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儒家基督徒的答問錄
田童心
本答問錄包含了筆者與多人在網上交流、課堂上切磋時的信仰觀點概述以及此前一些重大論題的簡明複述,稍加整理和充實。為了便於理解,某些觀點的更加具體的理論展開和解釋請參見拙著《神學的覺悟》、《儒家神學新議》以及《儒家基督徒神學》,尤其是關於「原罪論預定論批判」的論述。「原罪論預定論批判」是儒家基督徒神學區別於西方傳統主流神學的關鍵所在。除了耶穌基督本人以外,無人可以代表全體基督徒,無人有權力壟斷基督徒的神學言說權柄。一個成熟的神學體系不是僅僅有教會肢體的思考過程而是更主要地包含著教會肢體的思考結果,也即結束了理性懷疑過程的信仰之明確宣示。由於解決了傳統神學裡的核心兩論問題,故而儒家基督徒神學思想體系也即信仰的宣示表達體系就必然呈現出嶄新的精神面貌。
筆者不止一次地遇到提問:「儒家基督徒信仰什麼?」坦率地講,儘管歷史上儒家基督徒們的信仰在宗派歸屬上各異,甚至在某些具體信仰細節上可能還互相衝突,但是今天如果做認真深入地思考和邏輯推演,基本可以斷定,人文主義耶穌信仰仍是現代儒家基督徒最可能的信仰共同取向。人文主義耶穌信仰體系,也就是肯定人的神性形象和人類文化積澱之價值的神學思想體系,不徹底否定人性,不把亞當之後的人類與上帝截然對立。從中國教會歷史看,幾乎所有的儒家基督徒在肯定人的價值和人類文化積澱價值此問題上基本都有比較積極的言論。任何人文主義角度的上帝信仰都在不同程度上是對於西方傳統主流神學毒害人心的核心兩論的矯正,因而儒家基督徒神學也可以自信地說是一種真正的「歸正」神學。
關於信仰觀和宗教論
在漢語語義上「宗教」之「教」也就是教化之「教」。在漢語裡「宗教」一詞的含義就是「以對超越者的信仰名義對於世人的教化」。故一個文化系統能夠被稱為「宗教」的不可缺少的一個要素乃是對於超越者的信仰追求而不是體制,而超越者的「超越」也主要是指對於此岸世界有限生命的人格化的超越而非無生命的超越,追求生命的永恆乃是所有宗教的核心主題。
在基督信仰方面,生存論論證應當是最有力的論證,這個論證高度重視耶穌死而復活的意義。它證明到這個地步:人活著就需要基督信仰,沒有基督信仰人的生命無法展開,隨時都會終結。它證明了基督的確是「道路、真理、生命」。
進化論即使在地球上不能夠成立,在宇宙範圍裡也是有可能成立的。但是,這只是可能性。這個可能性是否成立無關乎我們生命的救贖,但是卻提醒我們不要憑著信仰把科學研究的門完全封閉。然而創造,把人的起點高級地定位在上帝形象裡。我們不能夠完全知曉宇宙的真相,但是卻不能不尊敬我們自己的創造主。這是人類的大孝本分。
關於聖經觀和啟示論
基本思路在《神學的覺悟》裡已經表達過了,就是,一、就上帝方面而言,存在著「啟示的對象化」。好的老師沒有不看教育對象的。上帝在希臘文化環境裡啟示的時候說的是「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我是初,我是終。」(《啟示錄》22章13節)如果在中國文化環境裡啟示的時候,他一定不會用中國人所不懂得的「阿拉法、俄梅戛」字眼。典外文獻《腓力福音》說:「真理不會赤裸裸地來到世上,它會變成各種方式和形象。人會從很多道路得到真理。」耶穌本人實際上也並沒有對古老的聖經抱著拘泥僵化的態度,他多次面對他那個時代的猶太人說:「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只是我告訴你們……」。(《馬太福音》第5章)二、就人這方面而言,人們對終極實體的認識與終極實體本身這兩者之間根本上存在著區別。
理解聖經,始終不可忘記整部聖經傳達出的關乎終極實在的精神應當高於具體的字句章節的意思。因為「字句是叫人死,精意叫人活」(《哥林多後書》3章6節)。
因為我們意識到啟示的對象化,所以我們有理由持有自己的對於上帝的認識觀念;因為我們意識到各人對啟示的理解具有局限性,所以我們也有必要對別人的神學觀念抱足夠尊重和寬容的態度,只要別人的神學觀念不鼓吹暴力和犯罪。
關於普通啟示與特殊啟示的關係關係方面,至少有三點必須看到:一,普通啟示與特殊啟示互相需要,缺一不可;二,特殊啟示對於普通啟示是見證;三,普通啟示是對於特殊啟示是印證,是特殊啟示能夠傳入各個民族心靈中的文化橋梁。這樣就解決了基督徒在放開文化胸襟的同時何以需要堅守基督信仰的問題,顯然具有促進人類普世團結的信仰意義。
關於上帝論和基督論、聖靈論
在用理性證明上帝這方面,只有一個生存論論證對於今天的大眾還算值得關注。哲學學者即使可以棄置阿奎那的論證但是也不能夠忽略生存論論證。
人類信仰裡的上帝必須是人格化的上帝,否則無法抓住人心。必須能夠超越死亡,必須能夠自證神聖性,否則,就容易滋生邪教。
人類對於上帝的認識恐怕難於超越古時候上帝在摩西面前的自我宣告那段話:「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34章6、7節)近人宋誠之用文言譯述為:「耶和華恆忍施恩之上帝,人蹈罪愆,可蒙赦宥;恆於惡者,不蒙赦宥,禍及其身,自父及子,至三四代」。
此段話所蘊含的神聖真理的包含著神聖公義、神聖恩典、神聖期望。耶穌所見證出的上帝真理信息也不外乎此。因為耶穌是上帝的化身,是上帝的「話」(道)成為肉身,他曾自我宣告「看見了我就看見了天父上帝」,他以肉身生命展示了上帝的赦罪之恩、博大之愛、以公義掌管生命的大能。若無肉體的流血犧牲和死而復活,我們就很難把耶穌同摩西、瑣羅亞斯德、老子、佛陀、孔子、蘇格拉底、克裡希納、穆罕默德等人區別開來;若無肉體的流血犧牲和死而復活,我們甚至很難把他與那些現代邪教教主區別開來。耶穌不是單單靠口舌來徵服人心。他不僅像一般道德教師那樣把敬天愛人的道德常識教訓眾人,更重要的是他親自實踐他的道德說教,並且親自表明這些真理大道的確是關乎生命的,是不可戰勝的。是為「真理見證論的基督論」。[1]
全息視野裡的「真理見證論」的基督論:全息觀念是理解宇宙的一個理論模型。如果上帝從來都是與人同在,那麼耶穌基督的救贖就沒有必要,他在十字架上的死就是多餘了嗎?當然不是。那麼怎樣理解上帝一直與人同在呢?若相信上帝是託住萬有的上帝,上帝對人類的呼喚、啟示和引導亙古以來未曾間斷,一直到今天(《約翰福音》5章17節基督說:「我父做事直到如今,我也做事」),[2]則人類歷史上的哲學體系裡旨在解釋宇宙的所謂真理性的最高形上學本體「道」、「理」、「logos」等等就可以坐實於耶穌三十多年的人生展示中,把耶穌生平視為宇宙真理的見證和宇宙真理的一個活生生的「全息元」,是真理的全息縮影,也是「上帝在摩西面前的自我宣告」在肉身生命上的一次活生生彰顯(道成肉身)。耶穌本人自我表白說:「我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約翰福音》18章37節)這樣,我們看到,當世人蒙福之際乃上帝為人祝福之時;當世界黑暗遍地之際乃上帝正在十字架上為人受苦之時。[3]上帝常常是以十字架上的上帝形象來與人同在的。耶穌被世界的政權、神權以及被挑唆起來的民眾都視為有罪,被押解著跌跌撞撞走向十字架,在「這世界」裡的真理的命運往往亦如此。人類處於苦難之際,上帝也與人一同受苦。但是公義和真理不可戰勝,真理可以帶來生命,義人雖死也必復活,榮耀在苦難後降臨。這些信息都是從耶穌生平可知的。這些被活生生見證出的真理信息可以在義路上給人生以極大的激勵,在《希伯來書》2章14、15節那裡說得很清楚:「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借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人的軟弱和屈從於邪惡勢力不都是由於在生死問題上尋找不到「真理和生命」的紐帶確據嗎?
