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百年孤獨》

2021-02-25 清南師兄



文 / Clara寫意

說起《百年孤獨》,有一個軼事。曾經看過一個賈平凹的訪談,當記者問起這本書的時候,他說他從來沒有讀過,也不知道好看在哪裡。我覺得很有意思。現實生活中想必有不少人有同樣的答案和想法,卻不敢說出來,就像小資不敢承認自己對紅酒和雪茄一竅不通,可一個完全消費得起紅酒和雪茄、但志不在此的富豪,卻可以非常坦然地說出這句話。

很多初讀《百年孤獨》的人可能都會有一種感覺:亂。這種「亂」的來源,可能是由於七代男人共享兩個名字,可能是由於虛實結合的魔幻現實主義寫法,也可能是由於馬爾克斯那種強硬的、毫不費力氣做解釋的敘事風格,但你不得不承認的是:這種亂的感覺,也源自於一種被震懾,像是一整個南美洲大陸的掠影,帶著烈陽、暴雨和極度隱忍的痛楚撲面而來,還沒有準備好承受這種痛楚的人,往往會本能地選擇閃避。

很難想像憑一支筆能夠製造並駕馭住這樣的「亂」,除非握著這支筆的人擁有超脫凡人的哲學審美和寫作自信。馬爾克斯在四十歲的時候找到了這種自信。在此之前,他已經有數部長短篇問世。但所有那些只不過是通往《百年孤獨》的漫長的準備期。1965年秋天的一個周末,馬爾克斯和妻子梅賽德斯駕車行駛在墨西哥城到阿卡布爾克的路上,自少年時期即開始存儲發酵的靈感突然穿透歲月擊中了他,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像畫卷一樣展現在面前。於是,當他真的開始著手描繪這幅畫卷的時候,儘管仍然可算籍籍無名,可已經是一個非常自信的掌控者。這種自信在整本書裡隨處可見,也奠定了整本書的靈魂。這個世界上確實存在著溫情款款、與讀者如合謀者般的寫作風格,但這本書絕不屬於這種風格,它從一開始便是以暴君的面目出現的。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一個不足夠自信的作者,絕不會選擇在整本書的開始處,便將男主角的命運告知讀者。馬爾克斯自信且任性的地方還包括,他居然讓七代、三十多個男人共享兩個名字!他們的稱呼在奧雷裡亞諾和阿爾卡蒂奧之間來回打轉,以保證你在讀此書的第三遍之前都需要不時回翻才能將人物無誤對號。但這一切是值得的,因為一旦人名關過後,整本書就有「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之感,不僅會對作者的狡獪會心一笑,而且會充分地體會到這種安排並非為製造麻煩而製造麻煩,恰恰相反,這種近似絕望的輪迴,正是對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宿命的最好註解。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百年孤獨》,我要說它是疼痛的。

這種疼痛毋容置疑與馬爾克斯的寫作方式有關。這種寫作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非常無情的,是對讀者完全零解釋、零交流的寫作。恰如一個傷痕累累的人站在你的面前,面對你「怎麼會這樣」的疑問完全置之不理,只是耐心而執著地向你展示:這是我的表皮,皮下的這是我的脂肪,再往裡,這是我的骨頭,撥開骨頭,這是我的心臟,上面有一個破洞……

孰不可忍。

在馬爾克斯抵禦住人性軟弱的筆下,布恩迪亞家族用了整整一百年的時間,只是為了驗證那個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人被螞蟻吃掉。而存在於這一百年間的那些族人,用馬爾克斯自己的形容是:「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翻越山脈創立馬孔多那樣的蠻勇,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一次次徒勞發動戰爭那樣的盲目驕傲,烏爾蘇拉一心延續家族血脈那樣的瘋狂執拗。」

