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樂美學研究的新景觀 ——《西方現代音樂美學》書評

2021-02-19 上音研究生

大眾評審獎參評文章

西方音樂美學研究的新景觀

——《西方現代音樂美學》書評

     自21世紀以來,關於西方現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層出不窮。於潤洋先生的《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1](以下簡稱:《導論》)是對20世紀西方音樂美學發展的總結,該作涉及了自律論、現象學、釋義學、符號學、心理學、社會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於先生對每一流派都進行鞭辟入裡的分析。該書第一版於2001年,距今已過去19個年頭,時至今日,西方現代美學的概念不斷外延,概念之下分支理論的內部也不斷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音樂美學觀念,這些新的觀念和理論迫切需要整合。2019年,由宋瑾教授主編的《西方現代音樂美學》[2](以下簡稱:《現代美學》)出版,該書曾受到當時還在世的於先生的殷切關懷。在重新梳理《導論》有關理論的基礎之上,還加入了一些新的美學觀念,如:「西方現代音樂表演美學」、「新方法論的音樂美學」、「分析哲學的音樂美學」、「實用主義音樂美學」和「教育哲學的音樂美學」等。作為教育部「十一五」期間規劃的招標項目「國家級教材」之一,該書對西方現代音樂美學觀念、思想和流派進行了概貌總覽式的闡述。

     下面,我將以《現代美學》和《導論》的分析對比展開本文;另,《現代美學》中《導論》中未涉及的理念,我將做一番梳理。

[1] 於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12。

[2] 宋瑾.西方現代音樂美學[M].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3。

     《現代美學》「將自律論內容(《導論》中的)改為『西方現代音樂創作美學』」[1]。但仔細讀來發現,在觸及音樂美學基本問題——形式、內容;自律、他律上,《導論》更傾向於對理論原理的闡發;而《現代美學》則依託現代音樂創作中的流派從形式美學的角度進行敘述。

     《現代美學》中,作者論述了德彪西、拉威爾為代表的印象派,康定斯基、勳伯格為代表的表現主義和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導論》主要圍繞自律論這一概念在西方歷史長河中的發展狀況,並從其與情感論相對的角度進行追溯,逐步分析兩種哲學美學思潮的對立,還著重論述了康德美學的形式論與漢斯立克自律論之間淵源。

     《現代美學》沒有專題論述「自律論美學」,但也部分涉及了自律論思想,主要放在漢斯立克和新古典主義思想(以斯特拉文斯基為主)的對比上。考慮到20世紀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音樂創作作為一塊重要的領域,將其加入現代音樂美學研究論域是合理的,該要考慮的是,印象、表現和新古典作為20世紀現代音樂流派中不容忽視的成分,在選擇現代音樂創作美學時,民族樂派、折中主義、簡約派、拼貼、實驗音樂、偶然音樂、第三潮流等其他思想處於什麼位置?在查閱有關20世紀的音樂史時,沒有可以一概而論的符號型標題,所以這部分直接稱為「20世紀」。但可以肯定,以上這些流派的美學思想同樣值得挖掘,只是放在《現代美學》這樣教科書定位的,覆蓋全局而又面面俱到成為很大的問題。

     在論及現象學理論時,不約而同的讓人想起茵加爾頓,兩本書都對他的理論進行了闡述。在概括錯綜複雜的現象學原理方面,顯然《現代美學》做的更好;而《導論》則以馬克思主義原理為基礎,對現象學的根本問題進行分析和批判。

     《現代美學》將茵加爾頓的美學思想概括為三個方面,藝術本體論、審美認識論和音樂作品的情感。仔細端詳這三部分,才發現茵加爾頓建構的「核心理論」對他的「理論全局」來說有多麼重要。首先,他認為音樂作品的存在方式在時間中,且需要在時間中人類的聆聽,所以音樂的時間性不是單維的存在,而是多維的「超時間性」存在。雖然在唯物主義角度,時間的物理性質要求它必然是一種過去、當下和未來的東西,但請注意,茵加爾頓所言的時間不是音樂作品的物理時間,更不是人類實際的心理感知時間,準確的來說,這並不是某種具體的意識活動。音樂作品究竟是什麼呢?他答到:音樂作品是一種「意向性存在」。這樣茵加爾頓避開了討論音樂與歷史的關係,元理層面的問題,將音樂圈在由意向性統攝的圍欄中。至少在唯物哲學看來,這種解釋是缺少說服力的。於先生認為茵加爾頓沒有回答這個意向性對象後面,有什麼東西促使它發揮作用?並指出「人類意識根源於人類物質生活關係的總和,人類的精神生活最終只能從人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得到解釋。[2]」茵加爾頓拋棄的正是意識來源於物質這一部分,也是他理論缺陷的根本原因。

