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羅氏網」加入羅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羅;請點擊上面「羅氏網」關注,擁抱中華羅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羅氏文化,共建繁榮羅氏,傳播羅氏正能量
古代羅氏播遷是個很複雜的問題,在「淵源概述」及「發展史簡述」中已有所涉及,但太粗略,有必要根據現有資料,對羅氏播遷概況進行初步分析、描述。由於播遷、分支是非常漫長、複雜過程,存世文獻十分有限,而存世的大量族譜中記載的內容,真偽難分,「去偽存真」難乎其難。因此,本文僅能膚淺描述。
一、春秋戰國時期
約公元前690年,以建立在湖北襄陽宜城的「羅子國」被併入楚國後為起點。遺臣遺民開始漫長的遷徙歷史。其粗線條如下:
1. 羅氏主力從宜城遷至丹陽附近的枝江。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留有古「羅子國」遺址。
2. 由枝江遷至今湖南汩羅一帶。湖南省汩羅縣留有古「羅子國」遺址。其時,羅氏主力在湖南長沙附近聚居,形成以「羅」命名的「羅縣」。
3. 春秋時,羅御是唯一見著《史記》的人物。其在衛國任職,可合理推測其本支族人亦隨遷衛國。應該說,遠古時代能有幸見著史志的羅氏是鳳毛麟角。此時,因各種原因從羅縣外遷的,應大有人在。但黎民百姓史不見載,不得其詳。
4. 羅氏族譜中記載:匡正公系二十四世萬通公,家徙(湖北)襄陽黃龍河。
5. 羅氏族譜中記載:匡正公系二十八世秀揚公,世爵外散,隱居湖廣(湖南)衡山縣鐵爐門。
6. 羅氏族譜中記載:匡正公系三十世程政公,為五侯名相,見世道不利,隱西山修仙,遂隱羅洪洞(此「西山」似指南昌新建之「西山」,照道理此時羅程政家族應尚在湖廣,待考)。後避亂,追者莫及。娶吳氏,生子凌甫。
7. 羅氏族譜中記載:匡正公系三十一世凌甫公,時徙荊州枝江。即從湖南衡山又搬回湖北枝江。
8. 有學者撰文考證,春秋時,有一支羅氏遷往高麗。但韓國羅州羅氏尚未認同。
9. 四川靠近湖北,羅子國遺臣民應有後裔入川。
10、以四川為中心,再向周邊地區遷徙。如入黔、入陝、入甘等。
二、秦漢朝時期
1. 秦末漢初,以羅珠為代表的一支羅氏從湖南羅縣遷至江西南昌。秦朝統一中國後,羅氏開始從湖南東遷江西。其中佼佼者是羅君用之子羅珠,他開啟了「豫章羅氏」郡望。期間應不斷有羅氏從湖南進入江西發展。
2. 以漢侍中羅邵為代表一支羅氏,其先人亦從湖南羅縣遷至豫章,是豫章羅氏第一位封侯者。由於筆者所見族譜中均未見其名,估計其另有支系。
3. 留在湖南當地的、以漢代梁國相羅懷為代表的支系,在湖南開始發展,其後裔、族人在湖南全境獲得很大發展。秦朝時有羅妙容(女)見著史冊,漢朝三國時有羅陵見載。
4. 以交州刺史、長沙人羅宏為代表,在湖南長沙形成名門望族,逐步形成了羅氏長沙郡望,吸引族人回歸長沙。
5. 以商人羅裒,儒士羅衍等為代表,在四川成都獲得發展。
6. 以羅衡為代表在四川俾縣發展。
7. 以羅橫為代表的蜀人,有能力參與刺殺呂叔都行動,封侯後其家族在四川發展。
8. 以羅蒙、羅憲、羅尚為代表的羅氏在湖北發展。
三、魏晉南北朝時期
1. 漢末三國時期,天下大亂,為避戰亂或從軍建功立業,羅氏開始大規模遷移。其中代表人物蜀漢的羅憲家族,在湖北獲得長足發展。
2. 晉朝「叔侄封侯」的羅憲、羅尚,吸引了不少族人投奔襄陽,尤其不少羅氏武將奉羅尚為先祖,最終發展成羅氏「襄陽郡望」。
3. 與羅尚對壘的李特,其夫人羅氏,是一位巾幗英雄,其娘家何處待考,她從娘家帶一大批子弟兵參與李特王朝的建立,在四川形成羅氏「國戚」力量。
4. 以「湘中琳琅」長沙相羅含為代表,大大提高了羅氏聲譽,同樣吸引族人往湖南遷徙,為形成羅氏「長沙郡望」奠定基礎。
5. 以「一門忠孝」羅企生、羅遵生兄弟為代表,在江西發展,進一步奠定了「豫章羅氏」的基礎。
