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新儒家

2021-02-08 文藝犬

點擊上方藍色字「文藝犬」直接關注


秋風的行跡只是近期中國的「儒學家」忙碌的一個縮影,記者採訪到的幾位儒家學者,最近無一不是媒體爭相邀約的對象。隨著中國最高領導人數次關於傳統文化表態的新聞傳播開來,中國社會對於儒學的關注再次上升,於是儒學家們也開始忙碌了起來。

記者_許智博 北京報導 攝影_劉浚 賈樹森

秋風,本命姚中秋,北航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從自由主義獨立學者身份轉型為儒家學者。


點開「弘道書院」的主頁,在幾張梅花、牡丹、國畫交替變換的背景裡,「要聞」一欄記錄著這個機構近期密集的組織活動:11月15日在北大舉的「第二屆儒家公共政策論壇」、11月3日和10月31日分別在清華和北京林業大學舉辦「青春國學大講堂」、10月28日在北師大舉辦「走進《論語》的思想世界」講座……


在位置稍下一點的「姚中秋院長9月——10月活動簡輯」裡,這位被外界習慣稱為「秋風」的學者,在兩個月裡遊走於北京、上海、安徽,分別給一個企業的領導和員工、某市的財政幹部進修班以及三所地方大學進行了數場講座,並參加了一場「學術討論會」。


秋風的行跡只是近期中國的「儒學家」忙碌的一個縮影,記者採訪到的幾位儒家學者,最近無一不是媒體爭相邀約的對象。隨著中國最高領導人數次關於傳統文化表態的新聞傳播開來,中國社會對於儒學的關注再次上升,於是儒學家們也開始忙碌了起來。


新孔門弟子

在正式講課之前,先要恭敬地對牆上的孔子像行禮,是秋風兩年前正式在北航任教後的習慣。彼時他結束「獨立學者」的生涯,來到北航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下稱「北航高研院」),教授該校文科新生「通識教育」的兩門核心課程:「中國文明文化史」和「《論語》研讀」。在此之前,他受高全喜院長之邀,已經在這裡為一年級全體新生講授了一年「中國文明文化史」——北航高研院成立於2010年11月,次年招生,如今,秋風第一批學生們還沒有畢業。


在秋風正式到北航高研院任教之前一個月,他曾帶著數十個學生去了山東曲阜的孔廟行了跪拜大禮,「拜先師聖墓」的組圖上傳到網上,引起了公共輿論與他的一場激辯。


在成為儒者之前,秋風曾是自由主義陣營中的一員,以譯介哈耶克思想與奧地利經濟學派聞名於圈內。


「我直到今天還認為我是一個自由主義者,自由主義的諸多主張我是仍然堅持的,比如市場經濟、法制,包括民主。我的轉變是什麼?應該是說把自由主義納入到了儒家中,以儒學的義理含攝了自由主義。因為儒家本身就是一套比自由主義大得多的義理體系,因為它是一個整全的學說。」


秋風視錢穆先生為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錢穆也是秋風在1980年代末期作為人大第一批近代史學史專業研究生時期的研究對象。就在秋風還在閱讀錢穆的著作做讀書筆記的時候,陳明已經從社科院博士畢業。經歷了1980年代的思想啟蒙起落的他,在中國哲學史博士研究生階段開始用歷史實證的方式,開始思索「中國未來的第三種可能」,由此開始「回歸」儒學。



1994年,陳明有幾個「下海」後發跡的大學同窗找到他,希望他能主持辦一份思想刊物,陳明揣著同學給的5000塊錢從出版社買來書號,但同學最終拂袖而去——「他們想辦的是《新青年》或《湘江評論》,我認為不可能,我想辦儒學。」陳明說。


同學撤資時,陳明按自己理念從諸多學者那裡的約稿已經到位,騎虎已然難下,索性想方設法籌錢按原計劃付梓,於是《原道》艱難誕生。《原道》的問世在某種意義上成就了陳明,從此在大陸新儒學圈子裡有了「南蔣北陳」一說。「南蔣」是指在深圳主張復興儒學的學者蔣慶,而「北陳」就是北京的陳明。


