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昔日TVB男神馬浚偉在微博自曝自己在北京大學光華學院的碩士論文順利通過,成功畢業!且論文查重率只有0.77%,瞬間登上熱搜。
如今49歲的他,可謂是「乘風破浪的小哥哥了」。
更是有不少網友誇讚點讚,實名羨慕,被稱為【勵志大師】、【時間管理大師】(褒義)。
而默默努力的他,面對突如其來的關注和讚譽,卻謙遜地回應道:大家實在實在過譽了,我畢業的是課程,不是學位,不能相提並論。
不禁讓人感慨,造假的人總是引以為傲,到處炫耀;而真正努力的人往往默默無聞,努力前進。
其實對於馬浚偉這個名字,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你一定看過他演過的TVB電視劇。
他是《鹿鼎記》中的康熙,是《洛神》裡的曹植,《秀才愛上兵》的裡的謝皇上。
憑藉著溫潤如玉的形象,他成了「角色紅,人不紅」的代表。
但這,並不能阻礙他求知的腳步。
如今的49歲的他,更是一位內外兼修,瀟灑勵志的男神。
螢屏中,馬浚偉是儒雅高貴的公子形象,看不到現實生活的悲苦;而現實中,少年時他,卻是一貧如洗,歷經滄桑。
馬浚偉於1971年出生於香港石浪尾及深水埗區的七口之家,他是唯一的男丁,他讀書時,在技工學校學過焊工和木工。
父親是一名公交司機,母親是工廠工人,本就家境貧寒,結果,母親還在他6歲時患上了鼻咽癌。
於是,幼承庭訓,身為家中獨子的他,14歲時便到雪糕店做兼職幫補家計,16歲則到圖書館當管理員。
可見,49歲的他仍然這麼努力,自律,和小時候吃過苦息息相關。
當別人在正當年華,享受讀書的樂趣時,馬浚偉不甘心就這樣打工一輩子。
於是,懷揣著音樂夢的他,一次又一次的去參加歌唱比賽。
馬浚偉專輯
都說:「失敗乃成功之母。」
馬浚偉是這句話的代言人,他一共參加了44次歌唱比賽,但前面43次均以落敗告終。
直到第44次,1993年,馬浚偉參加了第3屆Pioneer雷射Karaoke大賽,終於以一首《李香蘭》獲得冠軍,繼而籤約華納唱片,以歌手身份進入娛樂圈。
自此,打工仔成功翻身成為明星,夢想實現了。
然而,幸運女神卻好像看不到他。
本以為發行唱片了,就能大紅大紫,賺大錢了。
可惜,上帝在給他打開一扇窗的同時,也關上了一扇門。
公司為他的首張專輯《幸運就是遇到你》的宣傳口號是:他不是克勤,他不是學友,他不是黎明,他是馬浚偉。
這樣的宣傳語,能夠迅速讓他被大眾認知,但在那個」四大天王」盛行的年代,卻一次性拉踩了三位天王。
這讓他備受負面批評:你唱歌不錯,新人憑什麼和天王比較?!
由此,他的演唱事業異常艱辛。
導致在合約到期後,華納唱片沒與他續約。
年近30歲,心灰意冷的馬浚偉,曾一度想做回老本行,當營業員,起碼能養活自己。
但命運就是這樣,你越想幹什麼,就越不讓你幹什麼。
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曾說過:只有把抱怨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證。
他人生中的貴人:TVB高層曾勵珍,鼓勵他轉往拍電視劇。
於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馬浚偉去做了演員,演一些小角色。
直到在面試《鹿鼎記》時,他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沒想到因為《鹿鼎記》中飾演康熙帝,一炮而紅。
當時,這部劇獨創:用話劇的形式表達人物心理,對演員的演技是很大考驗。
馬浚偉半路出家,毫無經驗,唯一的辦法,就只能用勤能補拙,為此,他花費很長的時間鑽研表演。
正所謂:有付出就一定有收穫,康熙成功了,飾演者馬浚偉也成功了。
馬浚偉用機靈與青澀,汗水和時間,演活了身負重任、危機四伏的少年康熙,眼神清澈堅毅,就連金庸也評價他,是眾多版本中演得最似康熙的一個。
本以為憑著《鹿鼎記》,馬浚偉徹底翻身了,本應順著男一號的道路,事業繼續更上一層樓,
誰知,上天就是愛和馬浚偉開玩笑。
1999年,忍受了多年病痛折磨的母親,需要進行一次極其痛苦的手術。
母親想要放棄了,但馬浚偉捨不得母親啊!
