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 | 從文學角度探討《使女的故事》原著及其作者

2021-02-08 復旦大學知和社

文案 | Penny

海報 | Jade

排版 | 舞雩風

* * *

        近五年來,隨著好萊塢界內的#Me Too運動,意願探討女性相關話題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劇集如《奧利弗·基特裡奇》、《倫敦生活》、《使女的故事》、《大小謊言》、《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以及2019年由埃萊娜·費蘭特小說改編《我的天才女友》,電影如《三塊廣告牌》、《82年生金智英》……其中,由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小說改編的劇集《使女的故事》(Handmaid's Tale)尤為注目。

         本次講座將圍繞小說《使女的故事》與其作者阿特伍德,從文學角度進行相關探討。

| 講座信息

時間:12月3日(周二)18:30-20:30

地點:H3108

| 主講人信息

張巖冰,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文藝學及女性主義文學。

 

| 講座介紹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 年出生於安大略省渥太華。童年居住在魁北克北部的荒野之上,在渥太華、蘇聖瑪麗和多倫多也曾短暫生活過。十一歲起接受全年制學校教育。高中時受埃德加·愛倫·坡的啟發開始詩歌創作,十六歲開啟職業寫作生涯,六年後出版詩集《雙面的普西芬西》(Double Persephone)

    Margaret Atwood | Arden Wra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1972 年,阿特伍德發表文學評論《生存:加拿大文學主題指南》(Survival:A Thematic 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頗具爭議。         阿特伍德一共出版過十九本詩集,但最廣為人知的還是她的小說,包括 1972 年的《浮現》(Surfacing)、1976 年的《神諭女士》(Lady Oracle)和 1988 年的《貓眼》(Cat’s Eye)。阿特伍德最廣為人知的小說是 1985 年首版的《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2017年,《使女的故事》由HULU出品、女性導演Reed Morano改編為同名影集,獲得2018年金球獎(Golden Globes)「最佳劇情類劇集」獎。影集高度還原了小說中的基列國服飾、制度等設定,也對角色進行了調整。1984年春,阿特伍德在西柏林開始動筆架構故事的「敵託邦」:基列共和國。故事設定在不遠的未來,美國變為新教神權獨裁、政教合一國家。基列共和國依據17世紀的新教信仰,將女性作為男性附屬財產。在極權制度之下——或者在任何一個高度等級分明的社會——統治階級獨佔寶貴資源,所以政權精英們安排將具備生育能力的女性分配給他們,作為使女(Handmaid)。

The Handmaid's Tale | Anchor, 1998

阿特伍德並不認為她的小說是完全的虛構。在她看來,她所書寫的情節「要不就是正在發生,要不就是已經發生過了」。她的寫作靈感源自於17 世紀清教徒思想盛行的美國、一夫多妻制、齊奧塞斯庫統治下強制女性生育的羅馬尼亞,以及七八十年代對女性主義的抵制行為。「有太多不同的材料孕育了《使女的故事》——集體處決,禁奢法,焚書,黨衛軍的生命之泉計劃,阿根廷將軍偷竊幼童的行為,蓄奴制的歷史,美國一夫多妻制的歷史……不勝枚舉。」

