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

2021-02-25 愚人的視界

我們為什麼而生?

我們為什麼活?

也許我們在尋找,

但是沒有人能夠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我們發動戰爭,

我們爭鬥,拼搏,遭受苦難,

卻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

一切的一切事後我們感覺到的,

也許都是毫無價值的,

但是卻沒有人能夠走回頭路。

而我們身後的人,

依然在走我們曾經走過的錯誤的路,

我們在我們痛哭的地方看到他們痛哭,

在我們後悔的地方看到他們後悔,

在我們絕望的地方看到他們絕望!

難道人類的歷史,

就是那個《百年孤獨》?

編者按:以下的都是廢話,為了湊數,唯一有關係的是,它們都有一個相同的詞語:「孤獨」。

教育的初心在小學。如果到了高中才來找初心的話,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夠找到。

尊重文化主要在於社會,這就要問問我們的文化是什麼時候丟的,是怎樣丟的。如果沒有丟,為什麼現在還要找文化?

提出了問題,就必須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如果我們依然漠視問題的根源,那麼,再多的情懷也只是一碗心靈的雞湯。

我們喝完這碗雞湯,擦乾眼淚,用一種無可奈何地冷漠看著這個社會的現實,就像《華格納音樂會》裡面的那句話:

我曾在漂流到丹佛市布朗恩旅館的老淘金礦工身上看到這種冷漠超然的態度,他們兜裡塞滿了金子,布衣裳骯髒不堪,形容枯槁,頭髮蓬亂,站在人來人往的過道裡,卻如同在育空河畔冰冷的營地裡一樣孤獨。

或許,選擇正義,必須選擇孤獨;選擇道德,必須選擇孤獨;選擇良知,必須選擇孤獨;選擇自己,必須選擇孤獨……能夠做出這種選擇的,是一種勇敢,不是那種頭腦發熱的勇敢,而是頭腦冷靜的勇敢。情絲萬縷,一絲不苟。

幽香:一個人的時候很孤獨,找個人一起更孤獨。孤獨,人生的常態。在這種常態裡,討喜自己吧,不違心,不做作,尊重自己的感受,對自己好點兒,當你真正地愛上獨處的自己,一個人也可以浩浩蕩蕩,千軍萬馬地來面對生活著的自己時,或許是擺脫孤獨的最佳方式。[玫瑰]紫軒:人必須是精神的,但同時又是物質層面的。精神熄滅而只以動物性存在,是否如行屍走肉?人走向精神層面太久而忽略了動物本能的存在,就會高處不勝寒。古來聖賢皆寂寞,大約如此。很多人之所以孤獨,是因為與之有共鳴的人少之而少。孤獨是一個好事,沒有一個人的成長不因為瞬間或者長久的孤獨而造就。

布衣:我不能融入這個社會,我是城裡的孤獨患者。

我這個人不適合做朋友,因為我不顧及朋友的面子。民國時期有一位志士,說了一句話,大概是,制約我們社會發展的有:封建思想,宗派觀,面子。

我不會顧及關係而遷就。雖然我很孤獨,但是我能夠自得其樂。[抱拳]

不管抓了多少貪官,窮人依然還是窮人,窮人的命運不會因此發生明顯的改變。窮人命運的改變最有效的途徑在於自己的改變。窮人是一個群體,群體的整體發展是緩慢的,這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常常和個體的希望不一致。就算個別的人插隊也無濟於事,因為整體速度在那裡。對於個體來說,隨大流的話不失為一個安全的選擇,但基本上也就如此了。機會與危險相伴,不是成功就是失敗,就是如此。最近十五年,我國的「造富運動」製造了一大批的富人,這是有時代性的,不符合經濟規律,不必羨慕,也不必自怨自艾。自己的機會不在別人身上,在於自己。不管任何時候,如何不堪,必須自信自強。分析自己的時間,分析自己的行為,分析自己的思想,所有的答案都在這裡面。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孤獨的時候不去思考。正確理解財富,正確理解成功,正確理解生活的意義,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力量。

