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中國古典音樂?

2021-02-08 古典音樂治癒系


淺談如何欣賞中國古典音樂

導讀:中國的音樂有著很長的文化歷史,但是中國真正欣賞中國古典音樂的人卻不多。本文首先就中國古典音樂的大體情況展開分析,了解中國古代文化與古典音樂的關係,重點探討中國古典音樂的主要特點及其蘊含的意境和感情,由此向世人展示中國古典音樂的藝術魅力及鑑賞方法。



 

 中國古典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無比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中國古典音樂猶如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參天大樹,以其源遠流長和多彩多姿屹立於世界音樂藝術之林。它反映了中華民族以音樂修身養性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意志、道德、文化和追求。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反映中國古典音樂難以欣賞,不如流行音樂和西方音樂那麼直感。當然,熱衷於中國古典音樂者也大有人在,其關鍵在於是否懂得欣賞。那麼,如何欣賞中國古典音樂呢?筆者在此提出一些看法。

一、清楚中國古典音樂的大體情況

 中國古典音樂的歷史,古代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中國《呂氏春秋・仲夏記・古樂篇》記載:「黃帝令伶倫作音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之崑崙之陰,取竹之懈谷……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但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中國音樂的歷史遠不止於此。1986年―1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遺址發掘出了隨葬的至少16支骨笛。據碳14測定,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至於在8000―9000年之前何時開始出現音樂,是千年還是以萬年計,難以定論。經過幾千年的繼承、創新和發展,中國古典音樂在世界上獨樹一幟,並以其濃鬱的民族風格、典雅優美的旋律和多姿多彩的演奏形式成為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的喜愛。

 在中國古典音樂的樂律方面,相傳黃帝命伶倫律呂,同時按音律,鑄鐘十二件,以和五音,古代史書上稱之為「五音十二律」。由此可見,在中國遠古時代的古典音樂,就已經是五聲音階。五音的文字譜記作:宮、商、角、微、羽,約等於簡譜:1、2、3、5、6。到了周代,增加了「變微」(4)和「變宮」(7),形成了七聲音階。但在實際的音樂活動之中則使用五音十二律。周代的「禮記」中的「禮運篇」中說:「五音十二律,還相為宮也。」周代的音樂家,推算出的五音音階序列、七音音階序列,都很準確。這是中國古典音樂史上的偉大成就,比希臘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的三分損益法要早200年;所不同的是中國人用竹管的長短計算音律,而希臘人則用琴的長短計算法。

 中國古代的樂器,相傳在公元前三千年伏羲氏創造了琴與瑟,比埃及發明弦樂器要早一千年;公元前2500年顓頊時期造出了鼓;女媧氏時發明了笙、簧、管、簫、笛等樂器。而到了夏、商、周時期,則為三代盛行鑄鐘,尤以周代為最,且分為特鍾和編鐘兩種;周代非常重視音樂的社會功能,發明的樂器也多,如馨、搏、竽;秦代主要是造箏。從西域,沿著絲綢之路傳來的樂器有:琵琶、箜篌、羌笛、胡笳等。據統計,中國的民族樂器多達1000餘種,共分為拉弦樂器、彈撥樂器、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等四大類,具有風格各異、演奏形式多樣的特點。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河北吹歌、西安鼓樂、舟山鑼鼓、新疆十二木卡姆和西藏弦子等。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畫《唐代伎樂人樂舞圖》真實展示了1000多年前龐大的宮廷樂演奏的情景。

二、了解中國古代文化與古典音樂的關係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記譜方法是用宮商角子羽這些文字來記譜的,包括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元曲都是有譜的,只不過,在儒教統治的古代,藝人一直處在三教九流的最底層,和妓女一般,只是比花子高一些,所以那些中國古典的個種藝術形式都只是以一種文學的形式流傳下來。這樣的歷史背景直接導致中國古典音樂與中國的詩詞歌賦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許多古典音樂的意境只是存在於某一特定的自然境界和生活場景中,也正是這種獨特性,才影響了經典古典音樂的獨創力和影響力。因此中國古代文學與古典音樂的融合成為中國古典音樂發展的一個特徵。如李白的《關山月》,杜甫的《清明》,劉禹錫的《竹枝歌》,王之煥的《涼州詞》,王維的《陽關曲》《隴頭吟》,柳宗元的《漁翁》等。其中有的作為民歌在民間長期流傳,有的則被琴家所吸收,以琴歌形式被保存了下來。