 The Handmai's Tale | Hulu Original, 2017

「書名出自《創世紀·第三十章》。其實,這也是我從童年開始就倍感困惑的詞語之一。使女僕(handmaid),和男僕(footman)一樣,造詞方式都很古怪。」

        有關女性地位的探討一直是阿特伍德作品中的常見主題。她在寫作中也涉及其他政治、哲學相關的議題,如加拿大為民族身份建構作出的努力鬥爭。女性主義者或將其作品視為女權運動的產物,但阿特伍德的獨特之處在於拒絕女性主義標籤,卻全力去捕捉女性的生存,現實生存、歷史生存以及女性在今天世界上所可能充當的功能,以及「由於女性功能可能在改變之中的或者是形構之中的未來」(戴錦華)。2018年,阿特伍德在《環球郵報》的訪談以「我是壞女權主義者嗎?」(Am I a bad feminist?)為題。「好女權主義者」與「壞女權主義者」的指稱的背後,是往往被局外人所不曾獲悉的女權主義內部在性、性別、法律等問題上的差異和分裂。阿特伍德認為,「所謂單一、粗淺、靜止的「女性視角」是無稽之談」,也多次回應《使女的故事》常常遭遇的問題:它是否屬於一部「女性主義」小說; 並不是「反宗教」,而是反對「將宗教作為暴政的掩護」;以及小說同時作為「目擊者文學」的身份。「奧芙弗雷德(Offred)的記錄有兩種讀者:一種就在這本書的末尾,在未來的某場學術會議上,這種讀者能自由地閱讀,但並不總是如我們所願的具備同情心;還有一種就是任何一個時代裡單個的讀者。這是「真正的」讀者,每個作家為之寫作的「親愛的讀者」。許多「親愛的讀者」自己也會成為作者。這正是我們寫作者的開端:從閱讀開始。我們聽到一本書的聲音向我們訴說。」下周二(12月3日)晚,知和社邀請了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張巖冰老師談談《使女的故事》小說及其作者阿特伍德。

 

參考與推薦:

[1]AlexandraAlter:https://www.nytimes.com/2019/09/05/books/handmaids-tale-sequel-testaments-margaret-atwood.html

[2] Atwood, Margaret: Am Ia Bad Feminst?

Publisher: Globe & MailDate

https://www.theglobeandmail.com/opinion/am-i-a-bad-feminist/article37591823/

[3]上海譯文出版社譯《巴黎評論》(1990)訪談:

