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羅氏總群」加入羅氏家族!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羅」,先點上面藍字羅氏總群,再點關注,每天免費閱讀
隆回位於湘中偏西南,邵陽市北部,縣域面積2866平方公裡,隆回是一九四七年以邵陽西北部、新化西南和武岡東北部分地域新置縣。轄24個鄉鎮:桃洪鎮、小沙江鎮、金石橋鎮、司門前鎮、高平鎮、六都寨鎮、荷香橋鎮、橫板橋鎮、周旺鎮、灘頭鎮、鴨田鎮、西洋江鎮、巖口鎮、麻塘山鄉、虎形山瑤族鄉、大水田鄉、羊古坳鎮、羅洪鎮、七江鎮、荷田鄉、南嶽廟鎮、山界回族鄉、三閣司鎮、北山鎮,總人口121.9萬,面積和總人口均居邵陽市第二。
隆回羅氏宗親、族賢眾多,據縣公安部門戶籍資料統計,羅氏人口在隆回排第三位,約為7萬多人。以下就各支系做如下概述:
(一)道賢(履道)公系:
豫章始祖羅珠公四十八世,崱公十五世孫,崱→達→皎→議→珣→貞→從→仕閔→師贄→諮謀→寬叔→翔登→天壽→以德次子道賢,諱履道,號鳳孫,行冠五郎。明洪武初年由江西吉水秀川移民邵陽東鄉大樹下,(今屬新邵壕塘)妣孫氏生邦富、邦貴、邦慶、邦瓏,繼妣生邦琥、邦鳳、邦彪、邦麟、雷淑共九子。是邵陽羅氏一大支系,派衍九大房,三十二支班派,民國初年始統一班派。
道賢公墓(新邵壕塘)
1)、履道-邦慶-君晚系 分布在三閣司大磨洲
履道三子邦慶之長子明憲偕弟添祥、君晚,明初由邵陽東鄉椆樹山徙武岡圳上,現居羅嵐村約300餘人,龍江村400餘人,大田鄉黃泥塘300人,洞口圳上約3000人;(3)邦慶→君晚→子龍奉母命由陡溪遷回隆回三閣司大摩洲,現後嗣住長塘灣、南嶽鄉之羅家洲、太平,洞口雲龍,潭鋪寺背後三閣司之深託灣、巖塘,三界鄉之江石村,洞口竹市鎮大湖潭、小湖潭、石崗等地;(4)季子君晚徙鬥溪鋪朱溪橋,(5)邦慶→添祥→煥章→成璟→子榮、子貴、子祿、子華→孝文→福康與仲弟福寧明正德之世,自武岡州圳上(即今洞口管竹鄉)徙居黔陽新路河對岸半坡,因公居此,故更名羅家坡。現住羅家坡村水長溪500餘人,羅家坡300餘人,渡江口20人,袁家鄉流溪龍100餘人,新路河白沙灣160餘人,灣溪口村青草坪36人,船形210餘人,灣溪口羅家80餘人,蕭家60餘人,洪江市沙灣鄉石修110餘人,其餘散居洪江、中方等地,尚有100餘人。子華五子福長,遷居芷江,官遊於江南之滁州,因家於徐,仕終徐州參佐→灌倫居滁州→勝景→應珍官給事中誥授朝議大夫→廷秋居滁州,明天啟選進士,歷任湖北石首縣知縣,行取四川司主事,儀制司員外郎,邊吏部掌印給事中,誥授朝議大夫。(6)邦慶之長子明憲,其後嗣居新邵陳家坊鎮椆樹山一帶,有由濠塘遷寸石鎮之石婆村,現有500人。文坪鎮鬥山羅氏,亦系君晚後裔,約有1000餘人。
邦慶公房大磨洲自一世「道」字至三世舊班序:
君子必仲續,才福宗祖思,賢良時文景,鹹太開家運。
三閣司大磨洲羅氏宗祠
