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時間與人的存在——對儒家「成於樂」的現代理解

2021-01-10 大眾網

  二、音樂與時間性的視野

  樂是一種能夠把我們從視覺圖像的統治中拯救出來的力量,樂為什麼具有這種力量,在王船山看來,這就是因為「樂著大始」的本性。「樂之自無而有,亦因感而生,故與乾之知大始者同其用……流行不息,樂以之而自無之有者,終始相貫而成章」。「始終之序,樂之條理也」。所謂「大始」,在王船山哲學中,不同於一般的開始,而是始與終的連綿不絕。始終在王船山哲學中的意思是生與成,也即發生與成就,每一個開始(它的意思是「生」)都指向終(也即「成」),但是,每一個終(成)都不意味著完成、結束或終止,而是一種新的開始。換言之,每一種「既濟」都是一種「未濟」,都不是完成。這種始終的連綿過程就是時間的綿延不息:「無息者,以其初終不間言也」。那種「始有而終無」的觀念,以及「以間斷處為終」的觀點,都沒有體認到始終的綿延本性。由於始終的綿延本性,任何一種終結都不應該是一種完成,而應該是一種新的開始。同樣,任何一種開始,都不應是不結果實的,而應指向它的終結(成就),始終相隨,綿延不絕。「始以肇終,終以集始」,從終返始,不是原有開始的簡單重複,而是在一種新的地平線上的新的開始也即大始,「歷終而知始,大始者不匱」。這種會聚了成就(終)的開始就是大始,每一個大始都指向新的開始,所以,大始展開為一種綿延不息的終始的轉換過程。而這種終與始的連綿不斷,正是時間的本性。當王船山說樂的本質就在於「著大始」時,他的意思是說,音樂提供了一種新的視野,這就是時間的視野。

  樂所有的只是開始,沒有一個現成的終(成),它的終結只是一種新的開始——樂的本質就在於這種「即從(「從」是「始」的意思)即成」。「元聲之發,固非無歸,而必不別立之歸」,「斯『成』(終)與『從』無二致之理,尤自然之不可間也。始可異於『從』而為二節者,盈之漸也;『成』不可離乎『從』而非三節者,盈即反而反即盈也」。這種「即從即成」(即始即終)的精神正是時間的本質體現。樂對於人的淨化和升華功能源於其哀而不傷的悲劇意識以及樂(音洛)而不淫的形上愉悅,按照船山的說法,樂的這種功能正與時間有關,「即從即成,斯以不淫、不傷也」。即從即成的意識是說,所有的成(終)都不是完成和結束,而是新的「始」和「從」,這種始終的綿延,也就是時間的本性的具體展現。

  時間經驗的本質就在於,它是在場(可見、明)與不在場(不可見、幽)之間的持續的交互作用或動態統一性。王船山指出,樂的本質就在於「無間於幽明,流行不息」。也就是說,在樂中,在場者和不在場者處於不息的動態的統一性之中,幽與明(在場與不在場)沒有被割斷,而是處於持續的交互的作用之中,「幽而合於鬼神,明而感於性情,莫此為合也……至於無言之音,無事之容,而德乃大成。故曰:『成於樂』……治於視聽之中,而得之於形聲之外,以此(樂)而已矣」。樂的本性就在於它維護著在場與不在場的連續性,在在場之中充滿著通往不在場的現實性。而且,在音樂中,主體自身的不在場的東西(德性)與在場的東西(感情)得以溝通了。所以,樂所呈示的就是時間的具體化,或者時間的感性化表達。