在馬浚偉的哭求下,母親才答應接受手術。
可久經病魔折磨的母親,在進手術室前,恐慌發作,拉著馬浚偉的手質問:你是不是要我死!
就是這一問,為他之後深受抑鬱症困擾8年之久,埋下了伏筆。
最終,手術雖成功了,但遺憾母親仍未戰勝病魔,因併發症悄然離世。
深愛的母親走了,馬浚偉的內心世界也崩塌了。
他陷入了極度痛苦,閉門不出,連喝三四打酒也不能醉,喝到吐光,又繼續喝,仍然始終無法幫他解除情緒。
他患上了嚴重的驚恐障礙和抑鬱症,20年來,經歷了上千次的發作。
這期間,女朋友許慧玲也和他分了手,他至今孤身一人。
和很多得抑鬱症的人一樣,他表面微笑,內心早已千瘡百孔,他說:「大家不知道,表面樂觀的我,其實笑得很假,我一直都沒開心過。」
8年裡,他獨自在深淵裡苦撐著。
但從小的經歷告訴他,即使身處深淵,也要不斷努力,他不斷進行藥物治療和運動健身,尋求愛和信仰的力量,直至傷口平復。
期間,他還竭盡全力不影響工作,2002年《洛神》、2003年《帝女花》,他演繹的曹植和周世顯,都是才華橫溢、情深義重的暖男角色。
20年,他通過痛苦的掙扎和不懈的努力,終於慢慢走出了深淵,重獲光明。
經歷過兒時的困苦,母親的離世,抑鬱的侵擾,最終涅槃重生的馬浚偉,將他的這些經歷感受化成成長的養分,寫成了他自編導演的第一部電影《生前約死後》。
故事原型就是:一個兒子從自怨自責放棄人生,最終釋懷放下重新上路的成長經歷。
人生最困難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
如今的馬浚偉,顯然是在不斷的克服困難,不斷地認識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並不斷地成為更好的自己。
大家可能只知道他因為論文查重率只有0.77%上熱搜,卻不知道他在北大念EMBA的全過程。
2018-2020年,除了疫情期間,他每周從工作現場飛到北京,歡欣雀躍地融入校園生活,開心得像個9歲的孩子。
他就是其他人口中的學霸,他會在上課前,騎著單車在校園裡閒逛,準時來到教室等待上課,每次都會在微博裡分享自己上課的所思所想所悟。
不僅如此,他還身兼數職:話劇編劇、演員、導演、運營公司開教育輔導等等,
因為喜歡咖啡,2018年,還在新加坡學習咖啡師課程,拿到了SCA咖啡文憑(含金量很高),並創建咖啡品牌,將愛好變成了事業。
麥可·F·斯特利曾說過:最具挑戰性的挑戰莫過於提升自我。
如今,北大畢業的他,又立刻報名了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基礎班,12月還有一個短期的兒童心理學課程。
同時他還籌備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臺劇《男人四十CEO》。
馬浚偉說,「我走過的路,很多是出自自己的心願,有些不是,但我感到是有上天帶領的,我的路就是這樣。既然有勇氣爭取,就要有勇氣承擔。」
他遵從自己的內心,腳踏實地,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並將自己全部的心血投入進去,努力打破家庭和自身條件的局限性,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乘風破浪。
最後結語:馬浚偉的前半生是一貧如洗,身心俱疲,但是他的後半生,靠著持續進修學習,善用光陰,成為了內外兼修的男神,不僅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同時還想方設法的去幫助正在深淵苦苦掙扎的人。他的經歷讓我相信學過的每一樣東西,遭受的每一次苦難,都會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候派上用場,人生在這一秒才剛剛開始。
我是,關注我,和我一起用力成長,用愛帶娃、用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