2)、道賢九子雷淑分居西路長陽鋪,後居隆回八都蘭松坪,派衍蘭松坪、火花塘、塘衝等地。雷淑字時雨,始遷西路長煙鋪,繼遷隆回八都蘭松衝,妣喻氏→孟宣、孟車、孟宜、孟權、孟任。一九九七年四修族譜時,松房1994人,樹房553人,隆回兩房人口,主要分布在蘭松衝、紫溪、南塘、大花、荊枝、葉家一帶。
外遷:(1)雷淑→孟任→文樹→才旺→必忠→志升→景春→仲仁→思主→彥鴻→祖述徙居寧鄉西鄉巷子口大塘衝700餘人未入譜。(2)羅門李氏太婆,於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由邵陽縣東路隆回都南塘,攜子永高、永豪、永臺,並一媳一同入川,落籍潼南接龍鄉即今之東升鄉天竺壩插棧落業。 派行:雷孟文才,必智錦仲。思念宗祖,永遠正綱。入川後新擬派行:世秀文遠開,定國安邦才。汝賢從先德,忠孝傳家來。(3)雷淑裔孫一支約餘同治九年庚午(1870)由湖廣經四川到雲南鎮雄,一九一五年復遷貴州黔西。另有大元落業雲南省牛街,大享落業四川永寧府愛江門落凸德門大寨,大貞落業四川隆昌胡家灣朱家坪永興橋老屋基。派行:道雷孟文才,必置景仲宗。季上安大永,遠正綱仁義。光耀徵先德,顯揚在後英。豫章恢令緒,忠孝續書聲。(4)雷淑→孟宣住邵陽大花塘、孟車住邵陽新塘衝、孟權住邵陽大花灣、孟任住湖南邵陽縣蘭松衝石板橋頭壪金石廟,洪武二年己酉(1358)編甲名羅俊第二→文松→才高→必錫→志瓊→景秉、景松→仲本→思慶→彥耀→宗樹、宗樟由湖南邵陽蘭松衝,遷四川隆昌縣界石(現界市)湖潭溝→祖富、祖音,派分兩大房。現其後裔分住湖潭溝共十五個自然村,約1700餘人,界市王家壩村二十組約2400人,胡家灣一十一組1200人,朱家坪二十二組約800人。其派行與蘭松衝老派相同。
派行:蘭松衝老班:道雷孟文才,必置景仲思。
彥宗祖永遠,正朝仕儒盛。
馬塘老班: 道原祖宗朝,承欽應至景。
仲思時大天,文婁邦定國。
新屋衝老班:道雷孟文才,必志景仲宗。
朝廷永遠正,大仁義禮智。
塘玄老班: 道雷孟文才,必志景仲宗。
繼尚永國正,添自朝仁義。
大花塘老班:道雷孟文才,
必志景仲宗。繼尚安大永,元正朝仁義。
西坪議班: 光耀徵先德,顯揚在後英。
豫章恢令緒,忠孝續書聲。
九七四修班:珠公68世起:光耀徵先德,顯揚漢鼎新。
(二)、石門衝千八郎支系(道賢譜為八子邦麟)有爭議
崱公十三世孫,崱→達→皎→議→詢→貞→從→仕閔→師贄→諮謀→一鶚→先昭次子千八郎,字立可,諱惟本。元初由江西吉水秀川徙居邵陽西路長陽鋪,繼居蒲家,即今木樑村。生一子同牌,始居隆回八都石門衝大塘坑老瑩裡,派衍為石門羅氏。按道賢譜八子邦麟始遷西路長煙舖,繼遷木樑蒲家,子同牌始遷隆回八都石門老瑩裡。外遷:(1)五世子榮裔孫有102人遷四川榮昌、隆昌、瀘州、安嶽、內江、犍為、崇寧、資中、樂至、德陽、合川、金堂、富順、綿竹、威遠、灌縣,湖南寧鄉、貴州納雍等地。(2)義好1600年由邵陽石門衝遷內江奉天寺鳳形灣;(3)義環由邵陽石門衝遷內江大佛寺李家衝;(4)義憲於1690年,由邵陽石門衝遷四川安嶽永康三聖寺;(5)智覺、智澤,於1690年,由邵陽石門衝遷內江永興桂花灣鵝公嶺;(6)禮樂1699年,由邵陽石門衝遷內江高山鄉郭家灣。(7)仁清公遷四川安嶽周禮、南薰二鎮與內江高梁鎮,有近萬子孫。(8)一支遷貴州岑鞏縣天馬鎮金竹坡,與前江龍合譜時,自邦麟之十九世之世系詳明。
