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的美學觀念丨日本的傳統審美源於茶道,現代美學設計的起源

2020-12-22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茶文化源自於中國,在中國的南宋時期茶道傳入到日本,從而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現在茶道在日本廣為流行。茶道,即品嘗欣賞茶美之道,被視作生活藝術,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用過飲茶對禮儀和道德進行教育與修煉。

茶道的真正鼻祖與集大成者,千利休以及他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已成為日本民族的文化寶藏。

一、千利休領悟茶道文化,首先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以及茶禪合一體系

千利休生活於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生於堺市,出生於富商家庭,自幼學習茶藝,18歲時跟隨武野紹鷗學習茶道。武野紹鷗將禪宗文化與茶藝結合,完善成為具有日本民族化的道,但是他最大的貢獻是培養千利休,讓他成為茶道的革新人物。

武野紹鷗去世後,千利休已經成為了極富盛名茶道藝人,在京畿範圍內無人能出其左右。一生愛茶的織田信長更是對他充滿尊敬,聘為茶頭,從此千利休的人生開始發生轉折。

當時整個日本茶風盛行,豐臣秀吉與千利休合作舉辦了茶道最大盛會的北野大茶會,推動了日本茶道的發展。茶道之所以能夠盛行主要是有三個方面:

當時的戰國時期群雄並起,風潮為以下犯上,使這一市井文化得到發展大量東徵西討的武士們進入茶室品茶拋開生死煩惱,也成為他們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與外貿易來往,商人抬高茶葉與茶具價格

千利休在織田信長死後一直侍奉豐臣秀吉,隨著境界的提高,他的才華到達了一個巔峰時期。他對茶道進行了改革,融會貫通於日本的飲食、建築、禮儀、器具各個方面

他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意境,現在仍作為日本茶道的重要內涵。

和,即表示和諧、和悅不單單是茶的口感柔和,更是整個茶室祥和的氛圍。通過觸、嗅、視、聽四個方面達到「和」。茶碗是否冰涼,是否過重或過輕;茶室的香氣不能太刺激,要達輕柔的境地』;茶室光線是否足夠柔和;風吹過樹葉與煮茶的聲音是否和諧。

敬,表示為互相尊敬。出自於佛教「萬物皆有佛心」的思想,茶室的建設為一座茶室,只有一個入口,說明凡是進入茶室的人地位沒有高低貴賤,皆為平等,互相尊敬,自然交融。

清,指整潔。茶室迎接客人時,用抹布擦淨茶院,就連炭都要洗掉浮沉才可使用。通過去除汙濁之物達到清淨。

「茶道的目的就是要在茅舍茶室中實現清淨無垢的淨上,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

寂,表示。寂原本的意思為靜寂,是茶道的最高境界,追求的是積極意義上的「無」,無中生有,到達這一境界才能突破思想束縛產生新的價值,可以說和敬清都是以寂為根本。

千利休將茶道還原到淡泊的地位,簡化了茶道過程,曾說過「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千利休的茶道不局限於世間規定的動作形式,而是隨處做主,只要有「無」的心哪裡都可以是茶室。

千利休的茶道境界具有積極意義,他去除了茶道的娛樂性,規定茶事不得超過四小時且茶事結束客人立即離去,主人也無須遠送,取消茶事後的酒宴。開創傳飲法,幾個客人用一個碗傳遞喝茶,客人喝後用紙擦淨嘴印,下一個客人在同樣的位置飲茶,表達出和、敬的思想 。

千利休在《南方錄》說道

「小茶席的茶道,以修習為要務,不要重視世俗吃喝玩樂,也不必住豪華宮室」

他將佛法落實生活,點好茶先供佛,在施捨他人,最後自己喝。不僅是處於佛法,更是禮儀的表現。從燒水到點茶都是誠心誠意,達到茶禪合一。

二、侘寂——日本美學的核心,侘茶的出現滿足了市井文化的精神需求,使茶道在全國普及

「侘」,作為日本的傳統美學,是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理念。以「人在宅中」會意,表達了日本人的獨處空間存在感。侘在日語中的意思為「不夠良好的」,引申出不夠好品質粗糙,在茶道中是對華麗、繁瑣、鮮豔的否定,表達的概念為「樸素、節制、靜謐、自然」

「寂」表示歲月流逝的狀態,在室町時代著名俳諧師松尾芭蕉的創作中,「寂」佔據了他作品中大部分,被認為是一種新式的美。寂指事物自然而然散發出來的美。而侘寂一詞描繪的是事物不恆久、樸素與自然。

侘寂是去除繁華,甘於簡單清貧的審美境界,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千利休在對侘寂的追求中對茶道的儀式和美學進行了改變,第一就是改變茶室空間。當時的富人修建的茶室富麗堂皇美輪美奐,但千利休認為應當修建的小巧幽靜。