6. 北魏時,鮮卑族的羅結家族改漢羅氏,掌管半壁江山,其族人分散至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為官,因任職,造成羅氏大規模遷移,在北方地區形成強大的羅氏勢力。同時,南方襄陽人羅道珍任山東東平原相,南北羅氏互認同宗、互相交融,互相流動。
7. 南北朝時期,羅藝的先人從湖北襄陽遷至陝西。
8. 周朝濟南太守羅和,在山東濟南獲得發展,至其曾孫羅君副護佐秦王李世民,為開唐立下顯赫戰功,奠定了羅氏「齊郡郡望」的基礎。郯國公、少年英雄羅仕信,其傳記中未言及父輩,但同是山東歷城人,屬於同一支系可能性很大。
9. 以周朝司隸從事羅業為代表,屬於羅含支系,其先人自湖南遷至河南洛陽發展。至羅業孫子羅端,同樣參加開唐偉業,授左翊衛大督。
10. 以唐初果毅將軍、河南南陽羅承先為代表,其先人應在南北朝時,自湖廣遷至河南。
11. 幽州納款鎮將羅令祖之子羅君預,山東德州平原縣人,其與羅君副為同一輩分,應同屬「齊郡」羅氏,其先人從歷城遷至德州平原。
12. 洛陽偃師縣人、秦州都督羅日光,其孫子羅甑生起家秦王李世民陪戎副尉,系開唐「羅家將」。其與羅端同居洛陽,同屬一個支系可能性很大。
13. 晉代江西南昌,有羅氏遷撫州崇仁縣,代表人物為宋代羅點。
四、隋唐朝時期
1. 以襄陽人、監門將軍羅榮為代表,其子羅藝,官至封王,為開唐事業屢建奇勳。其封地在燕郡,一大批家屬族人,從湖北遷至北方。後來反叛唐朝,被李世民殺害後,族人避害又散居各地。典型的因榮辱而大規模遷徙。
2. 隋朝以羅達為代表的一支羅氏,是羅尚後裔,再次從湖北入川,在四川得到發展。
3. 唐初,羅仕信封郯國公後,其後裔族人遷往當時京城所在地長安(西安)。
4. 唐朝中期,京兆尹羅立言的先人從江西遷往安徽發展,在安徽形成羅氏大家族。
5. 唐朝中期,羅珦、羅讓父子的先人從湖北襄陽遷至浙江紹興(古稱會稽)發展,在浙江形成羅氏的大家族。
6. 以唐朝參知政事羅淼為代表,遷至江西吉安地區發展。
7. 以廬陵刺史羅崱為代表,其為晉代羅含後裔,他從湖南遷浙江,再遷江西廬陵,在當地形成強大的羅氏家族。其後裔遍布江西、湖南、貴州、福建等地,是羅氏最重要支系之一。
8. 唐末,父子封王的羅弘信、羅紹威,其先祖從湖南長沙遷至北方魏博發展。尤其鄴王羅紹威與詩人羅隱通譜後,投奔羅紹威的族人當不在少數,而羅紹威介紹族人到各地任職的也很多。再次形成「投奔遷徙」的高潮。
9. 著名詩人「唐三羅」羅隱、羅鄴、羅虯家族,均系晉代羅含後裔。他們的先人從湖南遷到浙江發展。在當地形成不小的家族勢力。
10. 唐末詩人、員外郎羅袞,是唐中期刑部郎中羅希奭之後裔,羅希奭從杭州遷家洛陽。其後裔羅濟再遷四川,所以,四川人羅袞與羅紹威、羅隱通譜時,代表了四川羅氏。
11. 唐代羅令紀從江西進入福建寧化,成為寧化開縣人物之一。
12. 唐代羅沂,字周文,從江西到福建,任沙縣縣尉。其後裔人才眾多,代表人物為宋代羅畸、羅從彥、羅博文等。
13. 唐代羅榮,山西太原人。領軍平亂,途經閩、粵、桂,進入貴州,封為播州侯,在遵義安家。其後裔在貴州長時間掌權,形成羅氏重要支系。
14. 羅韜,廬陵人。南唐徵授長沙通判,除端明殿學士,不拜。獻丹房四箴禮,賜金幣以歸。愛匡山山水,徙居之。建書院於山麓。事聞敕賜額:「匡山書院」。「匡山書院」羅氏至今乃興旺發達。
15. 羅汝楫,字彥濟。其先世自豫章避五季之亂,徙家於安徽歙縣,遂為歙人。
五、宋 朝 時 期
1. 廩貢生羅貴以中原漢族南遷重要中轉地廣東南雄珠璣巷為基地,不但帶領羅氏家族南遷,而且率領當地眾多百姓南下發展,成為開拓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民間領袖人物。
2. 羅洪德以中原漢族南遷重要中轉地福建寧化石壁鄉為基地,帶領羅氏族人轉進廣東。
3. 山西洪洞大槐樹老鴉窩下,移民的群體中亦有羅氏身影,甘肅等北方羅氏族譜中,記載了遷徙的史實和傳說。
4. 韓國羅州羅氏中央宗親會的函件、族譜,描述了江西豫章羅富遷徙高麗的史實及傳說。
