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諾的爵士樂批判

2021-02-19 西方哲學

阿多諾在彈奏鋼琴



  始終讓人感到有些憂鬱的阿多諾,大約是二十世紀最有資格評論音樂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這不僅因為他的鋼琴演奏具有專業水準,更重要的是,他還是一個作曲家:十九歲就公演過作品,二十二歲時前往維也納,在大師勳伯格及其弟子貝爾格的指導下學習革命性的無調性(Atonality)作曲技巧,其大量作品於1990年灌制為CD出版發行。在1986年出版完畢的二十三卷冊的阿多諾全集中,人們不無驚訝地發現,其中竟然有一半是論述音樂的!

  雖然阿多諾對「巴赫以後的大師們」(特別是貝多芬、勳伯格、馬勒等)都曾做過非常深入的研究,但他的卷軼浩繁的音樂社會學論著在專業音樂學家那裡似乎沒有太大的市場。專家們覺得他太另類了,不僅從貝多芬的交響樂中聽到了隆隆的機器聲、看到了絕對精神光榮的凱旋,居然還在勳伯格的無調音樂中感受到了現代資本主義的自我崩潰!儘管如此,專家們卻又不敢輕易評論,總覺得其中有些音樂之外的東西自己還沒有搞清楚。於是,大家都紛紛以矜持的沉默對待這一有待繼承的遺產。

  對於專家的沉默,阿多諾是有所準備的,因為他清楚知道,能夠真實理解自己思想的時代還沒有到來。但令他絕對想不到的是,半個世紀後,自己三十三歲那年在英國流亡時不經意間寫就的一篇名為「論爵士樂」的論文,居然會被人反覆解釋、評論和批判,而其中最有力者竟然還是在他思想啟蒙下成長起來的美國新左派!

  苦心經營一生的力作無人問津,偶一為之的「客串研究」卻路人皆知,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想搞清楚這個問題,那就不得不從阿多諾的音樂社會學說起。




  1

  1927年,二十四歲的阿多諾放棄了成為職業作曲家的打算,離開維也納回到法蘭克福,並在朋友們的支持下,積極著手撰寫教職論文,準備進入法蘭克福大學做一名哲學教授。

  對於他的重新選擇,幾種中文版的傳記都沒有提供足夠詳細的評論。倒是託馬斯·曼在二戰結束前後為阿多諾寫的一篇簡短傳記中提到,「阿多諾始終拒絕在哲學和音樂之間做出取合,因為他認為自己在兩者之中所追求的東西是同一的」。阿多諾當初選擇勳伯格不過是因為他在無調性音樂中感受到了哲學的共鳴,而他的離去則是因為他發現自己的音樂抱負只有在哲學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施展。

  回到法蘭克福的阿多諾一方面撰寫教職論文,另一方面則繼續從事對音樂和音樂史研究,精心建構自己的音樂社會學體系。1931年,這兩方面的工作決非偶然地同時完成了:他後以「否定的辯證法」聞名的哲學理念在當時完成的教職論文《克爾凱郭爾:審美對象的建構》中得到了首次闡發,而他的音樂社會學綱領在1932年發表的關於音樂的社會狀況的長文中被完整地勾畫了出來。

  在阿多諾看來,音樂並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是一個完全自律的整體,在它的結構中始終包含著社會衝突,儘管它與現實的關係是需要重新探索的,但就像一切藝術現象一樣,它是自律與他律的統一。如果說在貴族「恩主」的保護下,音樂曾經具有更多自律性的話,那麼,在現代,音樂生產受到市場的支配,表現出了明顯的商品特徵。因此,真正能夠對現代音樂構成有效區分的就不再是輕音樂與嚴肅音樂這種傳統的二分法,而是音樂與市場體制的關係:如果一種音樂(比如說勳伯格的音樂)自覺地採取抵制市場體制的姿態,那麼,即使不能被聽眾接受,它依舊是進步的;另一方面,如果一種音樂(比如說斯持拉文斯基的音樂)不將破壞的矛頭最終指向市場體制(調性)本身,那麼,哪怕它再具有破壞性,也只能是倒退。

