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而生?
我們為什麼活?
也許我們在尋找,
但是沒有人能夠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我們發動戰爭,
我們爭鬥,拼搏,遭受苦難,
卻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
一切的一切事後我們感覺到的,
也許都是毫無價值的,
但是卻沒有人能夠走回頭路。
而我們身後的人,
依然在走我們曾經走過的錯誤的路,
我們在我們痛哭的地方看到他們痛哭,
在我們後悔的地方看到他們後悔,
在我們絕望的地方看到他們絕望!
難道人類的歷史,
就是那個《百年孤獨》?
編者按:以下的都是廢話,為了湊數,唯一有關係的是,它們都有一個相同的詞語:「孤獨」。教育的初心在小學。如果到了高中才來找初心的話,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夠找到。
尊重文化主要在於社會,這就要問問我們的文化是什麼時候丟的,是怎樣丟的。如果沒有丟,為什麼現在還要找文化?
提出了問題,就必須要找到問題的根源。如果我們依然漠視問題的根源,那麼,再多的情懷也只是一碗心靈的雞湯。
我們喝完這碗雞湯,擦乾眼淚,用一種無可奈何地冷漠看著這個社會的現實,就像《華格納音樂會》裡面的那句話:
我曾在漂流到丹佛市布朗恩旅館的老淘金礦工身上看到這種冷漠超然的態度,他們兜裡塞滿了金子,布衣裳骯髒不堪,形容枯槁,頭髮蓬亂,站在人來人往的過道裡,卻如同在育空河畔冰冷的營地裡一樣孤獨。
或許,選擇正義,必須選擇孤獨;選擇道德,必須選擇孤獨;選擇良知,必須選擇孤獨;選擇自己,必須選擇孤獨……能夠做出這種選擇的,是一種勇敢,不是那種頭腦發熱的勇敢,而是頭腦冷靜的勇敢。情絲萬縷,一絲不苟。布衣:我不能融入這個社會,我是城裡的孤獨患者。
我這個人不適合做朋友,因為我不顧及朋友的面子。民國時期有一位志士,說了一句話,大概是,制約我們社會發展的有:封建思想,宗派觀,面子。
我不會顧及關係而遷就。雖然我很孤獨,但是我能夠自得其樂。[抱拳]
不管抓了多少貪官,窮人依然還是窮人,窮人的命運不會因此發生明顯的改變。窮人命運的改變最有效的途徑在於自己的改變。窮人是一個群體,群體的整體發展是緩慢的,這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常常和個體的希望不一致。就算個別的人插隊也無濟於事,因為整體速度在那裡。對於個體來說,隨大流的話不失為一個安全的選擇,但基本上也就如此了。機會與危險相伴,不是成功就是失敗,就是如此。最近十五年,我國的「造富運動」製造了一大批的富人,這是有時代性的,不符合經濟規律,不必羨慕,也不必自怨自艾。自己的機會不在別人身上,在於自己。不管任何時候,如何不堪,必須自信自強。分析自己的時間,分析自己的行為,分析自己的思想,所有的答案都在這裡面。孤獨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孤獨的時候不去思考。正確理解財富,正確理解成功,正確理解生活的意義,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力量。
對於生活,我們沒有多少選擇權,更多的只是被動地接受,正如《亂時候,窮時候》,正如《活著》;我們只有通過《熱愛生命》來自己尊重自己;生活不是神話,不是《鏡花緣》;我們不是騎士,無需關心《紅與黑》;我們也不是思想家,沒有《懺悔錄》;活在現在,也沒有《百年孤獨》;但是我們依然有很多無奈,因為《鳳凰琴》是老教師們抹不去的情懷;不問《所以》,「因為」太多;置身度外,做一個《旁觀者》,「旁觀者清」;相信萬物有因果(但是這個因,未必全在自己),《魔鬼經濟學》證明墮胎合法有效減少犯罪,這符合最《簡單的邏輯》;夢想還在,《閣樓上的光》還亮著;樂觀敬業,相信《萬物有靈且美》;默默堅持,我們都有一首《小毛驢之歌》;《品味人生》,人生可貴;當讀《於漪知行錄》,知愚真愚,還好一直在讀書治愚;現在在讀《自卑與超越》,這是我真正的弱點,我準備開始向它發起進攻,這一次,我決定不再放棄,我一定要成功!銀杏樹在哪裡都好看,特別是一樹葉片金黃色的時候,這體現出來一種「老而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