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歐洲種族與文化之間的關聯

2020-12-18 汗青論史

引言

在整個歐洲,一部分受到迫害的人物成功離開了。就這樣,保羅· 裡維流亡到哥倫 比亞並在那裡建立了國家民族學研究所,儘管他對當地的 土著人運動並無同情。克洛德· 列維- 史特勞斯就像《憂鬱的熱帶》 裡講述的長途旅行那樣,離開巴黎前往紐約。

在洛克菲勒基金會和位於紐約的社會研究新學院的幫助下,一個知識分子緊急營救委員會在1940年末成立。這一組織提供資金並為籤證提供便利。與其他歐洲國家的流亡者不同,在紐約的法國人並沒打算在美國紮根,這一念頭促使 那些說法語的大學教員,主要是法國人和比利時人,於1941年在紐約建立了高等研究自由學院。這一學院包括一個社會學研究所,由法國知識分子和哲學家組成,這些人都是由於法國新的猶太人地位法令而被撤職。

這所學院出版一本雜誌《復興》,它也促進不同代際、國籍和專業之間的卓越的智識交流。哲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語言學家和原始藝術愛好者們在一起工作。毫無疑問,戰後法國學術的活力根植於這一臨時性的共同體。由於這些研究徹底地拒斥危險時期或大或小妥協,包括學者的道德融入問題,當它們回傳法國時,深受歡迎。

無論扮演何種角色,也無論面對何種情形,戰爭中的歐洲人類學家們沒有一個人不受 到損害。在法國,涂爾幹學派的第二代學者消失殆盡:社會學家莫裡斯·哈布瓦特 死於 集中營;馬塞爾· 莫斯在1942年之後就被迫無法工作;漢學家葛蘭言死於1940年;而那些在大學裡保留下職權的人,都向維希政權做出了妥協,並且對此諱莫如深。

一位著名的社 會學家,同時也是高師畢業生和涂爾幹的弟子,在1945年6月因為拒不到庭抗辯而被槍決:他就是馬塞爾· 德亞。他曾在佔領者德軍的要求下,在1944年3月擔 任國家團結與工作部部長。克洛德· 列維- 史特勞斯則幫助歐洲人類學擺脫或者忘記這場悲劇。他從美國引入了弗朗茲· 博厄斯的創舉,即將關於種族的研究與關於語言和文化 的研究分開,同時他還提醒大家,其實涂爾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就已經是這樣做了。

1945年,每個人都知道了種族的概念是多麼的危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試圖通過在道 義上譴責種族主義並在科學上批判種族的概念,從而在納粹的錯誤中汲取教訓。這就是為 什麼在1949年,也就是制定第一部關於種族的宣言的1950年之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 了一場科學研討會。

這部關於種族的宣言受到克洛德· 列維- 史特勞斯在內的人類學家們 的廣泛啟發,但隨後又被生物學家們大力批評。在這群人當中,分成了相互反對的兩個陣 營:一部分人希望簡單地消除種族的概念,而另一部分人則希望在批判種族主義的同時保留下種族的概念。那些說服大眾讓種族概念保留下來的人們寫道:「當我們同時看到一個 非洲人、一個歐洲人、一個亞洲人或一個美洲印第安人時,這種區分的感覺是十分明顯 的。」於是,在1951年,第二部關於種族的宣言被生物學家們單方面地再次制定。隨後, 1952年出版了一本與此相關的論文集,其中最有名的文章是列維史特勞斯的《種族與歷史》。

對種族這一科學概念的拒斥,對於生物學家來說並非易事,他們至今還是以生理學的 某些特徵的分布來描述不同的人類群體。基因組遺傳和破譯的進步,被用來進行多樣化的 描述,例如從顱骨的形狀到對這些基因解讀的呈現,但是這些進步並沒有消除這樣一種純 粹科學的意志,那就是將人類簡化為生理學的描述。意識形態偏離的危險,並不在於對這 種建立了整個科學過程的簡化。相反,正是在生理學理論和文化理論之間的結合,造成了 危險:他們忘記了文化並非生理學意義上人的產物,而是社會意義上人的產物。