宋、元、明、清、民國,乃至當今,羅氏宗族仍在不斷不停地運動,不斷播遷。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都不是唐及唐之前所可比擬的。具體情況,參見各省源流概況及各支系概況。
羅氏作為「百姓」一分支,其播遷大方向與各兄弟姓氏相同,但有其特別的運動方向,即其主力部分不斷南遷,主要在長江、閩江、珠江流域爭生存,求發展。更有部分勇敢的先人歷盡千辛萬苦,漂詳過海到臺灣,海南,到東南亞各國、到地球上遙遠的地方尋覓生存發展的空間。
清代及民國時期,羅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以至形成羅氏遍布於各個省市的人文景觀。
五、宋 朝 時 期
1. 廩貢生羅貴以中原漢族南遷重要中轉地廣東南雄珠璣巷為基地,不但帶領羅氏家族南遷,而且率領當地眾多百姓南下發展,成為開拓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民間領袖人物。
2. 羅洪德以中原漢族南遷重要中轉地福建寧化石壁鄉為基地,帶領羅氏族人轉進廣東。
3. 山西洪洞大槐樹老鴉窩下,移民的群體中亦有羅氏身影,甘肅等北方羅氏族譜中,記載了遷徙的史實和傳說。
4. 韓國羅州羅氏中央宗親會的函件、族譜,描述了江西豫章羅富遷徙高麗的史實及傳說。
宋、元、明、清、民國,乃至當今,羅氏宗族仍在不斷不停地運動,不斷播遷。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都不是唐及唐之前所可比擬的。具體情況,參見各省源流概況及各支系概況。
羅氏作為「百姓」一分支,其播遷大方向與各兄弟姓氏相同,但有其特別的運動方向,即其主力部分不斷南遷,主要在長江、閩江、珠江流域爭生存,求發展。更有部分勇敢的先人歷盡千辛萬苦,漂詳過海到臺灣,海南,到東南亞各國、到地球上遙遠的地方尋覓生存發展的空間。
清代及民國時期,羅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以至形成羅氏遍布於各個省市的人文景觀。
七、主 要 分 布
1. 四川、重慶地區為羅氏人數第一大省市地區,居住了羅氏總人口的21%。佔四川省總人口的2%。約210多萬人。
2. 廣東為羅氏人數第二大省,與湖南合佔32%,其所分佔百分比應高於平均數16%,即人口在160萬人以上。
3. 湖南為羅氏人數第三大省,其佔羅氏總人口的比例應在5%—16%之間,據本次修譜活動中反映的情況,其羅氏人數與廣東應不相上下,應在100萬—160萬人之間。
4. 江西為羅氏人口第四大省,其佔羅氏總人口的比例應在5%—10%之間,人數在50萬—100萬人之間。
5. 雲南為羅氏人數第五大省,在當地是羅氏分布頻率最高的人群,即羅氏在雲南是大姓。由於雲南羅氏少數民族居多,參與《中華羅氏通譜》編纂的支系及個人很少,情況不甚了解。但其佔羅氏總人口的比例應在5%—10%之間,人數在50萬—90萬人之間。
6. 湖北為羅氏人數第六大省,其佔羅氏總人口的比例應在5%—10%之間,人數在50萬—90萬人之間。
7. 貴州為羅氏人數第七大省,其佔羅氏總人口的比例應在5%—10%之間,人數在50萬—90萬人之間。
據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羅氏總人口為1032萬人,佔全國總人口0.86%,位列第20位大姓。以上七省羅氏人數已佔羅氏總人口的74%,約740多萬人。剩下的26%,約260萬人,分居在福建、廣西、海南、河南、浙江、安徽、陝西、山東、山西、甘肅、寧夏、內蒙、北京、天津、上海及東北黑龍江、遼寧、吉林三省。
其中福建、廣西、海南、河南、浙江、安徽、陝西、山東、山西、甘肅十個省,羅氏人數較多,但即使將剩下的260萬左右人口全部分攤十個省,平均數也僅有26萬人,何況還有其它省市。實際上在這些省市羅氏均是小姓、特姓。
據2007年4月,公安部公布的姓氏排名表,羅氏仍然名列第二十位。
因此,羅氏在全國的分布是很集中又分布的相當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