所謂「人文主義耶穌信仰」就是圍繞著「真理見證論」的基督論而建構的對於神聖恩典、神聖公義的見證者和神聖期許的傳達者的信仰,之所以說這種信仰是人文主義的(注意人文主義不等於人本主義),是因為它最終落腳於對現世人生的鼓舞上,並且不全盤否定人類各個民族文化的價值,它相信耶穌所見證的一切真理最終都是為了使人得生命。「人文主義耶穌信仰」的明確內涵就是:認為耶穌的一生彰顯了那位珍愛人類生命之上帝,彰顯了神聖真理的價值實在性,表白了神聖的慈愛恩典(神愛世人、悔過蒙恩、過而不改是為過也)和神聖的公義(義人必不被棄),也表白了人性的神奇光輝和上帝對於人類生命積極發光充分張揚的期望(人具神性形象、上帝願人積極創造、人生命「裡頭的光」不應暗淡、充分發光的生命才配得永生、結出果子的生命才配得永生)。
聖靈就是上帝的靈,也是基督的靈,聖父聖子在聖經裡呈現為兩個位格但是在神性方面本為一。聖靈出於上帝和基督,不應當被看為具有獨立於上帝和基督之外的位格。聖靈是上帝和基督在人心裡做工的方式,聖靈是上帝和基督的神性彰顯,正如一個人的能力和威望無法獨立於此人之外一樣,聖靈就是上帝和基督的靈。(關於聖靈,在全部聖經經文裡需要特別關注《啟示錄》1:10-3:22,聖靈的唯一一次人格形象化呈現乃是顯現為耶穌基督。聖靈向眾教會說話明確地顯示就是耶穌基督向眾教會說話,在《啟示錄》22:6又明確說「主就是眾先知被感之靈的神」,耶穌基督就是眾先知被感之聖靈的神。在《約翰福音》14:17-18「常與你們同在、不撇下你們為孤兒」的聖靈明明也就是耶穌基督的靈。通觀《啟示錄》全卷書我們在最後大結局裡能夠看到的形象化的至聖人格呈現(personality),只有聖子耶穌基督和大寶座上的聖父,特別注意《啟示錄》的5:7和22:3兩處經文。「三位一體」這個詞在聖經經文裡並沒有。作為有限的人特別是長於形象思維的東方人,我們不必過分糾纏三位一體教義。)
關於人性論和救贖論、稱義論、成聖論
中國古人的教導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孟子·告子上》)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 ·告子上》)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為教。(《中庸》第一章)
四海之內,其性一也。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
吾日三省吾身(《學而》)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裡仁》)
天主以靈性付人,原是極光明之物,光明中萬理皆有。故云「仁義禮智,性也」。天主所與我者,我固有之也。聖經謂之明德,儒者謂之良知,何嘗有一不善賦在人身?後來之不善,皆人所自作,重形骸不重真性」。(《天釋明辯》)
人在亞當夏娃之後仍然具有上帝形象,這一點必須被肯定。但是人的生命是有肉體作為外衣的,肉體欲望是沒有靈性的動物慾望,必須被置於靈性生命的控馭之下。人要努力做肉身的主人而不應當做肉身的奴隸。為達此目的就需要接受教化、主動靈修、警醒持守。義人的被稱義不是因為他們不會跌倒而是因為他們善於悔改。
但是何以人一旦悔改就無罪了呢?必須要有神聖者的親自表白作為可靠的憑據。這就是基督道成肉身的目的之一:見證神聖恩典。
但是何以有人悔改有人一直不悔改呢?這完全取決於個人內心的持守光景。做肉慾之奴的人就對於永生和神聖真理不感興趣。
因信稱義只有在循道稱義的路上才能夠實現。循者,追求也,遵行也,歸向也,信行合一也。《雅各書》2章24在保羅的基礎上全面地表達道:「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約翰三書》1章11節更是斷言:「行善的屬乎神。行惡的未曾見過神。」
所以「不再是罪人」的真正基督徒的生活應當是不斷長進的行動的生活,既是「尊德性」又是「道問學」,既是心靈覺醒又是覺醒後的不斷長進的生活實踐。「意志的方向」這個概念太重要了。敬虔的基督徒必然獲得歸向上帝的「意志的方向」,使得他們不會故意犯罪,而一旦途中跌倒則會立刻爬起繼續前行,不會停留在跌倒狀態,不會執迷不悟,不會不知悔改。因為他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人只要保持「意志的方向」處於歸向上帝的生命狀態中,他在追求成聖的道路上就沒有閒暇論斷他人或自以為義,唯一使他感到安全的是不斷地通過創造性的與神同工來遠離罪。耶穌的前驅施洗約翰就曾經嚴厲斥責那些標榜信仰的人:「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路加福音》3章8節)
《聖經》記載著,人可以明明知曉上帝的神性(《羅馬書》1章19、20節),人可以與耶穌的生命同在(《馬太福音》28章20節,《約翰福音》15章4節),人可以效法耶穌(《羅馬書》8章29節),人可以變成主的形狀(《哥林多後書》3章18節),人可以把基督成形在自己心裡(《加拉太書》4章19節),人可以效法神(《以弗所書》5章1節),人可以與上帝的性情有份(《彼得後書》1章4節)。
關於兩世論(此生和永生的關係)
在《約翰福音》18章36節那裡耶穌的確曾經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在印度德裡南部一座莫臥兒王朝的堡壘中刻有兩句據說來自耶穌的很形象的話:「世界是一座橋,走過去,不要在那裡棲身」。毫無疑問,在概念上目前的「這世界」決不是天國。[4]然而在《約翰福音》17章15節那裡又記著基督說:「我不求你(天父上帝)叫他們(門徒們)離開世界,只求你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或作『脫離罪惡』)」。