  黑格爾在《美學》中談到了音樂和詩的節奏時,也談到了時間與人自身的存在的關係問題、時間中的隱顯與往來的牽涉。黑格爾說:「這兩種藝術所用的音調是在時間上綿延的,它們具有一種單純的外在性,不是用其它具體表現方式可以表現出來的。在空間上並列的東西可以一目了然,但是在時間上這一頃刻剛來,前一頃刻就已過去,時間就是這樣在來來往往中永無止境地流轉。就是這種游離不定性需要用節拍的整齊一律來表現,來產生一種定性和先後一致的重複,因而可以控制永無止境的向前流轉。音樂的節拍具有一種我們無法抗拒的魔力,所以我們在聽音樂時常不知不覺地打著節拍……節拍顯得是純粹由主體創造的,所以我們聽到節拍時馬上就得到一種信念,以為這種按規則去調節時間只是一種主體的作用,這就是說,這種純粹地與自身一致的原則反映出主體自己在一切差異情境和變化多方的經驗中自己與自己的一致和統一的往復重複。因此,節拍能在我們的靈魂最深處引起共鳴,從我們自己的本來抽象的與自身統一的主體性方面來感動我們。從這方面來看,音調之所以感動我們的並不在心靈性的內容,不在情感中的具體靈魂;使我們在靈魂最深處受到感動的也不是單就它本身來看的音調;而是這種抽象的主體放到時間裡的統一,這種統一和主體方面的類似的統一發生共鳴……通過節奏和韻,感性因素就跳出它的感性範圍」。感性跳出它的範圍,就是在場與不在場的統一性,這就是音樂的節奏,它就是時間的具體化了的形式。

  在音樂的旋律中,人的存在變得純粹、簡單起來,他的身體與情感一齊隨著音樂的旋律和節奏顫動,《樂記》說,「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外發,唯樂不可以偽」。與圖像化視野排除情感、意義等不同,在音樂中,哀(悲劇意識)樂(形上愉悅)相生,它們通過音樂的三要素(詩、歌、舞),直接從內心湧現出來,而無須外在客觀事物的介入。所以,音樂獲得的乃是「情深而文明」的效應。徐復觀對此進行了分析:「情深,是指它乃直從人的生命根源處流出。文明,是指詩、歌、舞,從極深的生命根源,向生命逐漸與客觀接觸的層次流出時,皆各具有明確的節奏形式。樂器是配上人身上的明確的節奏形式而發生作用、意義的。經樂的發揚而使潛伏於生命深處的『情』,得以發揚出來,使生命得到充實,這即是所謂『氣盛』。潛伏於生命深處的情,雖常為人所不自覺,但實對一個人的生活,有決定性的力量。在儒家所提倡的雅樂中,由情之深,向外發出,不是象現代有的藝術家受了弗洛伊德(S.Freud)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只許在以『性慾』為內容的『潛意識』上立藝術的根基,與意識及良心層,完全隔斷,而使性慾壟斷突出。儒家認定良心更是藏在生命的深處,成為對生命更有決定性的根源。隨情之向內沉潛,情便與此更根源之處的良心,於不知不覺之中,融合在一起。此良心與『情』融合在一起,通過音樂的形式,隨同由音樂而來的『氣盛』而氣盛。於是此時的人生,是由音樂而藝術化了,同時也由音樂而道德化了。這種道德化,是直接由生命深處所透出的『藝術之情』,湊泊上良心而來,化得無形無跡,所以便可稱之為『化神』」。按照這種理解,生命中內在的、不在場的和順與在場的英華發外在音樂中結合為一個息息相關的整體。而這種在場與不在場,也即幽明、或者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統一,正是時間的本性。

  三、「成於樂」的形上意義

  「樂以迎來,哀以送往」,作為樂所內蘊著的兩種形上力量,樂(形上愉悅)與哀(悲劇意識)乃是人們與時間(「往」、「來」)打交道的方式,樂把生命與時間「綁」在一起,通過樂,人的時間性本質呈露出來。當孔子說「立於禮,成於樂」時,他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只有通過樂才能成為人自身,「成於樂」之「成」固然意味著一種完成,但是這種完成不是一種終結,恰恰伴隨著一種嶄新的開始,開始構成了這種「成」的內在性的要素,如果用王船山的術語來表達,這就是,在樂中發生的「既濟」恰恰是一種「未濟」,換言之,樂使人成為「即成即從」的「時間人」,也即孟子所說的「時者」(Time-man),也就是說,樂使人的存在成為一項永遠不能完成、到死都在尋求新的開始的無竟的事業。

