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喜:上帝信仰是儒家基督教自由主義的最大公約數

2021-01-18 騰訊網

[摘要]在上帝信仰問題上,新儒家、中國的基督教乃至自由主義,是存在著共同公約數的,即大家都認為中華文明需要一種上帝信仰。信奉一種超越的價值,有益於克服人性的墮落和權力的暴虐,培育道德倫常。

北航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政治學學者 高全喜

高全喜(北航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政治學學者):楊鵬這本書的現代意義,我覺得體現出了三個維度。一個是上帝信仰與儒家的關係,一個是上帝信仰與中國基督教的關係,第三個便是上帝信仰與中國現代啟蒙思想的關係。我認為,這三個當今中國知識界中的主要思想流派,從某種意義上呈現著或反映出中國人心靈生活的某種本質性圖景,而上帝信仰與這三個思想流派的關係,恰恰表明這個問題遠沒有解決,甚至還隨著中國面臨現代性的挑戰,日益深刻地處於心靈糾結的精神困境之中。在這三個維度或者說關係問題中,我想著重談一下上帝信仰與啟蒙思想的關係,尤其是上帝信仰與中國自由主義的關係。

上帝信仰在三千年來的中國文明史中日漸稀薄,這與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之確立有關。但是,儒家實質上並不排斥上帝信仰,說起來,上帝信仰的湮滅和凋敝與晚近以來的新文化運動有著內在的關聯,或者說,與中國20世紀以降的啟蒙思想之潮起和強勁開展有著必然性的關係。那麼,究竟啟蒙思想與上帝信仰是一種什麼關係呢?現今大家一談到啟蒙思想,馬上就會聯想到反封建專制和反神權禮教,以為後者是一些蒙昧、落後的東西,啟蒙就是要破除這些舊思想、舊禮教和舊制度,把人的價值、人性的東西展示出來。這個啟蒙的思想運動從西方到東方,持續了數百年,直到今天,啟蒙思想在中國還有著強大的社會基礎。在這個思想譜系的籠罩之下,所謂上帝信仰之類的東西,自然就屬於理應被清除的思想痼疾,一併要掃到歷史的垃圾堆裡了。

所以,在當今的中國思想語境下,談上帝信仰的重新反思問題,就首先要明確自由主義。自由主義是一種基於個人權利與自由的政治理論,其思想的中心議題是人權保障與憲政制度和市場經濟,總的來說,是有關人的權利哲學。儘管自由主義的產生與發育與反對基督教的神權專制有關,但自由主義並非本質上是與上帝信仰相敵對的,甚至從自由主義的思想與制度的演進史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自由主義與宗教信仰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繫。憲政制度的一個淵源就是中世紀的教會體制,英美權利憲章背後有著悠久的高級法即自然法和神法的超驗價值的支撐。

《「上帝在中國」源流考:中國典籍中的上帝信仰》 楊鵬 著 書海出版社 2014年7月版

楊鵬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詞彙——「有信仰的自由主義」,我覺得他道出了自由主義的根本特徵,即自由主義應該包括人性的尊嚴、權利的保障、憲政的秩序、自由的生活,這一切最終都繫於人要過一種精神性的信仰生活,上帝信仰問題對於自由主義來說,不但不是一種障礙,而且是一種提升,一種維繫個人世俗生活不至於淪落為動物性的文明力量。因此,有信仰的自由主義是自由主義得以持續發展並保持其生命活力的根本。

遺憾的是,中國百年思想脈絡中的自由主義,並沒有深刻地意識到上帝信仰與自己生死與共的關係,而是一味沉迷於啟蒙時期淺薄的自由主義,把反神權的理解教條主義化,以為自由主義就是固執於個人權利本位,以自我為中心,殊不知啟蒙時期的自由主義只是自由主義發展史中的一個特殊的階段,沒有信仰的自由主義只是自由主義的一種初級形態,有信仰的自由主義,把個人權利和自由與一種提撕人向上的信仰力量結合起來,才是自由主義的根本,才是自由主義的思想與制度得以存續的基石,才是人性尊嚴得以坐實、權利與自由賴以捍衛的憑證。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覺得楊鵬此書對於中國的自由主義具有格外重要的警示價值,固然當今思想界暢言的啟蒙與再啟蒙是必要的,但今天的啟蒙已經完全不同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啟蒙了,知識與理性也並不是不為人們所知曉,今日的反思啟蒙,所迫切需要的乃是如何在權力囂張、道德淪落的境況下,重新捍衛人性的尊嚴和自由公義的生活,而這不僅需要理性和知識,更需要心靈的淨化與力行的精神,這些顯然需要信仰的支撐,需要上帝信仰這樣的靈魂之提撕力量。