三、中國古典音樂的主要特點

 1、旋律與和聲

 中國古典音樂雖然很早已經掌握七聲音階,但一直偏好比較和諧的五聲音階,重點在五聲中發展音樂,同時將中心放在追求旋律、節奏變化,輕視和聲的作用。中國古典音樂好像是用線條畫出的中國畫,如果沒有輪廓(旋律)則不成其為音樂,但和聲是可有可無的。

 2、場面與氣勢

 中國古典音樂似感情流露,委婉纏綿、細水長流,很多是獨奏或者「琴瑟合奏」「琴簫合奏」,場面不大,讓欣賞者仔細品味、得以慧悟,如同知己之間的交流、密閨之中的私話。

 3、聽覺與領會

 中國古典音樂是心靈的藝術,講究天人合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有混沌不清的感覺,感到不好懂,但靜心凝聽股股韻味幽然而來,透過感官直達心底,在心靈深處迴旋、激蕩,微妙含蓄、意味深長而難以言達。

 不難理解,中國的古典音樂就仿如中國的茶,它的味道、意境是那樣的幽玄,內涵是那樣的博大精深;它與其他音樂都有所不同,是在舒緩中隱含著激情,是在平淡中深透著真摯……

四、認真傾聽旋律,仔細品賞音樂表達的感情及意境

 對優美的音樂作品,任何文字的詮釋都是蒼白無力的,文字難以完全具體地表達或描述音樂那豐富多彩的內涵。因此,要深入理解音樂那美妙的意境,必須細心、反覆地聽辨旋律,體味其中奧妙,喚起我們對某種情緒、某些畫面、某個生活片斷或者是有關故事的理解和聯想。當古琴、古箏、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樂器演奏的樂曲自你的音箱流瀉而出的一剎那間,你可以清楚地感到,在空氣中流動的是:山、水、落葉、冬雪……那是千古的生命裡的一份說不出、道不盡的感覺,那是你從未領略過的中國古典音樂之美……

 《十面埋伏》是中華古典音樂的精華部分,傳統琵琶曲之一,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垓下最後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是一部以歷史背景為創作原材料的古典名曲,全曲分十三個段落,三個部分,環環相扣,氣息相通,整首曲子宛如天成,氣勢滂沱,緊張處飛鳥禁聲,遊魚沉底,殺氣騰騰。《十面埋伏》是琵琶曲中的精華,領悟了《十面埋伏》的全部,琵琶曲中的種種玄機也就昭然若揭了。而當你明白了琵琶,領悟了琵琶,那麼你也將站在琵琶撥動的弦間窺見音樂最深處的奧秘,音樂的靈魂是不分彼此的。胡琴和橫笛不同的只是地域和音色,而它們承載都是演奏者最動心、最動聽的靈魂聲音……

 而且領悟了《十面埋伏》中的意境就不難領悟《平沙落雁》中的「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裡,天際飛鳴」,當然也就可以領悟《高山流水》中知音難覓人生無歡的悲傷。