蠻勇,徒勞,盲目,瘋狂。這是馬爾克斯用以形容布恩迪亞家族的字眼,實則亦是他用以形容自己的拉丁美洲同胞們的字眼。這是流著血和淚的手術刀,是充滿了絕望和不甘的自知。

但在這樣的疼痛沉重之外,這本書仍有其輕靈之處,這便是拉美洲魔幻派給人帶來的享受。這種寫作風格被阿斯圖裡亞斯所奠基,被博爾赫斯發揚光大,最後被馬爾克斯推上令世人嘆止的高峰。請看美人兒蕾梅黛絲羽化成仙的這一段:

「她話音剛落,費爾南達就感到一陣明亮的微風吹過,美人兒蕾梅黛絲開始離開地面。她揮手告別,身邊鼓蕩放光的床單和她一起冉冉上升,和她一起離開金龜子和大麗花的空間,和她一起穿過下午四點結束時的空間,和她一起永遠消失在連飛得最高的回憶之鳥也無法企及的高邈空間。」

多麼美妙的文字。由此可見,馬爾克斯並非不能細膩婉約,只是何時何地,需由他來掌控。只要他願意,甚至連雞湯也不在話下,不信看他經由奧雷裡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之口發布的這句高濃度雞湯:「幸福晚年的秘訣,不過是與孤獨籤下不失尊嚴的協定。」

博爾赫斯曾經評價《百年孤獨》是一部最能體現西班牙浪漫主義色彩的書,這樣的評價初看奇怪,因為在這本書裡幾乎找不到愛情。

可以用愛情救贖男人的是女人。馬爾克斯的筆觸是純雄性的,但他筆下的女人絲毫不比男人遜色。

布恩迪亞家族有兩個女性支柱。精神上的支柱無疑是勤勉嚴肅的老祖母烏爾蘇拉,但實際上還有另一個隱秘的、肉體上的支柱——妓女庇拉爾。如果說前者是家族巨輪乘風破浪的掌舵手,後者則更是這個家族實實在在的繁衍者。正是她分別與兩個布恩迪亞二代生下的私生子,使得這個家族的血脈得以延續。不僅如此,這個本身極其不幸的女人,始終以一種天真忘我的態度,想盡一切辦法撫慰、照顧她那些並不知情的後代們。可以看出,比起對烏爾蘇拉的客觀辯證的描寫方式,馬爾克斯用在庇拉爾身上的筆墨,顯得更為富於感情。

