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狼共舞》:展現文化、歷史、種族與和平,不批判卻勝過批判

2021-01-09 鵝組編外組鵝

經典老片,能在很多地方觸動心靈。

20世紀90年代,是《與狼共舞》正是出現在銀幕上的時期,該片導演凱文·科斯特納也是這部電影的主演之一。這部影片在1991年3月,狂攬第63屆奧斯卡12項提名,並最終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等7項大獎。

《與狼共舞》——歷史

電影講述了一個關於美國軍官鄧巴和蘇組印第安人之間的故事。

在《與狼共舞》中,南北戰爭中的戰鬥英雄鄧巴在戰後一度陷入了迷惘之中,於是鄧巴來到了廣闊而荒涼的西部,駐守在偏僻的塞奇威克哨所,在壯美無垠、與世隔絕的草原上,鄧巴過著寧靜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機會,鄧巴救了一位蘇族婦女並護送她回到了蘇族人的領地。

後來他漸漸與白人世界失聯,並逐步與印第安部落蘇族相識、交流、融合。在與蘇族人的交往中,鄧巴不僅與印第安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還收穫了一份真摯的愛情,在面對殘暴的波尼族人襲擊時,被賦予「與狼共舞」之名的鄧巴與蘇族人並肩作戰。

《與狼共舞》的歷史背景是伴隨著美國崛起的西進運動。

從歷史文化角度看,本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西方中心主義和種族優越主義的偏見,以更為公正客觀的態度重新審視了印第安文化和北美種族問題,對人們的啟發和教育效果尤為顯著。它算是一部歷史片,以公正、嚴肅的歷史態度,深刻地反映了種族、文化、和平、戰爭等複雜主題。

西進運動是美國白人的崛起史,同時也是印第安人的血淚史。

電影《與狼共舞》反映的歷史事實,就是美國人在西進運動時對北美蘇族印第安人進行的殘酷壓迫和屠殺,這使得北美印第安人數量急劇減少,其文化也趨於毀滅。

影片闡述了這樣一個歷史觀:每個種族極其文化都有獨特之處,不應該因其落後就全盤否定。生物學中「優勝劣汰」的理論不完全適用於歷史文化領域,《與狼共舞》無論在藝術上還是思想上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不愧是一部傳奇的西部影片。

《與狼共舞》——文化

一提到印第安文化你會想到什麼呢?是頭飾還是圖騰?

美國社會中白人的主流文明,從1620年「五月花號」到美國殖民開始,距今不過400年的時間,如果從1783年美國正式建國開始算起則僅有230餘年的歷史。但是,繁衍生息在美國大陸的印第安人所創造的印第安文明,至今已經延續了數千年的時間。

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陸最古老的居民,屬於蒙古人中美洲支系,包括眾多民族和部落,分布於南北美洲各國,印第安文化是一種總稱,是古印第安人在歐洲殖民者入侵之前所創造的輝煌古代文明。拉丁美洲古印第安人創造了三大文化:

瑪雅文化(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瓜地馬拉等中美洲地區。約形成於公元前2500年,公園3-9世紀為繁盛時期,15世紀衰落,最後為西班牙殖民者摧毀);阿茲臺克文化(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形成於14世紀初,1521年為西班牙人所摧毀);印加文化(15世紀起勢力強盛,極盛時期佔據了以今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中心的區域,16世紀初因內亂衰退,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滅亡)。

印第安人在當時的文學、建築、雕刻、繪畫、曆法、編制、紡織、羽飾、刺繡和制陶等方面都有所發展,他們對藝術的創造,也體現出他們固有的神話觀念和豐富的傳說。

《與狼共舞》中的蘇族是北美印第安人的重要分支,他們信奉粗獷的原始宗教,無論是服飾還是生活習慣都顯得十分粗鄙。他們還未過上完全的定居生活,冬季須搬到山谷裡避寒。他們也不會農耕,要靠獵殺野牛等動物獲取食物。但是對於印第安人及其文化萬萬不可全盤否定。蘇族印第安人是樸素、團結、勇敢而崇尚和平的,這都值得被讚揚和學習。