     解釋學主要圍繞音樂作品的理解展開。《現代美學》這樣概括: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使解釋學成為具有方法論的理論,經海德格爾、伽達默爾的改造,解釋學完成了從方法論向本體論的轉化。海德格爾強調的音樂理解及解釋不再局限於方法論層面,而開始關注人的生存意義等問題。伽達默爾將音樂作品的理解視為對作品存在方式的解讀,只有從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出發,這種歸屬才能夠得到闡明。與《導論》相比較,《現代美學》「最出彩」的部分是加入了60年代以後解釋學的新發展。仔細閱讀才發現,新的部分其實回應了《導論》所言伽達默爾理論的缺陷——始終站在主觀唯心的立場強調藝術理解的主體性。

     60年代以後解釋學的代表人物有赫什和利科爾,赫什認為藝術作品作為一般的審美對象,只考慮感性體驗往往是不足的,在感性體驗之外還有歷史過程,這些在審美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對歷史過程必須進行分析。歷史過程必須藉助於對作品形式的分析,需要對創作這部作品的歷史、文化環境以及作曲家的創作思想有所了解。這樣,在吸收伽達默爾思想的同時,又意識到藝術理解的歷史性和相對性,顯然比伽達默爾的理論更進一步。

     《現代美學》出於對符號學概貌總覽式的考慮,所以刪去了《導論》中東歐符號學的部分。這樣考量,有其緣由。東歐哲學中的符號學理論是為構建其原有的哲學框架為目的,所以部分吸收了符號學領域的學術營養,一定程度上並不能作為符號學理論的代表。《導論》對柯克和朗格的理論層層剖析,這裡不再贅述,僅列出《現代美學》對二者的再梳理。柯克把音樂視為情感的語言,具體探討了音樂的多種表情元素和表情術語,並以大量作品實例為證,還討論了音樂的情感本質、表情元素、表情術語、創作與欣賞等內容。與朗格的思辨主義不同,柯克帶有較強的實證主義傾向。朗格繼承了卡西爾的符號論,吸收柏格森的綿延論以及格式塔心理學的異質同構論,從哲學符號學視角對音樂、繪畫、文學、戲劇、雕塑、舞蹈等藝術的共性和特殊性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並就語言符號與藝術符號的區別,藝術表現與情感形式、生命形式的關係,藝術創作的本質,藝術意義與直覺的關係等論題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解。總體而言,從宏觀上分析了音樂形式與情感的結構同形關係,帶有較強的思辨傾向。

     《導論》以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哲學、赫爾姆霍爾茲的音樂心理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庫爾特的能量論音樂觀為引入,深入論述了埃倫茨維希的精神分析理論以及格式塔心理學向音樂哲學的滲透,不難發現,這是從理論的自發原因和外顯的規律上揭示了心理學產生的歷史必然性。《現代美學》則在《導論》基礎上,提綱挈領總結了心理學研究的三大趨勢,一是從實證角度揭示音樂要素指標的實證心理學;二是從知覺和認知的角度運用格式塔心理學的音樂認知心理學;三是從情感心理學的角度對音樂審美過程的解釋。並著重介紹了西肖爾的音樂實驗心理學、莫塞爾的情感生理心理學、埃倫茨維希的深層認知心理學和邁爾的情感交流心理學。國內對心理學的不少著作仍缺少引入和翻譯,這些全新的論述可以給相關學者不少啟發。

