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樂真的比中國古典音樂高級嗎?

2020-11-17 騰訊網

西方古典音樂相對來說概念清晰,界定明確,就是大量的職業作曲家創作的作品與音樂形式。這其中並不包括民間音樂。

中國古典音樂的概念是相當模糊的。如果套用西方的界定範疇,中國缺少作曲家這個職業,而留存至今的大量的民間音樂作品與形式,又難以劃入「古典」的範疇。最終導致中西方音樂不是在一個平行的、對等的關係進行比較。

一般來說,西方古典音樂的輝煌是從巴赫時代開始的。特別是巴赫創造的復調藝術高峰以及器樂套曲形式的成熟,在中國缺少與之比較的對象。

但是,巴赫時代大約在1710-1750年的樣子,在中國處於康熙晚期到乾隆早期。這個時候,崑曲開始走下坡路了,京劇開始萌芽了。至於宮廷雅樂,大概是老掉牙了。

如果中國的戲曲能跟西方的歌劇對標的話,倒可以比較一下。

西方歌劇大約起源於1600年,這時候湯顯祖(1550-1616)已經50歲了,正辭官在家寫《牡丹亭》,這可是中國戲曲藝術的一座高峰。崑曲祖師爺魏良輔(1489-1566)去世兩年前,莎士比亞(1564-1616)才出生。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一年後莫扎特去世,兩年後羅西尼出生。小說《紅樓夢》中賈府就擁有一個私家戲班,充分展現了這個時代人們的音樂娛樂活動。

1978年出土的65套件曾侯乙編鐘是公元前433年製成的,這個時期的古希臘拿不出成套的樂器考古資料,只是一些零星的獨奏樂器。「八佾」是周代開始的一種禮樂編制,指的是天子之樂用的是六十四人的編制。

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上平聲調」記載:「古樂工都計五千餘人,內一千五百人俗樂」,記述的是當代宮廷音樂的樂工人數。該書成書於唐代乾寧元年(894年)以前,這時候,西方還在唱著無伴奏的格裡高利聖詠。

如果宮廷音樂算中國古典音樂的話,那麼,大概在唐開元年間(712-741)就達到了頂峰。

但是,很遺憾的是,中國宮廷音樂(雅樂)往往不循舊制,改朝換代了就要用新的音樂。而俗樂則又隨著朝代衰落與戰亂流落民間,並融入民間音樂當中。到了清代,雅樂僵化,俗樂便是廣泛的民間音樂。

最為關鍵的是,記譜法。西方採用的是符號記譜法,中國採用的是文字記譜法。這就是中西方音樂的第一個分野。

五線譜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到17世紀才接近現代的樣式,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才出現大量的傳世之作。

中國的文字譜大概有古琴專用的減字譜、民間流傳的工尺譜,以及少量文獻記載中的俗字譜。

減字譜對於不懂古琴的人來說無異於天書,但對於古琴作品的流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讓我們最早記載的作品推到了南朝梁代丘明(494-590)的《碣石調·幽蘭》。而這種記譜法直到唐代才相對成熟。年代久遠,但不利於傳播,僅限於古琴這一獨奏非表演型樂器。

工尺譜大概在明清時期發展成熟,在民間音樂中盛行,但如今也被五線譜與簡譜替代了。

文字譜的一個最大特點是非量化,人性化解讀過高,從而導致作品的非標準化傳播,每個人都可以自我演繹,最終導致作曲這個角色消失。

五線譜的優勢就不用說了,這個真的比中國的文字譜「高級」。

中西方音樂的另一個分野是多聲部。

現在無法考證先秦的鐘磬樂和唐代的大曲是不是多聲部,但留存下來的文字記譜顯然沒有多聲部作品。當然,傳統音樂中也是有少量多聲部作品的,這個有學者研究總結過。不過,比較起西方的和聲學與對位法,只能算原始的、自發性的多聲部思維了。