電影真實的展現了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長達四個小時的時間,人們充分了解了他們當時的生活習慣,而且片中也大量使用了將近失傳的蘇族語言作為對白,真的是用心了。

印第安文明是一個與土地、與自然極為貼近的文明。

隨著工業化需要的是擴張,印第安的文化在工業文化面前產生了阻礙,於是工業文化為了維持自己的功能迅速消滅著印第安文化……

《與狼共舞》——生態

縱觀美國西部片,不難發現其中均蘊含著一定的生態思想,《與狼共舞》也不例外。

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由於科技的發展和現代生產方式的產生,物質追求成為人類的最大目標,與此同時大自然也成了資源庫和排汙場。《與狼共舞》中有多個特寫鏡頭都展現了西部大草原被士兵糟蹋和汙染的境況,印第安人視為聖地的地方也遭受汙染,原本枝葉繁茂的樹木被砍伐,數不清的動物屍體鋪在地上,日漸腐爛的大地發出哀嚎,同時難聞的氣味隔著屏幕仿佛都能聞到……

影片中有一段殺狼場面,所有士兵從不同方向襲擊野狼,為了躲避子彈,它不得不拼命的跑,它是恐懼的,但此刻士兵是興奮狂喜的狀態,尤其是一個士兵在射中野狼後,如同在戰爭中獲得勝利一般,還把自己稱之為「死亡射手」,他的表情和言行中都透露著高傲自大、不可一世……

《與狼共舞》在以生態的角度展開文化敘事,以壯美的草原風光和民族平等的主題來凸顯和平、有愛、平等這些元素,一改往日西部片對印第安人的妖魔化,以白人身份對其進行了深刻反省,以客觀公正的立場審視了不同民族之間的關係。

電影最後結局帶著悲劇色彩,鄧巴和部落酋長告別,懸崖上「風中散發」、「我會永遠當你是朋友,你也會一直當我是朋友嗎?」的深情告白響徹山谷,催人淚下。

《與狼共舞》——荒野

荒野之於美國文明來說,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

《荒野獵人》同《與狼共舞》一樣,在眾多以荒野為主題的美國西部片中具有獨特性。從荒野文化史來看,公元1620年,當「五月花號」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陸,迎接他們並不是美好的田園風光,而是一片冰冷荒蠻的荒野……

從《與狼共舞》到《荒野獵人》,分別表徵著美國文明發展的兩個時代,前者指涉美國社會中荒野意識的迷失與追尋,後者指涉美國社會中荒野意識的回歸與重生。

《與狼共舞》影片的結尾是悲劇性的:「十三年後,蘇族的家園被毀滅,水牛也消失了,最後一個蘇族部落歸順了白人的統治。在內布拉斯加的魯比什堡,草原上那偉大的亞馬文化消失了,美國與印第安族領地之間的邊界成為了歷史。」

而《荒野獵人》則給出了明確的回答:只有重返荒野,才能實現自我的救贖。

從《與狼共舞》到《荒野獵人》都是一種文明的進步,人們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認識到了自己的改變,《與狼共舞》之所以經典,就在於它用影像語言去傳遞深刻反思,也可以理解為:

欲望,是一切的根源。

只有人類與原始的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是最美好的心靈。

所謂的現代文明,不可避免的要與所謂野蠻造成衝突,彼此尊重需要一個過程。

歷史前進著,文明毀滅了——祈盼這是輪迴

文原創,圖網絡

相關焦點

  • 必看電影之二十三——與狼共舞:和平與控訴
    與狼共舞  多元化地展現文化、歷史、種族與和平的複雜主題  將寫實主義風格與浪漫主義情調融為一體的偉大史詩  世界電影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傳奇  1990年出品  導 演:凱文·科斯特納  主 演:凱文·科斯特納
  • 一生要看的50部電影之二十三——與狼共舞
    與狼共舞  多元化地展現文化、歷史、種族與和平的複雜主題  將寫實主義風格與浪漫主義情調融為一體的偉大史詩  世界電影史上一部永垂不朽的西部傳奇  1990年出品  導 演:凱文·科斯特納  主 演:凱文·科斯特納
  • 美南浸信會關於批判種族理論的聲明惹眾怒,被指「反智」
    「如我在證道中說的那樣,我也鼓勵人人進行閱讀和觀摩我那次證道,我再次申明,聖經必須成為分析任何事物和所有社會、種族或政治理論的基礎,以方便確定其合理或不合理內容。但我沒有說過,也沒有暗示過,批判種族理論或其他意識形態缺乏有益處的方面,聖經才是確定這點的基礎。
  • 露天電影丨《與狼共舞》
  • 《處女座與狼共舞》傳統西部片,以白人遊客的眼光展示那個時代
    影片延續了傳統西部片的敘事風格,以其獨特的視角,全方位展現了歷史、文化、種族等複雜主題,顛覆了以往西部片中極力渲染的個人英雄主義和美國精神,賦予了西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新的內核,它是一部狼嘯文明,也是一曲西進歷史的輓歌。
  • 特刊——文化相對主義的批判
    但一來由於自己水平有限,二來網絡環境愈加敏感,讓我每次提筆卻又只得放下。今天巴黎發生的事情,讓我突然想起自己去年曾試手所翻的一篇由已故美國哲學家James Rachels的批判文化相對主義的文章,頗應此景。此文基本上可以解決大家有關不同文化間關係的問題與誤解,應能此類問題有所啟發。由於文章近九千字,為方便閱讀,故特分兩期登載。有能力的讀者可在文章末尾點擊原文連結查看英文原版。
  • 逝者 麥可·布萊克: 永遠的《與狼共舞》
    他也曾憑藉《與狼共舞》一片獲得48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編劇獎和第63屆奧斯卡最佳改編劇獎。為了歷史責任寫就的巨作對於作者麥可·布萊克來說,創作《與狼共舞》除了表達對自然的敬畏之外,更多的還在於一份厚重的歷史職責。
  • 著名黑人牧師因批判種族理論脫離美南浸信會,多位教會領袖發聲
    聲明認為,「美南浸信會中某些人的行為似乎更關注政治活動,而非努力工作於展示出一個充滿活力、熱愛福音、種族和文化多樣性的願景」。這份發布於12月18日的聲明表示:「我們與美南浸信會全國非裔美國人團契的兄弟姐妹團結在一起,支持他們於2020年12月11日發表的承認對系統性種族主義的認知,以及他們為了『透過我們對於耶穌基督和彼此的互愛而更好地了解』而進行禱告的警告。」
  • 歷史人物研究與歷史虛無主義批判
    有的網路遊戲虛構歷史,混搭歷史人物,扭曲價值觀和歷史觀,荊軻變成女的,詩仙李白成為刺客,名醫扁鵲是用毒高手,讓歷史人物穿越千年在同一網絡時空中交鋒。長此以往,遊戲迷們或許就把這些虛擬空間當成了歷史、當成了真實,卻把真歷史當成偽歷史、把真文化當成偽文化。
  • 電影:《與狼共舞》
    影片:與狼共舞導演:凱文·科斯特納主演:凱文·科斯特納、瑪麗·麥克唐納等獲獎:第63屆奧斯卡獎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
  • 《明堂》既展現了儒家傳統文化,又批判了封建傳統的壓抑、殘暴、自私和愚昧。
    我個人很喜歡,豆瓣上評分不高,被認為是低配版的《觀相》。《觀相》、《宮合》和《明堂》是韓影《易學》三部曲,分別講述觀相家、算命師和風水師的故事。中國人老怕韓國「盜取」我們的傳統文化,你看人韓國把風水堪輿民俗和古代宮廷quan鬥,歷史興亡結合起來,拍成一部這麼有看頭的商業片,你還有什麼好說的?有韓國國民影帝宋康昊的《觀相》珠玉在前,後來者很難有更大的突破。
  • 忽略的維度:詹姆斯·凱瑞的新聞歷史觀及其批判