我們深信,創造性的生活是上帝的期望,也是人類遠離罪的最好途徑。但是這創造性的生活展示空間在哪裡呢?既然基督徒並不是活在空中,上帝沒有安排基督徒此生就離開世界,那麼,基督徒的創造性的生活展示舞臺就只能是「這世界」,基督徒的創造性的生活內容不可避免地應當包含如何對待世界及世界上的人和事。
可見,我們的此生的生命還需要這個世界作為展示的舞臺,以展示我們是否能夠脫離罪惡,以展示我們是否能夠滿足上帝的神聖期望,以展示我們是否能夠配得上與神聖者同在。先秦中國的儒典《尚書》裡也頻頻傳達出如此信息:德配上帝者方可賓配上帝,方可在肉身之外活在上帝的身邊。上帝需要基督徒「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哥林多前書》4章9節)在《多馬福音》第56段耶穌說:「凡是曾對世界有所認識的,就已經發現了一具死屍;凡是已經發現死屍的,這世界配不上他」。儘管「這世界」是死屍是橋梁是實驗室是篩子是鬥獸場,儘管「這世界」本身不具有永恆意義,但是人們在這個可朽壞的世界上的態度和作為卻決不是沒有永恆意義的。世界靠著基督徒個人力量難以改變,但是每個基督徒的努力歸向上帝和努力聖化世界的工作卻決不是虛空的。這也就是儒家基督徒應當具有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現世人生觀。典外文獻《腓力福音》的末尾說:「人若成為新房的兒子,便要接受光。人若不趁他仍在世上時接受它,就不能在另一個地方接受它。」《腓力福音》另一處又說:「如果他們在生的時候得不到救贖和永生的奧義,那麼死後什麼也得不到。」艾賽尼派的《耶穌福音·屬靈的交通》說:「光明之子有福了,他在地上建立天國,他住於兩者之中。」《路加福音》16章9節那個比喻也很形象:「我又告訴你們,要借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雖然「這世界」的錢財本身對於天國而言是無用的甚至可以說是「不義的」,但是人對待錢財的態度和作法卻不是無用的和不義的。
至於具體地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約翰一書》2章所言是必須要注意的:「不要愛世界……上的事,就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人不可能完全不產生這些欲望,但是基督徒應當不受這些控制反而能夠控制這些。孟子所說的「寡慾的大丈夫人格」也值得基督徒思考。所謂的寡慾(「養心莫善於寡慾」)不是無所作為無所追求,而是「富貴不能淫」,而是世界的物慾不能迷惑自己的心靈。基督說:「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16章26節;《馬可福音》8章36節;《路加福音》9章25節)基督徒並非不需要財富和功名利祿和社會成功,但是合宜的態度是:永遠不要讓物慾籠罩住自己的內心和生命,永遠要主宰物慾而不要成為物慾的奴隸。即使你是身價億萬、權傾朝野、萬人景仰,也不要把你的心停留在這些上面,也不要把這些當成你的執迷的目標,也不要把這些看得高於你的活的生命,也不要忘記繼續奔跑繼續做自己作為一個正常人當做的事情。因為那些都是過去的固化的物化的存在。如果你過分在意物化的東西,你的心就會被其左右。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為而不爭。(《道德經》最末一段)這是「寡慾」和「無執」的正解。被功名利祿吞沒心靈的人是可悲的,但是害怕談論功名利祿的人更是軟弱的。
儒家基督徒的人生觀概括之就應當是「為而不執」:積極創造、努力發光、有所作為、功成身退。
關於教會論
真正得救者的存在是不會被局限於有形教會範圍內的。傳統的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有形教會是教會過去歷史上傳福音的骨幹力量。但是在現代社會,這種情形正在被改變。福音的傳播正在日益小型化、個體化、自由化、多媒體化。聖禮在兩三個信徒見證之下即可施行。
普世教會都正在經歷信仰非體制化的考驗。但是使徒彼得啟發我們正確的辦教會的態度是:
務要牧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得前書》5章2-4節)
老約翰的話「他必興旺,我必衰微」更是啟發我們,傳道人應當以耶穌被接納在日益增長的眾人心中為樂而不應當以本教堂可以號召多少信徒為榮。存這樣心態的傳道人就不會對信仰非體制化趨勢的衝擊感到惶惶不安了。在這個趨勢面前,教會的傳道人只有更加增強奉獻意識和服務意識才可以適應今後教會所需。由於人類始終會存在著「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天然特性,同氣相求的基督徒的團契活動會不斷地繼續存在著,故信仰非體制化並不值得過分憂慮。
信仰非體制化的過程事實上也是把始自使徒時代的三自精神實踐在個體信徒身上的過程。信徒個體性的三自內涵是:1、自我省察,自我約束。2、親自做工,自我實現。3、獨自面對上帝尋求個體人生之路。
關於恩典論
人文主義耶穌信仰認為,「神聖恩典」僅僅是耶穌所見證的天國信息的第一步,耶穌所傳遞出的上帝心意最終落腳於對現世人生的鼓舞上,「因信稱義」最終應當落實在追求結果子的「循道稱義」上。關於神聖恩典的最準確的神學表達應該是:神聖恩典因為我們犯罪而預備,因為我們悔改和離開罪而降臨,因為我們積極創造而更加豐富地彰顯。離開悔改談論恩典是本末倒置。因為神聖公義神聖恩典最後落腳在對於人類悔改的神聖期望上。我們相信,沒有比按照上帝神性形象所造之人更合適的自由主體來展開對於上帝的神聖公義神聖恩典的肯定。由於上帝期望人類悔改,由於罪人的真相不是一切曾經犯罪之人而是不知悔改之人,故在《出埃及記》裡上帝說追討罪人的債直到三四代,與後來以西結先知所領受的「兒子不受父親所吃葡萄的酸」的恩典道理也並不矛盾,耶穌在福音書裡(《路加福音》11章48節)連帶祖宗地譴責猶太人也是因為他們未能從祖宗的惡行那裡迴轉而是「又證明又喜歡」那惡行,這正吻合了中國孔子所認為的那個道理:「過而不改,是為過也」。不悔改是無法談論恩典的。