陳明作為「光杆」主編,以當時月薪2000塊的工資,慘澹經營,前十年換了7家出版社,把《原道》硬是做成了「C刊」(CSSCI學術核心期刊),最後還是忍痛把它掛在了嶽麓書院下面,才算解決了生存之虞。在2004年《原道》十周年活動時,也是秋風第一次以「儒者」的身份亮相之時。


陳明咬牙創刊《原道》時,更年輕的任鋒剛剛進入南開大學歷史系,真正被儒學觸動是在他大學畢業後去香港讀碩士和博士的七年:一方面,香港底層民眾對於傳統習俗的保留,讓他感覺到了傳統文化對中國人深入骨髓般的影響,另一方面,大學校園裡基督教活動對於大陸學生的吸引力之大,也對他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導師張灝以研究中國傳統思想稱著學界,任鋒受此影響,將研究方向定在南宋儒學。


2009年,回到人大任教的任鋒,開始在公共媒體發表對儒學的研究和闡述,當時正在「轉型期」的秋風也引起了他的關注,二人在北京西四環附近的一家咖啡館見面,一見如故。2012年,秋風與陳明等一眾大陸新儒家發起成立弘道基金,2013年,基金「升級」為書院,任鋒便擔任副院長一職,負責學術工作。


如果說大多數新儒家學者都從歷史學、哲學轉型而來,那麼在復旦任教的白彤東的「轉型」甚至跨越了文理科、中西學的界限,白彤東對中國傳統哲學有著與生俱來的好感,為此不惜在北大讀完核物理專業的本科後轉到了哲學專業,然後像很多北大學子一樣,去美國留學,在美國大學任教。在西方哲學裡浸淫多年後,在澤維爾大學給美國學生講課時,他反而開始想講中國哲學,「通過教而學」。


2009年,他放棄美國大學為他提供的終身教職,選擇了回歸。回國後,他的著作《舊邦新命》甫一問世,就引起了國內儒學界的關注——用任鋒的評價是:「當羅爾斯遭遇孔子」。從此,白彤東也成為了「新儒學」圈子活動裡常見的座上賓。


授業與傳道之夢

從新世紀初起,儒學曾隨著「國學熱」在大學校園裡出現過,後來,又夾雜在始終帶著爭議的「通識教育」裡,頑強存在。


如今活躍奔走在各個場合的儒學家們,除了少數將自己「放逐」到體制外的,大都在高校擁有教職,他們有人寄希望能通過對本科生灌輸「國學」、培養「君子」,有人則希望藉助學術體系「發掘」未來能將儒學研究繼續發揚光大的後輩人才。


相比陳明、任鋒和白彤東只能在學校裡教中國哲學的課程,秋風的教學或許是所有儒學家最理想的模式。北航作為一所理工科背景濃厚的高校,始終希望能在文科「通識教育」上有所突破。在這樣的背景下,北航高研院有了一個屬於儒學的空間。


現在,秋風會帶著他的教學團隊「給每一個孩子上一個學期的論語課,要求他們背誦150章」。在北航文科生必須修《中國文明史》和《論語》選讀後,上個學期開始,「理工男們」也可以選修這兩門課程。「上個學期給理工男們開設了一個中國文明史的課程,一共200多個理工男選修。我講了嚴格要求之後剩下130人,他們學習非常努力。」秋風曾在今年的一個公開場合如是說。


新的學期,秋風也給理工科的學生開了一門《論語》研讀課,「讓學生讀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而且要求他們讀豎排的繁體字版本,每兩周做一次作業,必須是手寫。」「作業」主要是讓學生「解經」——選一段經文,「看錢穆先生是如何理解的,或參考其他人的解釋」,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解釋字詞句的意思。


秋風曾放言,中國現在遇到的所有問題幾乎都是因為教育的失敗,他希望有一個可以培養「士君子」的體系,然後這個體系可以為中國培養出一個「士人集團」。


「我是期望以後有機會能夠在大學裡面開展某種書院式的教學,尤其是希望能夠以一個準書院的形態在大學裡重建經學院。」秋風描述著自己心中的藍圖。不過北航畢竟是一所著名的理工科大學,北航高研院還沒有畢業生,「君子」教育的效果尚未得到檢驗。高全喜曾自嘲文科院系是北航的「小蘿蔔頭」,始終無法與理工科院系的教學資源相比,在北航和幾個理工院校的校內BBS裡,「儒學」話題即便使用高級搜索也難尋蹤跡。