https://mp.weixin.qq.com/s/MZl7obInkkiEIhSehu2tEQ

[4]瑪格麗特·阿特伍德;陳小慰譯:《使女的故事》,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

[5]叢書《阿特伍德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

[5]楊向榮等譯:《巴黎評論·作家訪談3》,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

相關焦點

  • 《進擊的巨人》是文學作品?NHK 文學節目深度探討
    《進擊的巨人》是文學作品?NHK 文學節目深度探討人氣動漫作品《進擊的巨人》登上 NHK,漫畫家、作家、演員、學者齊探討「巨人」、「牆」、「王國」、「兵團」背後的文學意義,也試圖預測故事結局。NHK 旗下的衛星電視頻道 NHK BS Premium,一個名為「系列深讀讀書會」(暫譯,シリーズ深読み読書會)的文學類綜藝節目,將在 7 月 3 日的節目上探討漫畫家諫山創的原創作品《進擊的巨人》。節目組預告已經邀請到《惡女地獄》漫畫作者新井英樹、《頭文字 D》真人電影女主角鈴木杏、以及法國文學學者鹿島茂,以及擅長刻畫現代性與愛的作家高橋源一郎一同參與讀書會。
  • 這才是《使女的故事》真正大結局!原著續作《證言》中文版來了
    前所未有尚未出版就入圍了2019年布克獎作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美劇《使女的故事》原著小說的續集,《證言》一經發布就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大量關注,並創下了多項新書銷售記錄。在實體書尚未正式出版的情況下,《證言》就入圍了2019年的布克獎,這在布克獎的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 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田中實教授將在上外舉辦文學講座
    日本近代文學研究第一人。長期研究森鷗外、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村上春樹等著名作家的作品。時 間:2016年11月22日上午10:00-11:30地 點:大連西路550號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會議中心富士廳講座內容:後現代理論的侵入使得大家遠離文學文本解讀。
  • 美劇《使女的故事》原著小說續集《證言》中文版在滬發布
    中新網上海新聞8月15日電(葉穎 周卓傲)作為近年來備受矚目的美劇《使女的故事
  • 一周文化講座︱汪曾祺與王小波——革命時代的「文學」選擇
    然而,汪曾祺與王小波——一個是早年師承名家、散淡自如的「士大夫文人」,一個是出身紅色知識者家庭卻古怪精靈的「壞孩子」——不約而同地背對時代,面向心靈,選擇了不同的「文學之路」。兩位嘉賓將在講座中共同為大家解析汪曾祺和王小波身上的文化秘密,探究他們在革命時代「與眾不同」的文學選擇!
  • 多名知名編劇集聚一堂探討網絡文學IP影視化改編
    由此可見,由網絡文學IP改編成影視化的作品與日俱增,製作上越來越精良,不僅佔據了熱播網劇的半壁江山,而且成為向海外輸出網絡視聽作品的重要組成。「開啟更多討論方式和研究手段,進行網絡文學IP影視化相關探討,提高高質量影視作品誕生,形成健康的、良性的網絡文學影視化生態環境非常有必要。」周結說。
  • 從莎士比亞、簡奧斯丁到卡夫卡和愛倫坡的普林斯頓文學書單
    這套書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起初僅旨在探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但作者志於知人論事,尤其是19世紀中後期俄羅斯的文化政治運動,於是著成了這部兩千五百多頁的五卷巨作。本系列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為稜鏡,將傳記、思想史和文學批評相結合,折射出19世紀的俄國的歷史背景和思潮變遷,是一套真正配得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天賦、才能和非凡經歷的傳記文學巨製。
  • 大熱美劇《使女的故事》原著續集...
    作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美劇《使女的故事》原著小說的續集,《證言》一經發布就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大量關注,並創下了多項新書銷售紀錄。在實體書尚未正式出版的情況下,《證言》就入圍了2019年的布克獎,這在布克獎的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最終,阿特伍德與英國小說家伯納德·埃瓦裡斯託分享了這一獎項,成為第四位二度獲獎的作家,也成了該獎項歷史上最年長的獲獎者。
  • 大熱美劇《使女的故事》原著小說推出新版
    信報訊(記者李嚴)包攬了五項美國電視艾美獎的高口碑熱門美劇《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絕對是今年最成功的新劇之一。近日,該劇的同名原著小說全新中文版推出。該版本收錄了作者——加拿大著名小說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親自撰寫序言,為讀者解讀「使女」的秘密。
  • 金馬獎獲獎電影《一個勺子》上映,小說原著作者胡學文如是說
    電影《一個勺子》原著出版作者胡學文談創作初心「如今網絡這麼發達,不乏精彩的故事。其實那些黑色的,隱喻的,探討的,都要說白了就會變得生硬刻意和無趣,電影如此,我們評論電影的文字也是。本文就從三個小角度來談談《一個勺子》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不去生吞活剝它,而是簡單談談品味後的感受。
