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的扣肉》
麥兜故事 《仲有最靚既豬腩肉》 。
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
作為職業音樂人,說實話我聽音樂有時候像例行公事,聽和聲、聽轉調、聽結構、聽對位聲部,集中精神恨不得讓一段樂聲在心裡一行一行列印樂譜出來。所以,新來的音樂治療老師說,她開的音樂藥方可治療失眠和焦慮症,我和同事們齊聲質問:那你給我們治治?帶著一種職業病似的驕傲。
可是聽到《麥兜噹噹伴我心》的最後一首歌,從小耳熟能詳的《乘著歌聲的翅膀》,我竟有點哽咽。好像第一次聽見那樣完美的旋律,天國的歌唱,「聖潔」這個詞原來不只是存在於詩歌中—「乘著這歌聲的翅膀,愛人請隨我前往。去到那恆河的邊上,世間最美的地方。那綻放著紅花的庭院,被安詳的月光渲染。玉蓮花在安靜地等待,他心愛的姑娘來到,紫羅蘭微笑地輕語,仰望著那漫天星辰。」我再次相信,歌聲就是這個世界的信仰和智慧。
麥兜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隻樂呵呵的小豬遭遇各種耍弄逗人開心,表面歡笑背後悽涼,大到關照股市沉浮國計民生,小則吃喝拉撒的艱難小日子。看到後面,我發現《麥兜噹噹伴我心》其實是一部兒童音樂動畫片。我想作者一開始可能沒想過拍成音樂片,只是麥兜們沒得高級玩具玩,只好啃啃糖炒慄子唱唱歌,順便成了名歌薈萃。就像春田花花幼兒園,欠債太多實在辦不下去了,小草根們英文又不好,只好行走江湖「賣口條」,生計所迫走上賣藝之路。麥兜這隻小豬唱歌解解悶,逗逗樂,順便還混個飯吃,沒想到還當上了華仔演唱會的嘉賓呢。如此歪打正著,讓麥兜故事很幸運地沒有變成草根勵志劇。如果說這是兒童音樂片,那也是沒有教學指標,不經意地寓教於樂了。
看麥兜的時候,我一直在想,童聲合唱的美好是從何而來?讓我這個在音樂學院裡聽膩了各種合唱的老師,聽來也似夏日喝涼茶,渾身舒暢。或許因為它出現在最世俗、最無奈的底層生活,一片仙音,讓人一聽立刻升華了,世界和平了,連債主也成了朋友。就像麥兜的主題歌《你的扣肉》,就解釋了這部音樂電影的成功所在。
《你的扣肉》國語版 電影《麥兜響噹噹》插曲。
「我願似一塊扣肉,我願似一塊扣肉,扣住你梅菜扣住你手」,顯然,歌者是吃貨,且是文藝範兒的吃貨,能從梅菜扣肉裡吃出和愛人永不分離的味道。不僅有愛情宣言,還有人生感悟——「風吹柳絮,茫茫難聚,隨著風吹,飄來飄去」。這首歌將巴哈貝爾的《卡農》填詞給麥兜們唱,模仿舒伯特給巴赫的前奏曲寫成《聖母頌》那樣,給《卡農》附加了一個獨唱聲部,給華仔唱。
麥兜們的歌選得十分有品位,這不奇怪,麥兜他媽麥家碧是一位大隱隱於市的高人,連梅菜扣肉飯都是巴洛克風。就像張愛玲說她不懂古典音樂,表示自己驕傲到可以放低身段。除了孟德爾頌和巴哈貝爾,還有舒伯特、比才(Georges Bizet)的《鬥牛士》、童謠《瑪麗有隻小羔羊》。把「兩隻老虎」唱成「夏日雞雞」,將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唱成「是你一身豬腩肉」,用茶餐廳菜單唱出對古典音樂最樸素的感情。
「你可能是歌唱得太久了,早已忘了內心深處,竄來竄去的那份感動啊。」麥兜一聽華仔唱歌就想急便便,「其實我可能不是肚子在動,只是感動,其實我也不知道什麼叫感動,只是心裡直翻騰著。有一點兒想哭,很難受,也很開心。」麥兜一聽華仔唱歌,就吵著急便便。這急便便的感動,簡直就是莫扎特的靈魂所在。而且,你看,舞臺上那些大演奏家們最投入最感動的時候,看起來不都是急便便的樣子?