    但是,他的視角是宏觀的,研究方法卻是微觀的;目標在於革新傳統新聞史的弊病,但是卻又不展開意識形態的批判,從而陷入了意識形態與烏託邦的困境中。而集體的儀式共享如何延續,則涉及到了歷史經驗如何傳承與建構的問題。我們有必要去理解凱瑞的新聞史立場,從而把握儀式觀背後的歷史經驗脈絡。二者,凱瑞對新聞教育的批判離不開他對於傳播的歷史性考察。他指出,所謂的「傳播革命」以「專職傳播者」(professional communicator)的出現為重要標誌。新聞專業主義以及美國記者職業特徵的成型,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 與狼共舞》好萊塢史上永垂不朽的西部傳奇,為什麼要與狼共舞?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電影是《與狼共舞》,說實話起初聽到這部電影的名字時我真的是,小小的腦袋充滿了大大的疑惑,為什麼要與狼共舞?狼群有跳舞的習慣嗎?難道是與狼共嗚嗚嗚~~~~其實這部電影是由凱文·科斯特納執導,凱文·科斯特納、瑪麗·麥克唐納、凱文·科斯特納等主演。
  • 《與狼共舞》為什麼要與狼共舞?好萊塢史上永垂不朽的西部傳奇
    大家好, 我是帶你們看電影的,樹懶看看~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電影是《與狼共舞》,說實話起初聽到這部電影的名字時我真的是,小小的腦袋充滿了大大的疑惑,為什麼要與狼共舞?狼群有跳舞的習慣嗎?故事情節中除了講述了「與狼共舞」與「雙襪」之間的情誼,還講述了「與狼共舞」與「揮拳而立」之間的愛情,還講述了「與狼共舞」與印第安人們之間的友情。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通過這些情感故事的貫穿來講述了一段歷史。
  • 阿多諾的爵士樂批判
    可能是因為帕特森本人也通曉作曲的緣故,他很快就發現了一個「秘密」:阿多諾的音樂社會學的重點不在於「音樂」,而在於「社會」,它本質上是一種「歷史哲學」,阿多諾試圖以音樂技術的發展為線索,展現貝多芬之後的資本主義社會(或者說是「奏鳴曲式中的社會」)的歷史發展及其歷史前途。由於有了這種「去蔽」,阿多諾的原本令人感到費解或者說古怪的評論就獲得了一種總體上的可理解性。
  • 毛主席對《清宮秘史》的批判
    其後毛主席觀後,卻對胡說,這是一部宣揚賣國主義的壞影片,主張批判。「胡喬木就覺得不好辦了。兩個都是黨的高層領導,一個主席,一個副主席,批判當然可以不點名,但是,要批判副主席的觀點,這怎麼向別人交待?別人會說我在破壞黨的團結!」(《戚本禹回憶錄》第602頁-603頁)於是就這樣壓下了。
  • 夏鑄九 | 批判的歷史計劃:曼弗雷多·塔夫裡及威尼斯學派
    ——曼弗雷多·塔夫裡在過去的二十年之中,若依照詹姆遜(Fredric Jameson)所謂的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的轉變,分析義大利版本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就必需聯繫上威尼斯學派的貢獻,特別是其類型學的研究途徑與批判的歷史分析。
  • 蒂姆·凱勒:批判理論並非聖經裡的公正,它將惡放錯了位置
    然而,它是不應該被沒收。你要承認這個要求,並自願、徹底地慷慨。這種財產觀既不適合資本主義經濟,也不適合社會主義經濟。」他解釋說。這位神學家廣泛解讀了後現代批判理論,這些理論在福音主義的某些領域已經流行蔓延起來。對批判理論的抵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今年早些時候美南浸信會內部一個新的神學保守派網絡的形成和啟動,他們堅持認為該理論與福音截然相反。
  • 《萬箭穿心》--方方和她的為了批判而批判
    電影的核心劇情反轉和懸念都圍繞著舉報這件事,經歷文革的人對於舉報,將政治和社會力量引入家庭和個人生活,是有著絕對批判和否定情結的。電影裡李在面對她兒子宣讀審判,判定她惡毒舉報導致丈夫投江的時候,作者不給她任何辯護的機會。
  • 韓媒批判「狹隘的愛國主義」,狙擊侵權視頻
    針對目前中國網民對防彈少年團談及韓戰的相關言論,韓媒STAR NEWS援引《紐約時報》發言,批判中國是狹隘的愛國主義。韓媒同時報導了隨著批判輿論愈演愈烈防彈少年團在中國形象降低的情況。就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2日對該事件的回應,「我們應該以歷史為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