  孟子為什麼把孔子稱為「聖之時者」呢?在《萬章下》中,孟子自己解釋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朱熹從樂理上解釋「集大成」、「金聲玉振」,無疑是非常深刻的,集大成之事就如同作樂之事一樣,任何一種小成(引者按:成者終也)都是一個大成的開始。朱熹甚至進一步斷言,「金聲玉振,始終條理」也許正是已經丟失的《樂經》中的遺言。朱熹把樂與「聖之時者」聯繫起來的解釋給王船山帶來極大的喜悅,但是,在朱熹那裡,始的意義無疑還是由成來擔保的,成(終)對於始具有優先性。這一點是王船山無論如何也不能滿意的。而王船山強調的則是,「時者」的意思「豈如世俗之所謂合時者也!」 「時者」的含義不僅僅是指「聖人之化」:「化則聖也,不可知則聖之時也」,而所謂「不可知者,藏之密也,日新而富有者也」。而且指人自身的不能完成性。所以,王船山在解釋「始終條理」時,強調恰恰是對於始負責的始條理之「智」對於終條理之「聖」具有優先性和根本性,「無所以始,而奚以終之哉?則吾因是以想孔子之絕德,其在智乎?」因為,智是這樣一種擔保,它把所有的完成都轉換為開始,因此,智的意義就在於這種未完成性,「聖之時者」的本質就在這種未完成性。這種未完成性就是時間的綿延本性。樂體現的正是時間的本性。樂為什麼能夠成為把我們從圖像化視野中拯救出來的巨大力量呢?這裡其實已經給出了回答。從圖像化視野中解放出來,才可能走向真實的存在:「樂觀其深矣」,「觀猶見也。謂可以見道之深也」。因為,樂自身就是理一分殊的具體體現形式。

  這樣,樂的精神在王船山那裡就最終意味一種時間的視野,在時間的視野中,我們才能走向真實的存在。這就是一個人只有通過音樂才能完成也即孔子所謂「成於樂」的深刻意義。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哲學博士)