「上帝在中國」這樣一個命題的提出,顯然就不僅是一種歷史知識論的源流考辯,即梳理出古典中國時期的上帝信仰是普遍存在的,並灌注於儒釋道的思想源流之中,而且,我認為它對於今天的中國自由主義則是富有挑戰性的,它從一個更為廣闊的思想背景下,提醒自由主義不能僅僅只是批判傳統,而是要如何接續傳統,即把傳統中國的上帝信仰問題,置入自由主義思想理論的內在理路中,並發揚光大,形成一種基於中國歷史觀的有信仰的自由主義,不再羈絆於啟蒙思想的浮萍。

我認為,在上帝信仰問題上,新儒家、中國的基督教,乃至自由主義,是存在著共同公約數的,即大家都認為中華文明需要一種上帝信仰。信奉一種超越的價值,有益於克服人性的墮落和權力的暴虐,有益於培育道德倫常,有益於建設一個文明、和睦、仁愛的社會,有益於破除激進主義的虛無主義。這些對於啟蒙思想、新儒家和中國的基督教思想,都是值得深思的,而且中國豐厚的古典思想傳統,隱藏著燦爛的寶藏,返歸傳統,是重新上路的必要功課。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僅僅是古代的上帝信仰,還遠不能支撐一個現代國族和現代社會的文明構建,因此,爭論和思想的鬥爭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在如何看待耶穌問題上,基督教的上帝信仰與儒家的上帝信仰,就不可能化約為一體;而在如何保證個人自由權利方面,自由主義與基督教也是存在著原則性的歧見的。不過,這些思想形態乃至心靈深處的紛爭,在日益現代化的當今世界,隨著現代性的瀰漫,完全可以和而不同,通過交叉共識和協商理性,得到緩解。

