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前源於歐洲的古典音樂,代表了目前人類音樂發展的最高境界。古典音樂不僅僅有優美的旋律,更是一門藝術,有立體完備的結構,完美得有如一門科學。說到古典音樂,不能不提到基督教宗教音樂。宗教音樂是古典音樂起源和發展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宗教音樂就沒有古典音樂。目前國內聽眾接觸較多的是古典音樂中的器樂、聲樂作品的歌劇、藝術歌曲,對宗教音樂接觸很少。但在西方人們接觸最多的卻是宗教聲樂,人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宗教聲樂。所以,我們要感恩,感謝上帝賜給人類音樂的禮物。
宗教音樂最初也是主調音樂,也就是只有一個旋律在唱。沒有伴奏很清淡,有些單調。後來慢慢出現了伴奏和復調音樂,也就是不止一個聲部在唱。這樣音樂就變成立體的。天國的光明、和諧,在多聲部音樂總得到了形象化的體現。巴洛克時期復調音樂達到頂峰,巴赫是復調音樂之王。巴洛克以後,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逐漸融合成統一的整體;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音樂,都停留在主調的階段,甚至連和弦都沒有。西方音樂是宗教信仰的產物。中國儘管人很聰明,在音樂方面很早就在世界上領先,但卻始終停留在二度平面上,沒有縱深的維度,而縱深度就是宗教信仰所思考和探究的維度。中國人的靈魂似乎沒有縱向深度的要求。在唐朝中國就擁有了世界上最龐大的管弦樂隊,甚至做到了把音分成64個音節那樣的細緻,但卻仍未出現和弦(兩個以上的音按照一定關係組合併同時演奏而產生的音叫「和弦」 )!因為和弦是立體的,它一定產生於有宗教感的民族,相應在建築上的對應便是基督教堂的高頂穹窿,那種呼之欲出的提升感,強烈昭示著人與上帝的對應。而中國的建築沒有宗教感,是一種平面的延展,如同蘇州園林那樣,小橋流水、柳暗花明。
無論是器樂還是聲樂的演變史,與其說是一種技術的變化,倒不如說是人類靈魂需要的反映。世界各民族在兩三千年前大都有了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均屬於二度平面,唯獨西方的器樂、聲樂引入了空間函數的觀念,進入了三維領域。這正是人類靈魂對無限空間、對上帝存在追求的標識。表面看來音樂和數學兩大領域無關,實際卻有著密切的精神聯繫。
早期的音樂,主要是指巴洛克時期以前的音樂。文藝復興後,音樂有很大的發展,到巴洛克時期以後,音樂已經相當繁榮。從基督教和猶太教的淵源來看,猶太教很早就用音樂來讚美上帝,早期基督教音樂和猶太教音樂一脈相承。只是經過了兩千年的發展,猶太教音樂基本還停留在原來的直接歌唱的水平,而基督教音樂卻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公元4世紀,教皇格裡高利一世改革並統一教會儀式,編撰《唱經歌本》,後世稱為格裡高利聖詠。這些歌曲都是沒有伴奏的,作曲手段也比較單一。現代人聽了可能會覺得單調,但是從藝術上說,格裡高利聖詠在當時的成就相當高,而且流傳非常泛,有雄厚的群眾基礎。後世許多作曲家都曾經引用改變格裡高利聖詠的旋律,包括莫扎特、李斯特、聖桑、拉赫曼尼諾夫等等。公元9世紀,天主教音樂中出現了多聲部的作品。雖然還是沒有樂器伴奏,但是多聲部的出現就導致了立體的音響,象徵著天國的聲音。這個時期的音樂和格利高力聖詠的風格類似,清淡高雅。