如果聯繫到單線程與多線程、二維動畫與3D動畫之類的概念,可能更能說明西方的多聲部的「高級」性在哪裡。這不只是一個技術的迭代發展,更是一個拓展空間的隔代發展。它不是一個量變過程,而是一個質變過程。

多聲部音樂的發展,直接導致多聲部樂器(如管風琴、鋼琴、吉他)與樂隊作品(如交響樂)的大力發展,音樂形式與體裁更加豐富。

古代中國皇帝也欣賞六十四人樂隊的演奏,但跟現代人欣賞六十四人交響樂團的演奏有著本質的區別。

中西方音樂的第三個分野是音樂家。

中國古代稱音樂及戲曲工作者為伶人,又稱伎(後又通妓),戲子,屬於地位低微的職業。直到現在,「戲子」仍是對這些行業中人士的一種貶稱。《紅樓夢》中混得最好的伶人是蔣玉菡,後來娶了寶玉的首席丫鬟襲人,但其他的多是成為丫鬟或是出家。

西方古代的音樂家也不怎麼樣,現在有稱之為樂僕。但資產階級革命之後,音樂家則走上獨立自主之路,甚至躋身上層社會。

就像上圖中李斯特、羅西尼、帕格尼尼這些音樂家是與拜倫、雨果、大仲馬這樣的大文豪平起平坐的。而在中國古代,文豪們(士人/仕人)則要比伶人地位高許多。

中國古代音樂中也有個例外,就是古琴。中國的很多文人也是重要的琴家,與伶人是兩回事。他們的身份是士,琴只是個業餘愛好,不過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古典音樂中的文人音樂是最接近西方現代音樂人文精神的。

其實不管地位高低,音樂家終是一種職業,但音樂作品中的精神內核就會不同,特別是關係到音樂家的人文素養。

不管是戲曲領域中的魏良輔、湯顯祖等戲劇家,還是文人音樂領域中的文人,他們都屬於中國高文化領域的代表,代表了中國古典音樂中的精神高度。

這個在西方音樂中,則體現在詩歌與音樂的珠聯璧合——藝術歌曲,當然也體現在歌劇、交響樂領域。

最後總結一下。

中國古典音樂是先發制人,在西方人還在玩泥巴的時候,就已經鑄造了鐘磬文明。但是,西方近現代後發制人,充分利用資產階級革命與工業革命,引領世界音樂潮流。

在器物層面,西方音樂的「高級」在於先進的記譜法及建立在工業文明上的樂器工藝,以及以此為基礎建造的多聲部世界。

在人文層面,西方音樂的「高級」在於其充分把握了宗教與資產階級自由精神兩大內核。蔡仲德先生曾因「向西方音樂乞靈」而受到廣泛質疑,但蔡先生提出音樂不應淪為「禮」的附庸或政治的工具,強調「人本主義」。其實,他是看清了西方音樂的「高級」在哪裡的。他後來進行了「士人格」研究,應該是希望在中國的文人精神中挖掘音樂的人文精神。

(註:原文是作者在知乎上的一篇問答。)