關於原罪論和預定論
解剖傳統原罪論的時候我們需要四個理論步驟:
1、罪人真相。在上帝的永恆視野裡,罪人的真正含義不是簡單地指一切曾經犯罪之人而是指在罪中不知悔改之人。
2、義人真相。人人都難以做到一生完全不犯罪,義人稱義的真相皆為悔改而行義。上帝所造的人性「甚好」的真相就在於有局限性卻能夠悔改。聖經表明亞當之後的人依然可以保有這種人性的「甚好」。
3、約拿定律(嬰孩的罪義責任在沒有成人前完全繫於父輩大人,在成人後才取決於個人自己)。
4、以西結定律(人類的罪義責任:空間上各自承擔,時間上後勝於前)。
由於我們澄清了義人和罪人的定義以及肯定了兩大神聖定律的存在,我們就可以相信,只要個人在成年後悔改,就可以打破包括亞當在內的人類歷代祖先在罪上對於個人的汙染。無論是「罪性的原罪論」還是「歸算的原罪論」都不能夠成立。這樣的對於原罪的一個談論,由於它核心地強調悔改,故我們可以概括地命名為「悔改決定歸算的原罪論」。宏觀來看這個觀點是「歸算的原罪論」和「社會的原罪論」的一個綜合。談論這樣一個原罪論應當是沒有什麼副作用的。
反對傳統預定論,可以通過四大神學理論工具:「知行合一論」是邏輯基礎,「預知預定合一論」是核心,「神人合作論」和「上帝主權從屬於上帝主體論」是補充說明。
強調上帝的預定屬於公義原則層面的預定以及上帝的預定伴隨上帝的預知(是在邏輯上而非在時間上,上帝的預定基於上帝的預知)具有重大意義,這樣,可以給信徒的道德生活帶來強大動力,不給道德惰性留有任何餘地:
上帝揀選一個人決不是像某些人間獨裁者似的沒有理由地隨心所欲,而是緣於他預見到被揀選者的配得,所謂的「配得」不是此前個人行為的公義無瑕而是指此人生命的能夠悔改。如果你是一個被揀選的得救者,你就一定能夠活出悔改的生命,因為連揀選我們的上帝都相信我們能夠悔改,並且遠遠地看見了我們的悔改;如果你試圖證明自己的得救和被揀選,就只有在悔改的生命中持續不懈地顯出憑據。在這天路歷程上,實際上也存在著馬太效應:你越有信心,你的腳步就越堅實;你越堅實地顯出了憑據,你的信心就越充足。
關於鑑察論
上帝鑑察人間並且記載人間的義和不義:「惟天監下民,典厥義」。(《尚書·高宗肜日》)上帝的審判和人類生命展示之間的聯繫是通過神聖鑑察來實現的,此信仰必須被強調。傳統上的眷顧論可以有此類內涵,但是被預定論幹擾了。
耶穌明確教導人們說:「要叫你施捨的事行在暗中,你(天)父在暗中察看,必報答你。……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天)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馬太福音》6章4-6節)《舊約》也多次表達類似觀念:「耶和華從天上觀看。他看見一切的世人。從他的居所,往外察看地上的居民。他是那造成他們眾人心的,留意他們一切作為的。」(《詩篇》33篇13-15節)「神用權能治理萬民,直到永遠。他的眼睛鑑察列邦。」(《詩篇》66篇7節)「人算什麼,你竟看他為大,將他放在心上,每早晨鑑察他,時刻試驗他。」(《約伯記》7章17、18節)「因神鑑察直到地極,遍觀普天之下。」(《約伯記》28章24節)「耶和華的眼目,無處不在。惡人善人,他都鑑察。」(《箴言》15章3節)「你若在一省之中見窮人受人欺壓,並奪去公義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詫異。因有一位高過居高位的鑑察。在他們以上還有更高的。」(《傳道書》5章8節)
希臘語《保羅啟示錄》(並非同名的科普特語靈智派經書《保羅啟示錄》)講到審判時告訴讀者,上帝的使者和上帝的靈在人間時時在向人們的良心呼喊,孟子所認為的人內在之浩然正氣需要善加培養的說法是值得聽取的:
有天使跑在靈魂前面宣布說:「主,請記念它的工作;我每天向你報告這靈魂的作為,它按你的審判而行。」同樣,靈也說:「我是使人有生命的靈,在它之內居住和呼氣;因我住在它身上的時候,不斷感到振奮,它又按你的審判行事。」上帝的聲音傳來說:「因為這靈魂不曾令我傷心,我也不會叫它悲傷;又因為它有同情心,我也要同情它。因此,將它交給盟約天使米迦勒,讓他領它到歡欣的樂園,在那裡直至復活的日子,就得與眾聖徒同作後嗣。」
……
天使跑在前面說:「主,大能的上帝,我是這靈魂的天使,我日夜向你報告它的作為〈他不照你的審判行事〉。請按你的審判處置它。」靈也同樣說:「自它在世上受造那一刻開始,我便是住在它身上的靈,但它沒有依照我的旨意行事。主,按你的審判裁決吧。」於是上帝的聲音臨到它說:「你所領受的都是美好的事物,但與之相稱的果子,你結在哪裡?在你和義人之間,我可曾有一天對你有不同的對待?難道我沒有叫日頭照在你身上,尤如照在義人身上一樣?」可是靈魂保持緘默,因為它無話可說。又有聲音傳來說:「上帝的審判是公義的,他不偏待人。因為誰曾憐恤人,他將得憐恤;誰不曾憐恤人,上帝也不會憐恤他。」
《太上感應篇》類似地認為,「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於是人們的作為通過天地神明來裁決。當人非義而動、背理而行時,就會「大則奪紀、小則奪算」,而「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最終「算盡則死」,如果死有餘辜,還將殃及子孫。若改惡從善,則將轉禍為福。所謂「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則「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避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翼。」
關於儒家基督徒及其他
1、儒家基督徒神學會不會顛覆基督徒的信仰?
