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清理和打通下三輪|胡因夢
整理:國瓊 編輯:秀英學員問:老師,請問怎麼清理和打通下面三個脈輪
-
有溫度的臨終關懷
1967年她創辦了世界著名的臨終關懷機構(ST.Christophers'Hospice),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過程得到需要的滿足和舒適的照顧,「點燃了臨終關懷運動的燈塔」。最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臨終關懷服務實踐和理論研究,70年代後期,臨終關懷傳入美國,80年代後期被引入中國。
-
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文/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
-
臨終關懷和助念往生
答:「臨終關懷」(hospice),這是一門新時代的新興學科,是結合醫學、宗教、法律、倫理、哲學、道德等各領域的現代生死學。其主要目的在使臨終者面對人生最後階段時,藉由良好的醫療照顧及宗教信仰的力量引導,能認識死亡並接受死亡,心中不生憂怖苦惱,進而安然面對死亡;同時也給予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協助度過此一生離死別的時刻。
-
【青春動態】 「江愛傳承·守望」臨終關懷志願服務項目正式啟動啦!
江川團工委牽頭,引入上海交通大學「守望」臨終關懷協會的力量,為江川社區衛生中心舒緩病房的患者開展長期的臨終關懷服務。▲3月18日下午,在各方的盈盈期盼下,「江愛傳承·守望」臨終關懷志願服務項目正式籤約並啟動啦!
-
星雲大師主講: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答:「臨終關懷」(HOSPICE),這是一門新時代的新興學科,是結合醫學、宗教、法律、倫理、哲學、道德等各領域的現代生死學。其主要目的在使臨終者面對人生最後階段時,藉由良好的醫療照顧及宗教信仰的力量引導,能認識死亡並接受死亡,心中不生憂怖苦惱,進而安然面對死亡;同時也給予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協助度過此一生離死別的時刻。
-
臨終關懷與葬禮指南(書藉贈送)
以勒之家編撰的《臨終關懷與葬禮指南》手冊,經過一年多的實際運營與操作,並結合各教會的操作流程及牧長同工們的指點,在這基礎上編撰,目前已付印成冊
-
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1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自己的悲傷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關懷臨終者的身心狀況。
-
愛與德行才是一切問題的解藥|胡因夢問答錄(2016年版)匯總
野獸按:去年在微信公號上推送過多篇胡因夢答問錄(2016年版),有書友反應直接放胡因夢老師回答的繁體版文字,閱讀起來會困難些。
-
靈性關懷:臨終關懷的另一種可能
▼在蓮花生命關懷協會的佛堂裡,一位逝者身上蓋著黃布。「念佛真的有用嗎?」我小心翼翼地問出這個問題,生怕引起對方的不悅。可李阿姨卻一笑而過,告訴我上個星期她的母親就在這個病房,老爺爺旁邊的病床去世的。她的母親去世前,家人都在給她念佛經,「她走的時候很安詳,一點痛苦都沒有。」與之前接觸的新喪親的家屬不同,提起母親,李阿姨很平靜,眼神明亮。
-
| 關於墮胎、嬰靈的答問錄(宣化上人)
墮胎、嬰靈答問錄與其悔之於後,不如防之於前1、問:請問師父,有些未婚媽媽造成社會上很多的問題,還有墮胎……,不曉得師父對這問題,您有何看法或建議? 宣化上人答:這在英文的稱呼是 」single mother」 ── 這是人性的失去,所以在未婚就不守規矩了。不守規矩 ── 好像現代一般的年輕人,他們歡喜跳舞、看電影、唱歌,歡喜這些吃、喝、玩、樂,結果就把人性失去了;把人性失去了,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人了。
-
王輝平 張錦彬 陳棟良 羅小平:推進臨終人文關懷工作的建議
案由:推進臨終人文關懷工作的建議提案者:王輝平 張錦彬 陳棟良 羅小平承辦單位:衛生健康委員會 2018年10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41億人,比上一年增加了1000多萬人,佔總人口比重17.3%,比上一年增加了0.6個百分點。
-
善終手冊 | 臨終關懷