對於生活,我們沒有多少選擇權,更多的只是被動地接受,正如《亂時候,窮時候》,正如《活著》;我們只有通過《熱愛生命》來自己尊重自己;生活不是神話,不是《鏡花緣》;我們不是騎士,無需關心《紅與黑》;我們也不是思想家,沒有《懺悔錄》;活在現在,也沒有《百年孤獨》;但是我們依然有很多無奈,因為《鳳凰琴》是老教師們抹不去的情懷;不問《所以》,「因為」太多;置身度外,做一個《旁觀者》,「旁觀者清」;相信萬物有因果(但是這個因,未必全在自己),《魔鬼經濟學》證明墮胎合法有效減少犯罪,這符合最《簡單的邏輯》;夢想還在,《閣樓上的光》還亮著;樂觀敬業,相信《萬物有靈且美》;默默堅持,我們都有一首《小毛驢之歌》;《品味人生》,人生可貴;當讀《於漪知行錄》,知愚真愚,還好一直在讀書治愚;現在在讀《自卑與超越》,這是我真正的弱點,我準備開始向它發起進攻,這一次,我決定不再放棄,我一定要成功!銀杏樹在哪裡都好看,特別是一樹葉片金黃色的時候,這體現出來一種「老而美」的精神。

傲霜:如果人人都將社會責任感化為潛意識裡的自覺,一個社會的文明會進步得更快,但是人的素質良莠不齊,知識分子往往比其他人更具有這樣的社會擔當,這樣的知識分子,才是受到真正教育的人。布衣:但是,這樣的人被看成是瘋子,另類,變態,等等等等

與賽爾文接觸,很難想像眼前這位開朗熱情、善解人意、幽默深邃的「暖男」,曾經如此憤怒、敏感、孤獨、脆弱。「我接受了15年的心理分析,才把你請出我的腦子。」在《最後的明信片》中,他對母親說。整個青少年時期,賽爾文的內心充滿憤怒。……猶太人的身份,交織著歷史、民族、宗教、戰爭……20歲時,他離開比利時去了以色列,想追尋個人的自由,他想去當兵保衛以色列。但母親說:「只要我活著,沒門!」

文章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屈原算不得一個愛國者,只是一個自私、狹隘、孤獨、焦慮的愚民標本。布衣:很顯然,這樣的言論太過偏激。州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庭的吳庭長說了一句話:「不能拿現在的標準來衡量過去的案子。」我這裡借用並修改的是:不能用現在的標準來衡量過去的事件。更別說特別是兩千多年前的事件!我覺得這是一種理性思維。幾乎任何一個歷史事件都會存在正反甚至更多面的社會價值觀,選擇適合當下的正面的積極的社會價值觀,符合社會的需要。更重視個人心理和人性化教育的體制外學校的校長們當然知道這一點,但是他們的選擇正好說明了問題的所在。我說過:「現在的校長們,不是神經兮兮,就是靈魂出竅。這是由生態決定的。」具體一點就是,體制內的公辦學校的校長們常常神經兮兮,體制外的私立學校的校長們經常靈魂出竅,這是由他們不同的生態系統決定的。這裡說一說體制外的私立學校,這幾年觀察發現,體制外的校長們常常會有意無意地散布一些出格的言論或牢騷,他們甚至會成為「西方價值觀」的傳播者或擁躉者,言必自由民主人權,行必無拘無束沒有底線。他們很快就學會了西方的雙重標準的那一套,並且還能夠靈活運用,對自己有約束的、管控的、禁止的,就會進行毫無底線地批判;對自己有益的、有利可圖的、許可的,就會大加讚揚和熱情擁抱。我曾經說過,現在的體制外的私立學校在高歌猛進,而體制內公辦學校卻是在舉步維艱。這是為什麼?如果這樣長久下去,必然造成公辦學校的「荒漠化」,而體制外學校倒成了「自然生態」!這又是何必?我們能不能讓所有的教師們都能夠在一樣的情境中生活?少給公辦學校和教師們一些不必要的壓力,提高他們的待遇;合理合法地對體制外學校進行必要的管控,祛除一定的浮躁。至少我們需要一個「看起來公平一點」的社會環境。