     可能出於篇幅考量,《現代美學》並沒有交代社會學學派興起的緣由與背景,這樣直接切入阿多諾的理論,難免會讓教材的使用者一頭霧水。但對阿多諾理論的剖析與點評彰顯其要義,從阿多諾音樂理論的哲學基礎,到他的否定性音樂評價理論,再到作者對阿多諾否定性否定的批判,以濃縮姿態展示了一幅「敘評」的理論面貌。這裡僅略舉一點,阿多諾在商品化音樂與先鋒性音樂之間(商品化音樂,如爵士樂、流行音樂等;先鋒性指新維也納樂派的作品),推崇後者。在對資本主義異化社會進行批判時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在對新古典主義音樂、民族樂派、爵士樂和流行音樂領域等的評價值得商榷。可以見到,激進的批判精神也造就了阿多諾理論的某些極端傾向。阿諾多用精英主義價值觀的標準界定,將不同風格流派、不同背景、不同社會文化的音樂劃到一個範疇中,在一個以社會學為「元方法」的理論裡甚至排除了大眾文化,所以這種價值觀雖有個性化原由,但難免帶有偏激色彩。對卓菲婭·麗莎理論的思考,《導論》以歷史時間線索將其分為50年代音樂特殊性的探索和60、70年代對音樂的本質認識;《現代美學》則以音樂價值為坐標,討論了音樂價值的本質及其相對性與確定性、音樂評價的標準與特徵、音樂價值的結構與類型。除此之外,《現代美學》還引入了斯克魯頓的理論,這位來自英國的哲學家美學領域主要關注建築和音樂美學,中文文獻對他的了解還是一片空白。

[1] 宋瑾.西方現代音樂美學[M].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3.第1頁。

[2] 於潤洋.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12.第125頁。

     除去《導論》原有的七個條目,《現代美學》在其基礎上又新增了六個條目,作為學術歷史發展的表現,許多最新的研究成果納入其中:有對西方現代創作美學的考量,有達爾豪斯的「重構理論」,有對英美學界兩大流派——分析主義與實證主義的關注,有對音樂美學後現代狀況的探討——主要圍繞解構主義與新歷史主義,還引入了以雷默為代表的教育哲學理念。

     「三度創作」大家並不陌生,《現代美學》中關於「價值和評價」的部分實際上稱其為「欣賞美學」也不為過,這樣一來,「創作、表演、欣賞」都被《現代美學》所涵蓋。作者將「表演美學」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歷史哲學的研究,歷史哲學通常從手稿研究、樂譜版本出版和演奏樂器等方面入手,進而擴展到對音樂文化與意識形態方面的研究。著重論述了多裡安表演美學應尊崇的三個途徑,基維表演美學「真實性」的四層意義。第二,音樂分析層面,主要是從作品分析的角度研究表演美學,以表演為目的,分析為手段。該部分闡述了申克與科恩的表演美學思想、林克的音樂表演分析法、邁爾的節奏分析、克拉拉的結構分析。第三,心理科學層面,主要通過圖表分析、計算機數據統計、音樂程序分析等輔助手段來進行。還論及表演者的音樂記憶、表演者讀譜背譜與表現、表現性時間模式、情感表現和表演焦慮等問題。

     作為西方最知名的音樂美學家之一,達爾豪斯的理論已為業內熟知。他對音樂美學的學科性質,尤其在與音樂史的關係上,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對達爾豪斯錯綜複雜的理論進行梳理是十分困難的,他往往觸及非音樂的各個領域,《現代美學》抓住了達爾豪斯理論中最關鍵的一點展開論述,即:「體系即歷史」的方法論。

     「達爾豪斯的『體系』類似於一個意向性結構,」[1]也就是說,它既不是史學的史料堆積,也不是美學的感性直覺經驗統攝,他認為的「體系」是把歷史中所展現的十分錯綜複雜的層次、區域、結構和關係加以整合統一。隨後還論述了「對『音樂美學』學科的質疑」;「對『體系』和『美的形上學』的質疑」和「對美學和歷史關係的思考」,這三部分充分回答了達氏治學觀理論的根源。在重構音樂美學體系方面,《現代美學》總結了達氏反對的落後美學體系的特點,分別是1.美學的史學化:「徹頭徹尾的歷史性」;2.多元性、開放性:只有「體系」性的闡述,而無「體系」性的論斷;3.似說非說、似是而非:反諷的、片段的運思方式。可以看出,達爾豪斯的重構採取的方法仍是運用「體系即歷史」的方法,其目的是要彌合體系與歷史之間的鴻溝,以期待二者相互包容、相互支撐。

