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美學與西方現代符號學

2021-01-18 夢想智慧人

設計美學作為一門實用美學,首先堅持的是設計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才能談得上有意義的原創風格。歐盟1995年度的《創新綠皮書》指出,創新是「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內成功地生產、吸收和應用新事物。它提供解決問題的新方法,並使得滿足個人和社會的需求成為可能」。平面設計領域的功能性之說雖不像產品設計或環境設計那樣具有極大的日用功能,但它最大的功能在於有效的信息傳達。因此,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新雖主要限於平面領域的表現方式,但顯然不是同屬平面領域的架上繪畫,毫無約束地自我釋放或自由表現,而意味著在特定情境下成功的實現設計元素的新組合。一切可利用的視覺元素此時都轉化成符號,具有能指和所指性質。

這些組合既可通過設計新成品和新特性實現,也可通過創造新設計方法,開拓新領域來實現。但不論設計創新的方式如何多樣,在本質上它都需要實際的依據,這些依據存在於時代精神和地域文化的脈絡中。即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必須依據對審美習慣,思維方式等的了解,形成可供產生延續性聯想的文脈。成功的視覺傳達設計在觀念上使用了加法,而在造型上使用的是減法,設計元素往往簡潔明確,便於在短時間內使受眾產生較強的記憶和有效而準確的信息讀取。象徵手法和隱喻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大量運用實現並印證了符號學中能指和所指的意義:通過造型符號的表達,引指物與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引發適時的聯想。設計作品與觀看者之間的對話就是通過從能指到所指的聯想實現的。

就在現代我們開始強調設計作品與欣賞者、設計者與觀看者之間的對話時,中國傳統的道家哲學美學早已提出「對話」的思辨融會型審美觀,主張天人對話、人人對話。道家追求的「道」、「德」、「氣」、「神」、「一」、「元」等,不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對立兩級對話和融合後形成的與生命和自我融為一體的「邊緣地帶」。《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眾妙亦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解其精髓於設計美學中運用正是從兩級對話中衍生出來的無數邊緣,而這些邊緣帶來的可能性造就了語言的豐富變化。中國古代「繪事後素」、「計白當黑」等審美法則都是道家玄素文化的高境。道家太極圖被現代設計界公認為是完美的標誌圖形;2008年申奧標誌也於似與不似之間的中國傳統寫意手法,恰到好處地傳遞出中國結和運動員兩個意象,成功地為世界所認同。

宋代朱熹的理學美學以其審美境界論,在中國傳統美學中誠為關照人文的大美學思想。理學美學理論不只是在於傳達美的知識,更在於培育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朱熹美學實際上成為對人的生存意義、人格價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尋和追求,審美境界中心性虛靈和道德提升是其美學的終極關懷。《朱子語類》(卷七五)雲:「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這個道理。器是形跡,事事物物亦皆有個形跡。有道須有器,有器須有道。物必有責。朱熹既講道器不離,又講體用不二。宋代理學對朱熹的理學美學體系的形成提供了具有理性審美本質的思考。「理」在這兒不是知識和邏輯,而是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精神境界和精神氣象。

朱熹認為,人雖然只有一個心,但這個心卻有不同的「知覺」方式。「道心」偏於理性省察,是形上之思,最終走向理學,「人心」偏於感性玩味,是具象之思,最終走向美學。於視覺傳達設計而言,設計本體的具象之美如何從泛化的圖形遊戲到設討一情境和設計意味的提高,重要的一點是不僅只以悅人的視覺形象直白以物的使用和經濟價值,更是傳遞一種物與人,人與自然的共生和諧關係。寄道於器的傳統設計美學觀在現在視覺傳達中依然是不可摒棄的。朱熹美學另一個於視覺傳達設計產生對話機遇的觀點在於《朱子語類》(卷七十八)語:「人心是知覺,口之於味,目之於色,耳之於聲底,未是不好,只是危。」這「目之於色,耳之於聲」,指的就是審美衝動。而視覺傳達中以宣傳商品為目的的過渡設計引發的審美衝動,其結果很有可能是資源的浪費和重複購買,如一些過渡的商品包裝等,這既違背了設計的「德」,也將造成設計汙染。