發生在我們這個社會裡面的任何一件事情,最終都會和教育扯上關係,因為孩子就在我們的身邊;就算我們身邊暫時沒有孩子,與我們發生關係的人和事的不遠處一定會有孩子,世界是聯繫著的,就是如此。「愚人的視界」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不管是寫什麼故事,或什麼題材什麼體裁的文章或文字,最終敘述的只會是教育,不管是什麼話題,始終是最終歸結於教育,這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職業習慣,也是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職業道德標準和原則。這也是一個探索。

相關焦點

  • 《百年孤獨》: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生未百年,死不孤獨
    我的答案是《百年孤獨》。《百年孤獨》是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醞釀十幾年,用2年時間寫出的作品,1967年作品一發出,在拉丁美洲乃至全球引起巨大轟動。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社會歷史圖景的鴻篇巨著」、「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馬爾克斯的成名作,代表了20世紀魔幻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的文學巨著。
  • 拉丁美洲的孤獨 | 淺讀《百年孤獨》
    第一次讀完《百年孤獨》的時候,我的內心只剩下震撼。打動我的,除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驚人的想像力,匪夷所思的情節,還有布恩迪亞家族由興盛走向衰落,幾代人循環往復、帶有悲劇色彩的命運。但我知道,這部使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小說,所蘊含的深度與廣度,遠遠超越其刻畫的小說人物個體的孤獨。
  • 《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以魔幻現實主義手法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7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
  • 什麼是孤獨?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就有提到
    他一生創作了近二十部作品,其中《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以及《苦妓回憶錄》成為了他的成名之作。他的作品極具吸引力與渲染力,在當時成為眾人最欣賞的作品。尤其是他的代表作《百年孤獨》,更是受到了全世界人的喜愛與追捧。1982年,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百年孤獨》是一本史詩級的魔幻現實主義的巨作。
  •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的天才構思與偉大孤獨
    《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加西亞·馬爾克斯,以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將布恩迪亞家族在馬孔多小鎮的百年興衰榮辱展現出來,代代相傳的命運如同被詛咒一樣,相似的名字代表著相似性格,最終都難逃那羊皮卷上的孤獨。
  • 《百年孤獨》:孤獨前是迷茫,孤獨後是成長
    《百年孤獨》這本書你讀懂了嗎?如果這輩子從此以後只能再讀一本書,你會選哪一本?我想我的答案會是《百年孤獨》,其實這本書我在讀第一次的時候並沒有讀懂,重讀之後才發現,透過孤獨的表象,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是愛。
  • 【書香語錄】《百年孤獨》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 「生未百年,死不孤獨」,《百年孤獨》中6句經典語錄,道盡現實
    開頭作為文學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在整本書中有著引領故事的作用,百年孤獨的這個開頭,絕對是文學史上最棒的開頭之一。他只用了一句話就將未來、過去、現在這三個時空融合在一起。說話的是現在,"多年以後"是未來,"遙遠的下午"就是過去。這等駕馭能力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 書籍丨《百年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興衰構成了《百年孤獨》——這本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它讓加西亞·馬爾克斯於1982年贏得諾貝爾獎。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本書雜亂不堪又井然有序,詭奇怪誕卻又讓人深信不疑,天馬行空而又無比真實。有人覺得它複雜難記的家庭成員和關係,繁多隱晦的象徵,單調乏味的劇情都讓人望而止步。
