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耐特:物化與承認
但是,據克里斯多福·f·祖恩在《阿克塞爾·霍耐特——一種社會批判理論》中的研究,[4] 所謂「批判理論」一語不應該來自1937年發表的霍克海默的《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和霍克海默與馬爾庫塞共同發表的《哲學與批判理論》以及1968年出版的霍克海默論文集的書名《批判理論》這些法蘭克福學派的標籤,而應該出自於青年馬克思本人對「批判哲學」一語的創造。1843年9月馬克思在給盧格的信中提出,他們共同主辦的《德法年鑑》(Deutsch-FranzosischeJahrbucher)這本刊物應該要有一個表達自己信念的明確思路和口號,馬克思說,「什麼也阻礙不了我們把政治的批判,把明確的政治立場,因而把實際鬥爭作為我們的批判的出發點,並把批判和實際鬥爭看做同一件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是教條地以新原理面向世界:真理在這裡,下跪吧!我們是從世界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我們並不向世界說:停止你那些鬥爭吧,它們都是愚蠢之舉;我們要向世界喊出真正的鬥爭口號。」「這樣,我們就能用一句話表明我們雜誌的傾向:對當代的鬥爭和願望作出當代的自我闡明(批判的哲學)。這是一項既為了世界,也為了我們的工作。它只能是聯合起來的力量的事業。」[5] 馬克思對他所要創新的理論稱為批判哲學,在這裡有幾層含義。第一,批判哲學必須面對時代和現實世界,創新時代和現實所需要的既是唯物主義的,又是批判的哲學。第二,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與混淆是非的謬誤與謊言作鬥爭,批判唯心主義和形上學的錯誤思想。第三,要進行反思性的自我批判,清除自身思想中的迷誤,「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6] 真正提供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的唯物主義思想。[7] 魏格豪斯認為,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是「關於社會一般進程的『唯物主義的』和『批判的』理論」。[8] 就此而言,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與馬克思的批判哲學是有聯繫的。
批判哲學需要自我精神淨化的理論家站在時代的風口,面向現實和世界,批判一切外在文化意識和內在自我意識的謬誤,不允許任何錯誤思想泛濫,在鬥爭中呈現希望的曙光,尋找希望的原理和未來的道路,這種無私無畏的批判思路是馬克思畢生的理論道路。現在一提到批判理論,許多人立即想到的就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觀點。但是,我堅持這樣的觀點。批判理論並不是法蘭克福學派專用的標籤。青年馬克思在創新自己新的唯物主義思想時,就已經將其命名為批判理論(批判哲學),他畢生研究的理論立場和主要方法就是批判。批判理論的本源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論著作《資本論》的副標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第一卷出版時已是1867年。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說,「這部著作是我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9] 馬克思的批判理論並不是對資本主義時代的所有理論以及人類以前的文明的全部成果都進行徹底否定和批判,他尊重資本主義時代及以前的知識中的科學成分,批判的是根本不科學的、只為資產階級狹隘利益服務的一切理論。他認為,在大衛·李嘉圖的時代,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在階級鬥爭還不發展的時期,「它還能夠是科學」。[10] 而「資產階級在法國和英國奪得了政權。從那時起,階級鬥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採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它敲響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鐘。」[11] 而且,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德國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作為一種科學已經不可能產生,只能在對包括德國在內的一切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的研究中,才能出現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所以,德國社會特殊的歷史發展,排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德國取得任何獨創的成就的可能性,但是沒有排除對它進行批判的可能性,就這種批判代表一個階級而論,它能代表的只是這樣一個階級,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後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12] 《資本論》作為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就是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理論。這裡的批判立場和批評精神在康德三大批判的批判意義上也是科學對謊言與愚昧的批判,是思想的啟蒙,但是更是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批判。
從馬克思的批判哲學到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有一個中介,這就是盧卡奇。盧卡奇與20世紀的批判理論有不解之緣。
2005年3月法蘭克福研究所現任所長阿克塞爾·霍耐特在伯克利加州大學坦納講座發表《物化與承認:一個老觀點的新看法》的學術演講。這位法蘭克福學派第四代掌門人用承認理論分析了1923年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的一篇重要文章《物化與無產階級意識》提出的物化觀點,認為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人的異化更為嚴重之時,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在80多年以後仍然是對現實的一種深刻認識。儘管阿多諾與盧卡奇在美學和藝術理論上有嚴重分歧,但法蘭克福學派自霍克海默、阿多諾開始從意識哲學立場,仍然肯定和依循盧卡奇的物化理論來進行批判理論的開拓,而批判理論的第二代代表哈貝馬斯實現了從意識哲學向語言哲學的轉向,就對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棄如敝屣。想不到風水輪流轉。到了第三代的霍耐特又轉向了意識哲學,他把自己創新的承認理論奠基於黑格爾《耶納哲學體系》。他在坦納講座上指出,目前黑格爾哲學受到重視,盧卡奇物化理論有復興之趨勢,並且表示願意「在研究盧卡奇的工作中重新落實這一關鍵概念的戰略」。[13]