2.
《教父》的秘密
《鄉村騎士》這部歌劇的作者,是普契尼的同代人,也是淹沒在普契尼盛名之下的義大利作曲家之一,他叫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hi)。如果沒有《教父》這部電影,《鄉村騎士》大概不會如此知名。
到了《教父2》,小教父麥克有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離異的妻子凱告訴他,兒子在義大利學歌劇,他想成為一名歌唱家。麥克覺得欣慰,柯裡昂家族這一姓氏將會因為一位藝術家而流傳下來。可見在西方,藝術家影響深遠且地位高貴。就像孟德爾頌家族,哲學家祖父和銀行家父親都不及音樂家孟德爾頌的名字流傳久遠。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他去看兒子第一次演歌劇的時候,遭遇仇家槍戰報復,心愛的女兒中彈身亡。
那一天上演的就是《鄉村騎士》,一個發生在西西里島的愛情故事,關於偷情、嫉妒與情殺。義大利式如火的激情用歌劇表現尤其合適,歌劇本身就是義大利式激情的產物,是這個民族的激情和欲望抵達的一個激動人心的沸點。
我喜歡多明戈演的電影版,是在西西里島實景拍攝的。故事很簡單,西西里青年圖裡杜結婚之後,仍與舊日戀人羅拉痴纏,妻子嫉妒,告知羅拉的丈夫,最後兩個男人決鬥,圖裡杜被殺死。
後來我們在姜文的《一步之遙》裡面,看到教父式黑禮服口袋插紅玫瑰的造型,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馬小軍在屋頂上閒逛,黃昏裡傳來了《鄉村騎士》間奏曲的漫漫旋律,姜文如此向「教父」科波拉致敬。他說:「我的《鬼子來了》,還有《陽光燦爛的日子》,其實都是從音樂開始的,我連簡譜都不識,我只能說我的靈感是從那兒來的,比如,我聽馬斯卡尼的音樂,像一個火兒,把天點著,想抽根煙,白日夢,跟著走……」
馬斯卡尼和普契尼是同代人、同行,風格也類似,都喜歡採用當時真實事件寫歌劇。他的作品不多,除了《鄉村騎士》,人們大概說不出他的第二部作品,當年也都淹沒在普契尼的聲名下。因為力量懸殊,他倆倒是交情不錯,有段時間曾住在一起。普契尼常常開導他,多寫點賣座的歌劇啊。可是馬斯卡尼脾氣暴躁又敏感,與音樂學院的高層鬧翻,獨自去了義大利南方,在輕音樂團裡當指揮,不定期巡演,過流浪漢生活。大概他自己就是一位鄉村騎士。
西西里這個島嶼一直存在於古典音樂中,有《西西里舞曲》、《西西里晚禱》、《鄉村騎士》,那裡有海水、好聽的歌謠和如長笛音一般美妙的橙花香味的風。而我們是在電影中看見西西里風情的。《天堂電影院》裡面那些用小石塊鋪成的崎嶇小徑和廣場,《教父》裡面的田園生活和古老別墅,還有《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美人莫妮卡·貝魯奇,那才叫義大利美人啊,身材飽滿馥鬱,眼角和烏髮裡都藏著歐洲的古老哀傷。那些電影都是個人的、懷鄉者的視角。
但在《鄉村騎士》裡面,我們看到了更多的西西里風俗,它幾乎可以看作一部西西里島的風俗歌劇,類似我們的「印象麗江」系列。
開篇,人們挽著農具穿過山林草場,歌聲飛揚,「雲雀歌唱著,穿過桃金孃花的花葉,穿過金色的田野」,這首歌叫《檸檬花正飄香》。西西里島的鄉村生活,像一幅油畫展現在眼前。西西里島是地中海最大的一座島嶼,非常炎熱,因活火山的礦物滋養成了一片農業天堂,盛產葡萄、橄欖和檸檬。那裡的農人住一種叫作Pagglialore的塔樓,樓下養雞養驢,樓上住人。