答曰:首先聲明目前沒有什麼現代的儒教神學。我所提出的儒家神學也是指儒家基督徒神學。
原罪教義直接和救恩論相聯繫,不錯,但是承認罪從一人入了世界難道就等於接受奧古斯丁等人的說法了嗎?接受罪的普遍性不等於接受人性已經成為罪性的說法。否定認為人性全然敗壞之原罪論不等於否定我們都有罪。承認人人有罪,基督的贖罪就是人人都需要的了。我們也不能夠說「只要好好行善悔改就行了,不需要基督信仰」,因為若無基督的道成肉身的對於真理的見證,我們憑什麼斷定「我們一旦悔改,我們的罪債就灰飛煙滅了」呢?而且沒有信仰的善行和悔改普遍地缺乏持久的動力。
這樣的儒家基督徒神學難道會顛覆我們的信仰嗎?
2、重提儒家人格上帝是否在迎合基督教?
答曰:重提儒家人格上帝絕非迎合基督教。相反,是為了印證耶穌所講的真理並且對傳統西方神學核心兩論有所批判。另一方面,儒家長期忽視人格上帝信仰,故此重提也是為了把傳統中國文化導入基督信仰。儒家長期所不認識的上帝或人格天、未識之神,我們基督徒可以用耶穌的形象來告訴他們。當然,提出作為「儒家神學的二次重建」的「儒家基督徒神學」更絕非迎合儒家和中國文化,我所提出的儒家神學的新內聖追求不應當被理解混同於佛道內斂的修行。在我的儒家基督徒神學視野裡,雖然接納耶穌生平見證的儒學新內聖也首先應當向內尋求,但是它認為向內尋求到的只應當是生命的渴望張揚和渴望發光,一旦生命意識到此點後隨即就應當終止在內心的停留而不能不走向心外現世的創造。唯有這樣的內聖覺悟才可以無任何障礙地順理成章地開出外王的行動,唯有接納耶穌生平見證,才可以有動力有理由地把儒家的內聖外王徹底打通。實際上耶儒二者只能夠是批判性的融合關係而非簡單的混合關係,沒有批判性就沒有建設性。
3、是將基督教結合一些有用的儒家思想而處境化呢?還是讓儒家結合有用的基督教思想而國際化?
答曰:兩者可以兼顧。是一物的兩面而已。現代意義上的儒家基督徒神學思想路徑既要反對儒家的無神論色彩,又要糾西方傳統神學之偏。關鍵在於西方神學核心兩論是否有問題,如果你認為毫無問題,那麼儒家基督徒神學路線就毫無必要。如果有問題,那麼如何解決問題?
4、中國既有的「和而不同」和「理一分殊」的理念,為何不能解決基督教在中國的信仰立場和真理標準的困境呢?
答曰:主要在於「理一分殊」的「理」是什麼內涵。「和而不同」的哲學基礎就是「理一分殊」。真理標準不解決,「和而不同」走向何方?真理標準不是因為各個宗教都有金規則就能夠解決的,問題在於如何確認這些教訓的真理屬性或值得我們用生命追求的真理屬性。所以我提出以耶統儒,以耶穌信仰統帥各大文明傳統的思考。因為耶穌的死而復活提供了真理的可靠見證。而這一點在其他文明系統裡沒有可靠的完整的蘊含意義的記載。
5、儒家基督徒神學在今天有存在的必要性嗎?
答曰:儒家基督徒神學在今天存在的主要價值實質上就在於糾偏。既糾中國文化背離先秦精華而對造物主上帝的久忘之偏,又糾西方傳統主流神學和政治學的偏。特別是質疑傳統神學的原罪論和預定論這二論。如果解決傳統神學兩論問題就會使得耶儒對話更加容易溝通。儒耶對話最終必然會出現耶儒融合。
6、真有儒家資本主義嗎?
答曰:從儒家文化背景的確也可以進入資本主義,也就是所謂的儒家資本主義。儒家思想宣揚仁政、仁義禮智信等等,並非同資本主義經濟的開放性和競爭性格格不入的,因為這些是可以超越出小農經濟的,任何時代都需要。儒家中的倫理綱常、禮教具體內容當然有時代局限但是其精神可以超越時代,如同舊約律法。傳統的科舉制度已廢除,自然鄙視商品經濟的思想也會逐漸淡出。儒家思想中使人忠於家庭、尊敬長者,以及勤奮努力、儉樸自製、互相合作、人情濃厚等因素以及儒家思想帶來的和睦和諧的發展環境,的確有益於帶來資本的積累。當然也有不利於資本積累的因素。可以同清教資本主義倫理比較。近代東西方差異主要在於政治體制和誤解誤傳之下的佛道宗教毒害。一旦人民有思想自由政治自由,明清時期資本主義一定不比西方差。
7、儒家講的「聖人」只是在理想中的吧?
答曰:儒家講的「人人皆可以為聖人」,現實中當然有實例,放眼關注現實報導吧,有很多普通民眾的事例讓我們感動,他們多是小人物並不如德雷薩修女那麼出名,但是我們基督徒面對他們應當自愧不如,他們把人身上的光發揮到了極致,至少在某一方面堪稱聖人。雖然他們不一定是基督徒。什麼給了非信徒追求行善的動力呢?乃是人作為人而非動物的這一本質,即人生命裡上帝賦予的神性形象,這形象在亞當夏娃之後依然存在,雖然多數人模糊了。
8、儒耶對話最終必然會出現耶儒融合,耶儒融合如何跨越理論的鴻溝而進入實踐呢?
答曰:目前我僅僅探索理論路徑,理論成熟了才可能有更多的普通大眾成為自由信仰的儒家基督徒而影響社會各方面。目前的儒家基督徒多是學術界人士。尚未具有普及性。需要時間。
9、儒家上古敬天信仰中的「天」、「上帝」是否能等同於基督教信仰中的人格性的上帝?
答曰:這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中國古代「帝」的觀念形成,應當視為源自遠古對於人類造物主上帝的記憶。不應當以一個「炮製」說簡單否定之。重要的是上帝信仰的內涵是否具有價值。當然基督教的上帝以耶穌的死而復活事件有力地見證了人類的真正造物主上帝形象。普通啟示和特殊啟示並不需要對立看待。中國文化裡的「天」、「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表面上當然不是同一個位格的神,但是在內涵上又基本不矛盾,所以我以為最好的解釋是:中國古人的上帝信仰是上古全人類對於獨一造物主信仰的記憶在中國古人那裡的留存,屬於普通啟示,需要耶穌的見證來確認這個上帝信仰的真理屬性。然而,耶穌基督的福音由於傳播解讀過程的異化幹擾,也需要更多普通啟示的印證。
10、中國人有的地方家中若有親人去世了,晚輩要跪拜死去的人,其中的跪拜死人和上墳祭祀與儒家的祭拜祖先有怎樣的關係?又與基督教拜獨一的真神信仰有矛盾嗎?