派行:千同祖子,應仕思宗。永廷文才,仁義禮智。天運洪。
珠公68世起:光耀徵先德,顯揚在後英。豫章恢令緒,忠孝續書紳。
註:按此譜千八郎子同牌生年合符道賢之八子
(三)、一松支系
始祖一松公,名皎,宋太祖建隆年間自江西泰和縣圳上木馬屯金仙廟梅子嶺遷居新化烏石。生有三子:彥一、彥二、彥三。其後裔散布新化七都、八都、羅洪、高平、橫陽山、柘木嶺、油溪、洋溪、白溪、琅塘、輦溪、太平鋪等地。於清道光十五(1835)年建一松祠於柘木嶺。至1948年,有丁口47800餘人。
彥一派分衍永七都、八都、羅洪、高平及邵陽、武岡、漵浦、辰溪、湘潭、益陽等地。 新化—松彥房之十世孫,一松→彥一→元七郎→千一郎→洪德→關一→朝覲→堂卿→惟遠→東甫,生仁叔、義叔、禮叔、智叔四子。仁叔→華仲→原富→必才→子贊,有後裔由新化水車分居隆回高洲。禮叔→榮仲→原壽,生必聰、必明、必智、必慧四子,皆於明天順六年壬午(1462)由新化水車坪上分居隆回:必聰居二都華溪(麻溪)井頭灣;必明居二都西灣;必智居二都易家塅,後其子政瑄於明正德十年乙亥丁丑(1515)舉家徙居邵陽西平龍鬚塘,至明崇禎十年(1637)因賊亂,其七世孫天章、天象、天球、天佑和九世孫士璜、士璵等,仍回遷隆回易家塅、乾田坳、馬過橋、隴下衝等處安居;智叔派衍於隆回高坪、太抵等處。一松八世孫、堂卿胞弟少卿則派衍於隆回羅洪。
新化文田羅氏宗祠
一松雲飛系世系關係:
一松系 :34崱→35宗達即思伯→36皎(一松)→37議(彥一)
字派:思一彥元千,洪關朝卿惟,甫淑仲原必,子政廷文時,應學民其光,啟捷永世承。
雲飛系: 34崱→35達(宗達)→36皎→37議→38雲飛(元七郎)
字派:飛卿唐從,應千萬甫,翁仲孫子,文友永秀,萬民朝天,大士學隆,科甲聯元,教崇忠孝,治尚寬平。
新化羅氏通派:珠公65世起:教崇忠孝,治尚寬平。
(四)、雲飛公支系:
新化譜載:雲飛•四翁房之四翁→仲榮→仁孫→子良→文聰→友信→永忠→秀伯→萬隆→民春→一炎→天閥→大省→士鷥→學洪→隆實、隆吟兄弟,清乾隆時(1756-1765)由新化洋溪上塘灣徙居隆回一都橋鋪。子良→文秀→友銓→永高→秀繼→萬意→民康→一楩之曾孫士崙,有子孫由洋溪小陂頭徙居隆回之羅洪、蠡湖坪、林凼及高坪富源等處;文秀→友清→永泰→秀南→萬瑾→民貢→楸→光美→誠樞→士華→學淵,有子孫孫由洋溪小陂頭徙居隆回二都破石巖、伍家灣、龍凼等處;文秀→友興→永洪→秀球→萬春→民紀→宗仁→尚賢→大榮→士高,有子孫由洋溪石門溪徙居隆回五都大水田。子良→文俊→友宣→永蘭→秀峰→萬壽→民高五世孫士極之子學河,清乾隆初年由洋溪麻蘿田凼徙居隆回小沙江三陽巖牛牯凼;文俊→友銘→永綱→秀龠→萬古→民華→一交→天實→大耀→士琬→學綸→隆輔,有子孫於清嘉慶時,由洋溪中塘灣徙居隆回一都石橋鋪、蘆溪、竹山灣、茶衝等處。