走上馬克思主義道路的盧卡奇在參加匈牙利的無產階級革命失敗之後,痛定思痛,在1923年出版了《歷史與階級意識》的論文集,試圖在西方革命缺席的時刻,為歐洲無產階級革命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其中,《物化與無產階級意識》一文創新性地提出物化概念及其文化的理論觀點,以概括和描述在資本主義商品交換關係滲透到整個社會生活中時,人與人的關係發生了改變,人與自我的關係也被商品交換關系所籠罩,都變成為商品交換中的物與物之間的關係。工人不知道自己的階級歸屬,不知道自己的歷史使命,沒有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而人也失去了人的品格、人的尊嚴,失去了人之為人的意識。人在資本主義社會與商品一樣,不成其為人,而成其為物,這就是物化。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用異化勞動來概括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勞動的性質,指出工人用勞動創造出商品,而商品卻為資本家所擁有,成為與製造出商品的工人的異己、敵對的力量,成為資本家的個人財富,反過來變成為壓迫剝削工人的工具。勞動的異化使人的本質力量也發生了異化。馬克思在1844年講的勞動異化引起人的異化的現象與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講的物化,都是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質的同一種批判理論。馬克思的這個手稿1932年才公開發表。而在馬克思關於異化勞動的論述公開發表大約10年之前,盧卡奇就通過研讀《資本論》中有關商品拜物教的論述的途徑,結合社會學相關理論,對資本主義生產及其社會關係的性質用物化概念進行概括,表現了他掌握與通曉馬克思主義的非凡才能和見識。
原載復旦大學文藝學美學研究中心編 朱立元主編:《美學與藝術評論》2019年第1期,山西出版傳媒集團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
注釋:
[1]《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及其影響進行第四十三次集體學習》,《人民日報》2017年9月30日。
[2] [德]馬克斯·霍克海默:《批判理論》,李小兵等譯,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導論第3頁。
[3] [英]安德魯·埃德加:《哈貝馬斯:關鍵概念》,楊禮銀、朱松峰譯,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頁。
[4] 《馬克思致阿爾諾德·盧格(1843牢9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10頁。祖恩書中的馬克思引文來自「馬克思主義文庫」網絡英文版。https:/www.marxists.org/archive/marx/works/1843/letters/43_09-alt.htm。此信件以前未收入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依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譯出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而經中共中央批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成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重點著作譯文審核和修訂課題組,由中央編譯局組織實施。中央編譯局在精選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個時期寫的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後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中第一次發表了此信件的中文譯文,足見此信件的重要性。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頁。
[6] 本文上面所引馬克思信件中的「自我闡明」一語,英譯版作「self-clarification」,英譯者對這個詞在馬克思信中的英譯使用,我個人理解其中具有把既批判舊有意識,又在其中自我淨化的新思想公開闡明的複雜含義,因此應該包含批判者自我思想的反思性澄明之意,特此說明。
[7] [德]羅爾夫·魏格豪斯:《法蘭克福學派:歷史、理論及政治影響》,孟登迎等譯,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頁。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頁。
[9] Christopher F. Zurn,AxelHonneth,A Critical Theory of the Social,first published in 2015 by Polity Press,P.5.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頁。
[1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頁。
[1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頁。
[13] Axel Honneth,Reification: A New Lookat an Old Idea,Edited and Introduced byMartin Ja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147.
[14] Axel Honneth,Reification: A New Lookat an Old Idea,Edited and Introduced byMartin Ja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17.
[15] Georg Lukács:The Fundamental Dissonance of Existence,Aesthetics, Politics, Literature,Edited by Timothy Bewes and Timothy Hall,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New York,2011,P.2.
[16] [德]馬克斯·霍克海默、特奧多·威·阿多爾諾:《啟蒙辯證法》,洪佩鬱等譯,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第217頁。
[17] [德]阿多諾:《美學理論》,王柯平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頁。
[18] [德]阿多諾:《美學理論》,王柯平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頁。
[19] 杜章智編:《盧卡奇自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年版,第41頁。
[20] 杜章智編:《盧卡奇自傳》,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頁。
[21] [匈]G▪盧卡奇著[德]本澤勒編:《關於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上冊,白錫堃、張西平、張秋零等譯,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第6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