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啊!成群結對的小鯽魚遊回了塘園溪,這在過去是不敢想像的事情。」9月22日,記者在塘園溪鳳裡街道長寧路段採訪時,社區居民邱先生驚嘆道。不僅在塘園溪,在東溝東村段也有成群魚類出現。2012年以來,石獅在城市治水中採取的尾水回用內溝河創新之舉,生態環境效益逐漸顯現,曾經臭水溝,而今活魚遊!
石獅是一座「水尾城市」,內陸無大江大河,城市內溝河治水向來受制於無活水補給的不利因素,城市內溝河水動力不足、流動緩慢易發臭,衝汙全看老天爺下雨。「先讓內溝河沒有汙水,再引『活水』衝汙」,這是石獅內溝河治汙的基本思路,經過持續多年的截汙改造、雨汙分流,市區內溝河的生活汙水大幅減少,但「活水」從何而來?
曾有人提議,石獅三面環海,可將海水淡化處理後,引到城市內溝河作生態補充用水。這可行嗎?有關部門請來海洋研究所專家,經論證又覺得不靠譜,「即使不考慮成本問題,也要考慮可能帶來的不可挽回的環境危害。」還有別的路可走嗎?石獅想到了中心市區城市汙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後的尾水,每天10多萬噸處理後的尾水排向下遊流入大海,何不輸送到城市內溝河補充生態用水?思路一轉,石獅城市內溝河引來了「源頭活水」——
2012年11月,石獅中心市區汙水處理廠尾水回用衝刷工程管道在東茂溝成功通水,結束石獅內溝河無生態用水調節的歷史,東茂溝及下遊的龜湖溪重現水清岸綠。2014年7月,東溝子芳路泰馬橋段生態補水點投用,出水口設在溝壁形成約兩米高的「小瀑布」,還給內溝河帶來了一道景觀。2017年以來,這一工程體系由東溝向西溝延伸,分別在塘園溪長寧路段、香江路路段、星期YI創意園段、南洋路慶蓮橋段等地建成4處生態用水補給點,分別以「瀑布簾」「箱式瀑布」「水景觀」等結構形式呈現,相關工程至今已全部投用。
而今,走在塘園溪長寧路段、東溝泰馬橋段以及東村段,水溝清澈見底,以鯽魚為主的成群魚類在水中暢遊覓食,令人欣喜。「不僅有小鯽魚,還有一兩斤重的大魚。」附近居民說。記者從石獅市水務處了解到,截至目前,石獅中心區生活汙水處理廠尾水回用工程可實現每日15萬噸尾水城東、城西動態調節,補給城市內溝河。其中,在西溝水系,尾水回用主管道已延伸至鴛鴦池公園,具備向公園湖面補給生態用水的基礎能力。
城市內河,水清魚現!石獅創新謀變,將城市生活汙水處理廠達標排放的尾水輸送到城市內溝河補充生態用水,以生態的辦法破解治水之困,不僅為內溝河引來「源頭活水」,還讓魚兒重返內溝河。
(記者林恩炳顏華傑通訊員邱於益)
原標題:石獅市尾水回用內溝河工程體系生態效益顯著 城市內河 水清魚現
責任編輯:凌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