答曰:遠古的祭祖是在宗廟裡祭祀與上帝同在的賢德祖先。今天的中國基督徒們就可以有很好的途徑解決歷史上利瑪竇時期的「中國禮儀問題」:把古人祭祖的祈福和記念兩個目的分割開來--由於耶穌的流血犧牲,至高上帝已經是人人可以獨自親近的,由於耶穌打開了人神之間的那道幔子,故可以用與時俱進的非宗教形式記念祖先,用個體禱告直接溝通上帝而不需要祖先作中介。這種解決方案的實質是認為,在耶穌降世之後的對任何個人的祭祀,所面臨的不是反對與否的問題而是已經不必要的問題。任何的對於個人的祭祀只有革新為沒有宗教性的記念一途。對於大量的民間信仰多可以取此現代儒家基督徒態度。
11、怎樣處理儒家在性善的人性論與基督教信仰中的有原罪的人性論的矛盾?
答曰:關鍵是傳統神學原罪論是否可取的問題,罪從一人進入世界是通過何種路徑的問題。請關注《以西結書》18章的信息。我們可以談論原罪,但是不一定非得接受傳統神學的觀點。在耶儒兩家的人性論比較的問題上,應當注意能夠對等地比較的時空只是在出伊甸園之後的人類社會。儒家講性善論並非認為無所作為也可以成為聖人的,而是需要「修道」之「教」的。這就和強調悔改的儒家基督徒神學並不矛盾。耶儒兩家都告誡我們,在現實世界裡,需要不斷努力向上追求才可以有好結果的期待,人生沒有不勞而獲和懈怠的理由。那種認為正眼看一看儒家的性善論會讓我們基督徒變得膚淺和盲目樂觀的觀點,其實是另外一種盲從的膚淺。
12、耶儒對話的實質和目的是什麼?聖經中記載東方三博士朝拜聖嬰,這是否說明異教文化和基督教的融合?
答曰:耶儒對話的目的一般以為是促進宗教理解和宗教和諧,但是我以為對話目標此外還在於為了使真理彰顯並且發現互相需要之處,互相啟發並且孕育出耶儒融合的人類文化新路徑。一般的宗教對話目的是促進宗教理解和宗教和諧,但是耶儒對話在當今世界意義獨特。具體原因是,一方面,儒家保守派由於文化自尊心而絕少意識到中國文化需要接納耶穌,甚至排斥基督信仰的傳播;另一方面,基督教新教由於深受加爾文原罪論預定論影響又絕少意識到二論的毒害性。
從基督徒角度看,儒耶比較研究的實質是展示普通啟示與特殊啟示的關係,對於真理的印證和見證的關係。從非基督徒角度看,儒耶對話的實質是東西方兩大代表性文明系統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傳播。我期望對話的結果不是消滅文化多樣性而是增進文化多樣性,達到人類文明的和而不同之美好光景。
東方三博士朝拜聖嬰在表面形式上不好明確說是異教文化和基督教的融合,但是在精神層面說明了,在任何文化處境裡,凡是追求真理的人必然能夠從種種跡象種種路徑尋求到真理。任何文化都有對於真理的追求。任何文化都需要基督信仰。真理可以有不同文化的看見方式。能夠接納耶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背景是多樣的而非單一的。基督徒不能夠無視這個。這裡涉及到對於真理的普通啟示的印證和特殊啟示的見證的關係。
13、上帝信仰應該建基於怎樣的神學基礎之上?
答曰:上帝信仰必須是人格的、具有神聖性的即可以超越死亡的、具有明確可靠的神聖性自證的。真正的人格上帝信仰一定會歸結到基督信仰。
14、儒家基督徒路線是否就是基督徒愛好中國文化?耶儒對話裡誰能夠代表儒家和基督教?
答曰:儒家保守派由於文化自尊心而絕少意識到需要接納耶穌,基督教新教由於深受加爾文預定論原罪論影響又絕少意識到二論的毒害性,今天的儒家基督徒神學路線,主要應當在上述二者方面持論做文章,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基督徒愛好中國文化」。目前無人能夠壟斷性地代表儒家,也更無人能夠如此代表基督教,在今天的信仰非體制化的時代背景下,跨宗教的神學思想才可能出爐。儒家基督徒路線不需要儒耶兩方面的同意才能夠展開。所以不必追求避免兩方面的冷眼。耶儒對話是文化層面的而非體制層面的。
15、據基督教發展史來看,它是從幾次大的迫害中成長並壯大的,那麼,基督教想要在中國的文化中發展成長,是否也必須與中國這種儒家為主流的文化有幾次大的衝突才能真正的紮根於中國文化裡並發展呢?
答曰:禮儀之爭、太平天國、義和團、非基運動、文化大革命、21世紀初儒家復古派的一系列抵制基督教的動作(2006抵制聖誕節,2010抵制曲阜教堂等等),這些算不算「大的衝突」呢?
由於需要耶穌的見證來確認儒典上帝信仰的真理屬性,也由於在耶穌基督的福音傳播解讀過程裡有來自西方文化的異化幹擾,因而基督徒也需要更多儒典普通啟示的印證。故而有儒家基督徒神學思想路線。這條路線目前的意義我以為主要在於一為了糾西方神學之偏,二為了應對儒家復古派。
我贊同真理是應該不分國界的,但當聖經的教導和我們禮儀有矛盾之時應該去遵守哪個?是入鄉隨俗還是憑信心去行?
答曰:我主張按照精義來理解聖經的教導,也主張中國的禮儀也需要與時俱進地變革或移風易俗。需要尊重傳統但是更重要的是變革傳統,使得傳統具有新活力。中國信徒不應該也不可能剝去一切外在的社會文化因素而單純地去做空中基督徒,也不應該穿著中國儒家的舊外衣去做「和諧」基督徒。我現在所主張的儒家基督徒路徑是對於傳統的基督神學和傳統的儒家思想都有所批判的。也就是對東西方文化傳統都需要批判地繼承和發展。不批判西方神學就不能夠充分彰顯福音書裡的真理信息,不革新儒家文化就不能夠使中國文化具有深刻的更新活力。勇於追求真理和勇於愛中國民族中國文化,才能夠走這條儒家基督徒路徑。
16、儒家和基督教能夠等於東西方文化嗎?