視覺傳達設計在考慮到忠實於產品宣傳的同時,也應在大環境中起到良陛循環作用,即對審美需求和品味以及購買的正確引導作用。「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似藝術技巧成熟標誌,特別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它只能從生活的某一側面而不能從一切側面來再現現實。任何形象都是構成整體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它部分。視覺傳達設計中常常有充滿畫面的掩面特寫,一雙手,一雙眼,一個動態,一個表情,只要選擇最富有代表性的現象,而且著重於表現某些特徵,就能成為「言簡意駭」的好作品。儘管構圖簡單,卻要求表現出一定的、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將作品中要所指的那部分集中處理,觸動欣賞者的感官經驗,引起聯想,進而達成與設計作品的對話交流。

「與其令人愛,不如使人思」,這正是好的視覺傳達作品所必須具備的品質。表現意境要有手段,我們稱之為「意匠」。「匠」在藝術家心目中有貶義,如常用「匠氣」來評價缺乏靈動意蘊的作品。但也有褒義,如「匠心獨運」。製作、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作者成就的高低。唐代詩人杜甫說:「意匠慘澹經營中」、「語不驚人死不休」,說明藝術境界的產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費苦心。古代「意匠」具體到工藝品,經過了選材(取精粹部分),剪裁(去汙存清),誇張(形象裝飾),經營位置(構圖),表現(選擇恰當的手法),這些也都是現代視覺傳達設計必須具備的一些創意過程。同時,傳統道器官樸素的功能主義和人本精神,甚至以生態為本的造物觀都是今天的現代設計極力宣揚而又難於完善的。

以書籍設計而言,古代的書捲紙張柔軟、紙色柔和、手感自然,可供人以各種姿勢翻閱,並不易造成身體和眼睛疲勞;而裝訂方式的多樣,如線裝、蝴蝶裝、經折裝、捲軸裝、連環裝等,更以多種方案解決了翻閱和攜帶的問題,樸素之餘,可見其巧,充滿了一種自然主義的人文情節和生態關懷。比較之下,現在的書裝設計追求華麗的裝裱,價格昂貴;大幅的開本,不利於攜帶;紙張堅挺到甚至劃破手指,閱讀時由於紙面過於光亮反光和文字與紙張反差太大而導致眼疲勞,過渡的版式設計導致破壞閱讀習慣而降低閱讀效率。這樣的設計雖然表面看起來比傳統書籍印刷精良,技術手法多樣,卻以犧牲良好的功能為代價,成為了不少人的架上品以彰顯收藏量而已。

創意始終是設計美學的靈魂核心,然而對創意語境理解的誤解和不一致,導致原創在視覺傳達設計的一片呼喝聲中,部分過激的形成一種矯飾的「原創設計觀」。設計創新的泛化只能帶來設計的異化,隨之而來的就是大量的浪費和畸形的消費。有節制地利用可用資源和有尺度地推廣宣傳是設計師的美德,同時也是傳統造物觀的精髓。設計中的科技創新是剛性的,內容創新則是柔性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剛柔互補,我們追求的就是將科技、文化、自然以及我們設計師個體的創意高度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設計創新,提升設計品味進而提升產品競爭力,體現人類應有的基本生態倫理和人文關懷。

