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後一封劉慈欣與中學女生馬程田往來信的的演繹和點評完畢,在無數網友的不舍和相約下一季的期待聲中,《見字如面》第三季(以下簡稱《見字如面3》)落下了帷幕,最後一期「超拔」主題探尋人類與未來的關係也給觀眾留下了更多展望空間。
《見字如面3》之前,「每況愈下」是季播綜N代節目的魔咒,絕大多數季播網綜更是明顯到第二季就顯出收視和口碑上的疲態,「首季即巔峰」成了一種行業常態。
《見字如面》播到第三季,整體節目模式和內容在變化中有堅守,口碑不僅沒有下滑反而愈加堅挺。節目的豆瓣評分第一季8.9,第二季9.2,第三季則攀升並穩固在9.3的高分,且有73.3%的用戶給予了五星好評,節目音頻以及音頻衍生節目在蜻蜓FM的播放量超過6500萬……似乎這樣的堅挺在這檔節目的播出上完全不著痕跡,一切顯得雲淡風輕,水到渠成。
「紅得這麼低調,這檔節目值得我們吹爆它」「一個針針見血的節目」「很樸實、很安靜」等等網友評價甚至成了節目公認的品質和標籤。
縱觀一整季節目,作為一檔老牌綜藝,《見字如面》沒有固步自封,第三季在外核舞美呈現上進行了調整,重回「圍爐夜話」的沉浸式小劇場氛圍,內容上引入國外信件,依然堅守節目的核心價值理念和情懷,關注當下受眾個體的成長利益,關注入選信件的話題屬性。
如果關於綜藝的評價標準是觀眾在節目內容價值上的獲得,或者是內容價值凝結的快樂強度、情感密度所帶來的獲得感,那在綜藝紅海中,《見字如面3》一定是其中的佼佼者。
建構沉浸式觀看體驗,多元認知激活獨立思考
讀信節目打造沉浸式觀看體驗?這在大多數從業者眼中可能是個假命題,但《見字如面》從節目模式本身到內容情感傳遞則充分且有效地完成了這一使命。
熟悉《見字如面》製作方實力文化的觀眾知道,從《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漢字風雲會》再到《見字如面》與《一本好書》,實力文化一直有自己的取向——堅持內容價值類節目,並實現了行業引領。
從整季節目內容來看,《見字如面3》在選信層面的時間和空間跨度以及話題的覆蓋廣度和涉及深度可謂前所未有。歷時一年多的選信在信件和人物主體上下足功夫。
12個不同主題的編排涵蓋了12個不同的話題,有關於理想、信仰在當今社會的探討,有戰爭文化的細膩呈現,有對人性的洞察與拷問,有對歷史真實的還原,有對父子關係的和對於人類和未來世界的討論和探索,有對於真理的思辨,有對於愛情的各種可能性的演繹,有對於有效和充滿智慧的人際溝通、交流的展現,還有對於社會問題的洞察與思考……所有書信的呈現都以提供多元認知視角,激發人們獨立思考為基礎,以內容基礎和話題的受眾基礎為核心,最終實現了內容層面的「走心」。
節目的載體是書信,書信的背後是不同的故事,而故事的背後則凝結著能激發大眾共鳴的情感,關於理想、人性、愛情等話題的探討和呈現則為觀眾提供了合適的代入視角,這也是節目走心的深層次原因。
模式上,節目「圍爐夜話」的小劇場形式為沉浸式觀看體驗建構了基礎。首先,這離不開讀信嘉賓的精彩演繹。用節目總導演關正文的話說,「他們讓觀眾好像看見了寫信的人,看見了他的環境、神態,看見了他跟收信人正在交談。」
被網友調侃「最具魔性」的趙立新,「小鮮肉中的戲精」牛駿峰,以及善用眼神、嘴角等微表情,且自身情感代入頗深的何冰、王自健、戚薇、董勇、歸亞蕾、陳數、蔡康永等嘉賓已然不是在簡單「讀」信了,而是在「演繹」信,在他們的演繹式閱讀中,觀眾也產生了很強的代入情緒和氛圍。
再加上品信環節許子東、梁文道、史航等嘉賓圍繞信件內容本身展開的關於人物的分享,關於歷史、社會話題的討論,在解答觀眾困惑,拓寬觀眾相關知識面的同時,也將觀眾拉到信件內容所延伸的視角和空間中,如此,「圍爐夜話」的小劇場形式,讀信嘉賓的演繹與品信嘉賓的解讀所打造的沉浸式氛圍,提供給觀眾獨特的視聽體驗。
基於此,作為一檔內容價值類綜藝,《見字如面3》在內容層面給觀眾帶來的獲得感遠遠豐富於偏重娛樂的節目所形成的視聽快感,它所輸出的多元認知和價值觀,以及所刺激的關於相關命題的獨立思考是大眾在娛樂獲得之外的精神獲得,而這一層面所帶來的快樂強度要遠勝於單純的視聽快感。
頻繁引發大眾熱議,反哺社會的綜藝殊為難得
「人類精神生活的主流,從來都是為了獲得內容價值。而內容價值的核心,是提供多元認知,激活獨立思考,獲得個體生命成長的滋養,是任何時候人類進行精神生活、文化消費的最基本利益需求。」關正文總導演關於內容價值類綜藝社會功用性的論述也成了《見字如面3》的價值索引。
《見字如面3》延續前兩季的主題編排,不僅囊括了「錯位」「輕重」「笑談」「暖流」「超拔」等注重與當下現實社會融合的熱門話題,也以「相思」「不舍」「守望」「離愁」等情感話題引領了受眾基礎龐大的輿論。
可以說,從信件話題的鋒芒與銳度到其帶給大眾在認知和情感層面的觸動和反思,《見字如面3》都做到了極致,而這也是節目頻繁引發社會、社會熱門話題,激發大眾熱議和思考的原因。