陳明因為辦《原道》,社科院的不少同事「覺得我的思想很偏激」,以至拖了五年,才評上副研究員的職稱。後來在同鄉的幫助下,乾脆離開一直讓他處於邊緣地位的社科院,來到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任教,還成為了首師大儒教中心的主任。平時,陳明會在大學裡給本科生講講中國哲學史,他自認為「中哲史」並非他所擅長:「我對學生說,什麼時候你們看陳老師把書拿出來了,那這門課可能就沒什麼意思了,什麼時候陳老師講課不拿書,那麼這個課肯定是好聽的。」


更多的時間裡,他還是會利用《原道》的「C刊」地位,聚攏更多的研究儒學,需要發表學術文章的博士研究生。


「我有一個QQ群,裡面有100多個博士。」陳明說起自己的作者隊伍有些得意,「這個群是我在一個大學講座時,認識的一個博士生幫我建的,非常快,大家交流也很方便。」


「儒學當然要和權力有聯繫」

「儒學圈子」經常會把這個圈子裡的學者以講課、交流、對談的名義拉到一起,在北航高研院去年舉辦的「首屆法政思想之中西古今暑期講習班」上,秋風、陳明、白彤東、任鋒以及另外8位國內著名的儒學學者,為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43名博士生、講師、教授以及「民間儒者」進行了為期半個多月的授課。今年暑期班的講課規模略小,有10位老師和37名學員,陳明沒有參加。


今年3月,嶺南弘道書院也在廣州萬木草堂成立,「青春國學大講堂」也在南方高校開始落地。在弘道書院關於「青春國學大講堂」的新聞消息標題裡,幾乎都以「成功舉辦」、「圓滿成功」為標題,在今年秋風去幾所北京高校和地方院校講座的圖片裡,講座的場地似乎都是幾十人的普通教室或小型階梯教室,一般都會有幾張禮堂前幾排「座無虛席」的照片。


大陸「新儒家」學者們有一個共性:他們不會像海外的「新儒家」們只將「儒學」視為「心性之學」,會更多關注政治和制度層面的設計。白彤東多次作過題為「儒學拯救世界」的講座,並一再強調,這不是預測,而是期望;不是描述,而是給世界提供「應該」的圖景。秋風的講座也多以「復興」、「國家」這樣的宏大字眼兒為標題,他從不避諱談及儒家和權力:「儒家當然要跟權力有聯繫啊。為什麼要恐懼和權力的聯繫呢?」


除了面對學生、學員的講課以及圈子裡的學術交流,被企業和老闆請去講課,也是這些儒學家「傳道」的一個組成部分。


「開始去給他們講的時候,你總得跟經濟、跟生意扒拉點什麼關係,以前是忽悠別人的,忽悠幾次之後把我自己也忽悠進去了。」白彤東開玩笑說,「比如西周的制度,實際上是把自己的親戚朋友分封出去,幫他去擴張地盤去。其實很像一些家族企業的發展模式,比如我在鄭州做好以後,讓自己的弟弟帶著公司十個人、一百萬去開封開個分公司,分公司僱多少人、選址在哪、怎麼發展,就是他自己的事,我總公司不管。但是總公司跟別的公司鬥起來的時候,你要過來幫總公司一起鬥,或者你被什麼人威脅,總公司會送點錢、派點人什麼的過去幫助你。所以我覺得其實人類的實際管理方式大概就那麼幾個。」


有次白彤東給一個企業家班講完課,一個來自四川的企業家特別激動地跑上來跟他說:以前管理的這些想法都是從西方的管理學裡學來的,沒想到其實這些事老祖宗兩千多年前都想過了。


