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現代音樂的音樂存在方式問題

2021-01-13 綜合快報雨欣

音樂的存在方式問題,是音樂美學研究中第一性的問題,應從音樂在形態、意識、行為三方面構成的完整存在來全面認識。奧地利音樂家漢斯立克曾在《論音樂的美》一書中提出:「情感表現完全不是音樂的職能,音樂的美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音樂同音樂之外的思想範圍無關。」他得出了「音樂的內容只是樂音運動的形式」這一最終結論。的確,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是以音響及其運動形式作為音樂的存在方式,這是一種強調「音本體」的「自律論」的音樂美學思想,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這一研究方法的片面性,從而使對音樂存在方式問題的研究重新得到了重視。

「現代音樂」是對19世紀末到21世紀音樂藝術中各種新興音樂流派的一個總稱。在這一階段,西方音樂經歷了一個質的變化,產生了眾多的音樂流派及音樂理論體系。其中,代表著各個時期專業音樂發展前沿的被人們泛稱為「現代派」或「先鋒派」的作曲家們所創作的音樂作品及他們所發明和使用的新的作曲技巧,使人們領略了種種前所未聽的音響、紛繁複雜的體系及個性迥然的技術。現代音樂是1980年浪漫派音樂解體之後,後期浪漫主義在各國的擴散以及被個性化的產物,所以它代表著許多立場、觀點、方法截然不同的各種派別,他們在創作中的主要表現是突破性和實驗性,是一種新的創作技法和新的音樂語言的嘗試和使用。那麼,現代音樂的存在方式,是否亦是「聲、音、樂」三位一體的呢?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20世紀中期結構主義思潮達到鼎盛,它強調研究的客觀性與科學性,注重研究與作者無關的文學文本本身及其「構造」和「關係」,以揭示文本表層結構下的深層結構意義。結構主義強調藝術作品的自律性並把形式視為藝術研究的對象。奧地利音樂理論家申克的音樂分析理論概念是建立在有機連貫性理論基礎上的,他把音樂作品本身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分析,是一個封閉的、自律的系統,構成音樂的各要素在其中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它們之間達到了離開其中之一便不能解釋其中另一的緊密程度。新的方法論深入到構成音樂作品微觀領域中研究音與音、和弦與和弦的關係,探尋音樂作品的內在規律。傳統的觀念是拋開相互之間的總體聯繫而對其內部形態進行孤立、靜止的研究與考察,是片面的、分裂開的,而實際上我們今天的學習也大多數是以這種方法而進行。申克理論的提出,對傳統的觀念是一個巨大的衝擊。他的由上方旋律的下行」原始線條」與下方低音「I—V—I」形式的結構合起來組成的「原始基礎結構」是任何一部調性音樂所必然具有的共同結構,作品中其它一切結構和因素都是在這個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申克理論相對於傳統方法有一定的進步性,但他片面強調了「音」本身,只注重分析作品自身結構要素,而忽視了音樂存在的意識、行為要素,所以難免陷入「自律論」的泥淖。