對於他們,我們可以在其臨終的特殊時刻,用我們的愛心來傳達佛的洪恩,使之也能信心開發,往生極樂。儘管會很生疏,還是讓我們試著了解精神層面的知識,並對臨終者提供最大的幫助。二、臨終關懷生命留給臨終者的,是深度的恐懼:恐懼離開所愛的人,恐懼尊嚴蕩然無存,恐懼要依賴別人,恐懼此生毫無意義,恐懼因愈來愈強的痛而失去控制,最大的恐懼就是對恐懼本身的恐懼,越逃避,它就變得越強大。臨終者正在喪失他的一切:他的親情,他的財產,他的身體,他的心。我們在生命裡可能經驗到的一切損失,當死亡來到時,全都匯集到一起。
-
臨終關懷,讓老人有尊嚴的度過餘生
養老一直是一個備受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老有所依,頤養天年」是每個家庭都所希望的結果。然而「人口紅利」的下降,「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為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本次疫情防控的核心是避免人員聚集,因此只針對經濟而言,這無疑使服務業受到了巨大衝擊,大量的餐飲、酒店、教育培訓機構等企業已經相繼破產倒閉。
-
臨終關懷病房探訪記:病人到了晚期,也許更需要關懷而非插管
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老年保健與臨終關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施永興說。1993年,施永興做了一個科研項目,探討上海老年福利醫院臨終關懷的模式,由於在臨汾社區服務中心開展效果好,2012年,在政府支持下,臨終關懷服務在上海大範圍開展,現在上海市有80家醫院設有臨終關懷病房,共有900張床位。其中規模較大一家醫院一年接收病人將近200個。
-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索甲仁波切】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 在一家我所知道的臨終關懷醫院裡,一位近七十歲的女士,名叫艾蜜莉,罹患乳癌已經到了生命終點不要對自己期望太大,也不要期望你的幫助會在臨終者身上產生神奇的效果或「拯救」他,否則你必然會失望。人們是以自己的方式過活,怎麼活就怎麼死。為了建立真正的溝通,你必須努力以他自己的生活、性格、背景和歷史看待那個人,並毫無保留地接受他。如果你的幫助似乎沒有什麼效果,臨終者也沒有反應,不要洩氣,我們不知道我們的關懷會產生什麼影響。
-
第十二脈輪:次要脈輪,傳導靈光場之外的靈性能量
跟之前所有脈輪都不一樣,第十二脈輪並不是某個具體的脈輪,而是次要脈輪(minor chakra)的集合。這些次要脈輪的直徑只有約7.6公分,距離身體約2.5公分。在《脈輪和穴位大不相同》提到,一個正常脈輪(七大脈輪),其敞開的末端面積直徑約15公分,距離身體約2.5公分。這都是因為脈輪的圓錐形結構。
-
成都臨終關懷中心:正視「死亡」利人利己
臨終關懷,是為生命末期的服務對象,給予積極和全面的身體照顧,以控制或緩解疼痛及有關症狀為重點,同時關注其心理、社交及靈性需要,並為服務對象的家屬提供情感支持、哀傷輔導的一個過程。對於生命,我們肯定是要保持敬畏的態度,患病後如果有希望治癒甚至有治療的意義,那就努力去爭取;但是如果目前的醫療水平已經無力回天,再強求也只是增加痛苦時,那就要學會坦然面對,選擇「臨終關懷」這樣的新形式來度過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程,反而可能會更好。很多晚期患者飽受病痛折磨,但家屬為什麼拒絕接受舒緩治療呢?我得到的答案是:「因為他們怕被認為是不孝。」
-
沈德詠: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已無法迴避,建議適時立法規制
原標題:專訪沈德詠: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已無法迴避,建議適時立法規制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沈德詠圍繞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等問題,向大會提交了提案,建言資政。目前公眾對「安樂死」的認知如何?大眾是否接受?推進臨終關懷和尊嚴死亡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
愛的謝幕——「生死兩相安」臨終關懷安寧緩和照護培訓報導
愛的謝幕—「生死兩相安」臨終關懷安寧緩和照護培訓報導 廈門市十方緣老人心靈呵護服務中心,有幸邀請到來自中國臺灣的心理學博士生導師黃仁傑教授來給大家授課——《生死兩相安-臨終關懷安寧緩和照護培訓》課程,於2019年11月29日下午-2019年12月01日在協辦方廈門市愛心護理院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