  1986年阿多諾的全集出版完畢。這是一次傷感的完成。因為當時沒人知道阿多諾凝聚畢生思考的文獻會不會成為一隻被拋人大海的漂流瓶,是否還有機會重現人間。不過,時間是眷顧阿多諾的,因為就在此時,二十年前曾經號召人們去忘卻和埋葬阿多諾的傑姆遜出版了一本題為《晚期馬克思主義,阿多諾或辯證法的堅持》的論著,為阿多諾公開正名,認為他的作品是在「理論缺席」已成為一種強制力量的「九十年代中的一個辯證法模型」。

  在阿多諾復活帶來的新希望中,一個名字叫馬克斯·帕特森的英國青年音樂社會學家冒險進入阿多諾雲遮霧障的音樂學叢林,力圖從中找到對當代有所裨益的東西。可能是因為帕特森本人也通曉作曲的緣故,他很快就發現了一個「秘密」:阿多諾的音樂社會學的重點不在於「音樂」,而在於「社會」,它本質上是一種「歷史哲學」,阿多諾試圖以音樂技術的發展為線索,展現貝多芬之後的資本主義社會(或者說是「奏鳴曲式中的社會」)的歷史發展及其歷史前途。由於有了這種「去蔽」,阿多諾的原本令人感到費解或者說古怪的評論就獲得了一種總體上的可理解性。儘管如此,我們也不得不看到,在美國新左派知識分子對阿多諾的爵士樂批判的反批判中,他們往往還是誤解了這種具有密教色彩的「歷史哲學」的真諦:這是一種類似於馬克思《資本論》的音樂「政治經濟學批判」,它的出發點和基礎是音樂的生產(作曲和作曲家),而非流通(指揮和演奏)與消費(聽眾的欣賞)。




  2

  就像音樂學家已經查明的那樣,爵士樂誕生於十九世紀末期的紐奧良,它在城市紅燈區的酒吧、舞廳和諸如葬禮、郊遊、遊行等戶外活動中度過了自己的童年。一戰前後美國南方不景氣的經濟和北方更多的就業機會吸引大批黑人向北移民,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坐火車來到了鐵路幹線附近的芝加哥,其中自然包括那些爵士樂音樂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芝加哥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靠走私販私而腰纏萬貫的匪幫權勢燻天,揮金如土,並願意為夜總會裡的爵士樂隊支付大筆酬金,爵士樂就在這個機會和危險並存的地方迅速發展起來,不到十年就風靡整個美國。這十年是爵士樂黃金時代。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使整個國家經濟陷入崩潰之中,然而爵士樂並沒有受到太多的負面影響,因為任何時候都會有有錢人,而有錢人又總是要娛樂。不過,爵士樂也因此發生了一些變化從小型樂隊發展為適合商業演出的大型樂隊,並一躍成為「搖擺舞曲(Swing)時代」的主角——關於這一點,我們只需要回想一下好萊塢影片(《出水芙蓉》就行了——同一時期,爵士樂在世界許多地方傳播開來,成為酒吧和舞廳的國王。這其中既有新興的上海,也包括古老的歐洲。

  阿多諾後來承認,他第一次看到「爵士」這個單詞的時候,有一種恐懼感,因為.Jazz讓他聯想到了德文單詞Halz(一群獵狗),聯想到了張開血口的獵狗在追捕慢行的動物。這種最初的否定性聯想直接影響到了阿多諾對爵士樂的態度,他甚至不願意辱沒自己的耳朵去多聽幾首就發表評論,號召歐洲人「遠離爵士樂」。同年,納粹上臺,阿多諾和同時代許多德國猶太思想家一樣開始了漫長的流亡。出於對美國文化的批判和對納粹統治的某種幻想,阿多諾首先選擇了英國作為自己的流亡地.並在牛津大學註冊申請攻讀哲學博士學位,希望能夠藉此與有著偉大音樂傳統的祖國更近一些。