答曰:中華民族是由眾多的民族組成的,但是漢族文化和漢語事實上已經籠罩了中國主流文化界。文化特徵需要看主流。當然西方文化也有一些細枝末節的小民族文化不為人注意的。習慣上基督教和儒家分別代表了西方歐洲和東方中國。在現今全球化的時代中定位中國的文化,我以為應當著眼於發展視野,因為目前全球文化交流極其自由迅捷,各個傳統文明系統都在互相影響其他系統。中國目前正在吸納全球的東西,新文化正在醞釀中。代表傳統中國的是儒家。目前無法說哪個是能夠代表中國未來文化的文化(馬列主義,儒家,基督教,自由主義可能都不會在心靈和文化領域獨尊)。儒家和基督教的融合是一個對於未來的探索,未來效果如何有待觀察和文化發展的檢閱。
17、平衡耶儒關係會不會有失去真理原則之風險?
答曰:「儒家基督徒」的說法,是就文化意義上而言的,不是獨立教派。以後我倒是希望出現「道家基督徒」、「佛家基督徒」。但是目前最容易最需要開拓的路徑乃是儒家基督徒路徑。在現實處境中「和而不同」是我對未來人類宗教前景的一個設想,在真理互相印證意義上追求「和」與基督徒在相信基督死而復活的見證上堅持「不同」,我以為就不會有因為平衡而失去真理原則之風險。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批判性地對待耶儒兩家的傳統資源,而非僅僅平衡它們。對於在中國大地上傳揚福音的神學生而言,我希望傳道人更加尊重信徒並且發揮他們的才智參與教會管理,三自是好的,但是必須注意更加親民和注意更加細緻的牧養工作。
18、耶儒各自的術語此前都不統一,如何能夠耶儒對話呢?
答曰:耶儒對話不是宗教體制之間的對話而是學術層面的對話。耶儒對話的術語統一性的問題:交流多了語言工具就會自然穩定在一些都能夠明白的語彙上,基礎是相信全人類心同此理。
19、儒家基督徒神學會不會導致基督徒思想混亂,分幫結派?
答曰:改革宗的影響由來已久,以至於現在似乎只有它才是真理,很少有人意識到其毒害性,護教熱忱也可以理解。大家完全可以心平氣和地有理有據地探討,但是由於神學思想的不同而至於信徒之間關係不和就是中了撒旦的詭計。
對於預定論,現在的改革宗人士也常常強調預定論不會導致人生命動力的消滅或因信廢行,對此您有何回應?
答曰:對於個人生活而言敬虔是第一位的,敬虔高於神學。相信預定論不一定就必然導致什麼後果,但是在心理上比較易於導向消極暗示。心裡充滿的就遲早會行出來。
如果拒絕預定論,是不是意味著選擇阿米念的進路?
答曰:不一定。
關於原罪論,也不是改革宗一家獨有。如果否定傳統神學的原罪論,是否必然走向容許基督以外的救恩?
答曰:不是完全不應當提原罪論,而是需要談論什麼樣的原罪論的問題。即如何解釋亞當和人類的關係。不是不可以談論原罪論,但是需要知道傳統的奧古斯丁原罪論的確存在著邏輯困境和消極心理暗示。
對於稍有頭腦的文化人,始終存在一個問題,即,在耶穌之前的人類以及尚未聽聞耶穌福音的人類,他們的希望何在?我相信,基督以外沒有拯救,但是請注意閱讀《神學的覺悟》裡的全息思想和真理見證論的基督論。基督沒有降世之前的義人被救也完全是基督的拯救作為。良心發現是因信稱義的古老形式。因為亙古存在的上帝所鑑察的對象不僅僅是以色列民族,也不僅僅是義人,而是天下萬邦和萬民。《詩篇》裡這樣的話很多。
20、為什麼您對彼岸天堂和地獄採取避而不談的方式?
答曰:過分關注彼岸會轉移我們的生命注意力和主攻方向,所以,我對末世論的態度是不必過於關注過多談論,只有惡人才會害怕末日,基督徒不必憂慮,只需要努力奔跑,走好自己腳下的每一步路。但是也不應當完全不談彼岸。耶穌還以他的死而復活向人類證明,上帝記念、保存一切在愛上帝愛人類的實踐中奉獻自己生命的人,上帝保存一切創造性的生命果實,正如他曾明確說過的,寶貴的「麥子要收在倉裡」(《馬太福音》13章30節)。「義人必不被棄」這一真理被生動地證實和被充分地肯定,乃是一切創造性的道德實踐的動力源泉。這也是基督教在和一切民族文化的對話過程中,需要拿出來的必不可少的一項。這種肯定,雖然不乏功利性的色彩(誰也不能夠否認永恒生命乃是無價之大利),但卻是任何積極價值觀必需之基石。我們可以不關注創造性的價值如何被上帝保存的問題(比如天堂地獄、輪迴轉世等等),但是創造性的價值必定被保存這一信念必須得到肯定。
比如,關於輪迴轉世,重要的不是要確認我們的靈魂是早已存在了若干的世代並且有無數次的抉擇機會被浪費掉,還是僅僅存在了一個世代並且只有這一次的抉擇機會。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從現在的生命地步解脫並且追求上升到永恆境界,即調整我們的生命方向歸向上帝應當成為每一個覺醒之士當下立刻的行動。重要的是沒有人此時當下願意住易壞的房子或穿易壞的衣服。《聖經後典·以斯拉下》2章45節論義人的復活說:「這些人脫下了易朽的衣裳,穿上了不朽的衣裳。」[5]重要的是沒有人不願意永生,一旦人意識到就會立刻行動而不會耽延。重要的是,雖然上帝平素鑑察我們的時候不看外表而看內心但是上帝最終審判我們的時候卻是看我們的行動而非意識,因為所有的內心爭戰的結果都會最終反映到行動上。重要的是,上帝審判我們的時候是看我們的後來的行動甚於早先的行動,因為以西結先知宣告過如此的神聖道理:先善後惡,神不計其前善;先惡後善,神不計其前惡。
21、對於聖經、大公會議、教義、教會傳承這些傳統的權威,您認為應當怎樣看待?
答曰:聖經觀需要注意啟示對象化和人類理解啟示的局限性,既要有所堅持又要有所寬容;任何大公會議都具有時代局限性;使徒統緒值得維護,因為其中表達了基本信仰內涵,但是不要被其局限;但是,奧古斯丁和加爾文、馬丁·路德等等的教義就不能夠和《使徒信經》放在一個層面上了。任何個人對上帝信息的理解都具有個體時代局限性,如果我們覺得有理就可以接受,如果覺得不可以接受就不接受。重要的事情不是相信什麼神學,而是敬拜上帝。因為如果相信性善論就應當努力發光行出善,相信性惡論就應當努力警戒自己不要犯罪。
22、您如何看生態環保神學?