可惜,這些女人最終的選擇,是與男人駐守在孤獨的兩頭。她們並非不智慧,只是她們的智慧僅用來看破、卻不掙脫孤獨。是的,這正是《百年孤獨》這本書浪漫的核心所在。無所不在的時間,無所不在的孤獨。永遠在流逝的時間,以及永遠在停駐的孤獨。每一個人都在孤獨裡掙扎過,最終又在孤獨裡找到永久的依靠。當你翻至這部史詩的最後一頁,會發現自己終於和布恩迪亞家族四十多顆孤獨的心靈,一起走到了這裡;也明白了馬爾克斯想要告訴我們的全部,都早在封面的四個字裡就已說盡。這正是《百年孤獨》巨大的、擊中心臟的浪漫。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讀《百年孤獨》?
    很多初讀《百年孤獨》的人,可能都會有一種感覺:亂。這種「亂」的來源,可能是由於七代男人共享兩個名字,可能是由於虛實結合的魔幻現實主義寫法,也可能是由於馬爾克斯那種強硬的、毫不費力氣做解釋的敘事風格。疼痛的與輕靈的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百年孤獨》,我要說它是疼痛的。這種疼痛毋容置疑與馬爾克斯的寫作方式有關。
  • 世界級名著《百年孤獨》,豆瓣評分9.2,為何讀之前要做心理準備
    1982年馬爾克斯憑藉《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這很大程度上是憑藉《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而《百年孤獨》也成為了世界級名著。讀《百年孤獨》前要有充分心理準備,為什麼嗎?小說縱跨百年,七代人,人多,名字都很長,長得還都很像,布恩迪亞家族給新生兒命名總是翻來覆去叫「奧雷裡亞諾」或者「何賽·阿爾卡蒂奧」,一堆酷似或者乾脆一樣的名字聽說是很多人怕讀和讀不下去的重要原因。
  • 為何金庸小說通宵讀,卻讀不下去《百年孤獨》?網友回答哭笑不得
    當我第一次打開《百年孤獨》的前四頁時,我的內心是崩潰的,因為我看到的內容是這樣的:一個記不住名字的上校回想起他的父親,在一個記不住名字的地方,一個記不住名字的吉普賽人帶來了磁石,一個記不住名字的人異想天開要用它尋找金子,他同樣記不住名字的妻子覺得他一定會失敗,果然他失敗了
  • 《百年孤獨》辛辣的十句話,讓你感受孤獨的真諦,值得細細品讀
    《百年孤獨》最辛辣的十句話,讓你感受孤獨的真諦,值得細細品讀1、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如果一生只讀一本書,為什麼一定是《百年孤獨》?因為只有認真生活、感知生命存在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諦,才能感知孤獨所帶來的使命感。人,生而孤獨。
  •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容易讀了
    就好像是我把書中要出現的一切都讀了一遍。於是我便回到墨西哥城,坐下來寫了十八個月,從早上九點寫到下午三點為止。我有家庭——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子——我靠做公關工作、提供電影腳本來養活他們。這一切都得停下來,以便讓我寫書。可我們沒有任何收入,於是我就把小汽車典當了,把錢給了梅塞德斯。
  • 《百年孤獨》中經典的10句話,你是不是能讀下去呢?
    很多網友都說:《百年孤獨》是一生至少要讀一次的書。但是當很多人拿起這本書,翻開第一頁,就被了裡面複雜的外國人名嚇退了,感覺所有名字都一個樣,實在分不清誰是誰。很多時候,對於這麼一本買了就很可能放在書架生灰的書,我們實在是沒有勇氣去讀。但是,讀不下去沒關係,沒時間讀書也沒關係。我們可以先從書中最經典的10句話開始讀起,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讀不下去呢。
  • 《百年孤獨》:一部讀不下去的書?只有讀過才明白什麼是世界巨著
    我還在見到《百年孤獨》開始這一段話的情況下,就擁有明顯的想往下繼續看的不理智。《百年孤獨》:有部讀不下去的書?僅有讀過才搞清楚什麼叫全球經典著作可是在我覺得頭遍的情況下,我也了解了它為何被稱作是「擊敗也讀不下去的書」了,書裡人物名字過長也即使了,主要是姓名確實很類似,令人姓名搞不清。
  • 《百年孤獨》: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如果這輩子只能讀一本書,你會選哪一本?我的答案是《百年孤獨》。《百年孤獨》是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醞釀十幾年,用2年時間寫出的作品,1967年作品一發出,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引起巨大轟動。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社會歷史圖景的鴻篇巨著」、「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 人到中年才讀懂《百年孤獨》:原來孤獨是寂寞的出口
    第一次聽說《百年孤獨》這個名字,首先就是被這個名字所吸引,"百年孤獨"這得多孤獨。出於好奇心,買來便開始讀,一下子痴迷了。有人曾這樣評價這本傳世魔幻之作:這本書會讓你如中毒一樣,越陷越深,一定要一口氣把它讀完。這本書出版於1967年,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 影響莫言一生的《百年孤獨》,至少要看一次,經典語錄更透人性
