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裡有一個重量級人物隻字未提,就連《三國志》也只有幾處零星的記載,為什麼?或許大家會以為,這個人物不值得史學家去記載,但是在三國時期的這個人物身上,我只找到一個解釋,那就是歷史是一個將錯就錯的東西。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事得從劉備起家時說起,劉備起家依靠的是在涿郡招募的一支兵馬,經過無數次戰鬥的洗禮, 在他擔任豫州牧後,這支兵馬被建設成為三國歷史上一支著名的部隊——白毦。白毦是劉備的貼身衛隊,不參加攻城奪地的戰鬥,專門負責保衛劉備及重要部屬的生命安全,領導這支部隊的將領是屬於劉備直管的。《三國演義》已經明白告訴我們了,劉備當了兩年的左將軍領豫州牧後,從曹操身邊跑了出來,依然是屢敗屢戰,多次命懸一線。也就是說在此種危機下,只有這支中央衛隊在他身邊拼死保護著他與整個中央機關的安全撤離,那麼可以肯定統領這支部隊的將領是劉備充分信任的人,這份信任是關羽張飛都不能及的,而負責這支部隊的將領卻被三國風雲不小心隱藏了。
為什麼說是隱藏而不是被淹沒呢?縱觀各種史料,只有一個解釋,劉備為了自己的宏圖大業,沒有向外界公開這位將軍的任何信息。
據相關史料記載,曹操為徹底消滅劉備曾先後多次派遣特務組織進行大規模的暗殺行動,但每次都被這位將軍徹底粉碎掉,從而使劉備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後來,曹操、孫權集團接二連三的進行某種利益交易時,逐漸獲悉劉備身邊有這麼一位將軍的存在。曹操、孫權集團曾多次絞盡腦汁追查其身份,均是無功而返。最終得出一個結論,這人是劉備刻意隱藏的重量級人物。在《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中有一處記載「徵南厚重,徵西忠克,統時選士,猛將之烈。──贊趙子龍、陳叔至。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建興初,官至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
叔至名到,是姓陳名到,字叔至,生年不詳。從劉備任左將軍豫州牧始一直跟隨劉備,整整二十六年,直到劉備去世之後,才逐漸公開走向蜀國的政治舞臺,官至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那麼這個陳到在劉備身邊二十六年,都起到了什麼作用呢?我們只能從歷史的空隙中,與《三國志》對陳到的零星記載裡,尋找他的功績。
《三國演義》裡當陽之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長坂坡之戰,張飛一聲斷喝嚇退曹操八十萬大軍,趙雲單騎救主,關羽去荊州借兵。大家觀看這些精彩片段的的時候,卻忽略了一個問題,保護劉備這個中央機關的將領會是誰?一場被曹操打得妻離子散的會戰,劉備身邊就沒有任何戰鬥,可能嗎?曹操是來滅劉備搞統一的,這次戰役曹操是有計劃有戰役目的是做了長期準備的。他不會派特務,特功隊,敢死隊或者是其他部隊攻擊劉備的中央機構?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劉備指揮若定地撤退,還有時間為百姓流流眼淚,很仁義的樣子。只有一種解釋,曹操派來的人,都被陳到率領的白毦滅了,而且滅的徹底。曹操找不到痕跡,劉備死不承認,也就造成了歷史無法記載。還有一個無法記載的原因,據相關史料顯示,三國時期的蜀漢沒有史官。羅貫中發現了這個問題,只好在趙雲身上渲染他的單騎救主,砍殺曹操五十幾名戰將,以求掩蓋這個問題。那麼我們就可以想出一個問題,曹操的五十幾名戰將,有一部分是死於陳到之手,只是劉備只表趙雲的功勞,還大肆宣傳,曹操又不認識人,糊糊塗塗的又說不清楚,斬殺五十幾名戰將的功績,自然也就落在趙雲的身上。據記載,趙雲是長坂坡一戰成名的,才分為官居五品樣子的牙門將軍,才成為了劉備身邊一位能參政議政的重量級人物。趙雲的破格升遷,這就說明趙雲當陽之戰不僅有功,還說明劉備對趙雲有刻意的成分。
西蜀大臣楊戲有一篇《季漢輔臣贊》,幾乎把蜀國大臣列舉了一遍,其中把趙雲和陳到並列到了一起。陳壽就把這篇《季漢輔臣贊》全文錄在《三國志》,也就構成了《三國志》對陳到的一處記載。我以為,這種並列是有道理的,因為陳到是在劉備當左將軍領豫州牧時期(建安三年四年)追隨劉備的,而趙雲則是在建安五年劉備依附袁紹時,趙雲至鄴城投奔劉備的。他們都是劉備的早期追隨者。陳到的官職是徵西將軍,趙雲的官職是徵南將軍。陳到的爵位是封亭侯,趙雲的爵位是永昌亭侯。這種並列說明一個問題,趙雲立了那麼多戰功,《三國演義》卻對陳到隻字未提,而我們所理解的趙雲是居功至偉,排名應該在馬超、黃忠之前,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也是這樣安排的,不過這樣安排不是羅貫中的本意,清初毛宗崗父子為了貶低馬超,並將趙雲列於五虎將第三位,他一生的主要作品就是刪改的《三國演義》。我以為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國演義》並不是原版,而是毛氏父子刪改過的。為什麼?這就是歷史的空隙,羅貫中對這個問題是有過仔細考量,把趙雲放入「五虎」已經有些不妥了,還往前推,會與各種正史典籍所記載的東西相差太遠,加上趙雲這個人物在《三國演義》裡,已經被羅貫中自己搞得前後年齡都搭配不上,毛氏父子對於這個問題在刪改時只有突出卻沒有減弱,因為他是在加強「尊劉抑曹」的觀念下進行的,對於《三國演義》本身就存在的這種矛盾,只有一種可能,陳到很多戰功被趙雲冒名頂替了。這種冒名頂替是劉備為大局記而有意安排的,劉備面對馬超、黃忠這種自己手裡的中央軍委大員,也就只能擺實實在在的功勞了。
