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魯曉鵬:「華語電影」是大中華種族中心主義術語嗎?

2021-03-05 非一流

關於「華語電影」一些問題,我再梳理一下:講一講華語電影研究的方法論,華語電影研究與跨國電影的關係,華語電影與世界電影的關係,中國史學界主體性——這是李道新提出來的概念,值得大家思考。還有美國學界一些所謂的去中國化、去漢化的一些問題,中港臺英文學界、中文學界接受語境問題的困惑等等。

華語電影來源大家比較清楚,當時中港臺之間交流,要找到一個對話的基礎,所以「華語電影」這個詞成為選擇。在方法論上它跟全球化研究有不謀而合的地方:即不從國土和疆界著手,而是從文化、語言、產業等方面著手。

現在世界秩序和基石是民族國家,民族和國家綁在一起,世界每個國家都可以講一個語言,在美國講英語,是美國人,國家等於民族,民族就是國家。

我們中華民族,民族和國家綁在一起,全球化輿論中,華語研究不是全球化一部分,但現在也可能走到一起。華語電影研究也是把民族和國家拆開,nation state有時候翻譯為國族,而華語電影講的民族的事情。

什麼是民族?民族是歷史記憶、深層記憶、語言文化這一類。什麼是國家?國家是疆界政體。疆界你不能動它,政體你也不能動,但是華語電影本身所具有的跨區域性,構成了其方法論的特點。

杜維明先生有「文化中國」這個概念。他是中國昆明出生的,後來又在臺灣念書,在美國長大,他是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但他與海外有幾千萬華人一樣,他們都有中國情節,他們都有訴求,所以「文化中國」這個概念就是超越疆界。就像杜先生的「文化中國」,臺灣人最先興起了「華語電影」研究。

這其中很多共同之處,很多都是不謀而合:疆界國家講不通,就不要把民族國家拆開,就從民族語言記憶敘事這個方面講。這樣以來,華語電影對民族和國家的想像、構造、解構和質疑的角度和方法就更多了,比狹義的民族電影以及塑造、反思和解構民族性更多。

任何有內容的電影都要對民族做出一種塑造和解構——你覺得沒有內容,那麼沒有內容就是對民族的反思。典型的電影比如《悲情城市》那個文青聾子啞巴,話也不會說,那就是以「我不說話」對正統電影學、正統官方的一種質疑。

《悲情城市》(1989)

所以我覺得華語電影應該是開拓一些新的東西,那麼華語電影跟國族電影、世界電影什麼關係?將近二十年前,我做助理教授時,編了一本書叫《跨國華語電影》,法國中國電影,我當時認為民族電影不應該放在跨國電影語境裡,本來這句話沒有錯,現在看來也可以,為什麼?如果你要想國族電影就研究國族電影,你就研究中國電影,但把它放在更大的框架裡不是更好。

舉一個例子,我也是最近注意到有人說,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到中國比如說1896年8月11號在徐園,有的學者說沒有,而是西安,但可能就是幻燈片對不對,那篇文章大家都看了,幫我找一下。考究來考究去,他說西安可能不是電影,其實就是幻燈片,那個時候人家用一個幻燈片,從一八七幾年講了二十多年,那個學者說,這個學問可以這麼做。

但是有一年我經常去法國開會,2007年我就到法國裡昂,我順便路過去了一下,我進去瞧著,清清楚楚寫著盧米埃爾兄弟1896年把放映人送到世界各國去,包括紐約、東京、上海,不寫的清清楚楚,除非盧米埃爾博物館說的不對,不就解決疑問嘛。

你在中國查資料,查報紙查了半天,就搞你民族國族電影研究,你跑一跑你把中國電影放在全世界語境也有益處,我不是說你非要這麼做,但是你走出國族的限制,你有機會,你就到人家博物館看一看,不寫的清清楚楚,所以那個學者你們知道,我不認識他,可以跟他說一下,《電影初到上海考》上海考證關係。挪威將《盤絲洞》送還給中國,這種跨國電影研究有幫助國族電影研究,解決了一些研究方面的死結。

