分詳細的信息。
兵學校真正的大門應該為表棧橋,這裡是歡迎新生和送別畢業生的重要通道。而平時出入的大門在學校的西側,平田一郎離開兵學校就是從這裡前往小用港的。
每一位參觀者都分到一枚徽章
眼見日本人一個個地進行登記,作為中國人的我開始有些打鼓了,在國內軍事禁區是不可能隨意參觀的,何況是外國人。正在猶豫的時候從值班室跑出一位海上自衛隊士兵開始用非常流利的中國普通話指路,絲毫沒有拒絕之意。跟著哥們兒聊了幾句才知道,他是在中國長大的,父親是中國人,成年後加入了海上自衛隊。一邊表示感謝一邊心生疑慮,護照還沒拿出來,這哥們兒怎麼知道我是中國人的?
一位海上自衛隊一等海尉(相當於海軍上尉),他擁有水面艦艇徽章和第13號(航空無事故)、第32號(海外派駐)防衛紀念章,看起來資歷很豐富。
他和幾位日本遊客聊了幾句後直奔我而來。他用日式中文閒聊了幾句後就離開了,細想起來也是想「盤盤道」,了解我來此有什麼可疑的動機,畢竟化裝成遊客刺探他國軍情是當年日本人的強項。您先別急著走,合張影吧。
在舊海軍兵學校生徒館前與幹部候補生合影。日本人照相有一個禁忌,就是儘量不要三個人合影。畫面左側的學員非常知趣的「讓」出了一個位置。
進入正門後遊客們先要在休息大廳集結,統一看過介紹江田島歷史的影片後由一位導遊帶領開始正式的參觀。由於《啊!海軍》這部電影爛熟於心,即便不需要介紹也能認出大部分建築。
日本遊客們對這個昔日的日本海軍聖地反應平淡,似乎沒什麼能提起精神的事情,同行的幾個小孩子居然還打鬧起來。而我卻抓緊時間四處拍照留念,眼睛腦子顯得有些不夠用。這裡是大講堂,那是從英國進口的紅磚蓋成的學生宿舍,唉?入口處的菊紋徽章換成了海軍的鐵錨徽章……這個中國人太可疑了!
上圖為實景,下圖為《啊!海軍》劇照。現在生徒館門前的菊紋換成了鐵錨徽章。
生徒館採用了專門從英國進口的紅磚修建。
生徒宿舍走廊……我是岡野大尉是你們的分隊長……簡單地講你們的父母加在一起就是我,你們就像是我的孩子,這是海軍學校獨有的傳統,為的是以這種新的骨肉關係來鍛鍊你們……
上圖為實景,下圖為《啊!海軍》劇照。大講堂建設於1917年,採用了瀨戶內海的花崗巖,可以容納2000人左右。現在的術科學校學院畢業式也在這裡舉辦。
大講堂的講臺,當年那個要退學的平田學生在這裡拿到了象徵優異成績的賜刀。
裝滿日本海軍歷史的教育資料館
參觀的重頭戲在教育參考館,這座希臘式的建築裡保存了1.6萬件藏品和文件,其中大約有1千件用於展覽。勝海舟、東鄉平八郎、山本五十六、廣瀨武夫、秋山真之等日本海軍名人的服裝、佩刀、題字等皆在此展出。作為對中日戰爭關注多年的軍品收藏者走在如此之多實物當中難免有些老鼠掉進米缸的感覺。日本人對於保存實物認真得有些偏執。「軍神」廣瀨武夫陣亡時穿著的衣服上的彈洞均做出了明確的標註。紀念歷史人物的油畫作品旁專門有一張與原作構圖一樣的草圖,上面標明了每一個出現在畫中人物的姓名。安逸的江田島上,海軍兵學校仿佛是一個時間膠囊,原封保存了1945年之前日本海軍的精、氣、神。70年來這股能量密閉在這裡,靜靜的等待著被人們徹底遺忘。
——聚焦觸手可及的軍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