我們再說說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之後,劉備逃竄,陸遜不可能不安排部隊圍追堵截最大限度地絞殺蜀國的有生力量。《三國演義》裡最後救劉備的是監督糧草的趙雲。真實的歷史是陳到與趙雲一起救的劉備。據相關史料記載,在那次戰役中,陳到領著白毦軍隊,以一擋十,抵擋上萬吳兵,保護劉備安全撤離。而且在白帝城的百裡之外有過一場阻擊戰,陳到將七百白毦長矛軍士,每人使二丈長矛一根、帶雁翎刀一把,分三隊,死戰吳兵。吳兵被陳到打的均無鬥志只想後撤的時候,趙雲出現了,對吳兵進行了包抄打擊,而《三國演義》只寫趙雲一人。
對於陳到身份,我是從陳壽撰寫的《三國志》中讀出幾分端倪,這位身價不菲,善於掃特戰,善於敗中救急險中求勝的劉備親信,在該書中沒有列傳,陳壽或許已經察覺到不給陳到專門列傳的不當之處,他對此事在其他的書籍中有過一個解釋,他說是陳到的事跡已經無從考證。我們都知道《三國演義》是從《三國志》演變過來的,歷代學者認為《三國演義》是把《三國志 》通俗化了,起到讓晦澀難懂的《三國志》走向了大眾的作用。也就是說,源於陳壽的無從考證,或者說是懶於考證,羅貫中的將錯就錯,來了個徹底輕鬆,連一個名字都不留,歷代史學家呢?源於他們沒有穿越到三國時代的本事去找陳到商量商量,也不敢「假設」行史。陳到這位三國名將也就讓劉備真正的隱藏到了現在。
陳到明明掌握劉備集團最精銳的部隊,卻不擔任重要職務,不在公共場合拋頭露面,從這點看,也能看出是劉備刻意安排的,保衛元首的將領完全不需要擔任重要的職務,以免樹大招風,這也說明陳到是劉備最信任對劉備最忠誠的人,手上掌握了劉備集團的王牌之師,不在意官職高低。但他在劉備投劉表時,已經是劉備集團裡僅次於關羽、張飛第三員虎將。這時候的趙雲呢?還只是一個等機會立功升遷的小頭目,連牙門將軍都不是,對誰都沒有威懾力。我以為這時候我們在《三國演義》裡看到的趙雲,只是陳到的替身。劉備死後,陳到立即快速上位,成為蜀漢集團的二號軍事人物,名位位列趙雲之右。他的身份才由絕密人物逐漸轉變為半公開的地方大員。當時蜀漢有四大軍區,分別是漢中、江州、 永安、庲降,其中漢中與魏國交界,由魏延擔任都督。而永安(即原白帝城,劉備敗退白帝城 以後改名永安)與吳國交界,陳到此時被委任為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加封亭侯爵,他的麾下則是他已經統領二十六年的王牌部隊——白毦。陳到上任以後的吳蜀兩國關係面臨新的考驗,蜀漢朝廷對兩國邊境重鎮永安都督人選的抉擇慎之又慎。陳到的委任,不僅體現了蜀漢集團對陳到的重視,還體現了陳到的「神秘」有足夠的威懾力。故《諸葛亮集》中提到:「(陳)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
這裡還要說說蜀國內部的問題。劉備建立的蜀國主要由三個集團組成,諸葛亮、蔣琬為首的荊州集團,法正、李嚴為首的東州集團,黃權、譙周為首的益州集團。荊州軍團主要是劉備入蜀前的舊部,東州集團是入蜀時投靠的非益州的本土士人,益州集團是益州的土著氏族。劉備定蜀後的用人方針就是荊州集團為核心,拉攏重用東州集團,安撫提防益州集團。劉備的白帝城託孤是兩個人,一個諸葛亮,一個李嚴,那麼陳到一直跟在其身邊,劉備對他不可能沒有交代。我們可以從劉備死了,對陳到的任命永安都督就可以看不出來。劉備不僅把陳到留在了永安,李嚴也被任命為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也就是說,劉備託孤,是讓李嚴鉗制諸葛亮的,或者是相互鉗制,安排陳到在李嚴的身邊,是鉗制李嚴的。《華陽國志·卷七·劉後主志》記載:「四年,永安都督李嚴還督江州,城巴郡大城。以徵西將軍汝南陳到督永安,封亭侯。」那麼這個記載與《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的時間對不上號,這個「四年」應該是建興四年,按這個記載,陳到升為永安都督是在李嚴離開之後。如果是這樣,作為白毦部隊的總司令,陳到與李嚴一起據守永安是有威信與實際兵權的。《三國志·李嚴傳》「以諸葛亮欲出軍漢中,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留護軍陳到駐永安,皆統屬嚴。」《三國志》對陳到這處的記載,與後面的記載也不一致。這裡的記載是李嚴在永安時,陳到還是護軍,升永安都督的時間是李嚴離開永安的年份。在《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寫的是「建興初」。一個事實,陳到在劉備死後8年的軍旅生涯,一直沒有離開永安,直到公元230年離開人世。
在三國名將陳到的身上,我發現歷史有很多將錯就錯的東西,很多東西我們永遠找不到真相,那麼我們就只能在歷史中假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