     基維作為分析美學的代表,他的音樂美學思想集中於《純音樂:音樂體驗的哲學思考》一書中。《現代美學》以基維對元問題的發難——為什麼有音樂?——為起點,進一步探討了聽覺器官的解釋行為,分析了叔本華對基維的影響,討論了基維對「刺激模式」和「再現模式」的看法。還闡述了基維理論的缺陷,即:沒有區別「音樂認知」和「音樂感受」與沒有區分首次欣賞和重複欣賞。需要注意的是,基維的美學思想一直秉持純音樂維度,這是分析基維思想的關鍵。斯克魯頓方面,主要介紹了他關於音樂「第三物性」、音樂意義描述的隱喻性、音樂意義的暗指性、音樂表現的「不及物」性等理論,在論述審美價值指向音樂感性的完美構型與生命運動體驗、常規音樂表演和即興演奏方面,不乏創見。戴維斯在將分析美學運用於音樂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作者概括了戴維斯對意義類型的界定,還論及音樂表現條件、音樂情感、聆聽和音樂的價值等方面。

     德希達的解構主義,其目的主要在於消解邏各斯中心主義,作者對他與邏各斯中心主義的關係有非常詳細的論述,最終將問題的焦點集中在認識和語言上,這一問題焦點在分析哲學部分也有涉及,可見其重要性。接著,作者給出了認識到語言轉型非常關鍵的一點,即「能指」與「所指」的關係問題,這裡德希達做出解構主義的判斷——「意義分布在整個能指鏈上,始終懸浮著,無法確定。」[2]還解釋了德希達為達到解構主義理想所創造或使用的關鍵詞——「延異」、「播撒」、「焚化」、和「灰燼」等。解構主義音樂創作的領軍人物是約翰·凱奇與施託克豪森,其音樂思想作者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解釋,從聲音類型的轉變,從創作意圖的轉變和從音樂與生活的關係。解構主義的音樂類型主要有偶然音樂、環境音樂、概念音樂和行為主義音樂,它們的特點作者給出了精準的概括,「它們的共同特徵是不確定性、開放性、過程性、平面化等」[3]。

     由於形上學思想具有非歷史性的特徵,所以被新歷史主義所排斥。新歷史主義最明顯的特徵是在時間觀上,強調不同歷史階段的差異。與傳統史學強調因果關係不同,新歷史主義強調的是不同歷史之間的相繼關係,這與解構主義一致。「文本」是新歷史主義最重要的關鍵詞,從作品到文本在西方歷史中呈現出一系列的演變,作者以福柯理論為例,詳細介紹了文藝復興認識型、古典認識性和現代認識型。還涉及傳統史學客觀主義向新歷史主義主觀主義的傾斜、新歷史主義與多元主義等論題。新歷史理論在音樂領域並沒有很多言論,作者挖掘了羅賓·哈特威爾對後現代主義音樂的探討,著重介紹了勃拉姆斯和施尼特凱的復風格。

     實用主義發展到今天,已經出現了三種分類,即「實用主義」、「新實用主義」和「新—新實用主義」。作者主要論述的是「新—新實用主義」,在介紹實用主義美學背景時,選擇了將「新實用主義」和「新—新實用主義」進行對比這一角度,主要論述杜威對舒斯特曼的影響,還將舒斯特曼美學思想和康德美學思想進行對比。在身體美學部分,作者圍繞舒斯特曼的美學理論進行展開。藝術音樂與大眾音樂的矛盾似乎永遠不可調和,前者是真正的藝術,後者則受到嚴重的詰難,但以大眾音樂為代表的流行音樂卻是實用主義的視野核心。圍繞這一核心,作者詳細介紹了舒斯特曼對傳統審美價值觀的批判。但需要注意,舒斯特曼始終沒有討論流行音樂形式自律的一面,他的敘述始終圍繞流行音樂的審美感受,強調流行音樂帶給人們的身體愉悅。

