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音樂資源稀缺的時候,寫寫「欣賞指南」的文字是很輕鬆的事情。我的唱片購買及收藏趣味也在這些年發生巨大變化,對所謂「經典演繹」「大師解讀」越來越失去興趣,而對新作品、新錄音的好奇心越來越強,對信息的關注,對新品的渴望,說出來簡直難以置信。每年有好多次去歐洲的機會,每到一個城市便直奔唱片店,專找當月新品櫃檯一個一個地試聽,聽好了絕不問價格,當然它們肯定屬於最高的標價。
我雖然已經對我的歷史專業少有涉獵,但談起音樂史以及其他史來,「厚今薄古」已經成為我的標籤。疫情以來,安心於家中讀書,讀的也都是當代人寫的書,對比以前閱讀過的一些所謂「名著」,深感活在自己的時代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同行者或者「同路人」,都是首先無愧於自己時代的人。落實到音樂方面,今人的卓越,即便仍健在的長壽者,也無不順應潮流,做出自己的改變,彰顯出自己的進步,持續地增加自己藝術風格的權重。
偉大的富特文格勒為立體聲錄音誕生之前的音樂演繹設定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克倫佩勒、瓦爾特、萊納、奧曼迪、巴比羅利、索爾蒂、卡拉揚、伯恩斯坦以及海菲茨、裡赫特、吉列爾斯、米凱朗傑利、古爾德則在唱片工業的黃金時代各領風騷。在新的「世紀之交」,真正屬於我們時代的切利比達克、阿巴多、諾靈頓、紀倫等,為我們留下「靈光乍現」的晚期「蛻變」,成為新世紀接收到的最珍貴遺產。
我慶幸我不僅發現,而且親身經歷了一種全新的代表我們時代的音樂呈現觀念。無論音樂的本質如何,作品如何,新的詮釋都為其注入時代的「強心劑」。我們聽到的或者看到的音樂,不僅被重新激活,還煥發出時代的光輝,諧振了時代的心靈。有點弔詭的是,音樂的體驗與接受,好像又回到了留聲機發明之前,現場的意義遠遠大於錄音的意義。當我們還沒有聽幾張尼採·瑟貢、卡倫齊斯、彼得連科、克薩維爾·羅特、尼爾松斯、提齊亞蒂、烏班斯基的唱片時,早已經被他們的音樂會或者歌劇現場激動得熱血沸騰,心醉神迷。這些新生一代的指揮家無不跳出音樂評論的「尺度」,展現出音樂的「超自然」力量,他們似一個個音樂精靈下凡,如神諭般把神奇的故事用全新的語彙重新宣講一遍。
愛樂近半個世紀,收藏錄音製品也有近四十年的經歷,為喜歡聽音樂的人做一個「經驗累積」的「榜單」,始終是心中所願。但是,也所幸沒有早早克盡其功,才沒有老氣橫秋地在「榜單」中塞滿所謂的「經典名版」。在這個非常的特殊時期,我們不僅身處大時代而見證歷史的裂變,也獲取了更加親近音樂的理由。我的「榜單」初見雛形,它們首先在「QQ音樂」的平臺上得以實現,面對浩如煙海的音頻資源,我輸入各種關鍵詞來尋找我心儀的版本。我相信,「劉雪楓榜單、歌單」將提供給大眾一個欣賞音樂的最初步「捷徑」。下一篇文字,我將開始介紹我的「歌單」內容和製作理念,敬請關注。(劉雪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