  • 《使女的故事》第四季仍在拍攝中!續篇《證言》出版,將被改編為...
    作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美劇《使女的故事》原著小說的續集,《證言》一經發布就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大量關注,並創下了多項新書銷售記錄。在實體書尚未正式出版的情況下,《證言》就入圍了2019年的布克獎,這在布克獎的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最終,阿特伍德與英國小說家伯納德·埃瓦裡斯託分享了這一獎項。
  • 讓楊穎演技翻身的《摩天大樓》,原著作者怎麼看?
    在業內人士看來,邁入精品化大片時代的網絡劇,越來越看重具有人文厚度與文學價值的文學底本。從議題設置來看,上海-臺北兩岸文學營暨小說工作坊洞悉了這股在海峽兩岸升騰的文學影視新潮流。本屆文學營暨小說工作坊安排了多場文學活動,包括金宇澄主題講座《老金地圖——處世與表達》及兩場文學對談《文學表述中的影像再現》《在虛擬世界中如何虛構》。
  • 帶問號的故事——少年偵探小說中的科學思維講座
    今天,我們特地邀請了中國原創少年偵探小說領軍人物謝鑫老師,開展「帶問號的故事——少年偵探小說中的科學思維講座」,一起來為孩子們揭秘偵探故事中隱藏的智慧吧!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原創少年偵探小說領軍人物曾從警10餘年,「千萬級」 暢銷童書作家他提倡「補鈣閱讀」,所著的「課外偵探組」系列圖書入選新聞出版總署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洛克王國魔法偵探》系列榮獲桂冠童書「文學童書」獎曾被《環球時報》(英文版)以中國偵探小說作家身份介紹給歐美國家的讀者講座中
  • 《摩天大樓》原著作者與眾多作家談:小說文本和影像改編如何「相愛...
    作家陳雪是今年熱播網劇《摩天大樓》原著小說的作者,27日在滬開幕的2020上海-臺北兩岸文學營暨小說工作坊,她與多位青年作家、評論家以網絡連線方式展開「雲上」交流,談及對虛構的理解時,她認為,虛構往往從真實而來,但不是照著真實的樣子寫出來,而是通過不同類型的小說專長、喜好以及志向加以二度創造。
  • 什麼樣的電影改編能讓文學原著宛如新生
    作者:陳熙涵文學和電影的關係,向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一方面,文學為電影輸送源源不斷的敘事母本,另一方面,則是電影馱著原著小說一路走紅。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我們仍然能看到不少由文學作品改編而來的電影。
  • 《使女的故事》原著有續集 阿特伍德續作《證言》來啦!
    作為近年來最受矚目的美劇《使女的故事》原著小說的續集,《證言》一經發布就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大量關注,並創下了多項新書銷售記錄。 作為加拿大文學過去幾十年的代言人,阿特伍德幾乎囊括了除諾貝爾文學獎以外所有重要的文學獎項,是當今世界文壇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 雖然阿特伍德被翻譯成中文的作品不在少數,但是她一直面臨著一個「叫好不叫座」的境地。直到同名劇集風靡全球,瑪格麗特·阿特伍德這個名字才終於有了「出圈」的趨勢。
  • 【正在熱播】《鶴唳華亭》原著作者把關故事內核
    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仿宋劇」《鶴唳華亭》已低調上線開播,原著最早於晉江文學城連載,因大受好評,後又出版發行,豆瓣評分最高達8.5。 作者「雪滿梁園」擁有出色的古文功底,小說行文古香古色,講述的權謀故事也並非只停留於表層的爾虞我詐,而是具有一定的歷史格局和深沉的思想寄託。此次劇版的改編由「雪滿梁園」親自執筆,定將保留原著的精髓以饗粉絲。
  • 除了一再重申女性悲慘 文學還能夠做些什麼:從《使女的故事》談起
    由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同名小說改編的美劇《使女的故事》於今年4月25日推出了第二季,雖然原著的故事在第一季結尾就已經講完,第二季是編劇在小說基礎上的續寫,但新一季口碑不輸前作,豆瓣評分從8.8飆升到9.4,在「爛番茄」上也保持著90%以上的新鮮度。
  • 一周文化講座|我讀諾貝爾文學
    《Beyond正傳3.0》是劉卓輝以過去三十年親歷者的角度,講述Beyond不同時期的故事以及一路上的浮沉。本周日下午,香港著名音樂人劉卓輝將帶著這本書來到上海三聯書店朝陽大悅城店,與Beyond的粉絲、與樂迷進行交流分享。
  • 建立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的評估體系——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
    如何將近年來網絡文學IP影視化改編的得失進行總結, 開啟更多討論方式和研究手段,進行網絡文學IP影視化相關探討,對於主管單位了解專業評論、制定政策,為今後的學術研究提供資料,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一項工作。」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系主任等十餘位業內人士針對未來潛力IP類型、網絡文學改編方法論、網絡文學IP影視化改編的價值和規律等進行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