  在牛津,阿多諾是一個真正的外國人,他忙著研究自己喜愛的胡塞爾、貝多芬和華格納,拒絕深入到英國社會和英國文化中去。如果說牛津生涯對他的思想發展有些什麼直接影響的話,那就是他有機會親自調查爵士樂,並將自己業已形成的爵士樂批判系統化。1936年,他完成了著名的《論爵士樂》一文,系統闡明了自己對爵士樂的批判性認識,並於次年以筆名發表在(《社會研究雜誌》上。阿多諾承認,爵士樂在節奏、即興演奏和調性實驗上都有所突破,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最顯著的特徵或者說進步的因素都不是爵士樂自身所具有的,它們全都是由勃拉姆斯以來的嚴肅音樂獨立地發展和創造出來的。儘管爵士樂利用切分對調性進行修飾,可主要的節奏還是被維護並通過低音鼓一再強化,也就是說,不以顛覆調性為目的的技術革新並「沒有改變爵士樂在本質上是有固定程式的這一事實」。

  儘管很不情願,但阿多諾也承認,爵士樂中的確存在否定的因素,對於黑人爵士樂音樂家來說,這就是對超越家長割權威主義的渴望,而即興演奏則成了這些音樂家突破陳規、表現自我個性的重要手段。不過,在阿多諾看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次要的方面,最重要的是,自1914年首次取得商業成功之後,爵士樂就淪落為文化工業的一個一成不變的預製品。首先,那些經常為貧窮、酗酒、暴力和兩性問題所困擾的黑人爵士樂音樂家不但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苦難與市場體制的本質關聯,而且還努力地去迎合市場的需要。其次.在外行眼中,即興演奏似乎是現場的、突發的和隨意的,然而,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經過排演的。不僅如此,那些即興發揮實際上只存在極其細小的音調和節奏變化,樂手在老闆的鼓勵下精心設計這些「沒有多大意義的裝飾」的目的就是為了招徠觀眾,其本質與汽車製造商按照顧客的需要對汽車的細節進行改裝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由於缺乏自覺的革命意識和真正革命性的技術支持,渴望解放和個性化的爵士樂最終走到了自己的反面,成為一種偽個性。正是由於這種內在的機制,爵士樂方才被白人上層所接受,開始成為流行音樂,這樣,它不是在表達解放,而是在鼓勵異化的個人去認同他的文化現實。它用超越異化的形式去強化異化,是用集體代替個人幻想的假民主。

  在理論上,阿多諾並不否定單個個人有從爵士樂的欣賞中獲得革命衝動的可能性,因為這是一種與個人的生存經歷和意識狀態密切相關的特殊問題(新左派在1960年代的經歷充分說明了這一點),但他堅決否定了爵士樂能夠成為革命的社會催化劑的可能性。因為在他看來,作為一種文化工業,爵士樂在本質上發揮的是一種維護資本主義現實的意識形態功能:它為大眾提供一種虛假的回歸自然的感覺,從而在滿足中縮短了異化的個人與肯定的文化的距離、消耗掉了人們對社會現實的不滿與怨恨。也就是說,爵士樂以公開的方式為它的消費者許下了一個關於解放的諾言,但同時卻悄悄地閹割掉了消費者的革命的器官,從而以可見的否定促成了不可見的肯定。用阿多諾後來的話說,這種卑躬屈膝式的造反「與心理分析所描述的施虐一受虐狂現象很相像」。

  1938年,在友人的不斷要求下,阿多諾來到了爵士樂的發源地美國,開始與爵士樂進行全面接觸。不過,令後來的新左派批判者感到不滿的是,親身經驗居然絲毫沒有改變阿多諾的偏見,他不僅在1941年和1953年的後兩次批判中重申了自己1936年的觀點,更有甚者,他甚至在臨去世前認為自己對流行音樂的評論還「過於樂觀了」。




