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 Penny
海報 | Jade
排版 | 舞雩風
* * *
近五年來,隨著好萊塢界內的#Me Too運動,意願探討女性相關話題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劇集如《奧利弗·基特裡奇》、《倫敦生活》、《使女的故事》、《大小謊言》、《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以及2019年由埃萊娜·費蘭特小說改編《我的天才女友》,電影如《三塊廣告牌》、《82年生金智英》……其中,由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小說改編的劇集《使女的故事》(Handmaid's Tale)尤為注目。
本次講座將圍繞小說《使女的故事》與其作者阿特伍德,從文學角度進行相關探討。
| 講座信息
時間:12月3日(周二)18:30-20:30
地點:H3108
| 主講人信息
張巖冰,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文藝學及女性主義文學。
| 講座介紹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1939 年出生於安大略省渥太華。童年居住在魁北克北部的荒野之上,在渥太華、蘇聖瑪麗和多倫多也曾短暫生活過。十一歲起接受全年制學校教育。高中時受埃德加·愛倫·坡的啟發開始詩歌創作,十六歲開啟職業寫作生涯,六年後出版詩集《雙面的普西芬西》(Double Persephone)。 Margaret Atwood | Arden Wray for The New York Times
1972 年,阿特伍德發表文學評論《生存:加拿大文學主題指南》(Survival:A Thematic Guide to Canadian Literature),頗具爭議。 阿特伍德一共出版過十九本詩集,但最廣為人知的還是她的小說,包括 1972 年的《浮現》(Surfacing)、1976 年的《神諭女士》(Lady Oracle)和 1988 年的《貓眼》(Cat’s Eye)。阿特伍德最廣為人知的小說是 1985 年首版的《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2017年,《使女的故事》由HULU出品、女性導演Reed Morano改編為同名影集,獲得2018年金球獎(Golden Globes)「最佳劇情類劇集」獎。影集高度還原了小說中的基列國服飾、制度等設定,也對角色進行了調整。1984年春,阿特伍德在西柏林開始動筆架構故事的「敵託邦」:基列共和國。故事設定在不遠的未來,美國變為新教神權獨裁、政教合一國家。基列共和國依據17世紀的新教信仰,將女性作為男性附屬財產。在極權制度之下——或者在任何一個高度等級分明的社會——統治階級獨佔寶貴資源,所以政權精英們安排將具備生育能力的女性分配給他們,作為使女(Handmaid)。
The Handmaid's Tale | Anchor, 1998
阿特伍德並不認為她的小說是完全的虛構。在她看來,她所書寫的情節「要不就是正在發生,要不就是已經發生過了」。她的寫作靈感源自於17 世紀清教徒思想盛行的美國、一夫多妻制、齊奧塞斯庫統治下強制女性生育的羅馬尼亞,以及七八十年代對女性主義的抵制行為。「有太多不同的材料孕育了《使女的故事》——集體處決,禁奢法,焚書,黨衛軍的生命之泉計劃,阿根廷將軍偷竊幼童的行為,蓄奴制的歷史,美國一夫多妻制的歷史……不勝枚舉。」The Handmai's Tale | Hulu Original, 2017
「書名出自《創世紀·第三十章》。其實,這也是我從童年開始就倍感困惑的詞語之一。使女僕(handmaid),和男僕(footman)一樣,造詞方式都很古怪。」
有關女性地位的探討一直是阿特伍德作品中的常見主題。她在寫作中也涉及其他政治、哲學相關的議題,如加拿大為民族身份建構作出的努力鬥爭。女性主義者或將其作品視為女權運動的產物,但阿特伍德的獨特之處在於拒絕女性主義標籤,卻全力去捕捉女性的生存,現實生存、歷史生存以及女性在今天世界上所可能充當的功能,以及「由於女性功能可能在改變之中的或者是形構之中的未來」(戴錦華)。2018年,阿特伍德在《環球郵報》的訪談以「我是壞女權主義者嗎?」(Am I a bad feminist?)為題。「好女權主義者」與「壞女權主義者」的指稱的背後,是往往被局外人所不曾獲悉的女權主義內部在性、性別、法律等問題上的差異和分裂。阿特伍德認為,「所謂單一、粗淺、靜止的「女性視角」是無稽之談」,也多次回應《使女的故事》常常遭遇的問題:它是否屬於一部「女性主義」小說; 並不是「反宗教」,而是反對「將宗教作為暴政的掩護」;以及小說同時作為「目擊者文學」的身份。「奧芙弗雷德(Offred)的記錄有兩種讀者:一種就在這本書的末尾,在未來的某場學術會議上,這種讀者能自由地閱讀,但並不總是如我們所願的具備同情心;還有一種就是任何一個時代裡單個的讀者。這是「真正的」讀者,每個作家為之寫作的「親愛的讀者」。許多「親愛的讀者」自己也會成為作者。這正是我們寫作者的開端:從閱讀開始。我們聽到一本書的聲音向我們訴說。」下周二(12月3日)晚,知和社邀請了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張巖冰老師談談《使女的故事》小說及其作者阿特伍德。
參考與推薦:
[1]AlexandraAlter:https://www.nytimes.com/2019/09/05/books/handmaids-tale-sequel-testaments-margaret-atwood.html
[2] Atwood, Margaret: Am Ia Bad Feminst?
Publisher: Globe & MailDate
https://www.theglobeandmail.com/opinion/am-i-a-bad-feminist/article37591823/
[3]上海譯文出版社譯《巴黎評論》(1990)訪談:
https://mp.weixin.qq.com/s/MZl7obInkkiEIhSehu2tEQ
[4]瑪格麗特·阿特伍德;陳小慰譯:《使女的故事》,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
[5]叢書《阿特伍德文集》,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
[5]楊向榮等譯:《巴黎評論·作家訪談3》,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