新維也納樂派的勳伯格,在進入他創作的第二個時期自由無調性時期後,發現要保持無調性就要尋找另一種足以代替調性的新的結構力,經過近十年的實驗,創立了十二音作曲法即序列音樂技術,將「強化了的主題一致性」作為其作品的結構力。這是一種非常理性的創作方式,它刻意追求形式的高度完美,用倒影、逆行等手法對序列進行結構形式上的變化,但他的這種創作方法並沒有因為崇尚理性形式的表現而被稱為是「形式主義」,被劃歸於「自律論」一邊,因為正如勳伯格所說「一件藝術品,只有當他把作者內心中激蕩的感情傳達給聽眾的時候,他才能產生最大的效果,才能由此引起聽眾內心感情的激蕩。」的確,他們在「形式」的背後運用獨特的手法在表現一種特殊的「情感」。他們注重形式,但並未把形式同表現、情感隔絕起來,並沒有完全排斥「他律」的內容表現。用最理性的設計、最精密的內容,描繪了人們心中最深層、最隱秘的部分,是一種真誠的坦露。其後的斯特拉文斯基在1935年的《我的生活紀年》中也曾對他的音樂觀有精闢的陳述:「我認為,由於其本說,音樂就根本而言是無力表達任何東西的,不論是某種感情、心態、情緒,還是某種自然現象等等…… 音樂現象給與我的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在事物中建立起一種秩序,包括—並且特別是—人和時間的協調。」這是他轉向「新古典主義」風格後,在音樂創作中所主張的對形式、結構、秩序的一種側重。這與我國魏晉時期稽康《聲無哀樂論》中的音樂美學觀點似有相同之處。斯特拉文斯基在晚年轉向了序列主義,並改良了「整體序列」的枯燥、艱澀的純形式化手法,使序列手法更加靈活多樣。斯特拉文斯基和勳伯格作為20世紀新音樂的開拓者,他們共同的成就就是打破傳統的基於七個音的大小調體系,努力挖掘一切其它音樂材料的可能性,開拓了音樂創作的思維想像空間。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西方現代音樂中居於統治地位的序列主義,以及那種在「音樂本體化」的口號下過於強調音樂的自律性,將音響材料自身的處理及其結構原則置於至高無上地位的唯理主義思潮被稱為「後現代主義」。如果說現代音樂是有序的,如勳伯格的「十二音體系」、梅西安的「有限移位」體系等,他們取代了傳統的大小調體系,而後現代主義則走向無序,走向行為過程,走向復風格,走向廣場,走向世俗,走向了虛擬空間。

隨著「結構主義」的到來,以約翰凱奇和斯託克豪森等當代音樂家為代表人物的偶然音樂不得不中止那種高度秩序化、組織化結構的音樂,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失去秩序控制和組織化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音樂的時空觀念、陳述秩序完全被打亂,突出即興的任意性和偶然性。偶然音樂家們十分推崇漢斯立克的音樂美學觀點,認為「音樂作品除了他的聲音之外,沒有其他東西。」 「聲音的結構或解構,或聲音經過若干時間層的進行,它們就是主題自身,它意味著聲音的行為和生命……」 他們將音樂形式——「自律論」推向了極端。「音響的來源是無關緊要的,音響不需要做什麼事情,不需要表示任何異議,音響就是印象。」 他們還強調音樂的純客觀性,「讓音響就是它自身,而不應使它成為人為的理論的工具,或表現人類情感的工具。」 在他們的認識裡,音樂與人類情感只是一種刺激與反應的關係,是一種純粹無意識的、機械的關係。音樂本身是既無目的又無意義的,又不表達內容,成了完全的「不確定性」的「偶然音樂」。