相關焦點

  • 西方音樂美學研究的新景觀 ——《西方現代音樂美學》書評
    大眾評審獎參評文章西方音樂美學研究的新景觀——《西方現代音樂美學》書評     自21世紀以來,關於西方現代音樂美學思想的研究層出不窮。2019年,由宋瑾教授主編的《西方現代音樂美學》[2](以下簡稱:《現代美學》)出版,該書曾受到當時還在世的於先生的殷切關懷。在重新梳理《導論》有關理論的基礎之上,還加入了一些新的美學觀念,如:「西方現代音樂表演美學」、「新方法論的音樂美學」、「分析哲學的音樂美學」、「實用主義音樂美學」和「教育哲學的音樂美學」等。
  •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學"思考
    原標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學"思考  梁建明  一、中西方歷史進程不同、文化源不同,對美的認知異然  「美學」一詞源於西方,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則是近代的產物。18世紀,隨著西方哲學和科學的蓬勃發展,美學在德國古典哲學中作為一個特殊門類開始確立。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現代雕塑與傳統文化
    所以現代雕刻是在文化的發展上的一個必然階段,他的產生井非偶然。除了,上述的歐洲「純視象」的理論以及派生的藝術自律外,中國的古典美學體系對現代雕塑的產生也起了潛移默化的功效。現代雕塑這一點如果把現代雕塑的某些作品和中國的美學理論相對照起來幾乎有驚人的相似,這絕不是偶然的吻合中國美學產生後早已流傳到西方,特別是老莊哲學,在老莊的美學中非常強調「
  • 當代西方新音樂學背景下的音樂美學(三)——《西方新音樂學背景下的音樂美學》緒論
    這種開放性的後現代視角帶給我們的是一種認知範式的轉變——從知識型的認識論轉向解釋型的認識論。本課題我們還選擇了美國著名漢學家、耶魯大學教授蘇源熙和他的著作《中國美學問題》作為研究對象。這項研究看起來與新音樂學似乎毫無關係,但就其超越「中國式」的研究和「文、史、哲」融為一體的研究來說,與英美新音樂學在方法論上應該說是一致的。
  • 西方古代藝術概念中的智識傳統
    摘要:西方古代藝術概念從內涵與形態都迥異於現代藝術理論,但是先者是後者的概念原型,後者乃先者的自然結果,其要義在於貫穿始終的智識傳統。古希臘技藝作為一門專業知識受理性主導和形而上召引;中世紀「自由七藝」與「機械七藝」概念均追求智識品質;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對數理知識的追逐促進視覺藝術地位提升和諸門藝術走向統一;啟蒙時代在哲學美學的支持下,自由藝術被美的藝術概念所取代;19世紀上半葉黑格爾等人的努力讓藝術作為一門科學進入哲學反思階段,這是西方古代藝術概念先天智識傳統的終極形式,也是現代藝術理論的歷史起點。
  •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電視文化類節目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文化評析】在全球化浪潮衝擊下,中國主流電視媒體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窗口,必然要立足於本土文化,堅守文化自信,爭取國際話語權,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範式,傳播中國傳統東方美學理念。
  • 中國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生活
    第二屆海峽兩岸倫理學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廣東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30多位專家學者就中國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生活的關係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一、中國傳統倫理及其特點與會者認為,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生產勞動中形成了共同的道德意識、道德感情、道德心理和道德習慣。傳統倫理指儒、釋、道三家之倫理,其中儒家倫理居主流地位。儒家倫理產生於小農經濟時代,有它歷史的局限性。從總體上說,它與現代工商社會、信息社會是不相適應的。
  • 中國美學已獲西方認可
    坎城有「嫡系」傳統對於侯孝賢來說,七次入圍坎城是絕對的實力,但拿不拿金棕櫚,更多是運氣。侯孝賢的「一步之遙」看似可惜,實不意外,坎城的口味年年在那擺著,保守的時候大大方方給紀實性風格的作品,包括達內兄弟、克裡斯蒂安·蒙吉、阿布戴·柯西胥都是受益者;激進的時候,他們更看重那些劍走偏鋒、傾向自然主義的作者,就像阿彼察邦和河瀨直美。
  • 侘寂的美學觀念丨日本的傳統審美源於茶道,現代美學設計的起源
    茶文化源自於中國,在中國的南宋時期茶道傳入到日本,從而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現在茶道在日本廣為流行。茶道,即品嘗欣賞茶美之道,被視作生活藝術,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用過飲茶對禮儀和道德進行教育與修煉。二、侘寂——日本美學的核心,侘茶的出現滿足了市井文化的精神需求,使茶道在全國普及「侘」,作為日本的傳統美學,是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理念。以「人在宅中」會意,表達了日本人的獨處空間存在感。
  • 道合合創設計打造「清鎮悟琴齋」傳統樂器與現代東方美學相融合