(五)、友進支系
崱公十四世孫,崱→達→皎→議→珣→貞→從→仕閔→師贄→諮謀→寬叔→先登→天佑→友進,字德修號榮欽,行端五。明洪武二年己酉(1369),由邵陽城西梅子嶺東芒排即現之巖口鋪,遷居長陽鋪東之潭井灣,配俞氏生仲祥、仲先、仲奇、仲青。仲祥、仲先兩房派衍今市區江北鄉、邵陽之長陽鋪、楓林鋪、石衝、南崗、嶺上村等地,現有後裔900人。其三、四子仲奇、仲青、派衍隆回之溫田、大來、龍口、塘頭、楓林坪、三拱橋、邵陽桎木山、石溪、七裡巖口等地,共約一萬有奇。
派行:
祥公房 仲才文碧子,永思志朝添。春景生百萬,忠孝世代傳。
先公房 仲才文必子,永思廷添仕。宗祖承尚用,忠孝世代傳。
奇公房 仲邦必思永,遠宗祖廷應。才尚國正經,緯安民廣仁。
青公房 仲邦必思永,遠宗祖廷應。才國正萬方,奉承定廣仁。
新班次 珠公68世起:道德開昌運,家聲信久延。學純崇篤實,呂望步高賢。
(六)、南嶽廟芭蕉塘開禮-發二支系
珠公四十四世開禮→發一,傳至八世孫茂晚,後裔居新化桃林、發二居隆回南嶽廟鄉、沙子坪(寶慶府邵陽縣洪仁西路芭蕉塘)→永湖→景華後裔居芭蕉塘、天心塘、白嶺等處,發二居隆回後裔共約3000餘人。發三徙居武岡圳上;發四四世孫仲達,徙居漵浦。
派行:開發永景仲子應,丹祖文廷時日學。
用萬良才逢德新。世遠仁義綱紀興。
詞承孝友彝倫敘,家傳詩書門第高。
榮華富貴光先澤,令聞廣譽多賢豪。
羅開禮(1198-1277),字正甫,號水心,原籍江西永豐縣瑤田水心村人。他面清目秀,博學強記。曾任袁州儒學教授和武岡軍教授、永豐知縣兼招撫使。晚年響應文天祥號召,起兵抗元,以身殉國。羅開禮的青壯年時期,朝廷腐敗,奸權當道,於是,他無意做官。成祐三年(1255年),社會動亂,他便在水心村東2裡許,挖池築島,建房島上,聊以閒居,並取號「水心」。後人將這個遺址叫「河圍寺」。 鹹淳七年(1271年),羅開禮中進士後,被任為袁州儒學教授。但他未去上任。接著,改授武岡軍教授。公元1275年(南宋德祐元年),時任右丞相的文天祥為激勵各地豪傑共赴國難,從贛州經吉安來到永豐,在今屬瑤田鎮的水心村「河圍寺」會見羅開禮,在文天祥的感召下,羅開禮當即表示:棄任武岡軍教授,傾其家資,募養義兵,追隨文天祥抗元。南宋景炎 二年(1277年)七月,羅開禮奉旨出師吉贛,大敗元軍,進駐永豐,並出任永豐知縣兼招撫使。八月,元軍元帥李恆率騎兵5萬直奔興國,導致文天祥兵敗空坑(永豐南部)。另一主力攻打永豐,又使羅開禮戰敗被俘,被押往吉州(今吉安市)。羅開禮在獄中堅貞不屈,題詩一首:「此身斷不望生還,留得芳名在世間,大地盡為胡血染,好藏吾骨首陽山。」他絕食八天而卒於獄中,享年80歲。文天祥聞此噩耗,親自來到羅開禮家鄉水心村披麻戴孝,並作《祭招撫使羅水心先生文》,哭祭曰:「江西義士勤王者眾,未有如公之勁氣詆胡,奮起死節,捐軀就義,若風霆日星,忠烈偉哉」。羅開禮是有史書記載的隆回羅氏最早的最有名的抗元民族英雄。
來源 | 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