《盤絲洞》1927

我還說過一句話,中國電影一開始就具有跨國性,這句話值得推敲,可能說得有點絕對了。早期默片時代電影是國際主義的,他們可以說是跨國,像《盤絲洞》挪威可以看,盧米埃爾兄弟短片拿到中國,中國人也可以看。

有聲片產生跟民族國家的構建關係比較大。因為語言的問題,所以有利益存在,二次大戰以後東西方有各自的陣營,西方電影界學界就開始出現世界電影的概念,就說法國電影日本電影、義大利電影,各個電影節推出來外語片的概念,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新浪潮等等外語片電影,那就是世界電影話語的產生。

東方陣營他也有它的東西,史達林電影獎,中國電影在阿爾巴尼亞放,阿爾巴尼亞電影在中國放,可以把電影放在大的世界電影的話語中。但現在所謂全球電影概念的產品,就是某個電影可以同時在各個國家放映,真正的環球電影時代到來。所以那句話應該修改一下,可能我當時說的太絕對了。

全球電影研究有它的道理,中國電影研究可以把它當做世界電影研究一部分。中國當年最封閉的電影時代,也可以作為社會主義電影研究,可以跟朝鮮電影、越南電影、阿爾巴尼亞電影、東歐電影弄在一塊,我覺得也很有意義。

從這個更廣義上來講,電影可以放在現代性研究的一部分。比如說現在一些研究,可以研究中國的事情,但是也可以有一個全球的視野,比如說有所謂的世界體系論,現代性體系論把所有資本主義的國家都放在一起,不也挺好嘛。

今天在座都了解馬克思主義,熟讀《共產黨宣言》,馬克思主義不研究德國資本主義,他不在德國生活,最終在英國死掉,他研究整個歐洲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本來就是全球的。一句名言說「工人階級無祖國」,所以到電影資料館查資料,查《申報》等等是一個工作,不查報紙也可以做研究。

然後講一講主體性問題,我覺得李老師對主體性提的非常好,這個問題最早我記得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非常重要,像李澤厚先生先生他們講的主體性,因為那時候文革使得人沒有尊嚴了,文學藝術要為政治服務,缺乏尊嚴,後來肯定人的重要,所以文理學就講主體性。從那個歷史背景和意義上講,我覺得非常值得講主體性。

因為中國當時受文化大革命統治,中國人失了尊嚴,把尊嚴升到哲學高度講主體性我覺得恰得其所。如果要講現在拜金主義、消費主義橫行,可以回到馬克思講的異化說「人的異化」,或者用盧卡奇的「人被物化」。但是就因為幾個海外學者發聲,「指導」電影研究,就如臨大敵,倡導國內學者抱團建立主體性,這個沒有必要——海外學者說幾句話,就要抵抗美國強勢話語,這就是主體性,我覺得中國人民也不會贊同這樣的主體性。

我提出一個主體性,叫主體間性好不好?或者叫互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尤其在華語電影裡,香港人有他的地位,荷蘭人有荷蘭人的想法,臺灣人有臺灣人的想法,北京大學的學者有北京大學學者的想法,我在美國鄉下工作,也有鄉下的想法。大家建立什麼樣的主體性,一個主體性還是一萬個主體性,大家怎麼溝通?

