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馬鈴薯生產為春、秋二季作區,秋季商品薯生產面積也逐漸增大。秋季栽培馬鈴薯,一般是使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左右收穫的種薯,由於春馬鈴薯採收後到秋季播種這段時間,塊莖還沒有度過或剛度過休眠期,這樣的種薯如直接播種,則出苗晚或出苗不齊,影響產量。因此播種前還要根據種薯來源和休眠期進行催芽。催芽時間可根據播種期提前15~20天進行。山東二季作區催芽時間一般在7月15~20日進行,
1、品種選擇:
在中原二季作地區,栽培秋馬鈴薯時應選擇優質、高產、早熟、休眠期較短、適宜二季作區栽培的品種,如魯引1號、雙豐5號,鄭薯五號、鄭薯六號、中薯三號、費烏瑞它、克新四號等新品種。
2、種薯處理
在二季作地區秋薯播種時正值雨水較多,氣溫較高的8月上旬。種薯一定不要切塊,如這時採用切塊播種,由於土壤溼度大,溫度高容易導致大量爛種。因此在生產實踐中多採用小整薯播種,這樣不但不會爛種、而且還可以減少塊莖所帶病害的傳播機會,能使植株生長健壯、可大幅度增產。秋薯栽培一般選擇30-50克左右的無病、表皮光滑而嫩薄、薯形規整、芽眼明顯的小土豆作為種薯使用。
馬鈴薯種薯選好後,應攤開晾於陰涼乾燥處,防止堆溫過高增加爛薯率。同時對種薯進行挑選,儘量選擇大小一致的整薯放在一起進行催芽,在挑選分級的過程中剔除種薯中薯形異常的混雜種薯,如畸形薯、病薯,芽眼壞死等,在挑選分級後就可以裝框,進行浸種了。
4、浸種
1) 赤黴素溶液配製
一般赤黴素藥液配置好後,再加入10毫升每升250克的嘧菌酯懸浮劑,攪動使充分溶解在赤黴素藥液裡面,可起到殺菌,預防馬鈴薯早疫病的作用。赤黴素處理種薯的優 點是出芽快,缺點是苗瘦長,易早衰,所以一般多用於秋薯催芽。
2)浸種時間
浸泡時間根據種薯收穫期長短決定,若種薯頂芽已經全部達到1cm左右,說明種薯充分度過了休眠期,一般不需要進行赤黴素溶液浸種。如果大部分的種薯頂芽已經開始生長,一般浸泡5-10分鐘即可;相反種薯收穫晚,還沒有萌動,浸種時間一般在10-15分鐘之間。
3、沙培催芽
1)建床
苗床建在陰涼通風、遮光、避雨的涼篷、屋簷下或室內,苗床使用磚塊壘成,大小視種薯多少而定。覆蓋種薯的沙子應選用乾淨的溼河沙,如果沙子過幹,應先加水拌溼,沙子的溼度以用手握成團,放手即散為宜。河沙中加入25%的甲霜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然後上下翻動攪拌均勻。
2)催芽
先在芽床底層覆蓋厚5釐米左右溼沙,接著將土豆輕輕攤放在溼沙上面,使種薯擺整整齊齊,分布均勻,然後在上面覆蓋一層溼沙,厚度4釐米左右。用木板撫平沙面,上下兩層種薯之間互不相靠,以免傳染病害。這樣一層種薯,一層溼沙,共三層,最上面一層覆蓋5cm左右厚溼沙,沙培催芽的層數不能過多,層數過多通氣不良,表裡溫溼度不一,發芽不整齊。苗床面積小的也不應超過三層。
種薯覆蓋好以後,還需要在上面覆蓋乾淨溼麻袋片或者草苫之類可保溼的材料,麻袋片最好用高錳酸鉀消毒,防止覆蓋材料帶感染種薯。覆蓋材料一定要選用透氣材料,不能使用塑料薄膜等不透氣的材料覆蓋。
堆放催芽:
種薯數量比較多時,經過浸種的馬鈴薯和筐子一起、放置在陰涼通風處,上面用溼麻袋或溼草苫蓋嚴就可以了。
催芽池催芽法
秋季催芽池催芽法簡單方便,與傳統催芽相比,它不但能使馬鈴薯始終保持溼度和溫度,而且還減少了催芽過程中的爛薯。
1、催芽池建造
催芽池的位置應該選擇在背陰,通風,太陽光不能直射的地方。
首先用磚壘一長方形池子,池子壘到高度3層磚時,在池子內鋪厚度為0.08毫米的不漏水塑料膜。為了保證不漏水,最好多鋪2-3層棚膜,棚膜跨過磚牆,覆蓋在磚塊之上固定成一個方形水池。接著繼續加高苗床到合適的高度。池子大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最好選用磚塊,因為磚塊與磚塊之間的縫隙能保持很好的通風作用。
催芽池建好後,先設置隔離層,材料可以就地取材,這裡我們選用塑料筐作為隔離層,輕輕將塑料筐放在苗床裡面,底面朝上,便於後面在筐底上放置馬鈴薯,催芽池裡面放置好隔離層後就可以往裡面加水了,加水到第三層磚的高度,水不能溢出水槽,而且要低於隔離筐底部。
在浸種前,最好把小整薯裝入網袋,目的是讓藥液充分滲透進入網袋內的每一個薯塊,同時,便於及時從赤黴素藥液中撈出。把裝有馬鈴薯的網袋放入準確濃度的赤黴素稀釋藥液中,浸種,然後從盆內撈出,放在乾淨的地方,使其晾乾。
⑵催芽
種薯用赤黴素處理後,晾乾就可以放入催芽池催芽了。先將催芽池的水灌滿到3層磚,然後將晾乾的網袋或框內馬鈴薯輕輕排放在催芽池隔離層上面,種薯排放完畢後上面覆蓋乾淨溼麻袋或者草苫之類可保溼的材料。每隔2天需要檢查有無漏水,若漏水或水太少,就需要往水池裡面加水,同時做好防雨、遮陽降溫工作,馬鈴薯就能正常出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