「我聽了就覺得心裡很欣慰。」白彤東感嘆說,「其實一開始是硬要給他們講,硬編硬扯上關係,但我扯了之後,現在我越來越覺得這不是亂扯,確實是有那樣的關係。」


爭議與評說

在任鋒近期的微博裡,除了11月底與秋風等人去成都參加了一個名為「儒家思想與中國改革」的研討會之外,更多的是他自己剛剛出版的著作《道統與治體》。這本被宣傳為「十年磨一劍」的著作,正在儒學家的微博圈子裡互相@。



對比剛剛著書出版的任鋒,秋風的著作數量可謂驚人,近三年的時間裡,他以每年兩本書以上的速度,把他名下的著作清單不斷加長,僅僅在2014年,就有三本新書問世。


與自由主義身份時代的著作相比,秋風轉型新儒家學者後的著作對很多原來的讀者都喪失了吸引力,在亞馬遜、噹噹等圖書網站上的排名遠不如他以前的書。近三年的著作往往被反對他的人批評:引述史實時不夠嚴謹,對歷史事件和人物會有過度解讀。


除了寫書,新儒家學者們也會積極通過參與公共話題才增加自己的影響力。當年陳明「力挺施琅」和「怒批李零」,都曾成為學術圈的熱門話題;今年6月,秋風因為安徽安慶殯葬改革引起老人自殺一事也曾寫舉報信給安徽省委第二巡視組;11月,北京鳳凰嶺書院開學典禮上學員跪拜老師,部分網友對其炮轟「這是恥辱」,任鋒在報紙上撰寫專欄與人辯論,稱「我們生活中興許用不到『跪拜禮』這種大禮,但鞠躬之類的禮儀大有傳承價值,要在繼承基礎上有所損益,這也是儒家的基本觀點」。


創立一個「書院」幾乎是所有「新儒家」學者們的目標。陳明多年前曾在廣東跟一個教育機構嘗試合作辦過一個書院,最終因為「教育」取向無疾而終;兩年前一位投資人曾準備投資200萬跟他一起創辦一座書院,結果錢投進去一半時,因為投資人想把書院打造成高級會所,最終又是半路擱淺。


而弘道書院的成立,對於秋風等人的抱負可謂如虎添翼。借著書院的名義,秋風等人在今年走遍廣東、福建、浙江、湖南、山西、安徽等諸多地區進行考察、講座、交流、推廣自己的新書。「我們書院是算是一種比較獨特的類型,它沒有場地,沒有專職人員,也沒有固定的學生。主要有兩方面的工作,一個是在大學裡面,給大學生普及儒家的價值,講座的方式,稱為『青春國學大講堂』。在全國範圍內一兩周就會有一次,第二個工作就是推動儒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流,比如會找一些儒學的學者,與法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對話。」


這些還不是秋風理想中書院所承擔的全部:「我們其實還在做另外一件事,就是以『儒家公共政策論壇』為載體——從這個名字你可以看得出來,就是要討論如何讓儒家的價值進入到法律和公共政策裡面去,要讓法律和公共政策以儒家價值作為指引。」秋風說。