相關焦點

  • 《西方古典音樂》:鋼琴老師備課資料,古典音樂百科全書
    編輯推薦:本書稿是「愛樂系列」叢書第九本,是寫給音樂愛好者的一本西方古典音樂的入門書。本書擇優選收了西方古典音樂史上二百二十餘位作曲家的三千餘部名作,將這些作品從易到難分別納入四大階梯,以便入門者拾級而上。大部分作品附有簡明扼要的解說,以期對讀者有所啟發。
  • 【潔西老師音樂課堂】了解西方古典音樂-No.1
    怎麼打個響指的功夫已經快正月十五啦,這年算是過完了,同學們都恢復練琴了嗎?!
  • 趙婉婷|音樂·經典·博物館——西方古典音樂「經典化」歷程
    「音樂廳博物館」原本是一個諷喻,以傳統博物館厚古薄今、了無生氣的負面形象來諷刺古典音樂會曲目一成不變的保守傾向。在人們印象中,音樂廳上演的節目多是大眾耳熟能詳之作,多集中於古典、浪漫時期代表作曲家的代表作品。西方音樂學界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關注這一現象,並因其對新音樂的壓制而多持否定意見。
  • 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碰撞
    1、古典音樂其實作為一個學習音樂的人來說,很多的人都會接觸到古典音樂,特別是科班出身的很多人都是學習的古典音樂,但是在中國的話就學習的也有民樂,中國傳統音樂而不是像西方的古典音樂,中國的戲劇,號子,山歌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
  • 如何欣賞中國古典音樂?
    導讀:中國的音樂有著很長的文化歷史,但是中國真正欣賞中國古典音樂的人卻不多。本文首先就中國古典音樂的大體情況展開分析,了解中國古代文化與古典音樂的關係,重點探討中國古典音樂的主要特點及其蘊含的意境和感情,由此向世人展示中國古典音樂的藝術魅力及鑑賞方法。  中國古典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無比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
  • 流行音樂與中國古典詩詞
    作者: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 陳小奇  永遠跟著時代走,緊跟審美潮流  什麼是流行音樂?在中國大陸,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古典音樂並列,成為三大音樂形態。
  • 【音樂百科】中國古典音樂
    當古典音樂流瀉而出的一剎那間,你可以體悟到空氣中流動的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是冬雪,是千古纏綿不絕的生命呼喚。那份說不清、道不盡的感覺,正是中國古典音樂特有之美。    在國外,古典音樂類型被稱之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統派的、古典文學的」之意,所以我們國人將之稱為「古典音樂」。
  • 中國古典音樂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中國古典音樂文化一丶中國古典音樂文化:一種音樂類別的名稱。當中國古典音樂流瀉而出的一剎那間,你可以體悟到空氣中流動的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是冬雪,是千古纏綿不絕的生命呼喚。那份說不清、道不盡的感覺,正是中國古典音樂特有之美。
  • 西方古典音樂要傳承,就要走進人們的生活
    西方古典音樂技藝與流行音樂音色融合的實踐性音樂  古典音樂之所以稱之為古典,是因為其悠久的歷史與其跨時代的傳承。能留傳至今的古典音樂作品都是極富感染力的,並且是具有時代態度的經典。對高音的熱衷使他僅以三個月的時間從一個中國高中合唱團成員轉變為英國倫敦聖三一音樂院的歌唱特長生。  後來,為了更深刻的學習假聲男高音,爵承選擇去荷蘭進修巴洛克音樂實踐。在這裡,爵承張揚的性格與對音樂強烈而個性化的舞臺表演形式,並沒有立刻得到當地觀眾認可,並被認為與傳統音樂相餑。爵承又感覺到自己和別人的差異,他似乎又成為了別人眼中的異類。
  • 帶你認識巴洛克音樂丨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四)
    亨德爾《水上音樂》、《皇家焰火》西方古典音樂入門手冊丨第四章 認識巴洛克音樂
  • 陳立老師的新書《陳立講西方古典音樂》
