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部影片看個3遍,你對影片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一部影片看個七八遍。那麼你對這部影片一定很了解,要是你看個10遍以上,對不起,你肯定很喜歡或者很愛這部影片。
大家好,我是嘞咯一,一位路過的很努力的影片解讀員。
對於這篇文章,我不知道怎麼起頭,由於太多幹擾因素,使得大腦無法像穩定且有力的引擎,助力自己順利,暢快地寫完。陰晴不定的天氣,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情緒,交雜在一塊,像極了孩童瞬息萬變的表達自身感情,用簡單話語,述說自己最簡單的情感,也用行動力,證明自己可以成熟穩重。
動畫<未來的未來>以生動現實故事,講述孩童小君在有妹妹後,失去了父母對自己獨有的愛,隨著故事演進,小君在院子中與祐子玩耍,學會了聆聽他人的心聲;在幫助從未來來的妹妹收拾女兒節人偶,學會了與人共處;而後再一次因為未來的事,去到媽媽的時空,與孩童的媽媽相處後,學會了理解和包容;學騎自行車卻偶然回到太爺爺所在的時空,在騎馬和坐摩託車的過程裡,太爺爺的話語,讓他懂得勇氣,明白萬事開頭難;最後,在選擇褲子或旅行的選項中,小君離家去到謀生的電車站臺大廳,而這一次,是真真正正面對自己內心的問題,未來真的惹自己討厭嗎?當看到未來要被電車吸走時,那份擺脫不了的感情告訴小君,未來就是自己的妹妹,永遠都是,這份擔當和責任感讓小君明白成長的含義。後面未來的未來抓住小君,將他帶離電車站臺,告知他家族從古至今的歷史與太爺爺,爸爸媽媽的故事,當小君問未來,他們是否還會在一起,未來說:"我們今後不是一直一起生活嘛"。
細田守有這部動畫的構思,源自家庭的4歲的兒子和小女兒,本作中未來這個名字也是細田守女兒的本名,而被問及為什麼創作這部動畫,原因是認為四歲的小孩正處於嚴肅與快樂主義相疊的年紀,或許這種創作不一定能讓大多數觀眾接受,但無以是一種新的思考人生的方式。
為什麼?故事內容正是反應了生活原來的樣貌,動畫裡小君在家裡的表現就是現實中熊孩子的表現,尤其是有了新家庭成員後,將愛會被瓜分的說法,以父母對小君的表現,告知觀眾。而後作者以每一個小故事也讓觀眾明白,孩子的成長,遠超我們想像,甚至在我們沒注意到的地方,他們就突然長大了。而這時回頭看影片中,小君媽媽說的"我還是希望能看著他們慢慢成長",有沒有一股傷感由心而發。
假如沒有感受到影片給出的感覺,那是很正常的事,在18年觀影第一遍時,還是單身的自己,就算從家人的孩子裡了解養育和照顧孩子很麻煩,或是真正照顧過小孩,也不能體會照顧自家孩子那般感受,更加難以懂得對孩子的愛到底是什麼,隨後在昨天與新交的朋友聊天中,突然回想起<未來的未來>,重溫這部影片時,發現其實家長對孩子的情感,在作品裡有很好的體現--小君的三餐,給妹妹起名,收拾玩具,重溫相冊時,即便小君用新幹線打了妹妹,媽媽也只是罵小君,最明顯表達母愛的地方,就是小君媽媽在小君睡覺時在額頭的吻。而爸爸即便再忙妹妹的事,也是吃了兩口飯就去幼兒園接小君回家。有空閒時,帶著小君去公園練騎自行車,不過爸爸在照顧孩子方面,真心鏡頭很少,即便本作以父親照顧孩子為前提。相對的,要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愛,其實有點難,但作者讓小君撫摸睡著且哭泣的媽媽,說著"乖乖",用自然的方式,證明愛不是單方面的付出。
當觀看電影時,總是被小君帶入到他看到的幻想中,那是動畫中的現實嗎?是的,看小君眼裡確實如此,如果用父母或長輩的視角,或許小君哭著出了房間後,在木棉樹下玩耍,直到後來睡著了,那些看到的故事,都可能只是小君做的夢。
如果說劇情複雜,只能說電影內容有點繞,說不上太複雜。而為什麼豆瓣評分只有6.6,通過上述的說明,就會明白,畢竟看動畫的人,大多都沒有這種經歷,如果不是多看幾遍,很難明白作者想表達什麼。而大多數第一次觀賞這部電影的觀眾,估計都是這種感受,熊孩子真討厭,如果真發生打人,把家裡弄亂的事情,老早就被父母廬山升龍霸,天馬流星拳了,哪還有鬧彆扭的時候。
"養兒方知父母恩",或許現在的我們不甚理解,但終有一天,會明白。
我是嘞咯一,關注一波不迷路,我們下一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