沒有心靈雞湯,沒有勵志故事,沒有娛樂八卦,沒有養生秘笈。。。除此之外都有,有視野,方見人生風景。

公共號:www-yyy-qqq 投稿微信號: wwnyiquan_wx





相關焦點

  • 儒家商道與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的守正歸一
    【摘要】基於儒家思想而成長起來的儒家商道文化汲取了傳統儒家哲學的精髓,促進了中華民族商業的發展,也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商業智慧。從儒家商道與新時代企業家精神的具體內涵來看,二者的商業理念同源。在新時代,必須要引領傳統儒家商道與企業家精神走向歸一,不斷豐富企業家精神的內涵,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持。
  • 周博裕 | 當代新儒家在港臺40年的奮鬥
    個人原本亦一直有《新儒家的寂寞——專題報導攝影集》之出版計劃,這樣的想法亦源於與第二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同時舉辦的《新儒家的寂寞——專題報導攝影展》之延續。報導寂寞卻未顯寂寞相,說寂寞只為了呼喚來繼者承繼。這樣的想法延續至第十屆當代新儒學國際學術會議舉辦前夕,師友的要求讓個人改變,「奮鬥」取代了「寂寞」。
  • 林志鈞與現代新儒家
    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熊十力、馮友蘭和梁漱溟等人雖然都在20世紀30年代前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體系,但是他們最初的哲學思想演練卻是在以「科學與人生觀」論戰為中心的思想脈絡裡展開的。1923年因為張君勱的一次演講而引發的「科學與人生觀」論戰,實際上不過是1910年以來一連串思想事件發展的一個結果。
  • 首發 | 蔡仁厚教授揭示港臺新儒家40年不為人知的真面目
    當代新儒家奮鬥過程述略(代序) 文/蔡仁厚(當代新儒家第三代重要代表人物) 當代新儒家在香港臺灣的奮鬥,實從民國38年開始。茲分述幾件相關的大事,以略見當代新儒家興起的過程。 三、新時代中儒學落實的工作事項回想數十年來,當代新儒家,從「無人知聞」而「真誠相感」,而「相互摩蕩」,而「共結同心」。這一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形成的文化傳統大回向,實已自然而然地歸向孔子,歸向儒聖大道。六十年來,我們陸續做到或正在做、將要做的事情,有如——1.辦刊物,以持續文化之反省與學術之討論。
  • 五四百年巨獻 | 中國文化的未來,不可不讀《當代新儒家的奮鬥》
    《當代新儒家的奮鬥》楊序周博裕先生把他數十年來為鵝湖師友拍攝的照片選錄出來成書,這等於是用照片記錄了四十多年來鵝湖師友的奮鬥,十分珍貴。博裕兄為鵝湖出力,數十年如一日。他雅好攝影,但他個人的影像鮮少出現在他提供的照片中,真能作到「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境界。
  • 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維明:七十從心所欲傳儒學
    杜維明:七十從心所欲傳儒學   杜維明  他一生致力於儒學研究,被學界冠以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作為國際漢學界和當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杜維明說他在「傳道」,在「宣傳」儒學。他對自己的定位是「紮根在儒家傳統的資源裡,從事比較有創造性的哲學思考。」  談起「中國夢」,他說,中國大眾最普遍的夢想是中國能夠更加開放和強大,而文化復興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  1940年,杜維明生於雲南昆明的書香門第,1962年赴美留學。
  • 恕道是儒家的核心理念
    文化精神的形成,絕不可能靠教條式、功利化的簡單模仿與照搬,是需要潛移默化的浸潤與影響,即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也需在現代社會的社會結構與文化方式中進行調和、消化,才有可能轉變成民眾自覺的生活意識和行為準則。 1  儒家確立了傳統中國的政治哲學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民本」思想  那究竟要傳授怎樣的儒學呢?什麼是儒學之本?
  • 儒家幸福觀:德福一致、憂樂圓融
    儒家重視現實生活,而現實生活的意義在於求得人生的幸福。在儒家看來,人生的幸福既包括身體的健康、物質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愉悅和道德品質的高尚;人生不僅是追求個人的幸福,而且更在於謀求天下人的幸福。      在儒家的經典《尚書·洪範》中有「五福」之說,這「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 儒家文化的問題在哪