所以說能不能建一個所謂主體間性。我跟葉月瑜聊天,她說國內有些人對華語電影這麼大的抱怨,為什麼不直接找她算帳,我說人家不找你算帳,因為你是特殊的身份,臺灣出生,香港工作,人家怎麼跟你算帳?我是在中國大陸出生長大的,所以人家找我算帳有道理。

華語電影是去中國化還是構築一個中心?都可以,看你怎麼做。華語電影要不要從民族,從國家和疆界開始,可以做成一個向心的東西也可以成為一個離心的東西;你可以解構,可以建構,可以反思、可以批評,可以質疑、可以重建。

比如說有一個日籍學者批評我,說我是大中華種族中心主義。因為美國主流文科話語講究差異性,解構主義風氣流行,任何東西給你解構一番,整個人文學界的話語是解構中心主義。會有人覺得「華語話語」,構建一個大東西,不光包括中國大陸,還包括港臺還有世界上的華語、華人,所以他說這個是一個壓制的東西。

也有人批評杜維明的「文化中國」,說他搞一個大儒家文化,是壓制差異、壓制女性、壓制同性戀等等,所以人家對他有意見,這是美國特定語境。你也可以利用這個解構,你說你老大,你壓制別人,我不認同你,我有我的想法,所以也可以從邊緣解構中心。華語電影的概念裡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他的出發點都不一樣,所以大家有自己的想法。

在美國一般來說是解構歐洲中心主義,隨著中國崛起,大家現在更關注中國新的中心主義。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所謂新清史研究,包括原來我在(54:29)哈佛研究學院費正清中心主任(英文)關於早期清史研究。

還有一個去中國化的思維方式,我已經給大家介紹過了,所謂的華語語系的概念,原加州大學史書美教授,是華語語系電影主要的闡釋人提出人之一,Sinophone這個字是她發明的,以前字典裡沒這個字。

她說漢語不包括中國大陸的普通話,只包括中國大陸以外的東西,可能可以包括一些中國大陸少數民族語言,但肯定普通話不能包括。他認為華語語系是種對抗性的、反對霸權主義的語言,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去民族化對抗性話語。

所以華語電影我覺得理解也是不一樣的,你要想往這個方向走可以這麼走,但是不往這個方向走,就不那麼走。在海外他們習慣批評中國大陸,批評中國大陸所謂的霸權主義,因為整個人文學科的背景就是這樣。但是並不是說華語電影概念是固定的,可以重構也可以解構,你可以疆界化,也可以去疆界化,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做。

作者:魯曉鵬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博導

文章來源:北京大學批評家周末文藝沙龍第八期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非一流」評論

  ✎__

「非一流評論」,北大領銜,名校匯聚;一流作者,一流文章,學院派作品。

版權聲明:本訂閱號文章所有版權歸《非一流評論:左岸影視、右畔文學》及其作者所有,若轉載、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非一流開啟討論模式,想參與相關話題的朋友可以直接回復在對話框中,或發郵件至feiyiliupinglun@sina.com。

歡迎大家分享本文,請點擊右上角及「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

歡迎大家關注本《非一流評論:左岸影視、右畔文學》,請點擊右上角及「查看公眾號」並關注。

感謝大家的支持!

掃描二維碼(長按二維碼圖片保存至手機,打開微信掃一掃,點擊右上角,選擇「從相冊選擇二維碼/條碼」即可):