之後,天亮了。那一天是傳統復活節,慶祝耶穌復活的日子。人們用鮮花裝飾馬車,少女們換上鮮紅點綴金線的節日衣裙,戴小圓帽,披淺藍色頭巾,擠在街頭唱歌跳舞。人們在等待遊行隊伍。在復活節那天,教堂裡的耶穌神像被神職人員扛到街頭遊行,接受人們的膜拜祈禱,然後又被送回教堂,烏壓壓的人群尾隨遊行隊伍來到教堂做彌撒。
唯獨圖裡杜的黑衣妻子,像一團不祥陰影盤旋在歡慶場面。她在節日裡唱著悲痛欲絕的歌,嫉妒丈夫與羅拉的愛情。人們的佔有欲多麼可怕。義大利人的激情來自欲望,而欲望是盲目的,排遣不當容易釀成悲劇。在這裡,激情是愛,是偷情,也是決鬥。這部歌劇真正感人的,並非載歌載舞的風俗場景,而是歌中燃燒著的愛與仇。洋溢的愛與決絕的恨,都只能歌唱陳訴,就是姜文說的「像一個火兒,把天點著」,音樂中的激情就像美得不真實的黃昏。
真正讓人忘掉愛恨的,同樣是音樂,是那一段優美的間奏曲成就了這部歌劇。如今我們總是會在音樂會裡聽到。這首間奏曲的源頭,應該是西西里民謠的優美和對美好鄉村生活的讚頌。聽到這裡我發現,這樣恬靜優美的樂句,歲月靜美的嚮往,大概只能滋生在激烈的愛與鮮血淋漓的仇恨中吧。它為後面的悲劇預先唱了一首哀美的輓歌。
即使耶穌復活,人間的罪也不得減免。音樂是否可以成為一種救贖?
西西里島長期被外族統治,那裡的人不再信任政府機構,也不相信法律,他們只相信家族,逐漸形成以家族為核心的黑手黨。《教父》講的就是義大利黑手黨遷往紐約的歷史。西西里島是教父一家人的鄉愁。麥克來這裡避風頭的那段時間是這部黑幫電影唯一一段田園牧歌。他感覺自己回到了家,紐約已經是上輩子的事了,他找了個姑娘,差不多想在這裡待一輩子。
可是沒過幾天,新娘和汽車一起炸了。後來麥克再沒有提起這個女子,好像她從未存在。這是他成為教父的秘密。那時候他已經知道,田園牧歌不屬於他,成為新教父就是他的命運。
他只是在這段音樂中想念過她一次。
3.
《沉靜如海》
最初我被這部電影的標題吸引,於是點開視頻。本來打算看一眼就繼續寫專欄,結果一個半小時一口氣看完,中間竟沒顧上瞄一眼手機朋友圈。
故事簡單:二戰時期,在法國北方的海邊,少女簡妮和爺爺住在一起,她喜歡彈鋼琴,以教音樂課謀生。納粹進駐小城,家裡住進來一位德國軍官。這個敵人身材高大,目光憂鬱,他用法語對她說:「當我踏進你家,你在彈巴赫,最清純動人的一首,我最愛的一首。」
簡妮也是清純動人的姑娘,她彈的是巴赫《十二平均律》的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最著名的一首,後來被古諾附加了一條旋律,改編成《聖母頌》。我看到這裡覺得編劇偷懶,竟找了這首盡人皆知的。這大概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巴赫音樂吧,我們的琴童考級,幾乎每一級的曲目都要在《十二平均律》裡面選一首賦格,考考孩子們的多聲部合作與感知能力。
德國人是納粹,卻喜愛音樂,他們來自音樂的故鄉。邪惡與美好就這樣集合在一個男子身上,讓家裡的空氣微妙起來。簡妮後來想起來,她彈的不就是德國音樂。
巴赫沉靜如海,是時鐘在嘀嗒不寧。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一共有48首,一首前奏曲搭配一首賦格曲。巴赫不是一個創新者,他擅長把一些傳統的形式寫到精純。他的主題都簡潔幹練,如一個論點,之後在不同的聲部和調性上反覆論證,最後再重申論點,就像下結論。這是一種非常理性的音樂邏輯,每個聲部每個音都有講究,沒有一個音多餘,沒有一個句子可移動可刪改,並且音樂組織嚴密而纏繞,可供細細聆聽,追溯每一個曲線的升降遊戲。據說在巴赫時代,音階的上上下下是有說法的,下行,如同神恩降臨人間;上行,是人間的讚美之歌向宇宙飛升。