相關焦點

  • 西方音樂美學研究的新景觀 ——《西方現代音樂美學》書評
    但仔細讀來發現,在觸及音樂美學基本問題——形式、內容;自律、他律上,《導論》更傾向於對理論原理的闡發;而《現代美學》則依託現代音樂創作中的流派從形式美學的角度進行敘述。     《現代美學》中,作者論述了德彪西、拉威爾為代表的印象派,康定斯基、勳伯格為代表的表現主義和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
  • 中國音樂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中國音樂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2017年02月24日 09: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和雲峰 字號 內容摘要:《民族藝術研究》2017年第1期發表和雲峰文章《中國當下音樂現狀與問題評析》。
  • 音樂、時間與人的存在——對儒家「成於樂」的現代理解
    而且,在音樂中,主體自身的不在場的東西(德性)與在場的東西(感情)得以溝通了。所以,樂所呈示的就是時間的具體化,或者時間的感性化表達。  黑格爾在《美學》中談到了音樂和詩的節奏時,也談到了時間與人自身的存在的關係問題、時間中的隱顯與往來的牽涉。
  • 布列茲帶你入門現代音樂
    我們認為你是非常出色的作曲家,對過去的音樂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洞察力,就像布裡頓一樣。對於指揮早期音樂,你怎麼想? 起初我並沒有指揮古典音樂的打算,因為我想無論如何也已經有夠多的人來指揮這些作品了。我個人的目標是使那些我自稱為「現代的古典音樂」出名,也就是那些隨手可取,但又難得演出的曲目。
  • 感悟現代音樂的美麗與力量——2017北京現代音樂節綜述
    由國家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的國家級藝術盛會——2017北京現代音樂節5月21日晚開幕,27日閉幕,這是北京現代音樂節自創辦以來的第十五屆。歷經十四年,中央音樂學院北京現代音樂節已經逐步發展成為國內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現代音樂盛會與文化盛會。本屆北京現代音樂節結構至簡,主要分為兩大板塊——音樂會、講座與大師課。
  • 巴赫生日談其音樂作品的演奏
    正是巴赫的復調音樂作品與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甚至近現代主義時期不同的音樂風格和創作方式,形成其特有的演奏方式,這更是值得我們深度揣摩研究的。因此,本文從巴赫音樂演奏風格、力度、觸鍵、踏板的運用、指法等幾個重要發麵加以論述。 巴赫——歐洲最偉大的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之一, 被譽為「西方音樂之父」。
  • 音樂文化中不存在絕對永恆的「種族純潔性」 質疑中國音樂文化自性危機論(三)
    其實,這種假設和疑問是不能夠成立的,我們這樣斷言的理由在於:歷史的經驗早已證明,一個民族所共有的音樂審美趣味,作為一種寬泛的、可變的民族性,是不會消亡的;但是,作為一種絕對的、永恆的「種族純潔性」,在任何一種民族音樂文化中都是根本不存在的。音樂審美的民族性,無論過去,現在,或者將來,都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客觀現實,這種現實的成因與人類音樂審美活動的主體性本質直接相關。
  • 焦元溥專欄---學音樂的方式不止一種
    細野對古典音樂了解不多,就算是拉威爾,也只聽過《波萊羅》(Boléro )。一個、兩個、三個,隨著認識這樣的人愈來愈多,坂本龍一最後得到的結論是:「透過類似我所做的方法,利用有系統的學習,逐步掌握音樂的知識與感覺,這種方式與其說是簡單,應該說是容易理解,就像是只要順著樓梯往上爬就好了。然而,細野一直以來都不是用這種方法學習,卻能夠切實地掌握音樂的核心部分。
  • 音樂是年輕人對抗世界的方式
    表層是音樂,底層是對生活和周邊人的反抗,即便我在加班,即便我在被這個世界無情暴錘,只要我還戴著耳機,耳邊還有音樂,我就依然還是我自己。那麼問題來了,營銷是要在耳機上貼廣告嗎?傳統明星那種淺嘗輒止的投放方式已然無法滿足年輕人,而騰訊音樂給出的對應策略,那就是在明星合作上進行更深度的嘗試。
  • 渠成論文《現代電小提琴音樂表演及其特徵的探索》