 總之,音樂的靈魂都是相通的,由此及彼,在一方面有所突破後就可以到達新的境界,懂得欣賞中國古典音樂的美。

相關焦點

  • 中國古典音樂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中國古典音樂文化一丶中國古典音樂文化:一種音樂類別的名稱。當中國古典音樂流瀉而出的一剎那間,你可以體悟到空氣中流動的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是冬雪,是千古纏綿不絕的生命呼喚。那份說不清、道不盡的感覺,正是中國古典音樂特有之美。
  • 【音樂百科】中國古典音樂
    當古典音樂流瀉而出的一剎那間,你可以體悟到空氣中流動的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是冬雪,是千古纏綿不絕的生命呼喚。那份說不清、道不盡的感覺,正是中國古典音樂特有之美。    在國外,古典音樂類型被稱之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統派的、古典文學的」之意,所以我們國人將之稱為「古典音樂」。
  • 動畫片裡的古典音樂丨杜卡《小巫師》極簡欣賞指南
    課程導賞杜卡《小巫師》欣賞指南導讀:20世紀是電影、電視的世紀,新媒體如何影響古典音樂的生產與傳播?在我們的《西方音樂400年》的課程中,藝術家為我們講解了好萊塢、迪士尼如何發揮古典音樂的巨大魔力,讓電影和動畫片熠熠生輝。作為綜合藝術的電影藝術,視覺彌補了古典音樂單純依靠聽覺的不足,全方面滿足了民眾對於藝術欣賞的娛樂化追求,這一方面普及了古典音樂,另一方面也難免造成古典音樂的衰落。
  • 西方古典音樂真的比中國古典音樂高級嗎?
    西方古典音樂相對來說概念清晰,界定明確,就是大量的職業作曲家創作的作品與音樂形式。這其中並不包括民間音樂。 中國古典音樂的概念是相當模糊的。如果套用西方的界定範疇,中國缺少作曲家這個職業,而留存至今的大量的民間音樂作品與形式,又難以劃入「古典」的範疇。
  • 【音樂欣賞】 中國古代十大古典名曲,音樂素養的必備良藥
    單單聽了這些名字就已經神為之奪,再加上由漢族傳統樂器演奏,聲音優雅,盡現中國韻味之美,由此可見一斑,是漢族傳統音樂的精髓。
  • 《西方古典音樂》:鋼琴老師備課資料,古典音樂百科全書
    打個比方,培養兒童對詩歌的愛好,倘若為之啟蒙的東西不是「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覺曉」之類,而是《詩經》與《楚辭》,後果如何,可想而知。同理,西方古典音樂作品,就欣賞的難易程度,即可聽性的高低而言,是要分三六九等的。入門者像剛剛斷奶的嬰兒,牙不全、舌頭嫩、胃口弱,若一開始吃飯,便將山珍海味硬塞給他們,結果多半是敗壞了他們的胃口,使之畢生對佳餚美饌敬而遠之。
  • 和娃一起欣賞古典音樂 第一波 《口哨與小狗》
    古典音樂,讓你想到了什麼?鋼琴曲或是管弦樂,無論哪一樣,都離我們的生活好遙遠,對不對?古典音樂,也常被人們稱為「經典音樂」或「嚴肅音樂」,讓大部分人感覺很難以靠近,更不要提接受和欣賞了。我和不少父母聊天時,提到過幼兒欣賞古典音樂這個話題,大部分父母都表示:「我們也想讓孩子聽,可是不懂啊,怎麼聽呢?」「兒歌還唱不好,怎麼聽得了古典音樂?」「應該先學習鋼琴吧?
  • 庫客音樂赴美IPO,音樂世家是如何打造古典音樂生態產業鏈的?
    多項研究和市場數據表明目前中國古典音樂市場的推動主要有古典音樂數位音樂內容、音樂教育及古典音樂普及化、舉辦古典音樂演出活動等形式。在古典音樂普適化這方面來看,庫客音樂佔有著優厚的先決條件。除線下演出外,在今年疫情下網際網路在線直播的熱潮下,BMF推出的同步上線的中國首家垂直領域古典音樂流媒體APP。今年同步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現場演出意外,更是推出了史無前例的在線240小時音樂不停歇,讓更多人可以足不出戶線上欣賞到音樂會。
  • 敞開心扉走進古典音樂
    在當今與世界接軌的中國,廣大群眾依舊對古典音樂心存芥蒂,而上述這些也都體現了些許明晃晃的現實問題,那就是大家對聽古典音樂無從下手,認為它無法更好地融入到大眾的生活中來,它僅是某一小部分人群擁有的樂趣,人們get不到它表達出來的內涵,會認為花時間去欣賞聽不懂的音樂還不如在家吃瓜聽搖滾鄉村音樂來得容易。
  • 欣賞中國十大古典樂器,感受嫋嫋餘音
    在古時候,人們對聲音的「探索」不曾止步,對音樂的追求從「實用」不斷邁向「藝術」,為了製造出更動聽優美的聲音,古人相繼創造出了各種樂器,不僅譜寫了一曲悠轉綿長的中國音樂史,也成就了一段光輝璀璨的的中國工藝史。下面我們就來圍觀一下,我國最經典的十大古典樂器。