這正是克洛德· 列維- 史特勞斯在1952年的《種族與歷史》中極力提醒的,他寫 道:「人類學的原罪在於將以下兩物混淆:種族的純粹生物學概念與人類文化的 社會學與心理學產物。對於戈比諾來說,承認他自己處在這種陰森的循環圈中就足夠了, 這種循環圈並不排斥將好的信仰的智識錯誤,轉變成所有歧視與剝削的行徑的非自願的合 法性。」科學的錯誤不在於描述人類群體基因遺傳學上的親緣和差異,而在於把基因團體和文化團體重疊在一起。這種錯誤是意識形態導致的結果。通過區分種族的當地觀念和種族的科學概念,列維- 史特勞斯轉移了問題。

他解釋道,所有的人類群體與同他們接近的其他人類群體一起建立邊界,在他們眼 中,「他們」與「我們」的區別在道德上並非中立的,而這就是他所使用的遺傳學術 語「民族中心主義」。這種當地的種族主義無法被科學的論述打敗,它必須被當作社會事實來分析,也只有這種分析,才可以對它帶來的負面結果進行法律審判,否則,就始終是一種虔誠的願望和一封死亡信。列維史特勞斯的分析要大大歸功於他提出的觀點的前提條件:首要的民族自我主義就是種族主義。

如今我們可以說,對語言的民族中心主義、對文化的民族中心主義、對宗教的民族中心主義,像嚴格意義上的種族主義一樣,在所有危險的意識形態中,都佔據一席之地,而這些危險的意識形態包含了對性別、年齡和殘疾人的歧視。通過再次極力確認種族與文化之間的區別,列維- 史特勞斯以堅決的方式,在一個科學受到損害的歐洲,致力於翻去「科學」的種族主義一頁,目的就是拯救相關科學的合法性,其中包括生物學、語言學和社會人類學。六十年後,這一做法始終是恰當的:今天似乎有一些學者,特別是史前史學者和語言學家,忘記了博厄斯和列維史特勞斯的教益, 而是重新去聯結語言群體理論、族群理論和基因變異理論之間的危險關係。

與跨學科的錯 誤合作相關的意識形態與越軌的歷史仍然具有現時性:科學的文化在每一門學科中被鍛 造,而在關於人類的諸種科學的跨學科性記憶也仍然在建立中。對於世界的人類學來說,風暴並沒有伴隨著戰爭的結束而停止。戰後的二十年以歐洲 的去殖民化戰爭為標誌,這些戰爭以暴力的方式質疑了人類學與殖民主義之間的關聯。隨 後美國在越南的戰爭,輪到美國人類學產生危機,它被控訴與政府的戰爭維持了緊密的聯繫。越南戰爭讓美國人認識到了殖民主義,就像弗朗西斯· 福特· 科波拉在1979年拍攝的電影《現代啟示錄》中所展示的那樣。

這部電影改編自約瑟夫· 康拉德關於19世紀剛果的小說《黑暗的心》。世界的人類學被分裂成了彼此互不交流的兩大流派,每個流派都在一批學者圈內廣泛傳播。這兩大流派構成了克服去殖民化創傷的不同解決辦法。第一種流派可以建立在20世 紀初英國和美國的專著之上,因為它們認為人類學的使命是重新恢復那些被殖民化破壞了 的文化,這也成了人類學純潔的目標。人類學之所以研究這些文化,是因為這些文化正瀕 臨滅亡,人類學將這些文化固定在一個非時間性的當下,或者將它們歷史性的特殊機制理論化,按照克洛德· 列維-史特勞斯的術語,尤其是針對不同於「熱社會」的那些「冷社會」,而這兩種社會都參與到了變動的歷史之中。

在1970年之後,列維- 史特勞斯在美國和法國的對手們,稱這 一流派為「大分裂」,這一理論介於西方與世界的「剩餘」部分之間, 介於原始的、初級的、傳統的文化與現代性之間。第二種流派正相反,強調被研究的社會的歷史性,並通過延續誕生於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理論傳統,從而專門研究殖民關係,或 是分析文化變遷與涵化的不同形式。