他修建的茶室長寬僅兩米,挨著幽靜的松林,門有意做的很小,即使是達官貴人也得彎腰入內與他人地位相同,通往茶室的路要穿過松林小徑,迂迴曲折與世隔絕。

在此處進行茶道儀式感受自然達到萬物和諧,擺脫世俗作為了他「和敬清寂」概念提出的條件。他同樣提出了關於茶具方面的改變。

千利休主張用老舊的竹製茶具代替華麗的茶杯茶壺,更符合他「清」的理念,在他看來,茶具帶有歲月的痕跡才能從中「悟道」。侘茶以一種簡樸、清貧之美的交往方式在當時社會廣為流行。

但是多人共處的茶室,又很好的保持了「寂」。千利休的師傅武野紹鷗對「侘」定義為低調、內斂,要求不可妄議其他茶會,要保持禮儀,可以與他人聊天賞花,不得擾其本心。但這都是對人的要求,對茶會氛圍對美都沒有定義。

千利休進一步對「侘茶」定義:不談世事雜話;不巧言令色;茶會不過四小時,但關於佛教話題不限時間。聊了世俗話題,侘就變成了俗;茶室主客分明,但有心互相恭維也變成了俗。

和、敬關注與人際關係,在小茶室裡做到相互恭敬氣氛和諧,是對外在行為的要求。清、寂就是對心境的修煉了。村田珠光曾說道

「心的掃除」

就表示了以茶為介去除心中雜念的狀態喝茶是一種修行,來茶室飲茶的人不為解渴,不為口欲,不為求人,只為了找到「和敬清寂」。是對茶清淡苦澀的享受,也是對簡陋的茶室的認同。

千利休把茶道從社會上層普及到民間,尤其是北野大茶會的舉辦,不論有無茶具,只要愛茶都可以參加,受到廣大民眾推崇,推動了茶道在民間的普及。

三、侘寂對現代美學有不可磨滅的影響,陰翳美造就之物讓人感受千年前的世界

千利休對日本藝術的影響無人可比,創造了完整的藝術體系,以茶道為綜合所包含的建築、服裝、工藝、美術等方面體系,無不體現出侘寂之美。

侘寂美學體現了日本人含蓄內斂,追求意境的審美觀,這一審美不僅在於視覺,更是要調動身體全面感受。日本傳統文化的基因裡充滿著物哀之美,有憂傷、孤寂的哀怨感

文學家谷崎潤一郎提到

「與暗中看去,印著搖曳燈火,使靜寂的房間仿佛有陣陣清風拂面而來」

沒有光澤,帶有時代感的東西成為了侘寂的具體表現。現代日本設計中大到日式家具小到乃至一個湯勺,總會以磨砂處理表面,追求樸拙自然質感,在服裝方面還會設計出破損,達到殘缺不完美的意境。當人們觸碰這些看似粗糙之物時,卻可以感受到千年前的孤寂

禪宗也受到了這種美學的影響,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日本的枯山水,由細沙碎石鋪地,畫上紋路表現水的流動,再疊放石頭構成園林景觀,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日本文化就是禪。

讓我們更能夠了解侘寂之美的還有日本品牌無印良品,它的觀念是在節制、理智中創造出「這樣就好」,樸素之風能夠感受到「空寂」的魅力。

侘寂包含了日本哲學、文化和藝術的精髓,正是千利休將其發揚光大,而茶道也必將會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參考文獻