相關焦點

  • 華語電影的內在統一性
    而全球使用華語語言的電影能夠被統一整合為具有一定意義而非泛指的「華語電影」概念,也是一種共同體的概念,也是由「華語」民族共同想像完成的,其中的必須有共同的統一性,且不限於語言這一種形式。因此,筆者認為,華語電影概念的產生需要有一個必要的條件:內地、香港與臺灣三地中國電影以及海外華人社區和族群拍攝的使用華語發音的電影須有除使用華語語言之外的其他統一性。
  • 剖析歐洲種族與文化之間的關聯
    他從美國引入了弗朗茲· 博厄斯的創舉,即將關於種族的研究與關於語言和文化 的研究分開,同時他還提醒大家,其實涂爾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是這樣做了。1945年,每個人都知道了種族的概念是多麼的危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試圖通過在道 義上譴責種族主義並在科學上批判種族的概念,從而在納粹的錯誤中汲取教訓。
  • 漫畫家孫家裕帶領大家「尋寶大中華」
    近日,「大中華尋寶系列」作者、漫畫家孫家裕與讀者在2020上海書展上見面。該系列由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出版、京鼎動漫出品,暢銷近3000萬冊,已然成為國內原創知識漫畫領域炙手可熱的優質文化品牌。孫家裕談到,「大中華尋寶系列」是自己秉持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領讀者遊歷祖國的創作理念應運而生的。他認為「大中華尋寶系列」將中華大地的壯美河山、物華風貌和禮儀風俗等一一呈現,承載的不僅是自己的美好願景和殷切期待,更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華,能給予孩子們成長的力量,並激發孩子們的愛國情懷。
  • 關於民族一詞以及相關術語的翻譯問題
    198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關於種族與民族理論國家會議時,民族一詞用ethnic groups,如種族與民族,用race and ethnicity。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下屬機構,民族關係委員會,用ethnic relations commission。
  • 2017個人年度電影榜單(華語篇)
    沒錯,大家搞個人年度十佳啥的不就為了裝逼嗎?誰他媽在乎你的個人十佳呢,對吧!~話不多說,下面就和大家秀秀我的2017年度電影榜單,大大大大大大大中華篇。個人年度10佳華語片:不管別人怎麼說,這都是我今年最喜歡的華語電影,也是華語電影的美學巔峰之作,而且一邊閱讀原著一邊三刷的感覺真的非常奇妙,我都感覺大唐在召喚我了,今生成為陳凱歌的粉絲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 周璇歌裡的老電影,有多美……
    1947年主演愛情片《長相思》,由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夜上海》成為華語歌壇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周徐匯區圖書館「星期天讀書觀影會」與你相約FILM電影時光書店,特邀嘉賓將通過周璇的歌聲,為大家揭開上海早期電影的神秘面紗。
  • 普通法的歷史解讀:司法中心主義
    而普通法由於一開始就是從提供司法救濟入手的,因此體現了極強的司法中心主義色彩。因為令狀是在王室法庭開始訴訟的前提,因此沒有令狀便不可能得到王室的救濟;而沒有救濟,即使法典中列舉了再多的權利,也只是虛權利;因此,這裡最終的結論是,沒有令狀便沒有權利。(四) 新令狀停止籤發與類案訴訟和衡平法的出現。新令狀的不斷籤發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侵害了貴族領地法庭的管轄權,使其收入減少。
  • 華語三大電影獎分別指什麼獎 誰的影響最大
    其中,中國電影金雞獎是中國大陸電影界最權威和最專業的電影獎;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設立主要是為鼓勵香港電影人所主辦,鼓舞香港電影人的創作精神,從而讓香港電影能夠湧現更多佳片;臺灣電影金馬獎是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的獎項。
  • 異種族風俗娘評鑑指南,男主邂逅異種族美女,這部番口味很重!
    一月新番《異種族風俗娘評鑑指南》終於開播了,最為一部老司機番,自然沒有平臺敢買,那麼這部番都講了什麼,有何特色,接下來老白就給大家簡單科普下,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吧。這部《異種族風俗娘評鑑指南》和老白上述說的【蜈蚣】擬人化類似,在動畫裡各種動物都被擬人化了,讓我們感受到和【蜈蚣娘】獨具一格的美。而這部番的劇情則主要講兩位男主去不同種族風俗店邂逅不同物種的故事,並且把他們的邂逅寫成評價指南。