相關焦點

  • 裴釗:宇宙種族與食人主義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本文以20世紀20年代前後的墨西哥和巴西為背景,試圖通過「宇宙種族」和「食人主義」兩種理念來分別探討兩國這一時期的社會變革、藝術運動、文化思潮和現代建築之間的聯繫。對於拉美各國政府,其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在政治上緩和底層的印第安原住民、以大農場主為主的上層社會和從歐洲湧入的大量新移民等不同階層之間的矛盾,為建立工業化和現代化國家奠定基礎。而在拉美知識階層看來,歷史上的思考和經驗已經無法跟上迅速變化的現實,他們也無法像之前那樣依賴歐洲的輸入,因為深陷戰爭的歐洲無力為拉美的困局提供標準答案。
  • 黑人文化及種族財富差距
    * * *黑人文化對種族財富差異的影響很明顯, 黑人一直在進步派對種族財富差距的對話中缺席。讀Baradaran,Rothstein和Coates的書給人的印象是,除了要求政府提供激進的政策解決方案外,黑人什麼也做不了。
  • 《好萊塢》種族隔離,女權運動,文化霸權對當代電影的影響
    但是劇集中揭露的美國社會種族、性別和性取向方面的不公平制度和偏見仍然存在,並且持續不斷影響著當代電影藝術,霸佔著世界文化話語權!好在劇集在結束時,給了劇中黃柳霜和卡米爾一個自白與剖析機會,也藉由她的話,讓所有西方人反思對有色人種的歧視。
  • 《與狼共舞》:展現文化、歷史、種族與和平,不批判卻勝過批判
    在與蘇族人的交往中,鄧巴不僅與印第安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還收穫了一份真摯的愛情,在面對殘暴的波尼族人襲擊時,被賦予「與狼共舞」之名的鄧巴與蘇族人並肩作戰。《與狼共舞》的歷史背景是伴隨著美國崛起的西進運動。從歷史文化角度看,本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西方中心主義和種族優越主義的偏見,以更為公正客觀的態度重新審視了印第安文化和北美種族問題,對人們的啟發和教育效果尤為顯著。
  • 人的智商和種族有關嗎?
    翻譯:何無魚    |    來源:NAUTIL    |    編輯:爽臨種族之分在科學上是站不住腳的。首先,如果說種族分類主要是為了體現遺傳學方面的差異,那麼,它們完成的工作實在糟糕。非洲大陸某些群體之間的基因差異,與世界其他地區很多「不同種族」群體之間的基因差異同樣明顯。
  • 不僅是美國全球的白人為什麼都存在種族歧視?
    美國只是種族歧視根基最深最嚴重的地區,白人歧視的不僅是黑人,黃色人種也有不同程度歧視!種族歧視不僅僅只是在美國,歧視歐洲普片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種族歧視,就連南非一個非洲國家都存在嚴重的種族歧視。種族歧視其實是個很深遠的歷史問題,古代歐洲工商業一直都是主流,而販賣廉價非洲黑人勞動力也成為商人賺錢方式。
  • 全球十大神秘種族
    為此薩米人的真正起源無從考究,成為了世界神秘的種族之一。 4、帕西人 事實上最遲在10世紀他們就已遷移到印度,或者在這兩個世紀之間遷移。他們先定居在卡提阿瓦(Kathiawar)半島的第烏(Diu)、不久又遷到古吉拉特(Gujarat),在那裡形成一個小農業社會而生活了約800年。 5、蘇美爾人
  • 從流行美劇看美國社會文化
    記得八十年代末,臺灣的柏楊曾出過一本《醜陋的中國人》,當年轟動一時,其實向南也是若干年後才讀到了這本書,至今有一點印象深刻,就是柏楊老先生從頭至尾將美國人作為了正面典範,也就是「醜陋中國人」的對立面,讓人感覺中國人的素質文化相距美國人差得好遠啊!不可否認書中剖析的當代國人的「醜態」針針見血,直到今天很多陋行仍然存在。
  • 影評:《綠皮書》-種族矛盾的延續
    看《綠皮書》最逃避不開的就是種族這個問題,《綠皮書》發生的社會背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剛好白人主義盛行居中的唐與其說是一個演奏家不如說成一個鬥士,他之所以去南方演出就是為了化解種族歧視這個矛盾,唐讓我想起了馬丁 路德金,只不過一個通過文字表達心中的憤懣,一個通過音樂表達自己的憤懣。
  • 歐洲走向四分五裂的根源文化縱橫
    但歐盟並非僅僅著眼於內部,它也放眼外部世界:它實現了歐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擴張,接納10個中東歐國家以及賽普勒斯、馬爾他為其成員國;它還做出了一個具有戰略眼光的深謀遠慮之舉,即致力於啟動與土耳其的入盟談判,從而架設起一座通向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珍貴橋梁。