公元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運動。後來各地都出現了改教運動,這些教會現在統稱為基督教新教(在我國,基督教專指基督教新教)。馬丁路德的改教,對音樂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馬丁·路德認為拉丁文聖經和格利高力聖詠(拉丁文),不適合德國的民眾理解(天主教的主要錯誤之一就是不讓信徒看懂聖經),因此翻譯了德語聖經,編寫了新的詩歌《新教眾讚歌》。馬丁·路德音樂造詣很高,自己就會作曲。他要求信徒們每個星期要到教堂去唱歌,使得民眾都直接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
後來的主要作曲家,著名的有許茨等。許茨的年代大約是宗教改革後100年,巴赫時代的100年前。許茨創作了清唱劇《聖誕故事》和《臨終七言》,還有四首受難曲(分別根據四部福音書而寫)。許茨的受難曲被人們淡忘,直到100多年之後,萊比錫的一位合唱指導認真研究了他的手抄本後,創作了3部不朽的受難曲,此人便是巴赫!許茨的探索與思想到此時總算有了欣然意會的人。仿佛命中注定,巴赫的創作同樣也被他的同時代人所遺忘,直到又過了100年,孟德爾頌的出現,才得於讓巴赫藉助《馬太受難曲》的成功演出而得於重現天日。歷史好像是個天真爛漫的孩子,總喜歡開這樣的玩笑。
(圖文轉載自「古典音樂」)
♪ 「美麗星期天」之古典迴聲——管風琴賞析音樂會
2014.11.9 15:00
演出嘉賓:趙小玲、範肇新
趙小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音樂學士及碩士,美國音樂學院音樂博士(管風琴演奏及合唱指揮),現任香港音樂加學院院長、錦宣管弦樂團及錦宣兒童合唱團指揮。曾師從保羅·喬丹和瑪莉安·多特修習管風琴,並兩度獲得寧克管風琴獎學金。於2005年獲頒比利爾·班斯紀念獎項及馬高·費沙紀念獎學金。在加拿大阿爾伯特省大學進修管風琴演奏及合唱指揮。曾任教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任管風琴導師。除在香港演奏外,其足跡更遍及美國、加拿大、臺北及深圳等地。她於深圳音樂廳舉辦的「美麗星期天」之管風琴音樂會演出長達七年多。自1999年起擔任香港文化中心樂器之王系列管風琴導師至今達十五年。
範肇新,母親為香港著名音樂教育家趙小玲。他自幼擅彈鋼琴,2008年首次接觸管風琴,學習管風琴僅三個月便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首次個人音樂會,運用高難度手腳協調技巧,用腳鍵盤彈奏自己改編的《野蜂飛舞》,自此以非凡的腳鍵盤技術而聞名。範肇新鍾情作曲和管風琴 即興演奏,源於曾師隨喬基姆·西格學習鋼琴即興演奏,及保羅·喬丹學習巴赫作品演奏。在他策劃的多場音樂會中(包括香港文化中心管風琴音樂會系列之「動地回音」、深圳音樂廳「美麗星期天」管風琴音樂會),其原創作品和改編作品都是重要部分,展示出其管風琴演奏的獨特風格。範肇新活躍於國際舞臺,曾於美國、英國及中國多個城市等做獨奏及室內樂演出。2009年,他更被韓國著名管風琴製造商Treanor公司邀請到韓國首爾進行三場個人巡迴演奏會。範肇新現任香港音樂加學院管風琴及鋼琴導師。
{演出曲目}
01.b小調託卡塔
02.世人期待的喜悅,作品147
03.前奏曲,賦格及變奏曲,作品18
04.c小調前奏曲
05.吉古賦格
06.野蜂飛舞
07.天空之城
(曲目以當日演出為準)
深圳音樂廳官方微信
分享,讓美好更美好
好音樂,好福利
點擊 右上角 - 分享至「朋友圈」
愛我們,就訂閱我們
點擊 右上角 - 查看公眾帳號
查找公眾帳號 - 深圳音樂廳
搜索 微信號 - szyinyuet
購票傳送門,一步直達
電話 8284-1666
網站 www.szyyt.com
支付寶掃一掃,電子錢包快捷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