《南方錄》

《一紙目錄》

《陰翳禮讚》

相關焦點

  • 日本美學侘寂,經過時間淬鍊的不完美之美
    這就是日本美學當中最具像化的元素,侘寂。何謂侘寂侘源自於日本茶道。茶道宗師千利休有過這樣的一段話。侘的本意是映現清靜無垢的佛法世界,拂去庭院草庵上的塵芥,主客人以真心相交,不強求規矩寸法儀式,而只是生火,煮水,吃茶而已。侘的意思就是捨棄一切外在奢華裝飾的平淡簡樸之美。
  • 【於燕說電影】日本電影:日本茶道美學宗師千利休
    在得知獲獎消息後,日本著名歌舞伎演員市川海老藏表示,「扮演創立了日本人美學原點的千利休,雖然感到壓力很大,但日本的美學意識和文化能夠被國外理解、讚賞,實在喜不自勝。」該片改編自獲得過松本清張獎和直木獎的日本小說家山本兼一的小說《利休之死》,作品以解開利休被豐臣秀吉賜死之謎,成功地以時間倒溯的手法重構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歷經千錘百鍊成為茶道和美學宗師審美的一生,被認為是兼顧歷史懸疑和茶藝美學的傑作。
  • 淺析日本美學 視界君
    本期將會向大家充分介紹日式美學的三大要素以及對應的設計案例,闡述日本的傳統美學是什麼,以及如何在人們的作品中呈現出來。• 何為幽玄 • 幽玄美學的表現形式 3、日本侘寂美學 • 何為侘寂 • 侘寂美學的表現形式 提到日本的設計,大家不約而同都會想到簡潔,舒適,以人為本。
  • 遺世而獨立的「殘缺」美學——侘寂
    不知不覺,侘寂已經從單一的意識形態變成了佔據時尚、設計乃至藝術文化的靈感美學。侘寂是源於日本禪學的一門美學,來自日本的「清水混凝土詩人」安藤忠雄可以說是侘寂建築藝術的代表人物。從未受過正規科班教育的他,開創了一套獨特、嶄新的建築風格,成為當今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建築大師之一。
  • 日本美學文化,都藏在這三個詞裡
    而將美學,很好地引入到日常生活當中,恐怕不得不提及我們的鄰國日本。日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物心如一和美的境界,是不可忽視的。這從他們的建築、器物、飲食等等中,都能深刻地感受得到。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三個關鍵詞,一窺日本美學文化的真諦。色氣——浪蕩,絢爛,身體審美與情色烏託邦;侘寂——幽黯,蒼老,克制之心與樸素日常;摩滅——時間的藝術,萬物的宿命,宇宙的永恆命題。
  • 設計書籍精選:極簡之道 日本平面設計美學
    ◆侘寂、茶道、浮世繪、現代漫畫,多角度探索日本獨步全球的美學之魂。◆包裝、書封、品牌、商標,近百個優秀案例,全景呈現日本設計本色。◆內含豐富配圖,全彩印刷,設計精美,打造完美閱讀體驗。繁體版上市當月即登上誠品書店藝術類暢銷榜TOP3內容簡介本書以時間為脈絡,講述了自1950起,歷經兩個重要時期——「戰後四十年(1950-1989)」與「鼎盛十年(1990-2000)」,直至今日,在日本平面設計之父龜倉雄策的引領下,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平面設計師如何將本土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相融合,打造出日本平面設計獨有的美學概念並將其推向全世界的壯闊歷史
  • 這本美國人用英語寫的日本美學之書翻譯成中文後,竟然賣脫銷了
    如果讓大家在東方美學體系內挑出兩個詞彙或事物作為代表,相信很多人會選擇「茶道」、「侘寂」。無論是精行儉德之茶,還是殘缺未滿的侘寂,均是在東方思想美學體系中,由物至道,器以載道的集中體現。美學導師:谷泉,美術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集中在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現、當代藝術,出版有專著《大地藝術》,翻譯著作《茶書》、《侘寂》。1. 回歸發源地的《侘寂》侘寂,一個帶有未滿、無常、殘缺、適度、謙遜、遠離世俗之意的日本美學中的冷僻術語,卻在近些年,成為一個擁有百萬級搜索量的都市流行詞。
  • 張南攬丨裡千家茶道教授
    茶道-日本傳統文化代表茶道儀軌-點茶丨日本茶葉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聖武時期(792D)茶就做為日本佛教的禮儀用品出現。12世紀,日本佛教僧人榮西將茶葉從中國帶到日本,最初只是在日本上流社會中流行,並未普及。直至千利休創始茶道,飲茶習俗逐漸從上流階層流傳到普通百姓。如今日本茶道已成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但這種古老的傳統文化中依舊保留了許多唐宋遺風。
  • 《尋訪千利休》:日式茶道美學一代宗師
    千利休是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茶匠,也是將茶道與美學提升至典雅不凡境界的宗師,他將茶道與侘寂美學結合,追求知行合一、自然簡樸、殘缺易逝之美,形成「和、敬、清、寂」禪茶一味的日本茶道體系,改變了以黃金為審美價值取向的奢靡風氣。
  • 為什麼現代侘寂,越來越受歡迎?
