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影視製作雜誌
作者丨薛元昕 楊瑞馨 周佳在拍攝、製作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越軸現象。那麼越軸鏡頭是怎麼產生的?應該用什麼好的辦法才能將越軸鏡頭處理的更具藝術感呢?往下戳 ↓有答案。
在拍攝時,攝像師應該遵循「軸線規律」,在180度線的同一側進行拍攝。如果攝像機的位置始終在軸線的同側,那麼構成畫面的運動方向、主體的相對位置都是一致的,拍攝的鏡頭組接後,觀眾會有一定的方位感,被攝主體不會在畫面上產生方向上的混亂,如下圖所示。
但是,如果拍攝時攝像機穿越軸線,到180度線的另一側拍攝,這時拍攝的鏡頭就會破壞畫面空間的統一性,畫面上的主體位置就會左右顛倒,造成觀眾視覺空間出現錯亂,稱為「越軸鏡頭」,如下圖所示。
在三角形機位拍攝時,三臺攝像機統統都處在關係軸線的同一側,其中處於三角形頂端的1號機位稱為定位機位,通常為全景或中景獲得定位鏡頭。另外,在兩人外側分別設立2號機位和3號機位,分別拍攝兩人的過肩近景鏡頭,這種從外側拍攝的具有過肩鏡頭的拍攝稱為外反拍或外反打,如下圖所示。
外反拍具有過肩鏡頭,拍攝角度通常表示從觀眾的視角進行拍攝,對場景進行客觀介紹,觀眾在全景畫面中看到的人物位置和分別拍攝的過肩鏡頭是吻合的,各機位拍攝效果如下圖所示。在表現甲乙兩個演員之間的交流或記者對某人的採訪時經常用到外反拍角度。
如果2號機穿過180度線到軸線的另一側拍攝,此時的畫面中的演員乙就由原來畫面右側移至畫面左側,產生正常狀態下3號機位的拍攝角度,觀眾對兩位演員的位置關係就會產生左右顛倒的感覺。如下圖所示。
將基本三角形重新布局,把2號機位和3號機位移至兩人之間,分別拍攝兩位演員的近景,此時2號機和3號機仍然與定位機位在關係軸線的同一側,與外反拍不同的是,兩個機位不拍攝過肩鏡頭,只拍攝對方眼中看到的鏡頭畫面,通常稱之為內反拍或內反打。如下圖所示。
內反拍的拍攝角度代表劇中人物各自觀察對方的主觀視角,通常稱為主觀角度。各機位拍攝效果如下圖所示。
如果內反拍時2號機穿過180度線到軸線的另一側拍攝,此時的畫面中的演員甲就由原來畫面左側移至畫面右側,如下圖所示,產生正常狀態下3號機位的拍攝角度,觀眾對兩位演員的位置關係就會產生左右顛倒的感覺。
為了在影視劇中產生特殊的效果,導演也會在編輯中故意使用越軸鏡頭,稱為合理越軸。但對於初學者,仍然需要遵循「軸線規律」,對於前期拍攝中的越軸鏡頭,在後期編輯時,要根據越軸鏡頭的具體情況,採用下面的一些措施進行補救,消除或減弱「越軸」現象。
在拍攝過程中,如果兩個被攝主體的位置關係顛倒和運動方向相反,則鏡頭不能直接連接,此時應在二者之間插入一個攝像機在越軸過程中拍攝的運動鏡頭,使觀眾了解軸線變化的過程,將會消除越軸現象。如下圖所示。
在下圖中,畫面a中的運動主體向右運動,畫面c中的運動主體向左運動,如果將這兩個鏡頭組接在一起,觀眾對主體的運動方向就會產生迷惑。如果此時在二者之間插入攝像機在軸線上拍攝的運動主體迎面而來或背向而去的中性鏡頭,則會減弱兩個反方向運動鏡頭組接的衝突感。
在越軸鏡頭中間插入一個人物視線變化的鏡頭,藉助人物視線的變動,改變軸線方向,清除「越軸」現象。例如:女主角在行走過程中向右轉頭,看到右後方的女伴,女主角視線方向的變化,可以把觀眾的視線引導至方向軸線的另一側,使鏡頭順利實現越軸。如下圖所示。
當運動方向相反的兩個鏡頭進行組接時, 將主體轉身或轉彎等改變運動路線的鏡頭插入其中,可以減弱越軸現象。例如,開始攝像機在人物的左側拍攝,人物在畫面中向左運動,當人物轉身或轉彎後,人物在畫面中向右運動,攝像機變為在人物的右側拍攝,順利實現越軸。如下圖所示。
在越軸鏡頭中間,插入一個局部特寫或人物情緒反應的特寫鏡頭,可將觀眾的視線集中在特寫畫面上,從而減弱「越軸」現象。需要注意的是,插入的特寫鏡頭要與前後鏡頭有一定的聯繫,否則會顯得很生硬。如下圖所示。
由於全景鏡頭中主體在畫面所處的位置、運動的方向或動作不明顯,插入後即使軸線方向有所變化,但觀眾的視覺跳躍不大,可減弱「越軸」現象。如下圖所示。
對於人物眾多、運動關係複雜的場景,在拍攝時,要兼顧關係軸線和運動軸線,此時鏡頭可以越過一根軸線而從另一軸線獲得新的角度,如下圖所示。
影片在拍攝和編輯過程中,可以通過合理的越軸鏡頭產生一些特殊的藝術效果,但「軸線規則」對於微電影製作的愛好者而言,仍然是大家在學習之初應該遵循的規則。一旦前期拍攝了越軸鏡頭,在後期編輯過程中也能運用合理的方法進行藝術處理,使畫面內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 使畫面中的被攝主體在位置關係、空間方向上完整統一。
在拍攝過程中,要注意拍攝一些中性鏡頭、騎軸鏡頭、大特寫或空鏡頭,在後期編輯過程中可以用來彌補由于越軸鏡頭給編輯帶來的困難,保持畫面的穩定性和敘事的流暢性。
聯繫加劉景義主編微信hdqljy,註明「事由+姓名+省市+單位+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