     雷默教育哲學的出發點在於探尋音樂教育的本質及價值,作者探討了雷默教育哲學的目的和哲學基礎。他的教育哲學思想的核心有兩個方面,一、音樂教育的宗旨:培育感覺;二、音樂教育的本質:審美教育。重要的是,雷默對邁爾美學理論的全新闡釋,在絕對表現主義、參照論和形式主義方面,以教育哲學理念出發予以回應。最後,作者思考了雷默教育思想對我國音樂教育改革的啟示。

[1]  宋瑾.西方現代音樂美學[M].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3.第148頁。

[2] 宋瑾.西方現代音樂美學[M].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3.第204頁。

[3] 宋瑾.西方現代音樂美學[M].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3.第219頁。

結語

     從行文方式上,《導論》顯示出作者獨特的音樂哲學觀和理論特色,偏重主觀的批評分析;《現代美學》以以繁化簡的角度,不僅對傳統理論進行全新概括,還對一些新的論域進行總結,如表演美學、分析哲學、解構主義、新歷史主義等,總體來說,歷史性陳述比較多。在邏輯思辨上,《導論》傾向於學術專著類型的「推導性書寫」,如:心理學部分,首先從德國能兩論心理學流派開始,再到精神分析理論與格式塔,最後論述邁爾的情感意義美學;或者,社會學部分,先是介紹社會學流派誕生與興起的文化學術背景,進而劃分音樂社會學領域的兩種學派,最後集中論述了其中的一種,也就是阿多諾的社會學思想。《現代美學》屬於教材範疇的「白描性論述」,邏輯上難免能顧及全局,所以有選擇的篩選了重要的代表人物或代表著作進行論述,這種寫作手法很適合不熟悉這一領域的學者的接受情況,加上內容方面此書基本涵蓋了20世紀中葉到21世紀西方音樂美學的所有主流思想。可以說,有了《現代美學》這樣一部著作,就可以使他們對西方現代音樂美學有一個比較系統和完整的認識,從而幫助他們對西方現代音樂美學進行總體把握。

     《現代美學》也存在著某些不足之處。如,沒有加入前蘇聯的音樂美學理論,或許可以以阿波斯託洛夫,萬斯洛夫和克列姆遼夫等人於上個世紀50年代對音樂形象問題的討論為切入點。將《導論》中社會學章節改為價值與評價的美學,雖然提及了阿多諾和麗莎的理論,但是卻忽略了克列姆遼夫,也許作者考慮到放入克列姆遼夫的理論並不符合議題,但不管怎麼說,社會學理論作為現代音樂美學的重要一脈,作為單獨一個章節進行闡述顯然更好。當然,這些形式上的不足都是瑕不掩瑜,無法遮蔽其內容的光芒。