    近年來,日式極簡主義愈發為大眾所接受,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設計力量,侘寂美學作為日本傳統美學核心,對日本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生活越往前,人們期待美好生活的狀態,越往後退......當初的房子簡單質樸,只為遮風避雨,一日三餐有地可食,如今錦衣華服卻難找當初的稚氣樸實。在侘寂的世界裡,一朵枯萎的花、一捆未經修飾的草、一個手感摩挲的茶壺均有其各自值得欣賞的地方。
  • 藝術 電影《尋訪千利休》中的日式茶道美學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尋訪千利休》這部電影,探尋一下其中的日式茶道美學。熟悉日本茶道的茶友應該都知道, 千利休是活躍於16世紀日本的一代茶道名匠,憑藉在茶道方面極高的藝術造詣,而被日本人稱為茶聖。相當於在中國,茶聖陸羽的地位。
  • 尋味日本茶道美學 《尋訪千利休》這部電影有值得看?
    熟悉日本茶道的茶友應該都知道, 千利休是活躍於16世紀日本的一代茶道名匠,憑藉在茶道方面極高的藝術造詣,而被日本人稱為茶聖。相當於在中國,茶聖陸羽的地位。縱然,千利休開創了日本茶道美學,為追求極致美感而名揚天下,不過在這部電影中,更多地是表現了千利休真正想要表達的茶道思想:「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千利休
  • 《尋訪千利休》:解讀日本「侘寂之美」背後的社會歷史因素
    但隨著利休對美的極致追求和對不畏強權的個性招致秀吉不滿,加之利休的百姓影響力遠超過秀吉,嫉妒心和猜疑心強烈的秀吉最終還是容不下這個曾經救過自己一命的一代宗師…… 電影的每一幀都美得不可方物,導演完美呈現了千利休一生追尋的侘寂之美。為何千利休能夠以茶道將「侘寂之美」發揚光大?本文將解讀日本「侘寂美學」背後的社會歷史因素,以及侘寂美學對當今的影響。
  • 侘寂之美:日本不同尋常的世界觀
    作為日本美學的一個關鍵部分——仍支配著日本人的品味與審美規範的古老理念——「侘寂」不僅難以翻譯,而且在日本文化中也被認為是無法定義的。人們經常在深入的鑑賞時喃喃自語,當被要求詳細說明時,後面總是跟著「無理!」(muri,意為「不可能」)這個詞,這個短語給出了一種不同尋常的世界觀。「侘寂」起源於中國宋代(960-1279)的道教,後來傳入佛教禪宗(Zen Buddhism)。
  • 生長於日本傳統美學之上的《蟲師》
    事實上《蟲師》完美地實現了日本傳統美學的動漫化、影像化,而這並不簡單。日本傳統美學並不能說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體系,從《源氏物語》、《平家物語》的小說作品,《枕草子》的隨筆作品,到《萬葉集》的詩歌作品,松尾芭蕉的緋句作品,乃至於世阿彌的能樂,千利休的茶道藝術等等,各種藝術雖門類相異卻又一脈相承,其實不存在更多的百花齊放的意味。
  • 從千利休「和敬清寂」到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賞日本「侘寂」之美
    我們總是在提倡「審美」,簡而概之,美學,其實是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感覺等多重感官的享受,將各種各樣豐富的表現形式融匯貫通,綜合形成的一門藝術。藉由日本歷史上的茶道大家,生活家千利休和當代建築界的傳奇大師安藤忠雄,來從古今不同的藝術形式,充分感知日本古典美學中的「侘寂」之美。
  • 中國傳統美學與西方現代符號學
    成功的視覺傳達設計在觀念上使用了加法,而在造型上使用的是減法,設計元素往往簡潔明確,便於在短時間內使受眾產生較強的記憶和有效而準確的信息讀取。象徵手法和隱喻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大量運用實現並印證了符號學中能指和所指的意義:通過造型符號的表達,引指物與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引發適時的聯想。設計作品與觀看者之間的對話就是通過從能指到所指的聯想實現的。
  • 聊聊日本獨特的美學與世界觀在和風遊戲中的反映
    日本人的傳統文化與倫理觀念貫徹到遊戲領域,和風遊戲一定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類型,在這類遊戲身上,你無處不可以看到日本人與眾不同的文化理念與對美的追求,而在這種獨特的加持下,使得它即便是作為世界遊戲的一部分,但也絕對是其中風格獨特讓人一眼就能夠辨別出的類型分支。
  • 一場風雅 宋代茶道背後的收藏美學
    廣州博物館提供【壹】日常茶事 宋代茶道風雅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們今天常說的這句話,就是來自宋人俚語,可見茶文化在宋人生活中的地位。而一場宋代茶事中,精緻考究的茶器之美,以及器物背後的審美意象,其實都反映出宋瓷的藝術追求與宋人的生活美學理念。宋瓷在收藏界屢創高價,不少民間藏家爭相收藏,大多也是為其風雅美學之巔峰傾心所致。
  • 日本文學的色情與美好
    色氣——浪蕩,絢爛,身體審美與情色烏託邦;侘寂——幽黯,蒼老,克制之心與樸素日常;摩滅——時間的藝術,萬物的宿命,宇宙的永恆命題。「侘」,源於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侘茶之道,以黯然枯寂為美,強調歲月洗鍊後的古雅、簡樸、收斂與粗糙。「侘」就是清靜無垢的佛世界,拂去甬道、草庵的塵芥,主人、客人傾心交談,規矩尺寸法度可以不講。生火、燒水、喝茶,此外別無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