  • 張英進‖從「少數民族電影」到「少數話語」:協商國家、民族與歷史(上)
    》、《華語電影史》、《當代中國的另類電影文化》、《全球化中國的電影,空間與多地性》、《華語電影明星研究》、《審視中國》、《電影的世紀末懷舊》、《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影像中國》、《多元中國》、《理論、歷史、都市》等。
  • 香港票房突破六千萬港幣的華語電影就這5部,不知道大家看過了嗎?
    2020年世界電影市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可以說是相當蕭條,上半年應該不會有什麼重磅的新片在中國大陸影院上映了,相比中國大陸10多億人的龐大消費市場,香港的觀影人數真的要少許多,目前中國大陸票房最高的電影是戰狼,香港地區票房最高的華語片是這幾部,能突破6000萬票房對於華語電影來說就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成就了。
  • 【大家·重磅】「微光之選」—「大家」邀您參加2019華語院線電影...
    歲末年初,人們總喜歡盤點下當初立下的flag,梳理下感動過的故事、想念的遠方,遇見的朋友、流過的淚光,以及看過的書和電影。2019華語院線電影年度混剪 via 央視新聞 x B站千帆過盡,撫今追昔,一幕幕如蒙太奇般出現:一年以來,走過春天,看過雨做的雲,遇見少年的你,關關難過關關過。
  • 歌曲《大中華》為什麼選擇了許海霞演唱
    歌曲《大中華》的誕生經歷了八年的時間沉澱,回望這八年,真的是我藝術人生的一次涅槃,《大中華》遇到了許海霞也算是一種重生,我真的應該將這段故事講給大家聽!但這麼大的命題該如何著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華章該如何去表達,讓我頗費周章,寫不好就會壞了這個宏大命題,也一定不會被大家認可!
  • 電影術語揭密
  • 電影推薦|黑人就該受到歧視嗎?一部喜劇外衣下的種族類型電影
    喜歡電影的朋友一定對種族歧視的話題並不陌生。美國電影但凡主題為種族平等,故事講述的不錯的基本都可以成為各大電影節的熱門。他完全可以呆在對黑人認可度更大的紐約享受無盡的讚譽和掌聲,可他無法忽視這片土地上因為種族歧視滋長的惡瘡。真實的唐雪莉博士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甚至比電影裡更加認真。
  • 劉德華被封為香港「四大天王」,大中華地區極具代表性的藝人
    摘自豆瓣電影:劉德華,著名演員和歌手。1990年代被封為香港「四大天王」之一,亦是大中華地區極具代表性的藝人之一。 劉德華2電影方面他曾三度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以及獲得兩座臺灣金馬獎影帝,截止2010年參與出演的電影已經超過140部。
  • 哪部華語電影,能登上世界《電影通史》封面?
    這其中,是否會有華語電影?答案揭曉:正封,是帥炸天的《教父》男主;封底,有5部劇照,下端通欄,便是眼神迷離的梁朝偉和百媚千嬌的張曼玉。對了,讀到這裡的朋友,你當會心一笑。唯一登上世界《電影通史》封面(封底)的華語電影,正是《花樣年華》。
  • 華語樂壇
    黎錦暉創建的明月歌舞團也是首個中國流行音樂團體,後於1931年併入聯華影業公司,成為首個進入中國電影工業的流行音樂團體。②1930–1940年代:七大歌星的時代 中華民國時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周璇、白虹、龔秋霞、姚莉、白光、李香蘭(山口淑子)、吳鶯音」奠定了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社會中的地位。
  • 史詩之作:歌曲《大中華》國慶前夕在北京隆重首發
    新歌《大中華》向國慶獻禮發布會在京舉行由詞作家郭建蘭作詞,曲作家石松作曲,青年歌唱家許海霞演唱的歌曲《大中華》向國慶獻禮發布會9月15日在京舉行。發布會由中演工委主辦,業內人士金波、曲國軍、梁文靜、左寧、崔雲爭、於浩辰、郭志凱、朱鋒、馬莉、石大俠、吳奕泓、金歌、陳紹瑋、劉宛昕、張繼紅、娜拉、馮麗君、劉丹丹、左倩等30餘人出席。
  • 三部華語電影落選奧斯卡,這有什麼奇怪的嗎?
    與《哪吒》一同被選送最佳國際電影獎的華語電影,還包括香港地區的《掃毒2:天地對決》和臺灣地區的《誰先愛上他的》,這兩部原本勝算就不大的電影更是在第一回合就出局了。三部華語電影同時落選奧斯卡,這一消息一經傳出,頓時群情激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