巴赫的音樂難免與宗教和神學聯繫起來。他寫宗教作品,也寫世俗的音樂,為萊比錫教會工作的時候寫宗教合唱,為科藤的親王工作的時候主要寫世俗樂曲。有意思的是,現在聽起來,這些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的差別並不太大。宗教音樂裡面,有不少親切溫柔的細節,有滋有味的生活氣息;世俗音樂裡面,也有熱烈而圓融、溫柔而剛執的宗教力量。上帝在宇宙中,也在巴赫的心裡。上帝就在人間,它會在某些瞬間某些事物裡顯現,心有虔誠的人才能領會。
這樣一份純潔真摯的愛情,就是上帝在末日的現身吧,音樂與愛情讓人們看到一線希望,因而超越了種族、邪惡與仇恨。人們是因為這些美好的事物而活下來,而獲得救贖的。在文明淪喪的黑暗時期,在價值混亂的年代,在信念理想紛紛幻滅的時候,我們相信真理依然存在,比如靠近音樂、生活與愛就是我們體會真理的方式。
在這部電影中,巴赫只是一個標識吧。它推翻敵我關係,也提出了質疑,為什麼德意志這個民族能夠出現巴赫、莫扎特、貝多芬這樣的音樂家,也會出現納粹希特勒?這是無人能解釋的疑問,人類文明存在了幾千年之後依舊沒人能徹底了解人性。保羅·策蘭有一句詩:死亡這個來自德國的大師。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另一部電影《法蘭西組曲》,根據死於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法國猶太裔女作家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的遺稿改編而成。遺稿有三部分,很像音樂的結構,第一部分「六月風暴」講兵荒馬亂的逃亡,在混亂中揭示真實人性;第二部分氣氛舒緩,就像交響曲中的「慢板」,有趣的是,它也叫「柔板」,標題是一個音樂表情記號「Dolce」;第三部分很可惜沒有完成。這部電影主要選材自第二部分「柔板」。
題材與《沉靜如海》非常類似,同樣是在納粹進駐法國時期,家裡來了一位軍官,他也一樣喜愛音樂,閒來彈琴作曲。不同的是,這裡有更複雜的人際關係。女人發現丈夫原來有情婦和孩子,納粹軍官默默懷念死去的妻子。敵人是痴情的,親人卻不仁不義,這些身邊的煩心事以各種方式撮合他們,鼓勵他們推開敵我關係擁抱在一起。音樂是紐帶。家中的鋼琴是她的陪嫁,她聽見他在鋼琴上彈一首陌生的旋律,非常好聽,知道他曾是一位作曲家,最後他離開時,把這首曲子的樂譜放在鋼琴上留給她,標題就叫《法蘭西組曲》。
|
以上文字選自《穿T恤聽古典音樂》
田藝苗 著
(即將上架)
|
專業的、實用的、數萬人付費尋求的音樂經驗。
《穿T恤聽古典音樂》由田藝苗同名系列講座的十七篇演講稿整理而成。從怎麼聽古典音樂,到古典音樂的禮儀、知識、背後的故事,既有針對音樂作品的評論,也生動刻畫了音樂家的個性和生活。聽古典音樂,穿什麼並不要緊。你可以穿T恤、穿牛仔、穿西裝、穿睡袍……古典音樂不是老古董,不是裝飾品,也不是奢侈品,它沒有那麼高不可攀,也無需附庸風雅,藝術本身就是為了質疑一切規則與繁文縟節而生。
本視頻原為田藝苗《穿T恤聽古典音樂》課程宣傳片。
商業合作或投稿
請發郵件至:chenteng@imaginist.com.cn
轉載:聯繫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