答曰:關於生態環保神學,應當注意不可以矯枉過正。雖然人類和萬物都是被上帝所造,共有一個天父,但是,萬物卻是處於被人管理的地位上。不可以把人置於和萬物等同的地步。不可把人物化。一方面我們需要高度關注環境保護問題,另一方面也需要始終以對人的關愛來統帥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可以參考經文:
《詩篇》33章6節:諸天借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借他口中的氣而成。
《詩篇》150章6節: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
《箴言》8章31節:踴躍在他為人預備可住之地,也喜悅住在世人之間。
《約伯記》34章14、15節:他若專心為己,將靈和氣收歸自己,凡有血氣的就必一同死亡,世人必仍歸塵土。
《以賽亞書》42章5節:創造諸天,鋪張穹蒼,將地和地所出的一併鋪開,賜氣息給地上的眾人,又賜靈性給行在其上之人的神耶和華,他如此說。
23、請問孔子得救了嗎?如孔子沒有得救,那麼,孔子的教訓值得聽嗎?您認為耶穌基督的道理有什麼不足還需要罪人孔子來補充嗎?
答曰:這是屬於試探之問。誰如果回答孔子得救或不得救,就屬於僭越了上帝的神聖權柄。這個不是我們應當關心的。我們應當關心自己的得救以及傳福音。孔子的教訓是否值得聽呢?你的這個問題我不止一次地遇到過提問。解決問題需要靠真理見證論的基督論視角。另外還需要注意,如果要求傳道人本身必須毫無瑕疵然後我才可以聽他的教導,那麼,天下將無道理可聽可傳。請注意經文:「凡他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能說不能行。」(太 23:3 )耶穌基督曾經吩咐門徒要聽法利賽人的一些教導,但是不要效法他們所行的。基督的話確實是令人難以接受。除非你真的是一個對真理非常開放的人。孔子得救與否,這個不需要我們來確認,但是只要他所說的話裡含有真理成分,就值得我們聽。這需要我們用耶穌基督的教導作為明燈來燭照孔夫子的教導,合則取之不合則舍之。你能夠因為仁義禮智信是出於孔夫子的教導就不聽嗎?之所以可以談論「儒家神學」或者「儒家基督徒神學」,乃是因為,儒學是中國文化系統的主要河流並且儒學內涵具有可以和基督信仰相印證的真理。眼睛如果盯著真理,就有學術領域的「儒家神學」或者「儒家基督徒神學」。如果我們僭越上帝的權柄妄議教導者的得救與否,則有沒有馬丁路德神學、加爾文神學都成了問題。
24、您認為春節作為中國的感恩節如何?
答曰:我很贊同春節作為中國的感恩節。事實上,很多中國基督徒家庭在春節早上或除夕夜全家聚集禱告感恩。春節事實上已經是中國的感恩節。
(注:此為2012年的文字,作者最新的神學思想見「如是我思」一文)
[1]實際上在艾儒略《三山論學》裡論「天主隆生之意」時已經初步意識到了「真理見證論的基督論」:使下民耳目睹聞。天主妙體雖為實有,第無聲無臭之至,非耳目可以睹聞。不降世,則下民雖信其有,猶以為高高在上,遠而不相涉也。
[2]典外文獻《西藏福音》記載:耶穌說:「當宇宙被造的時候,我的上帝的奇蹟就開始了,它們在每一天、每時每刻都發生;無論是誰,凡是沒有看見它們的,就會被剝奪生命中最美麗的恩賜。」《聖十二福音》:「地裡長的玉米以及其他穀物,難道不是我肉體的精神變形嗎?葡萄園中的葡萄和其他水果,難道不是我血液的精神變形嗎?」
[3]靈智派的一支不信耶穌基督的曼達派(Mandaeans)的詩句竟然也說:「我尋找真理,她站在世界的邊緣。」典外文獻《尼哥底母福音·彼拉多行傳》裡彼拉多說:「難道地上就沒有真理?」耶穌對彼拉多說:「你看那些在地上有權柄的,怎樣審判那些述說真理的?」
[4]新天新地來臨之前,無論是《啟示錄》還是典外文獻,都認為需要經歷一個「更新」的過程。典外文獻《以諾一書》:「在那日,我要更新天,使它成為光中的祝福,直到永遠。我〔也〕要更新地,使它成為人的祝福,我要使那些屬我的被揀選者住在地上。罪人卻不能再踏足於地上。」希臘語《保羅啟示錄》(並非同名的科普特語靈智派經書《保羅啟示錄》)卻認為新天新地似乎並非今日的地球上的更新:「基督前來統治時,因著上帝的話,第一片大地將會消失,這應許之地便顯現出來,它將如露水如雲彩;接著永恆的君王主耶穌基督便會顯現,他將與眾聖徒同來,住在這地之上,統治他們一千年」。
[5]《聖經後典》,張久宣譯,商務印書館,1987年8月第1版,第430頁。猶太秘學經典《光輝之書》(Sefer ha Zohar)中有這樣的描述:「若一個人未曾完成他來世的目的,至聖者將會將他連根拔起,並且一次又一次的重新秧種他。」有些典外基督教文獻認為,人類有輪迴轉世的可能性,而真正的得救者卻不再輪迴。典外文獻《西藏福音》有段話可以被理解為「根本沒有輪迴」和「信仰上帝者將不再輪迴」這兩個意思:「就像父母對待他們的孩子一樣,上帝也會在人死後根據他仁慈的法則來審判人類;他從不會通過引發他們的靈魂輪迴,進入一個動物的身體而羞唇他們的孩子,他們也不會進入煉獄。」艾賽尼派《聖十二福音》37章的記述比較明顯:「耶穌對大家說:那些經受很多苦難得救之人……不會死亡也不再會出生,因為死與生都不再掌控他。……陽光從東方一直照到西方,太陽從黑暗中升起,又落入黑暗中。人也是一樣,一代又一代地循環著。當太陽從黑暗中走出時,那是它曾生活過的地方;當又回到黑暗時,那只是它小歇一陣,之後又會存在的。因此通過許多改變你就會變得出色,正如約伯的書中所云:『我是一個流浪者,從一個地方輾轉到另一個地方,從一座房子輾轉到另一座,直到我來到永恆的城市和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