  3

  1969年4月的一天,阿多諾像往常一樣去教室上課。不過,這一次等待他的不再是學生們崇拜的眼神——三名學生軍女戰士赤裸著上身衝上講臺去擁抱他,以象徵性弒父的方式羞辱了這位「口頭革命派」。阿多諾情緒激動,憤然退場。幾個月後,他在瑞士休假地因心臟病突發而猝然辭世,享年六十六歲。

  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裡,新左派知識青年以如此過激的行動反對阿多諾,是因為他拒絕支持青年學生自發的革命,否定後者所採用的各種反抗方式(包括從爵士樂中生發出來的搖滾樂)是能夠達到最終目的的理智選擇。1970年代初,從1968年革命高潮中逐漸平復下來的新左派們開始了新的徵程,但他們並沒有忘記為阿多諾補一場缺席審判,最終判決是:阿多諾及其學說必須被埋葬而且已經被埋葬,依據則是他脫離實踐的理性失敗主義和脫離群眾的文化精英主義。但是,這個現行革命的啟蒙者為什麼會反對現行革命呢?當時的新左派誰也沒有想到應當對此進行必要的審理。

  所謂造化弄人,二十年後,形勢迫使這些當年的裁決者去重新面對復活了的阿多諾,並從他這裡獲取新的理論資源。正是在這種大的背景下,阿多諾過去被指斥為精英主義的文化工業理論得到了新左派的重視。總的看來,對於這一理論,當代新左派基本上是心悅誠服地接受的,但也有例外,這就是對其爵士樂批判的堅決抵制。在這些新左派看來,阿多諾的爵士樂批判實際上也就是他的流行音樂批判,對此,他首先太精英、太歐洲了,以致除了「巴赫以後的大師們」,其他的他都拒絕認真面對。