    設計理念:將傳統古樂器文化與現代東方美學相融合,通過藝術設計詮釋東方古典韻味與現代藝術形態。 此案例為清鎮悟琴齋,業主希望保留6個教室的同時有一個展示全面的前廳和一個演奏考核大廳。能夠體現出古箏的曲美,古樸的韻味,純淨,飄逸。原始結構圖平面布置圖進門處作為過渡空間,文化磚,踏步石材,防腐木格柵,防盜銅門……營造靜雅的空間氛圍。
  • 席格│王光祈創造國樂思想與傳統禮樂的現代音樂轉進
    他從西方現代音樂藝術概念出發審視中國傳統禮樂,就註定了他關於禮樂現代轉進的探討,實際上是限定在傳統樂教、傳統音樂向現代音樂教育、美育轉進的維度上。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王光祈沒有論及禮,只是他關於禮的觀念是從樂出發的,是以樂為基礎來審視禮。究其根本原因,在於王光祈的禮樂認知雖汲取了傳統儒家思想,但主要是從西學出發的,深受西學影響。第一,儒家思想的接受。
  • 李安《飲食男女》:用西方觀念,講述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與和解
    他把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溫文爾雅的氣質融入在煙火歲月之中,通過老中青三代的矛盾衝突與和解,寫實性的呈現了現代中國式家庭的溫馨與微妙。《禮記·禮運》中有這樣一句話,「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從焉。」檯面上講的是吃,臺面下講的是隸屬於傳統的儒家文化。
  • 李安《飲食男女》:用西方觀念,講述中國式家庭的矛盾與和解
    他把中國傳統文化之中溫文爾雅的氣質融入在煙火歲月之中,通過老中青三代的矛盾衝突與和解,寫實性的呈現了現代中國式家庭的溫馨與微妙。一頓飯中蘊含的東方哲學李安是在好萊塢混得最風生水起的華人導演,他從小生長在東方,骨子裡流淌著中華文化的血液,將中國式的儒家思維方式了解的極為深刻而透徹。而同時他又受過西方的教育,成年時期生長在西方,對西方的新思潮與現代觀念,也有自己獨特的認識與見解。
  • 中國傳統木文化及其材質美學
    在品種繁多的首飾材料中,「木」這一特殊材料承載了中國古代首飾藝術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然而,傳統的古代首飾文明正在被現代快節奏的「速食」文化所衝擊著,那些幾千年沉澱下來的獨特藝術瑰寶正面臨著危機。本文以中國傳統木質為主,探討木質的特殊藝術價值並探索其未來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 (韓)李樹泓:韓國現代雕塑教育對西方的「拿來」與「活用」
    本次論壇的學術主題為「漸化西風——亞洲現代雕塑教育的肇始與變遷」,「漸化西風」可以說是亞洲多數地區現代雕塑發生與發展的共同路徑。而在亞洲現代雕塑教育的整體進程中,「西方化」與「去西方化」的觀念纏繞,「東方」與「西方」的二元關係或許將是我們需要長期面對與檢討的命題,此次論壇為大家提供了觀看和進入的視角,展開更細緻、深入的共同討論與研究。
  •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鄧以蟄的《書法之欣賞》
    中國書法史上,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的, 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論家鄧以蟄先生 (1892—— 1973) 。這位清代書法家鄧石如的五世孫, 與朱光潛、宗白華同為現代中國早期從事美學研究的安徽籍同鄉, 和宗白華並稱「南宗北鄧」的著名學者, 早在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 , 即擬撰寫一組總題為《書法之欣賞》的書法美學專題論文 。
  • 以西方現代主義,闡發江南美學
    九0年代,吳冠中飲譽國際藝壇,包括於1991年獲法國文化部頒發「法國文化藝術最高勳位」、1992年更以首位在世的中國藝術家身份於大英博物館作展,與六、七0年代的艱苦日子相比,實屬恍如隔世。饒是如此,藝術家仍不減對故鄉之眷戀,其於1994年創作的《牆上秋色》,感情依舊濃烈如初,在走遍寰宇之後,他對於時間的思考、形式美的琢磨、中西藝道之融合,理解更為深刻,成就此幅代表之作。
  • 美術研究|論中國現代美術三大學派的文化整體觀!
    他著眼於中國內部的一種恆定性,著眼於價值觀和心理意識等文化深層的內在發展邏輯,以「德」與「靜」定性,並展開東、西方的比較,說東方藝事闡明德性,西方藝事矜尚功利,中國美術不必照搬西方模式,不必割裂自身的歷史,認為傳統還有生命力,可以整治自身,作現代延伸,文人畫的傳統也具備西方現代藝術的精神。
  • 常玉曲腿裸女拍賣出1.98億港元 以東方山水美學重新演繹西方經典
    常玉曲腿裸女拍賣出1.98億港元 以東方山水美學重新演繹西方經典時間:2019-10-07 16:43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常玉曲腿裸女拍賣出1.98億港元 以東方山水美學重新演繹西方經典 文匯報 常玉,《曲腿裸女》,油彩纖維板,1965年作,1.98億港幣成交 昨晚,香港蘇富比2019
  • 中國大學的現代性格是如何誕生的?
    主要著作有:《現代人的夢魘》《從傳統到現代》《劍橋語絲》《海德堡語絲》《敦煌語絲》《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國政治與文化》《中國民本思想史》《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中國的現代轉向》《社會學與中國研究》。蔡元培改革舊北大,建立新北大,實際上他所做的工作是為北大定性定位,也是為中國現代大學建立範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