相關焦點

  • 張汝倫:談談「成於樂」
    俱往矣,今天似乎很少有人會在意「成於樂」。樂的主要功能是娛樂,甚至是商業,而不是教化。人們普遍接受了真善美並非一事的錯誤看法,認為美無關是非善惡,卻可以和利益多寡相連。蔡元培當年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是明確看到了審美的教化功能。但後來在現代的教育體制中,審美教育卻日益缺失,這就使得我們的教育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領域和實施途徑。
  • 淺議儒家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正向關係
    他說自己在母校學習期間就非常喜歡儒家文化;現在,他正跟著研究生導師進行更深入地學習和研究。有位同學向他提問:「對儒家文化,我們有所了解,像『約之以禮』『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類的道理,我也很認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樣做,會不會連公交車都擠不上去?」如果你是子思,你將怎樣回應這樣的提問?
  • 林志鈞與現代新儒家
    作者:張耀宗(南京曉莊學院文學院講師)  在現代中國學術史上,林志鈞是一個特別的存在。熊十力與他論學頗多,在《十力語要》等書中留下了濃墨重彩。馮友蘭對他的佛學修養頗為敬佩,曾請他審讀《中國哲學史》中的佛學部分。梁漱溟在晚年曾專門撰文回憶這位摯友:「其人品之可欽敬,其學識之可佩服,為我一生所僅見。」
  • 談現代音樂的音樂存在方式問題
    音樂的存在方式問題,是音樂美學研究中第一性的問題,應從音樂在形態、意識、行為三方面構成的完整存在來全面認識。奧地利音樂家漢斯立克曾在《論音樂的美》一書中提出:「情感表現完全不是音樂的職能,音樂的美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音樂同音樂之外的思想範圍無關。」
  • 一個儒家基督徒的答問錄
    坦率地講,儘管歷史上儒家基督徒們的信仰在宗派歸屬上各異,甚至在某些具體信仰細節上可能還互相衝突,但是今天如果做認真深入地思考和邏輯推演,基本可以斷定,人文主義耶穌信仰仍是現代儒家基督徒最可能的信仰共同取向。人文主義耶穌信仰體系,也就是肯定人的神性形象和人類文化積澱之價值的神學思想體系,不徹底否定人性,不把亞當之後的人類與上帝截然對立。
  • 恕道是儒家的核心理念
    否則,就極可能讓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絆腳石。文化精神的形成,絕不可能靠教條式、功利化的簡單模仿與照搬,是需要潛移默化的浸潤與影響,即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需在現代社會的社會結構與文化方式中進行調和、消化,才有可能轉變成民眾自覺的生活意識和行為準則。 1  儒家確立了傳統中國的政治哲學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民本」思想  那究竟要傳授怎樣的儒學呢?
  • 高全喜:上帝信仰是儒家基督教自由主義的最大公約數
    [摘要]在上帝信仰問題上,新儒家、中國的基督教乃至自由主義,是存在著共同公約數的,即大家都認為中華文明需要一種上帝信仰。信奉一種超越的價值,有益於克服人性的墮落和權力的暴虐,培育道德倫常。一個是上帝信仰與儒家的關係,一個是上帝信仰與中國基督教的關係,第三個便是上帝信仰與中國現代啟蒙思想的關係。我認為,這三個當今中國知識界中的主要思想流派,從某種意義上呈現著或反映出中國人心靈生活的某種本質性圖景,而上帝信仰與這三個思想流派的關係,恰恰表明這個問題遠沒有解決,甚至還隨著中國面臨現代性的挑戰,日益深刻地處於心靈糾結的精神困境之中。
  • 儒家義務倫理辨正
    (1)儒家之「義」從不同維度體現了「義務」的意蘊。古典儒家之「義」雖然在不同語境中被賦予適宜、正當、從公、道義、義務、責任等含義,但是不同含義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結、相互為用的關係。可見,即便儒家內部也存在義務倫理內在性與外在性的分歧,或許合理的態度應當是肯定儒家言說的義務倫理本身是兩種特性均有的。(2)主體自我上的義務倫理內在性。這一點主要由董仲舒的「仁義法」加以闡發: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以仁安人,以義正我……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與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予為仁。
  • 感悟現代音樂的美麗與力量——2017北京現代音樂節綜述
    這些創作按時間分層,體現出了青年作曲家在現代音樂創作中的中堅力量和才華。本次音樂節,當代中國新生代80後、90後青年作曲家創作上的強勁勢力讓人可喜。創作是推動音樂發展的根本動力。「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北京現代音樂節多年來為一直不懈的為有才華的青年作曲家提供施展其才華的平臺,推動中國現代音樂不斷發展。