    陳立講西方古典音樂陳立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 《BBC音樂雜誌》聚焦指揮家餘隆:中國古典音樂的C位擔當
    去年三月,創刊於1923年的權威古典音樂雜誌《留聲機》封面首次出現一位中國指揮家的面孔,而近日,另一本權威古典音樂雜誌《BBC音樂雜誌》,又一次聚焦中國,聚焦過去十年將中國古典音樂屆的重要人物——餘隆。《BBC音樂雜誌》的報導題為《中國製造》。
  • 《BBC音樂雜誌》聚焦指揮家餘隆:中國古典音樂的C位擔當!
    去年三月,創刊於1923年的權威古典音樂雜誌《留聲機》封面首次出現一位中國指揮家的面孔,而近日,另一本權威古典音樂雜誌《BBC音樂雜誌》,又一次聚焦中國,聚焦過去十年將中國古典音樂屆的重要人物——餘隆。《BBC音樂雜誌》的報導題為《中國製造》。
  • 敞開心扉走進古典音樂
    在當今與世界接軌的中國,廣大群眾依舊對古典音樂心存芥蒂,而上述這些也都體現了些許明晃晃的現實問題,那就是大家對聽古典音樂無從下手,認為它無法更好地融入到大眾的生活中來,它僅是某一小部分人群擁有的樂趣,人們get不到它表達出來的內涵,會認為花時間去欣賞聽不懂的音樂還不如在家吃瓜聽搖滾鄉村音樂來得容易。
  • 直播預告|雅俗相通—聽聽國家大劇院小庚老師聊西方古典音樂
    你想了解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初簡約主義時期最巔峰的古典音樂,一窺西方古典音樂幾百年歷史嗎?你想知道貝多芬、莫扎特、海頓、巴赫等鋼琴大師的喜怒哀樂、妙趣人生嗎?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後獲全額獎學金赴美深造。曾先後任美國Hilberry劇院公共關係經理和Bonstelle劇院營銷主管,現任中國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節目運營主管一職,與全球最頂尖的古典音樂家建立了廣泛的合作和友誼。
  • 7分鐘帶你了解西方音樂史和古典音樂風格
    一般提到西方音樂發展史,主要講的是以歐洲為核心的「古典音樂」發展史,因此,本文開篇前,我們要先來看看,什麼叫古典音樂。
  • 《雪楓文學音樂課:古典音樂中的文學名著》:文學與音樂的天作之合
    中新網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 高凱)多部殿堂級中外文學經典,從西方經典戲劇、小說,到中國古典詩詞曲賦,配以改編自以上文學經典的「有故事的音樂」——《雪楓文學音樂課:古典音樂中的文學名著》日前新書發布。
  • 拿古典音樂當背景,是絕大的誤會
    記得在《呼吸》播出第一集的時候,楊照老師和其叡就談論過——古典音樂並不是適合當背景音樂。這是現在很多人覺得再自然不過的事,然而從古典音樂的內在性質來看,卻是件再奇怪、再彆扭不過的事。簡單問個問題:要讓古典音樂當背景,那音量要調在哪裡?當然不能放得太大,一個強音就能波動情緒、幹擾思緒,所以只能調得小一點。可是,告訴我,哪一個古典音樂作品沒有弱音、甚弱音乃至極弱音的片段呢?音量調低,那不就有些段落完全消失了嗎?
  • 她把西方的古典音樂,變成了中國人的菜
    看到後面,我發現《麥兜噹噹伴我心》其實是一部兒童音樂動畫片。我想作者一開始可能沒想過拍成音樂片,只是麥兜們沒得高級玩具玩,只好啃啃糖炒慄子唱唱歌,順便成了名歌薈萃。就像春田花花幼兒園,欠債太多實在辦不下去了,小草根們英文又不好,只好行走江湖「賣口條」,生計所迫走上賣藝之路。麥兜這隻小豬唱歌解解悶,逗逗樂,順便還混個飯吃,沒想到還當上了華仔演唱會的嘉賓呢。
  • 網易雲音樂推出古典專區 打造國內首個專業古典音樂頻道
    近日,網易雲音樂正式推出「古典專區」,打造國內首個主流音樂APP中專業的古典音樂頻道。古典專區包括完備的音樂分類、豐富的大師作品和古典FM等,方便古典樂迷一站式深度體驗古典音樂。(網易雲音樂上線古典專區)國內首個專業的古典音樂頻道古典音樂從廣義上講,主要指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音樂,複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作品承載的厚重內涵均是其特點。古典音樂採用詳盡的西方音樂記譜法,作曲者會提前預設一段音樂的音高、速度、拍子、節奏,甚至連細節的處理方式也有相應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