相關焦點

  • 當代西方新音樂學背景下的音樂美學(三)——《西方新音樂學背景下的音樂美學》緒論
    該文在分析該著作理論背景的基礎上,著重對此書中海頓和舒曼為代表的音樂美學的相關問題、孟德爾頌和艾夫斯為代表的音樂與文化政治的相關問題進行解讀,並對克拉默的音樂闡釋理論進行價值評價。該文通過對克拉默該著作的研究、解讀與反思,闡明研究經典音樂的開放性視角:在後現代視野下並不存在一種認知的普遍範式和「最佳方案」,而是存在著多種認知的範式,這些認知範式提倡不確定性、偶然性、碎片化、動態化的後現代話語。
  • 【音樂百科】為何巴洛克音樂是西方音樂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巴洛克時期,音樂創作以多元化形式展現,作用於人們的內心世界,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有利於推動音樂藝術的發展。通過對巴洛克音樂創作中美學價值的剖析,為音樂藝術的未來發展提供思路,因而筆者認為,從音樂創作的風格特徵、時代特徵、形態特徵、思想特徵等方面研究美學價值具有必要性。
  • 電影美學課程講稿之一: 什麼是電影美學,以及如何研究電影美學
    奠基人: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在談論西方美學思想之前,我們須具備宏觀的俯瞰(整合、辯證)視野,認識到西方美學思想的歷史有著傳承和發展的主線。首先,西方美學思想的特徵體現在傳承方面,柏拉圖作為美學之父,他的以「理式」為尊的學說,直接塑造了西方哲學的「邏各斯」[3]。後人有義大利人在佛羅倫斯建立了柏拉圖學院,研究柏拉圖思想。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席勒均是新柏拉圖主義者。
  • 藝述:黃莎莉| 音樂美學(二)——音樂美的鑑賞(上)
    巴赫-G大調無伴奏大提琴演奏欣賞音樂美學(一)——西方音樂審美意識歷史流變
  • 簡論江文也鋼琴音樂的人文精神與美學意蘊
    作者:吳曉(1982— ),男,碩士,浙江音樂學院鋼琴系講師。摘要:江文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他不僅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學生,而且也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以江文也鋼琴音樂創作的視角,分析研究其鋼琴音樂作品,他的鋼琴音樂創作在高度凝練出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精神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借鑑和運用了西方作曲技法,將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和美學意蘊鐫刻在他的鋼琴音樂上,也為後人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關鍵詞:江文也;鋼琴音樂創作;人文價值文章刊登於《音樂探索》2020年第1期,第101~106頁。
  • 趙婉婷|音樂·經典·博物館——西方古典音樂「經典化」歷程
    西方音樂學界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關注這一現象,並因其對新音樂的壓制而多持否定意見。如果說18世紀英國「古樂復興」尚屬經典意識的萌芽,那麼19世紀德奧「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建立則是西方音樂經典化之現代建制的直接源頭。從1810年起,歐洲音樂界興起一股尊崇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潮流,他們的作品被頻繁上演,於各地管弦樂隊建立起「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的存在[5]。
  • 西方「20世紀音樂研究」書目舉要丨20世紀20-60年代
    「20世紀音樂研究」書目舉要(上)本文原載《音樂研究》引  言      如果不算柯政和20世紀20年代末對勳伯格音樂的介紹和譚小麟1946―1948年在上海國立音專對現代音樂技法之應用的話,中國音樂界對西方20世紀音樂的興趣應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
  • 中國傳統美學與西方現代符號學
    設計美學作為一門實用美學,首先堅持的是設計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才能談得上有意義的原創風格。歐盟1995年度的《創新綠皮書》指出,創新是「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內成功地生產、吸收和應用新事物。它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並使得滿足個人和社會的需求成為可能」。
  • 談現代音樂的音樂存在方式問題