原載於:文景雜誌,2003年9月  

相關焦點

  • 【日常學術頻道】阿多諾《美學理論》
    阿多諾談文化產業的流弊阿多諾一直對文化產業表現出莫大的敵視和憂慮。阿多諾認為,文化產業是以娛樂為手段旨在達到逃避現實生活和調節世俗心理之目的的產物。以現代流行音樂為例,阿多諾認為,那是文化產業的一種特產。這種所謂的「波普藝術」通常具有技術性「包裝」的外表,顯現出一種「偽自發性」和惺惺作態的形式,無論是製作者還是表演者,都極力裝出一副悲天憫人的方式,投聽眾所好。總的來說,文化產業具有商品社會一切產業的基本特點,具有突出的拜物特性或拜物教作用。
  • 訪談|阿多諾:不懼象牙塔—《明鏡》周刊訪談
    編者案:歐洲的文化基因似乎是俄狄浦斯性質的,在整個歐洲歷史中,「弒父」,或者說「批判」,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核心問題。1968年開始的歐洲學生運動在精神上也是如此。意味深長的一個例子就是,批判學派的著名學者阿多諾,他的思想是具有極強的社會批判性質,他高呼「藝術只有具備抵抗社會的力量時才會得以生存」,贏得了無數學生的崇敬。
  • 最熟悉的陌生人:馬克思和批判學派
    馬克思主義者和新馬克思主義者常常批判大眾媒體,認為其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大眾媒體的內容由社會階級關系統治。媒體鞏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價值,反對革命和變革。而這些批評者,就包括我們所熟知的批判學派。 Part 2批判學派如果一提到批判學派、法蘭克福學派和伯明罕學派,你就暈頭轉向,那七姐建議你先搞明白這三者的關係。
  • 大哲學家系列之八:西奧多 · 阿多諾
    阿多諾認為知識分子應該聯合起來改造社會,他與開創性的社會研究所聯繫緊密,這個研究所由他的朋友費歷克斯·韋爾(其父親是超級成功的貿易商人)創辦並提供資金支持,目標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現代資本主義帶來的種種問題。它不那麼關心生活的經濟領域,而更致力於研究資本主義的文化和心智模式。阿多諾把注意力放在資本主義讓我們腐化墮落的三個重要方面:1.
  • 學術觀點 | 馮憲光:批判理論與盧卡奇美學(上)
    霍耐特:物化與承認    但是,據克里斯多福·f·祖恩在《阿克塞爾·霍耐特——一種社會批判理論》中的研究,[4] 所謂「批判理論」一語不應該來自1937年發表的霍克海默的《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和霍克海默與馬爾庫塞共同發表的《哲學與批判理論》以及1968年出版的霍克海默論文集的書名《批判理論》這些法蘭克福學派的標籤,而應該出自於青年馬克思本人對「批判哲學」一語的創造。
  • 批判學派包括哪些學派,各有哪些特點|19北大傳播學碩真題解析
    ,設問內容對應的是批判學派的基礎知識,只要回答其學派和對應特點即可。批判學派認為,經驗學派所採用的研究範式割裂了宏觀視角下的「總體性」,意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無法對傳播學本質進行深入了解和剖析。因此,他們採用思辨的、定性的、批判的方法,通過基於總體地審視傳播的內容與形式,完整地解釋資本主義社會大眾傳播所面對的問題。
  • 劉寶傑:法蘭克福學派的技術理性批判演進
    縱觀一百多年來馬克思主義的科技人文反思,呈現出從異化勞動理論、物化理論、技術理性批判到技術實踐勞動的演進之路。及至20世紀20年代末《手稿》的公開出版,其內含的異化勞動理論成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重要理論淵源,這促使西方馬克思主義技術批判邏輯的誕生與發展。
  • 自我保存|生命政治的內在邏輯 |兼論福柯與社會批判理論的思想關聯|上
    這一範疇源自於斯賓諾莎,作為近代啟蒙政治哲學中的關鍵範疇,被霍克海默和阿多諾進行了顛覆性的解讀。可以說,啟蒙將神話的世界祛魅,並重新成為新的神話的辯證法,如果離開了對自我保存原則的闡述便會失去力量,自我保存範疇因此是啟蒙的辯證法的重要邏輯環節。
  • 爵士樂「洋」教師在成都:將嘗試融合中國音樂與爵士樂
    【解說】作為一種舶來文化,爵士樂曾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右在上海落地開花,但又在短暫的閃耀後沉寂幾十年。如今,在北京、上海,爵士樂的發展已經逐步成熟。在以「煙火氣」聞名的成都,舒緩放鬆的爵士樂也逐漸在街頭巷尾出現,吸引了越來越多世界各地的爵士樂手,來自美國的宋雨翔就是其中一位。【解說】說起自己和成都的故事,宋雨翔坦言,重慶才是他來到中國的第一站。