相關焦點

  • 一個儒家基督徒的答問錄
    答曰:重提儒家人格上帝絕非迎合基督教。相反,是為了印證耶穌所講的真理並且對傳統西方神學核心兩論有所批判。另一方面,儒家長期忽視人格上帝信仰,故此重提也是為了把傳統中國文化導入基督信仰。儒家長期所不認識的上帝或人格天、未識之神,我們基督徒可以用耶穌的形象來告訴他們。
  • 忙碌的新儒家
    從自由主義獨立學者身份轉型為儒家學者。在成為儒者之前,秋風曾是自由主義陣營中的一員,以譯介哈耶克思想與奧地利經濟學派聞名於圈內。「我直到今天還認為我是一個自由主義者,自由主義的諸多主張我是仍然堅持的,比如市場經濟、法制,包括民主。我的轉變是什麼?應該是說把自由主義納入到了儒家中,以儒學的義理含攝了自由主義。
  • 猶太人作為上帝的「選民」,為何會被信仰基督教的歐洲排擠?
    在歷史上,猶太人曾遭受多次屠殺,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民族和信仰,一直努力著復興自己的國家。而且,在宗教傳說中,猶太人還是上帝的「選民」。按理說,這樣歷史坎坷卻堅韌不拔,而且充滿智慧的民族,還是上帝的「選民」,在普遍信仰基督教的歐洲,應該很受歡迎和尊敬才是。可實際上卻非如此,猶太人不僅不受歡迎,還一直飽受排擠和打壓。在古代,猶太人一直顛沛流離,境遇悽慘。
  • 【歸正之窗】成功神學對基督教信仰的危害
    純粹從外表方面去斷定一位基督徒在事業、財富、生活、個人雄心大志上的成功便是上帝的祝福,進而推斷他的信仰是美好且毋須質疑的;或是認定一位傳道人在牧會上的傲人成就(例如位居要職、有高地位,或牧養之教會的大規模、大數量等)是上帝的祝福,無疑也是上帝所喜悅的僕人,因此他的信仰必定是值得敬重與效法的;進而判斷那些未達一定之成功標準或成就的傳道人或甚至失敗者,他們的表現是一種不榮耀上帝或受詛咒之事,當然也就沒有什麼信仰上的見證價值和效力
  • 基督教和猶太教都信仰上帝,兩教有什麼不一樣呢?
    至公元前1世紀,在猶太人的秘密教派中孕育產生出一種新的宗教,並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與猶太教分道揚鑣,這就是基督教。基督教徒奉耶穌為本教創始人。傳說耶穌出生在巴勒斯坦的伯利恆,他的母親瑪利亞被尊為聖母。基督教的經典《聖經》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基督徒認為猶太人背叛了和上帝的約定,所以要和上帝重新立約,於是有了「新約」。《新約全書》敘述耶穌的思想言行、基督教早期的發展情況等。
  • 洪秀全和他的拜上帝會——一個誕生在中國的「基督教」
    太平天國起義中有一個核心的東西,類似往常黃巾起義張角的那種神神叨叨的東西,洪秀全在起義前也用了拜上帝會這個西方的東西籠絡人心,凝聚力量。拜上帝會確實是洪秀全從基督教處所汲取出來的東西,但洪秀全本人對於基督教卻是有牴觸的。基督教在清朝的傳教是受到限制的。
  • 為什麼世界上信仰基督教的人數要遠遠多於信仰佛教的人數?
    隨著近代經濟、軍事力量的轉變,基督教等西方意識形態在亞洲地區迅速擴張,歐美國家的許多傳教士紛紛來到東方,他們試圖以西方的上帝取代東方的信仰。這就是近代世界經濟對宗教文化傳播的重大影響。第二, 基督教是入世主義的宗教,佛教是出世主義的宗教。
  • 韓國的宗教信仰:基督教混合薩滿巫術
    韓國是亞洲最大的基督教國家,同時它也是保留薩滿教遺存和薩滿教巫師最多的國家。基督教跟美國文化影響有關,薩滿教則是古朝鮮本土的宗教。韓國薩滿教被朝鮮認為是自己的原始宗教,它認為萬物有靈,原始時代就是巫政一體。
  • 原創:說說我為什麼支持身邊的人信仰上帝
    縱觀人類歷史,對文化影響最大的,除了天文、地理,就是宗教和政治了,尤其是宗教。就全球而言,影響力最大的當屬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基督教覆蓋面積最大,伊斯蘭教覆蓋人口最多。宗教之間的競爭從未停止,未來也不會。這也就是說,我們或者我們的某一代子孫註定會是信徒,只有信奉上帝還是信奉真主的問題。
  • 從野獸的信仰到羅馬國教:基督教的逆襲靠的是什麼?
    公元30年上帝之子耶穌死亡,作為上帝之子,回歸到了上帝的懷抱。基督教的象徵物是十字架,我們知道那代表著耶穌基督的死,耶穌是在十字架上被釘死的,耶穌為人類贖罪的故事由此而生。今天,重明鳥給大家分享的就是關於基督教的故事。
  • 身處東亞文化圈的韓國,為什麼大多數國民都信仰基督教?