    音樂的存在方式問題,是音樂美學研究中第一性的問題,應從音樂在形態、意識、行為三方面構成的完整存在來全面認識。奧地利音樂家漢斯立克曾在《論音樂的美》一書中提出:「情感表現完全不是音樂的職能,音樂的美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音樂同音樂之外的思想範圍無關。」
  • 賀:茅原先生《未完成音樂美學》再版
    將作曲專業的音樂的形式結構分析與音樂美學、史學等內容分析結合講述,是茅先生教學的一大特點。高校音樂教育從形式到內容的更新,已迫在眉睫。由茅先生主筆的《曲式與音樂分析》,因其內容表現出對20世紀音樂作品分析的"擴充",同時涉及到中國傳統音樂分析這一新的領域,不僅反映出他作為老一輩中國音樂理論工作者的愛國品格和歷史使命感,也表達了他作為一位資深教授對教改的一種意見,值得我們研究。
  • 以西方現代主義,闡發江南美學
    以西方現代主義,闡發江南美學吳冠中對於江南風景之發揚,在現代中國藝壇無出其右。其觀察入微之慧眼,亦源於對西方現代藝術的深刻理解,並作為解構江南的理論框架。《牆上秋色》所呈現之美,首在留園白牆的簡潔素淨。這種平面上的幾何結構之美,恰好可以借用藝術家對於《雙燕》之分析:「我的許多畫面上出現許多白牆黑瓦的江南民居。
  • 第三日:音樂美學與當代音樂研究主題講壇暨藝術學理論暑期研習班
    自由音樂學者徐昭宇博士該講題研習講員從自己經歷的一場音樂會說起,通過對貝多芬作品的三個不同版本的追問,究竟哪個是貝多芬?進而對「怎麼聽與聽什麼與聽到什麼」、「審美與歷史的統一」這兩個問題進行思考。
  • 西方古典音樂真的比中國古典音樂高級嗎?
    西方古典音樂相對來說概念清晰,界定明確,就是大量的職業作曲家創作的作品與音樂形式。這其中並不包括民間音樂。 中國古典音樂的概念是相當模糊的。如果套用西方的界定範疇,中國缺少作曲家這個職業,而留存至今的大量的民間音樂作品與形式,又難以劃入「古典」的範疇。
  • 何為美學
    讀碩士的時候,我們文藝學開了西方美學的課程,因為沒有基礎,加之老師講課都是快進式的,非常抽象地把西方美術史過了一遍,因為我導師不研究美學,我確定我的論文方向不會是美學方面的,所以課下我也沒看書學習(現在很後悔碩士時候沒有好好學習)。時隔這麼多年,我又要開啟看書寫論文的學習模式,一把年紀了混在年輕人當中,心理特別忐忑,不學不行了。
  • 常玉曲腿裸女拍賣出1.98億港元 以東方山水美學重新演繹西方經典
    常玉曲腿裸女拍賣出1.98億港元 以東方山水美學重新演繹西方經典時間:2019-10-07 16:43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常玉曲腿裸女拍賣出1.98億港元 以東方山水美學重新演繹西方經典 文匯報 常玉,《曲腿裸女》,油彩纖維板,1965年作,1.98億港幣成交 昨晚,香港蘇富比2019
  • 分析美學視域下的「本真表演」研究——論彼得•基維《本真性:音樂表演哲學反思》
    在基維看來,西方音樂文化中的體驗方式及經驗特質實際經歷了體制性的轉型,而我們所謂之的「審美聆聽」——即,所謂的「凝神觀照」(contemplation)——實際是一種「現代聆聽方式」。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審美方式實際屬於後天文化建構,並非順其自然、先天有之。
  • 被低估的「音樂修辭學」
    ④【美】格勞特、帕裡斯卡著,吳佩華、汪啟璋、顧連理譯:《西方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版,P213。⑤ 在修辭學中,「中心議題」主要用於幫助演說者層層深入地揭示論點,它在音樂中的運用類似於現代作曲法中的動機展開。相關論述引自趙海「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修辭學』及其蘊涵的美學理念」,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p5。
  • 巴赫被稱作西方音樂之父,為何多數人對他的音樂敬而遠之?
    巴赫大名鼎鼎,被稱作西方音樂之父,但多數人對他的音樂敬而遠之,覺得聽不懂或比較枯燥單一,幾分鐘之後就會失去興趣。不能怪罪普羅大眾的欣賞品位,因為巴赫的音樂(包括巴洛克時期的多數音樂作品)確實不太「接地氣」。
  • 中國美學已獲西方認可
    □Robin(影評人)中國美學已獲西方認可事實上,一部毫無意識形態色彩的、改編自中國唐傳奇的古裝影片,如果以「競賽」的視角來看,若僅次於法國本土導演、愷撒獎常勝將軍雅克·歐迪亞的更具社會與政治色彩的影片,已經是一個巨大的勝利,一次電影藝術的凱旋。侯孝賢也有語:「能得『導演獎』已經算他們(評審團)很有能力了。」
  • 看見音樂:把眼睛放進耳朵——評《看見音樂:西方經典繪畫中的音樂主題》
    熱特羅博士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樂器學與音樂圖像學」的專家,她擁有25年文化遺產管理的經驗,並在1995年創辦年刊《音樂· 圖像·樂器》(Musique·Images·Instruments)。在《看見音樂》一書中,熱特羅彙編了三百餘幅16-20世紀西方美術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關於「音樂主題」的繪畫作品,並帶領讀者梳理其中的音樂元素及其象徵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