  • 晨讀|欣賞古典音樂的途徑
    當音樂資源稀缺的時候,寫寫「欣賞指南」的文字是很輕鬆的事情。我的唱片購買及收藏趣味也在這些年發生巨大變化,對所謂「經典演繹」「大師解讀」越來越失去興趣,而對新作品、新錄音的好奇心越來越強,對信息的關注,對新品的渴望,說出來簡直難以置信。
  • 焦元溥:為什麼聽古典音樂?
    也因為艱深困難,多數人又畏苦怕難,結果就是能逃就逃,或覺得那根本是自己不可能懂,也不會想要親近的藝術。我當然不會這樣想,也努力打破如此觀點。因此當我聽到連世界級的演奏大師都作如是觀的時候,還真的嚇到了。是的,音樂很難懂。2013年11月,睽違多年的匈牙利鋼琴名家、指揮家瓦薩裡(Tamás Vásáry,1933-)再度來臺演出。
  • 流行音樂與中國古典詩詞
    作者:中國音樂家協會流行音樂學會常務副主席 陳小奇  永遠跟著時代走,緊跟審美潮流  什麼是流行音樂?在中國大陸,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古典音樂並列,成為三大音樂形態。
  • 聽古典音樂,講究!
    >第二課:分辨和認識各種樂器的聲音賞析課1:欣賞弦樂特點的音樂賞析課2:欣賞管樂特點的音樂第三課:古典音樂的由來(上)賞析課1:早期音樂的欣賞賞析課2: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欣賞第四課:古典音樂的由來(下)賞析課1:浪漫主義時期音樂欣賞賞析課2:20世紀後的音樂第五課:常聽到卻不了解的古典音樂
  • 謎一樣的印度古典音樂
    作為人口僅次於中國的國家,印度的疫情目前到底是什麼情況,仿佛成了謎。 網上說因為有牛尿和恆河水護體,所以病毒不敢在印度人體內造次。這種調侃飽含著無奈和辛酸。印度同胞目前也許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只希望不要再有更多生命逝去。
  • 古典音樂表演聆聽規範的歷史演變
    欣賞現場古典音樂表演時,往往有以下約定俗成的規矩:手機調成靜音,安靜就座,保持肅靜,全神貫注地聆聽,等一首作品表演完畢才鼓掌……然而,這些看似正確的欣賞古典音樂表演的方式只是現代社會的獨有現象,在這些音樂作品誕生的那個年代,欣賞方式並非如此。古典音樂有著悠久的宗教傳統。
  • 豐富古典音樂內涵 探索更多表現可能
    ,更好地與世界對話,更好地傳播我們的音樂古典音樂重視聲音力度的對比,重視每個休止符的使用,以及有聲與無聲之間的美妙,欣賞古典音樂是讓人享受寧靜的時刻,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真正認識自己如何用古典音樂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對話?吳牧野:古典音樂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文明交流是互相借鑑、互相學習的過程。比如亞歷山大·塔霍是法國著名鋼琴家,但他的技巧概念得益於俄羅斯鋼琴家格裡戈裡·索科洛夫。我創作的鋼琴曲《緣》,中國朋友認為是中國音樂,法國朋友認為是法國音樂,這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 CLASSICAL MUSIC-(古典音樂100首欣賞)
    作為專業資深的教育機構我們有必要為大家普及一下關於古典音樂的相關知識
  • 古典鋼琴曲欣賞(8):德彪西《月光》
    德彪西1873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那時他才十一歲。後來,他又在這個學院裡從師杜朗和吉洛學習和聲和作曲。1889年,德彪西在巴黎參觀「萬國博覽會」,這裡一些東方國家展覽廳裡都放送東方音樂,德彪西新奇地發現,這些東方國家音樂的曲調、和聲、調式……等等,都和他從學院裡學到的東西截然不同,這使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並對東方音樂作了些研究。
  • 琥珀四重奏 古典音樂的「演講者」
    在楊一晨看來,樂團成員之所以能達到高度默契,是因為他們擁有共同的夢想:「在2005年創團的時候,那會兒中國沒有職業的室內樂團,沒有職業的弦樂四重奏,在古典音樂裡,室內樂一直是中國的弱項。而中國來做團隊藝術,也是一直以來世界認為的我們在古典音樂裡的弱項。」楊一晨說,「中國從不缺優秀的獨奏家,在我們的教育 氛 圍上,也是那種要爭第一,要一個人站在舞臺上等等,一直都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