    電小提琴因為發聲原理和外觀的改變,使傳統小提琴微弱的音量得以成倍地放大,更使演奏者在小提琴演奏技巧和表現樣式的創新上具備了極為廣闊的空間,為演奏者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表現平臺。電聲技術,是電小提琴誕生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電小提琴的應運而生,是人們對小提琴藝術的認知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藝術和現代技術完美結合的結晶。
  • 現代福音音樂的困境
    後來洪啟元經常到大陸以及港澳臺地區進行音樂培訓。迦南詩歌:迦南詩歌的影響力越來越狹窄,一方面是因為呂小敏的恩師遠牧師的事件所影響,一方面則是呂小敏從來不會去進修音樂,也不會提高自己的詞彙量,她的音樂作品質量一路下滑,所以大眾對於她的了解,只有她那幾首成名的歌曲。不過迦南詩歌嚴格意義上講並不在現代福音音樂的討論範圍。更接近於鄉下小調的變體。
  • 小提琴家薛偉·只談音樂多麼乏味
    現代社會培養出來的音樂家都有一種共性,就是他們的表現都「不出格」,都是「正確」的,但藝術僅僅「正確」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一個藝術家,他的音樂不僅要有鮮明的個性,還要有深刻的思想性,對作品深入挖掘。現代的音樂家就像好好先生,帕爾曼的技術完美無缺,在錄的唱片裡、演奏會上都非常好,但總體來講他不是那種非常有思想性、創造性和有深度的藝術家。他的成功是綜合性的成功。
  • 小學音樂課堂存在的問題是什麼?
    正如一位專家在一次音樂創新教育展示課上說:「音樂課就是要體現音樂性,自然音響也好,身邊的音響也好,都要有表現力,要有美感,節奏也是音樂,也具有表現力。」是啊,離開了音樂,就脫離了情感,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藝術薰陶就成了空話。越位的綜合與無邊的拓展能給音樂課帶來什麼呢?下面講講由此形成的五大弊端。首先、大拼盤式的課型結構。
  • 這位中國作曲家閃耀國際現代音樂節
    潮流×人氣×談
  • 大腦閱讀音樂之理,音樂失讀症存在之據
    西方社會的音樂教育通常會重視培養音樂讀寫能力,也就是流暢閱讀音樂記號的能力。但這不總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就算對於專業音樂家來說也是這樣。於是問題來了,是否會存在一種叫音樂失讀症的病呢?失讀症是一種學習障礙症,儘管患者此前已接受過正規的閱讀訓練,失讀症仍會導致他的大腦無法處理書面文字信息。
  • 現代福音音樂的困境(修訂版)
    後來洪啟元經常到大陸以及港澳臺地區進行音樂培訓。迦南詩歌:迦南詩歌的影響力越來越狹窄,一方面是因為呂小敏的恩師遠牧師的事件所影響,一方面則是呂小敏從來不會去進修音樂,也不會提高自己的詞彙量,她的音樂作品質量一路下滑,所以大眾對於她的了解,只有她那幾首成名的歌曲。不過迦南詩歌嚴格意義上講並不在現代福音音樂的討論範圍。更接近於鄉下小調的變體。
  • 講壇綜述(十)丨韓鍾恩:當代音樂歷史進階並及音樂審美資源配置問題
    三者形成的整體結構邏輯分別為主體性深度邏輯、非主體性平面結構邏輯,還原性先驗性結構邏輯;觸及當代審美資源歷史配置中音響結構、感性經驗、意義顯現的三種方式。在探究當代的部分中,韓鍾恩教授以「當代是什麼」的問題引入,從「當代是一個斷層」、「當代是一個問題」、「當代是一個修辭」三方面做出了回答。
  • 音樂留學丨電影配樂中的現代音樂
    菲利普·格拉斯的簡約主義音樂最迎合時代潮流,以同一種方式創作的電影音樂使他成為最富裕的作曲家之一。聽到一段電影音樂,就會想起這部電影的畫面,就像聽到一首歌,就會想起和這首歌有關的故人和往事。然而,有些古典音樂作品本是自成一體,誕生之初並不為襯託什麼畫面,卻成為受無數影視青睞的萬能配樂。
  • 中央音樂學院現代遠程音樂教育學院江蘇省音樂教師資格認證中心 開課通知!!!
    中央音樂學院高尖端、高品質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技術,通過網絡加面授的授課形式,進行理論學習、示範性授課、教學研討、實操課程以切實改善全國音樂教學現狀,提高音樂教師現代教育理念和音樂技術水平,發揮其作為音樂教育名師在教育教學和專業引領方面的模範帶頭作用,為提高我國音樂教育、教學事業的發展奠定紮實基礎。
  • 947愛樂廳·歐洲現場 | 對不起,你的音樂不符合我們所定義的「現代音樂」...
    在之前的導賞中,我們曾介紹過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荷蘭,音樂上的革新派與傳統派存在著巨大的分歧,革新派常會抱怨各大音樂廳和樂團對當代作品的關注度不夠,甚至用打斷音樂會的方式來表示抗議,據理力爭。而即使是那些不怎麼遵循傳統的作曲家,似乎也難入革新派的法眼,因為這並非他們想要的「現代音樂」,漢斯·科克斯便成了其中的「受害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