    在2008年,支持信仰自由的韓國就曾針對對公民信仰問題進行了一次社會調查,在韓國的5000萬公民中,約有50.7%的宗教信徒,而其中基督教新教教徒高達876萬人,佔信教人口的38.7%。二戰前夕,本完全支配韓國精神世界的儒釋道三教,如今只佔信教人口的0.9%,還有小部分信仰一些披著基督教外衣的邪教,而從這方面來講,完全可以視韓國為一個基督教國家。
  • 【信仰問答】葛培理:如何知道對方的基督教信仰是正確的呢?
    問:我和我丈夫都在基督教家庭長大,但最近有一對夫婦到我家,與我們談論他們的信仰。他們很友好,而他們留下的資料引起了我們的思考,我們如何知道他們是否正確呢?答:在你的信中提到了他們組織的名字,在這個專欄我不通過名字來審察宗教組織或教會,但我必須警告你,他們的教義在幾個重要方面都與基督教歷史不同。一個原因是他們的信仰不完全建立在《聖經》上,他們宣稱其它書與《聖經》一樣是正確的。
  • 金大中:沒有基督信仰,韓國永遠不會實現民主
    經常聽人說韓國屬儒家文化圈,其民主化與基督信仰無關。果真如此嗎?二戰結束時,韓國基本上是佛教國家,並有儒教傳統,人口中1%是基督徒。八十年代中期,全國約25%是基督徒,其中五分之四是新教徒,主要是基督教長老會的教友;五分之一是天主教徒。皈依基督教的人主要是城市的青年人、市民和中產階級。信仰原因是深刻的社會和經濟變遷,農業時代那種缺少活力的佛教對韓國人失去吸引力。基督教由於帶有個人拯救和個人命運的訊息,在混亂和變遷的時代提供了一種更為可靠的安撫。
  • 今天的福音派敬拜的到底是上帝還是「金牛犢」?
    但是,或許很少人想到,一些自以為有宗教信仰的人也把上帝(純真的信仰)當作武器來使,假傳「聖旨」,夾天子以令諸侯。換句話說,這些人把上帝當作權力遊戲中的籌碼。就如摩西時代的猶太人,為了權力的需要造出一個「金牛犢」作為膜拜的對象。不論「金牛犢」以何種形式出現,膜拜「金牛犢」說穿了就是按著自己的形象塑造出一個「上帝」。
  • 歐洲正面臨因異教信仰而遠離基督教的嚴峻現實
    對基督教上帝的信仰急劇下降神學家和《大逃竄》(Mass Exodus)的作者史蒂芬·布利萬特(Stephen Bullivant)說:「在英國,大約70%或75%>的30歲以下的英國人說他們沒有宗教信仰。」
  • 【思想界】野夫的跪拜禮傷害了自由主義?齊澤克支持川普是「左右...
    文中野夫強調跪拜是師徒二人兩廂情願,與其他人無礙;同時他也提出,「制度屬於政治,禮儀屬於文化」,因此一個人可以在信仰自由主義的同時是一個文化保守主義者,二者並無矛盾。第二,從共同體角度講,中國人作為一個「倫理共同體」,應該從傳統思想(以儒家為主)裡去尋找一套倫理準則,來處理政治領域之外的規範性問題。
  • 左派對自由主義的批評
    當他戴上墨鏡後,眼前的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天花亂墜的政治宣傳的大公告牌上只寫著「服從」,而另一個廣告牌上只寫著「結婚和繁殖」,他拿出一張鈔票,上面寫著「這是你的上帝」,大街上到處都是「不要思想」和「買」。這副神秘的眼鏡幫助納達看到了表面秩序背後的現實。齊澤克據此說,實際上存在著一種民主之中的獨裁,那無形的秩序幫助人們維持幻象,認為他們處於自由之中。
  • 教會傳入之前,古人說的上帝和天使是誰?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文明以及國家,也誕生了各具特色的神話體系以及宗教信仰。當然,目前來說,因為文化交流等原因,神話、信仰方面的情況是比較複雜的。比如我們周圍常見的信仰有上帝、佛祖、太上老君等等。相比之下,基督教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就很短了,但眾所周知,基督教的影響力也並不小,那麼這是如何辦到的呢?基督教有沒有進行本土化的融合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過做的非常隱晦,導致很多人都不曾發覺。首先我們說上帝一詞,現代基本上就專指基督教的上帝。
  • 信仰是迷信嗎?基督徒怎麼表明上帝存在?
    在開始討論上帝之前,我們先簡單討論一下關於信仰與迷信之間的關連。首先,我們要替「迷信」做一個簡單的界定。當別人對我們說:某一套學說、理論或信念很值得相信,而我們沒有經過認真的思索與探尋就去相信,那麼我們算是「迷信」(未經認真的思索與探尋,就盲目的聽從與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