  • 豆瓣評分9.2的《百年孤獨》:趨行在人生中,除了孤獨,一無所有
    《紐約時報》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百年孤獨》的藝術魅力正在於其魔幻色彩、孤獨主題與悲劇意蘊,因為幻想與現實的融合所營造出的魔幻之境引人人勝。《百年孤獨》講述的是一個百年家族的興衰史,七代人,曾經轟轟烈烈,卻始終逃不掉的是孤獨。作者在書中並未對他們的孤獨做描述,隻字不提「孤獨」,可是,在字裡行間,滿滿的都是鋪滿而來並且揮之不去的孤獨感。
  • 我們為什麼要讀《百年孤獨》?
    可惜,這些女人最終的選擇,是與男人駐守在孤獨的兩頭。她們並非不智慧,只是她們的智慧僅用來看破、卻不掙脫孤獨。是的,這正是《百年孤獨》這本書浪漫的核心所在。無所不在的時間,無所不在的孤獨。永遠在流逝的時間,以及永遠在停駐的孤獨。每一個人都在孤獨裡掙扎過,最終又在孤獨裡找到永久的依靠。
  • 人到中年才讀懂《百年孤獨》:原來孤獨是寂寞的出口
    第一次聽說《百年孤獨》這個名字,首先就是被這個名字所吸引,"百年孤獨"這得多孤獨。出於好奇心,買來便開始讀,一下子痴迷了。有人曾這樣評價這本傳世魔幻之作:這本書會讓你如中毒一樣,越陷越深,一定要一口氣把它讀完。這本書出版於1967年,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 《百年孤獨》:孤獨是一種常態,讀懂孤獨,才能坦然面對孤獨
    孤獨,真的是人生的一種常態。那種深入骨子裡面的孤獨,非經歷過的人不能體會!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如是說到: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對此,求佛君深以為然。世界,唯孤獨,人生的最大常態!然而,男人與女人的孤獨,又不盡相同。
  • 那深入骨髓的孤獨 ——讀《百年孤獨》有感
    我們只為1%的你,做得更好《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 《百年孤獨》,敘述著怎樣的孤獨?_眾聲_澎湃新聞-The Paper
    原創 葉玲玉 群學書院 收錄於話題#群學書院論壇紀要40個20世紀文學史上的經典名著《百年孤獨》講述了加勒比海沿岸的馬孔多小鎮上布恩迪亞家族百年間七代人生死興衰的史詩故事,也是對拉丁美洲近百年革命歷程與歷史文化的寓言式書寫。
  • 書香徵文 | 《百年孤獨》:文明的宿命
    》閱讀隨想吧《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       文明······      這是我讀完百年孤獨時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隨之而來的是一個恐怖的猜想。這個猜想令人毛骨悚然,可我卻不得不與它對視。仿佛看到無數魔鬼向我襲來,而自己卻正是魔鬼中的一員。這個猜想似乎觸及了文明的本源,一個我永遠不願承認卻無法動搖的事實——      文明是一場宿命。
  • 《百年孤獨》最經典的一句話,不足10個字,卻寫盡人生孤獨
    1982年,瑞典文學院認為,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天地,即圍繞著馬孔多的世界」,「匯聚了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因而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而《百年孤獨》的藝術魅力正在於其魔幻色彩、孤獨主題與悲劇意蘊,因為幻想與現實的融合所營造出的魔幻之境引人人勝;馬孔多人心酸了百年的孤獨之旅令人心碎;埋藏在作者內心深處的悲憤之歌使人振奮。《紐約時報》稱《百年孤獨》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 《百年孤獨》經典語錄——值得收藏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1、你和死神似乎互相注視著,毫無感覺。你的父母擋了你的路。你不會面對這些事情,直到你的父母去世,否則你看到的死亡是非常抽象的,你不知道這一點。3、當孤獨成為一種習慣,當生活再也少不了孤獨,人生也似乎無法改變了。所以,最終還是喜歡與孤獨為伍。4、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
  • 悅讀世界:《百年孤獨》,唯有孤獨陪伴,不離不棄
    曾憑藉巨作《百年孤獨》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簡介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作為《百年孤獨》的第一個引人遐想的場景,不斷展現其魅力。創作過程「孤獨」思想一直貫穿於馬爾克斯的整個創作過程中,他用自己的文字刻畫了人類心靈中最深刻、最本質的「孤獨」。
  • 我們為什麼要讀《百年孤獨》
    很多初讀《百年孤獨》的人可能都會有一種感覺:亂。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百年孤獨》,我要說它是疼痛的。這種疼痛毋容置疑與馬爾克斯的寫作方式有關。這種寫作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非常無情的,是對讀者完全零解釋、零交流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