  • 西方音樂美學研究的新景觀 ——《西方現代音樂美學》書評
    《現代美學》將茵加爾頓的美學思想概括為三個方面,藝術本體論、審美認識論和音樂作品的情感。仔細端詳這三部分,才發現茵加爾頓建構的「核心理論」對他的「理論全局」來說有多麼重要。首先,他認為音樂作品的存在方式在時間中,且需要在時間中人類的聆聽,所以音樂的時間性不是單維的存在,而是多維的「超時間性」存在。
  • 席格│王光祈創造國樂思想與傳統禮樂的現代音樂轉進
    當然,西化派、改良派、國粹派內部在具體觀點與主張上也存在著諸多差異。具體到留學德國、1922年才從政治經濟研究轉入音樂研究的王光祈而言,既鮮明地提出復興禮樂,又強調運用西方音樂理論與方法發掘傳統音樂資源來創造國樂,可謂是「中體西用」的重要代表。只是因長期滯留德國且英年早逝,王光祈對傳統禮樂於音樂維度實現現代轉進的理論主張與現實努力在當時並沒有受到充分重視。
  • 儒家修行日常:你每日的喜怒哀樂是哪一種音樂?
    所謂「觀喜怒哀樂未發氣象」,恐怕是宋以後儒家修行最重要的話頭公案和心法口訣。商量的人多了,是非就多。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不知賺殺多少讀書人。想要繞過這些葛藤,則「莫若以明」。也就是說,哪裡就有這麼多是非問題了?咱「中庸」一點行不行?本來嘛,這幾句話說得多麼明白,就是讓大家中庸一點啊。
  • 李晨陽:儒家「和」的哲學很值得現在撕裂的美國借鑑
    我在闡述儒家觀點時從來不說儒學可以拯救天下。我主張儒家哲學的很多思想對現代社會仍然有重要意義,仍然值得堅持和推廣。比如,儒家關於「愛有差等」的思想有沒有道理?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是否應該奉行?在這一類問題上,學生往往是分為兩派的。有些人贊成,也有人反對。
  • 忙碌的新儒家
    應該是說把自由主義納入到了儒家中,以儒學的義理含攝了自由主義。因為儒家本身就是一套比自由主義大得多的義理體系,因為它是一個整全的學說。」秋風視錢穆先生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錢穆也是秋風在1980年代末期作為人大第一批近代史學史專業研究生時期的研究對象。就在秋風還在閱讀錢穆的著作做讀書筆記的時候,陳明已經從社科院博士畢業。
  • 歡樂攻略貼 | 現代音樂怎麼聽???(內有福利)
    分享攻略  「現代音樂怎麼聽」                  簡單說:在音樂領域,「modernist」這個術語一般指出現在20世紀初左右的音樂語言上的重要分離,在和聲、旋律、音響效果和節奏方面的音樂觀念裡創造出一系列新的理解的音樂語言。
  • 明白了儒家「愛有等差」思想才知道,我輸給了人性
    只是,那根壓死駱駝之名為「人情」的「稻草」,可能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情」,而是貪婪人性,而我們對由古至今的「人情」,或許也存在一些誤解。對於不同的人,我們的態度不一樣。我們會更加尊敬、親近我們的父母,而不是拿一樣的態度去面對路人父母,這是符合儒家之「禮」的。
  • 時間根本不存在?只是人類的錯覺?那是你沒有理解
    比如,古希臘的哲學家對時間的性狀提出一種觀點,他們認為:時間是不連續的,或者說是不存在的。時間就類似於播放電影,電影不是一片光影疊加一片光影嗎,時間也是和播放電影差不多,一個物體經歷的時間,其實是無數片段存在於一格一格中的瞬間。古希臘對於時間的描述思想,後來被雅利安人傳入了古印度,古印度又發展起來了佛教,而佛教就參考了古希臘對於時間的哲學觀念,建立起自己的時間理念。
  • 布列茲帶你入門現代音樂
    我們認為你是非常出色的作曲家,對過去的音樂有著獨特的見解和洞察力,就像布裡頓一樣。對於指揮早期音樂,你怎麼想? 起初我並沒有指揮古典音樂的打算,因為我想無論如何也已經有夠多的人來指揮這些作品了。我個人的目標是使那些我自稱為「現代的古典音樂」出名,也就是那些隨手可取,但又難得演出的曲目。
  • iOFFER | 僅用一個月時間,我就拿到了MI現代音樂學院的offer
    然後我就自己去找資源了解藝術類相關專業,了解到音樂製作專業之後,骨子裡熱愛音樂的我立馬認識到,這就是我最想去鑽研的專業。就自身⻆度來說,我沒有長時間地去學習一些西方樂器,所以樂器類專業我當時沒有做考慮。
  • 儒家學者孫向晨到德國講《孝經》遭質疑:在現代世界講這些還有意義...
    在各個文明體中試圖以理性的方式來回答關於人與宇宙,人與世界、人的生存等根本性問題的學說,都是哲學。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哲學有著非常豐富的思想傳統。 我講課的內容主要聚焦在儒家思想中。我給學生特別選取了三個古典的文本——《繫辭》《中庸》和《孝經》。通常的做法都會是講孔孟老莊的思想,所以我的選本對於國外的學生來說是非常不典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