    1965年,馬爾克斯在開車的路上,獲得文字的靈感,隨即掉頭回家,足不出戶18個月,寫下《百年孤獨》。《百年孤獨》被譽為全人類巨著,影響了幾十代人。人們評價:活在這個世界上,至少要讀一次《百年孤獨》。《百年孤獨》很難讀,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魔幻與現實主義手法的,有時候能從中悟出點什麼,但又好像無法說出口,充滿想像的世界裡,永遠「孤獨」。
  • 《百年孤獨》15句經典語錄,殘酷又哲理,父母讀給孩子聽受益終身
    ——《百年孤獨》這一段是《百年孤獨》的開篇,也是這本書流傳較廣的一段,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百年孤獨》這本書比較難讀難懂,人名更是眼花繚亂,很多人讀了幾頁就讀不下去了,便導致只記得開篇這一段。但是這本書除了主人公的名字很難記之外,也是一部不錯的魔幻主義小說。從小到大,從大到老。
  • 為何金庸小說熬夜讀,卻看不下去《百年孤獨》?看網友回答我樂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這樣的問題:為何讀不下去《百年孤獨》?在眾多回答的網友中,筆者發現很多武俠迷,看完他們的回答,筆者笑了。在他們眼中,這個問題就變成了:為何當年看金庸的小說咱們能熬夜讀完,卻讀不下去《百年孤獨》。本期讓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 那深入骨髓的孤獨 ——讀《百年孤獨》有感
    我們只為1%的你,做得更好《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 世界名著《百年孤獨》,影響了莫言20年,為何很多人卻讀不下去
    莫言毫不掩飾對馬爾克斯的迷戀:「我第一次讀到《百年孤獨》時非常驚訝,原來小說也可以這樣寫!」,「我搏鬥了20年,終於可以離開他了,但我覺得我現在也終於可以靠近他了,因為我把中國的魔幻素材處理得和他不一樣,這個過程是如此的痛苦也如此的漫長。」
  • 《百年孤獨》中的十句話,燦爛終將用寂寞償還,寫出人生孤獨!
    生命中所有的燦爛,終要寂寞來償還。人生,是一場孤獨的單程旅行。孤獨,是旅行中的點頭之交。除了自己,你什麼都帶不走。但,你的閱歷,經驗,所見所聞都是你的。為什麼偉大的人都喜歡看書,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看書是排解孤獨最好的方式。知識是永恆的,像一瓶「82年的拉菲」,口感色澤都是上乘,越久遠的知識,越讓人感興趣。
  • 《百年孤獨》經典的一句話,幾乎很多人知道!僅8字說透人生孤獨
    人人都害怕孤獨,但這本《百年孤獨》卻用一個個人物來揭示,孤獨是人生常態,我們每個人都死於孤獨。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是悲哀的,他們流動著相同的血液,是世界上最親密的人,但他們只專注於自己的世界,他們把親人放到了陌生人的位置,這是家族的孤獨,也是家族人的悲哀。這句話通常是對一名逝者的極高讚譽,意為逝者在有限的生命中實現了無限的人生價值。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著無限的價值,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 百年孤獨
    我們為什麼而生?我們為什麼活?也許我們在尋找,但是沒有人能夠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 什麼是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就有提到
    他一生創作了近二十部作品,其中《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以及《苦妓回憶錄》成為了他的成名之作。他的作品極具吸引力與渲染力,在當時成為眾人最欣賞的作品。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獨》,更是受到了全世界人的喜愛與追捧。1982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百年孤獨》是一本史詩級的魔幻現實主義的巨作。
  • 《百年孤獨》:孤獨是一種常態,讀懂孤獨,才能坦然面對孤獨
    在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感同身受,有的只能是我們獨立體驗的「心作心受」!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如是說到: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中年男人最孤獨:一早醒來身邊全是要依靠他的人,而他卻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很多男人,即使再成功,內心也是極其孤獨。
  • 《百年孤獨》:燦爛終將寂寞償還,十句話概括一生,寫盡人生孤獨
    生命中所有的燦爛,終要寂寞來償還。人生,是一場孤獨的單程旅行。孤獨,是旅行中的點頭之交。除了自己,你什麼都帶不走。但,你的閱歷,經驗,所見所聞都是你的。為什麼偉大的人都喜歡看書,因為「書中自有黃金屋」,看書是排解孤獨最好的方式。知識是永恆的,像一瓶「82年的拉菲」,口感色澤都是上乘,越久遠的知識,越讓人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