張麗卿後悔沒能早點嫁給老公楊建東的信,與哈文寫給李詠的信道出了生離死別的愛情,讓無數網友潸然淚下;檢察官付雷寫給3歲亡童的信將虐童問題推到前臺,在網絡上掀起波瀾引發關注,也使得對中國人來說仍然鮮見的「撤銷監護權」問題有望得到推進;錢理群寫給「理想大學」的書信,提出對高等教育現狀的憂慮,提醒世故永遠不是成功的標尺,警惕「精緻的利己主義」;漸凍症人羅罔極徵友信,讓社會關注罕見病殘疾患者們的感情生活;狄更斯寫給《泰晤士報》的信件描繪的倫敦市民圍觀死亡獲得病態的興奮,與今天網絡時代看客通過消費死亡病態地追逐流量關注並無二致,後者甚至有所「升級」,提示大眾警醒……
自始至終,《見字如面3》的主題編排都有著節目自身關於社會、關於人性的思考,有相當的社會基礎和受眾基礎。在綜藝節目普遍關注現實價值和對大眾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輸出的當下,《見字如面3》在內容價值層面反哺社會,成為觀眾借鑑他人與歷史經驗和審視自己的一面鏡子,這在如今強調社會價值輸出卻屢屢不得其門而入的綜藝市場顯得尤為難得。
書信從不曲高和寡,以人情溫度豐富節目氣質
回顧書信的發展史即可發現,在中國,書信從來都不是曲高和寡的存在,對於何種人,出於何種目的,書信都有其功用性及價值。若上升到文學的高度,在偌大的文學殿堂,以書信為形式的文學內容從來不會顯得捉襟見肘,《報任安書》《與朱元思書》以及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的《與妻書》不僅廣為人知,且在文學上具備相當的價值。若回到大眾日常生活層面,書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與廣大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而它也寄予了人們對日常生活一份頗具情懷的情思。
在話題和內容的選取及呈現上,《見字如面3》延續了前兩季節目對山河歲月、家國歷史等宏大命題的敘事,大島中典寫給「遺言收集者」袁苡程,王昭君寫給漢元帝,馬吉芬寫給母親等諸多書信都給觀眾提供了一個新穎的打開歷史的視角。
通過這些書信,節目題材和內容得到充實和豐富之外,觀眾對熟知的歷史人物或事件有了更鮮活、更立體的認知。某種程度上,《見字如面3》成了觀眾揭開歷史的切口,以一封信為發端增加了自我歷史認知的同時,也體現了節目對觀眾更多元維度的影響。
打開歷史、關照當下之外,本季節目更放眼未來,最後一期「超拔」主題以科幻、科技、人工智慧的視角帶領觀眾展望並思考人類未來。在柯潔對戰AlphaGo後寫給公眾的信中,我們感受到作為人類新智慧的人工智慧以獨特的形式戰勝了古老智慧,完成了人類的又一次自我超越;面對中學生馬程田「宇宙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的疑問,劉慈欣直言它就像生活的意義需要每個人用一生去探求,而目前「人類正處於第二次大航海時代的前夜,需要重新喚醒深藏在血液中的開拓精神,勇敢地到星空中尋找地球文明的未來」……打開歷史、關照當下,再思考未來,《見字如面3》在認知層面對受眾的影響可謂深刻且獨到。
除此之外,第三季通過大量平民信件的選取,強化了普通大眾的人情冷暖,使得節目的姿態更加平易近人,增加節目人情溫度的同時,也讓看上去「陽春白雪」的內容價值類綜藝具備了貼近大眾,貼近生活的屬性和氣質。
縱觀12期節目內容,周宏翔寫給地鐵姑娘、奧數天才付雲皓寫給媒體、城管隊長計林峰寫給無證攤販、大學輔導員老師寫給自己的學生、王心儀寫給北京大學、九零後保安王新龍寫給小學生、趙同學寫給中國農業大學領導、中學女生馬程田寫給劉慈欣等信件都以平民和大眾日常生活為視角,放大了節目親近大眾的屬性,而這也是節目受到更廣泛人群追捧的原因之一。有了這樣的人情溫度,《見字如面3》的節目氣質也更為豐富,收視基礎進一步拓寬,如此,這檔節目也將具備更長久的生命力。
從視聽訴求到內容獲得,《見字如面3》從豐富的維度滿足了大眾需求,並帶來了廣泛且深遠的價值。可以說,在如今日趨紅海狀態的網綜市場,這檔節目以獨樹一幟的姿態及其別具一格的魅力反哺行業並釋放著對觀眾、對社會的積極影響。
推薦文章,點擊標題閱讀
黃坤明:媒體融合是一場不容迴避的自我革命
宋建武:縣級融媒中心會成為黨重要的執政手段
白巖松兩會呼籲:媒體不要帶「病」融合
一個廣電離職主持人的自白
娶個在媒體工作的女生吧
老廣電人去哪了?背後是那逃不開的視頻平臺
誰在拋棄中年女演員?
北京衛視是怎麼把吳秀波P掉的?詳解技術貼
抖音2018年度報告:70、80、90後各有何不同
媒體人調查:九成焦慮,八成缺錢,四成想轉行
全國多家報紙宣布揮手告別,退出歷史舞臺
藝術類本科畢業生成名艱難:70%半途離開
-完-
長按二維碼識別,一鍵關注傳媒圈公號
《傳媒圈》微信自媒體平臺,是一個領先的聚焦傳媒、影視、品牌、營銷等領域的信息庫和智慧庫,36萬勤於思考人士的品質之選。
如希望交流,請加個人微信號:dianyingq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