  • 外刊掃描|解夢與築夢:歐洲集體文化身份的破和立
    同時更清楚的反映出,在神聖羅馬帝國這個政治共同體的外衣之下,各力量集團之間的摩擦和鬥爭才是一直持續的真實狀況。對歐洲集體文化身份的幾點思考整理自:"National Identity and the Idea of European Unity",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2.
  • 《柏舟》——「棄婦」與「逐臣」的文化關聯
    仔細品讀《柏舟》這首詩,會發現棄婦和不得志的賢士(逐臣)之間的共通點。棄婦詩以女性特有的哀怨在一定程度上柔化了逐臣詩的陽剛之氣,而逐臣詩又大大擴展了棄婦詩的狹窄範圍,深化了其意義內涵。這首詩就是典型地將「棄婦」和「逐臣」的形象柔和在一起。所以在後來的中國文學史上一直有以「棄婦」比喻「逐臣」的文化關聯。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
  • 對歐洲而言,美國黑人意味著什麼?
    《紐約書評》作者Gary Younge通過梳理歐洲支持美國黑人抗擊種族主義的歷史,向讀者呈現出了種族問題在歐洲的複雜樣貌。在許多歐洲人為發生在美國的種族慘案痛心疾首時,另一部分歐洲人卻對歐洲的殖民行為視若無睹。作者明確地指出,在這種「虛偽」的背後,種族主義並不存在「好」與「壞」,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存在的種族主義都應該成為人們抗爭的對象。
  • 來「2020成都·歐洲文化季」 看一個多元的歐洲
    9月27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聯合部分歐洲國家駐華使領館共同舉辦的「2020成都·歐洲文化季」在成都開幕,其中與希臘駐華大使館合作舉辦的首場活動「鑿刻與記憶—大理石技藝對雅典衛城古蹟修復的貢獻」攝影展在成都博物館開展。
  • 如何認識「種族」:先超越「看得見」的種族定義
    第一個是反種族主義教育者老生常談的:我們能夠看到種族區分,但那不是真實的。第二個更加奇怪:種族有著真實的後果,但我們不能用肉眼看到。種族是一種權力關係,種族分類不是有趣的文化和體徵差別,而是把其他人放進一個類別之中,以便去支配、剝削和攻擊他們。從根本上來說,種族通過把權力歸於肉體而使權力變得可見。
  • 難解的結——從種族衝突到文化內戰的美國
    美國幾百個城市發出聲援,成為自1992年洛杉磯因種族衝突而引起的騷亂之後,最大規模的一次抗議浪潮。和平還是對抗美國的種族問題,更確切地說是黑人問題。400多年前開始的蓄奴制,幫助美利堅創立了基業,卻也給這個國家留下永久的傷痛。
  • 《幸福綠皮書》不同文化素質人之間的碰撞
    《幸福綠皮書》不同文化素質人之間的碰撞《幸福綠皮書》(Green Book)是一部2018年美國喜劇劇情片,由彼得·法拉利執導。電影講述美國1962年,牙買加裔美國鋼琴家唐納·謝爾利(馬赫夏拉·阿里飾)前往美國南部保守地區巡迴演出,因為種族歧視的可能,於是他僱用一名紐約保鑣東尼·立普(維果·莫天森飾)作為司機,黑人司機拿到當時社會給黑人旅行用的住宿綠皮書,是在種族隔離時期的旅行指南,記載對黑人友善的場所,幫助有色人種應對種族歧視的旅行之用。
  • 音樂文化中不存在絕對永恆的「種族純潔性」 質疑中國音樂文化自性危機論(三)
    音樂文中不存在絕對永恆的「種族純潔性」質疑中國音樂文化自性危機論(三) 全面的現代化是世界音樂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包括中國音樂文化在內的各種不同形態的音樂文化,都需要不斷地打破自身固有的民族性以求發展,都需要在與世界其它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
  • 芬蘭烏戈爾人屬於什麼種族?為什麼看起來和其他歐洲人不太一樣
    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有一些人群很難把他們歸於這其中某個人種,也就是說並非所有人都能夠輕易確定他們的種族。今天小編帶大家了解的就是一個叫芬蘭烏戈爾的人群,在人類學上,芬蘭烏戈爾人當中包含眾多的民族,他們彼此存在了數百年之久。
  • 解開關於「種族」的謎題:「種族」的概念起源與歷史
    為了對抗種族主義,學者們必須追溯「種族」這個概念的起源,但提出正確的問題就是成功的一半。——亞當·霍克曼 Adam Hockman非洲男子肖像(公元1525-1530),揚·莫斯塔特(Jansz Mostaert)繪。這是早期歐洲繪畫中唯一已知的黑人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