    今天,筆者從儒家文化入手,與大家一起分析一下當前中國思想界乃至世界對於儒家文化的一些誤區以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一些解讀。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中國的思想界開始了廣泛的批判儒家文化的行動,認為是封建糟粕,若要強國自救,必須拋卻儒家文化,打倒孔老二。實際上,在生產力進步的時候,生產關係確實需要跟著發生變化。
  • 恭情走進儒家思想的歷史長河
    儒家思想淵源流長,影響深遠。空閒之時,心無所住,便隨手翻閱一些書籍,有所懵懂,有所思慮,也有所頓悟,漸漸體會到儒家思想博大精深,致用無窮,又真實不虛。所看所知終歸亦片亦段。化生萬物時節,懷揣篤實之心,恭情走進儒家思想的漫漫長河,探尋儒家思想的源頭演進。
  • 儒家義務倫理辨正
    儒家經典中「義」「務」「義務」概念和相關倫理思想體現了義務倫理的特質,而儒家建構的無數道德規範也鮮明地體現了義務倫理的深刻內涵。儒家義務倫理具有內在性、至上性、對等性和多樣性,它詮釋了道德義務的裁製作用、調節作用和導向作用。通過對儒家義務倫理的闡發,將為建構與儒家角色倫理學、儒家規範倫理學同異互現的儒家義務倫理學提供良好的學理基礎。
  • 一個儒家基督徒的答問錄
    儒家長期所不認識的上帝或人格天、未識之神,我們基督徒可以用耶穌的形象來告訴他們。當然,提出作為「儒家神學的二次重建」的「儒家基督徒神學」更絕非迎合儒家和中國文化,我所提出的儒家神學的新內聖追求不應當被理解混同於佛道內斂的修行。
  • 秦時明月6:儒家已經被羅網滲透,新的越王八劍誕生?和韓非有關
    在《秦時明月之滄海橫流》的動畫劇情中,許多人已經被驚鯢和掩日的身份搞得無法縱觀全局了,有的人基本上把注意力全放在了這兩位越王八劍身上了,但是其實羅網的目標並不是農家或者儒家,他們的目標是整個諸子百家以及天下,可以說是與縱橫家的格局一樣大的,所以我們現在就來看看羅網和縱橫他們所下的這盤天下大棋
  • 當儒家的「孔融讓梨」被儒家的「格物致知」解讀後~
    儒家思想中有個「格物致知」的概念,後來被王陽明發揚光大才被廣泛認知。什麼是「格物致知」呢?即通過觀察事物或事件的表象,去了解其內在的本質或原理,從而獲得高深的智慧。為什麼「格物致知」的理念沒有被儒家發揚光大呢?
  • 「新儒家三聖」馬一浮,精選15幅書法欣賞:拙中寓巧、氣格高古
    眾所周知,馬一浮先生乃是「新儒家三聖」之一,甚至就連梁漱溟和熊十力,他們二位對馬一浮都讚譽極高。學者戴君仁說: 中國歷史上的大學者,陽明先生之後,當推馬一浮。了解了馬一浮,才能懂得在全民西化的年代,一介書生堅守傳統文化所需要的信仰和勇氣。馬一浮先生的那句「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又是何等的境界?
  • 儒家修身之禮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是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一,是中國古人修身立命的基礎,因此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就儒家修身館而言,儒家的禮可以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禮制,二是禮儀,三是禮貌。
  • 試論儒家孝道(一)
    為進一步構建和弘揚社會主義新孝道,倡導向上向善、孝老愛親的社會風尚,現在,我們會陸續推送首屆和2012年海峽兩岸(嘉祥)曾子思想暨孝文化研討會收集到的論文。今天推送的是浙江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徐儒宗的論文《試論儒家孝道》,共分十八次推送。
  • 儒家的中庸,和道家的無為
    儒家推崇道德感化,德政、禮治為歷代專制統治披上了一層仁政外衣,但內核卻從來都是法家的「一斷於法」思想。千百年青史證明,只要是專制,必推崇法家。除了倡導積極入世,儒家在教化子民方面也有一套完備的道德實踐體系: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中庸被儒家認為是個人修養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何謂中庸?
  • 上官鼎:《王道劍》是創造儒家的武學
    [摘要]過去武俠小說沒有儒家的武學,俠士的行為是符合儒家價值觀的,儒俠是有的,但是武術或者武學沒有來自儒家的,我就想突破它。 《王道劍》,上官鼎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8月版,129 .00元上官鼎原名劉兆玄,生於1943年5月10日,湖南衡陽市人
  • 高全喜:上帝信仰是儒家基督教自由主義的最大公約數
    [摘要]在上帝信仰問題上,新儒家、中國的基督教乃至自由主義,是存在著共同公約數的,即大家都認為中華文明需要一種上帝信仰。信奉一種超越的價值,有益於克服人性的墮落和權力的暴虐,培育道德倫常。上帝信仰在三千年來的中國文明史中日漸稀薄,這與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之確立有關。但是,儒家實質上並不排斥上帝信仰,說起來,上帝信仰的湮滅和凋敝與晚近以來的新文化運動有著內在的關聯,或者說,與中國20世紀以降的啟蒙思想之潮起和強勁開展有著必然性的關係。那麼,究竟啟蒙思想與上帝信仰是一種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