  • 爵士樂的神秘起源
    比起其他流行音樂形式,爵士樂的爭議尤為繁多。在爵士愛好者之間爭論得最激烈的幾點也更為基本:哪些音樂才夠格稱為爵士樂?爵士樂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嗎?「爵士樂」一詞是從哪來的?第一首爵士歌曲面世的一百年後,這些問題仍沒有明確的答案。但《車馬出租所布魯斯》的故事見證了這些直到今日仍未解決的問題提出的時間有多早。
  • 琴鍵上的思想——尼採、阿多諾、木心的文人音樂 | 耳朵旅行·室內生活節
    2018 OPEN DAY 室內生活節[ 耳朵旅行 ]琴鍵上的思想——尼採、阿多諾與木心的文人音樂【活動介紹】尼採、阿多諾、木心,提及這些人名的時候,少有人會把音樂和他們聯繫在一起,因為他們展現給世人的首先是哲學家,是作家,是畫家。然而,他們其實和音樂有著緊密的聯繫。阿多諾本身融哲學家、社會學家、音樂理論家於一身。尼採則一生至少留下七十三首樂曲,他的很多哲學作品都深深地浸潤著音樂的影響。
  • 一些爵士樂小知識
    它們經常多部同時進行對位吹奏,製造出一種熱鬧、歡樂氣氛。搖擺樂後來隨著艾靈頓公爵大樂團的腳步,演變成為歌舞表演的伴奏樂隊和演奏會音樂(如:艾靈頓公爵每年定期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搖擺樂因適合於跳舞,每小節有四拍,因此又被稱為「四拍子爵士樂」。
  • 高中音樂《爵士樂》教案
    一、教學目標1.感受、體驗爵士樂的風格特徵,了解相關文化及藝術價值,逐步對爵士樂產生興趣。2.通過體驗、對比、小組合作等方式感受爵士樂的音樂特點,通過改編樂曲提升審美創造力。3.認識爵士樂,了解它的發展和音樂特點二、教學重難點【重點】通過欣賞,了解爵士樂的風格特點。
  • 《海上鋼琴師》爵士樂與時代
    然而,深究巨輪爆炸的時間大約正是美國爵士樂衰落的年代,二十世紀中葉。而這艘漂泊在海上的蒸汽巨輪正是象徵著二十世紀初那個移民狂潮下的「大航海時代」。而劇中的1990則象徵著「爵士樂」的存在,在那個爵士樂沒落的年代。依舊選擇堅持自己,即使陸地上有更廣闊的天地,有金錢,有愛情。
  • 美國的爵士樂專業介紹
    今天我就來跟大家揭開美國大學的爵士樂專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爵士樂專業設置及院校跟中國不同,大部分中國普通院校都沒有專門的音樂系,但在美國幾乎所有的院校都有自己的音樂系。而且幾乎所有的大學院校都設有爵士樂專業,而且一般來說爵士樂是每個大學音樂系*熱門的專業之一。
  • 西方的爵士樂是如何誕生的?
    本文作者:辰諳說起爵士樂,很多人腦海裡浮現的,可能都是酒吧的樂池上一群黑人演奏家的演奏現場。小號、薩克斯、鋼琴、爵士鼓、低音提琴等樂器組合到一起,便能給人帶來一場華麗的視聽盛宴。由於種種原因,爵士樂在國內比較小眾,真正喜愛和了解爵士樂的人並不多。
  • 爵士樂的起源和發展
    爵士樂起源於美國黑人靈歌,發源於紐奧良一帶,每當星期天的黃昏,許多黑人農夫、船夫都來到這裡,敲著他們的非洲皮鼓,有人帶來了班卓琴在這裡歡聚。他們唱著一種特有的熱情歌調,逐漸又揉合了管弦樂和其它音樂,造就了深含憂鬱性的歌調,稱之為藍調。
  • 在中國,什麼人在聽爵士樂?
    等到改革開放以後,國人再接觸到爵士樂,它的千變萬化已經令人眼花繚亂了。    習慣和潮流一樣,時間一長,它的由來就容易被人忘卻,我不太了解爵士樂是如何進入這麼多人的文化生活的,在記憶中,任何一種西方文化的東漸,都會在國內形成「XX熱」,前兩年爵士樂在北京巍然成風,使它有了更廣大的聽眾群,最早接觸爵士樂的人大多是音樂工作者,現在已成為了本地演繹爵士音樂的中堅力量或資深傳播者,前者如劉元、古賀泉,言傳身教地影響了一大批青年樂手,並引導他們從專業技巧方面系統地學習和理解爵士
  • 【美國爵士樂】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阿姆斯特朗以其個人魅力和具有極高辨識度的沙啞嗓音而聞名,並且作為躋身於美國文化主流的第一批非裔美國藝術家,深受大眾喜愛。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阿姆斯特朗曾作為美國國務部的「爵士樂大使」(Jazz Ambassadors)之一,他將自己對此的感受永久地記錄在1961年錄製的專輯「真正的大使」(The Real Ambassadors)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