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氣——浪蕩,絢爛,身體審美與情色烏託邦;
侘寂——幽黯,蒼老,克制之心與樸素日常;
摩滅——時間的藝術,萬物的宿命,宇宙的永恆命題。
走在京都花見小路時,經常能和被稱作「舞子」的藝妓,三兩人擦肩而過。忍不住回頭欣賞時,總會先被她們雪白的後頸所吸引。塗白的皮膚像一面面具,既顯出一種日式的純潔美,又特意留下幾縷真實肉色,餘白得恰到好處,供人遐想。吉原,在日本江戶時代,是花街、妓院之集中地,是最不受倫理束縛的「情色烏託邦」。在這裡誕生出最早的身體美學,和崇尚「反俗之美」時尚戀愛觀——「色道」。「色氣」的精神性,絕不僅僅是指外表的美或漂亮,而是指一種長期形成的精神氣質、精神修養及由此帶來的性感魅力。在江戶時代儒教社會的男尊女卑的社會中,女性必須溫順,甚至甘受虐待,但那時江戶的遊女、藝妓與別的女子比較而言,卻是頗為「色氣」的。她們對不喜歡的客人,不管多麼有錢有勢也絕不接待。這種傲慢的「色氣」,使女性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在《日本色氣》中,九鬼周造與阿部次郎兩位日本哲學家,以橫跨美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文學的跨界研究角度,從江戶時代的風俗、衣裝、文學,到身體話語與情愛關係,探索日本文化中,極具獨創性與先鋒性的美學觀、身體觀與情愛論,追溯其在歷史文化中的萌芽與發展,從而發掘出「意氣」「色氣」「粹」等從日本本土文化中滋生而出的,獨特美學話語。
《日本色氣》不僅是一部感官體驗的哲學專著,也是一次身體美學的歷史漫遊,是寫給浪子、惡女、戀人們、魅惑者的美學指南。 「侘寂」,是日本古典文藝美學,特別是俳句美學的一個關鍵詞和重要範疇,也是與「物哀」「幽玄」並列的三大美學概念之一。「侘」,源於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侘茶之道,以黯然枯寂為美,強調歲月洗鍊後的古雅、簡樸、收斂與粗糙。「侘」就是清靜無垢的佛世界,拂去甬道、草庵的塵芥,主人、客人傾心交談,規矩尺寸法度可以不講。生火、燒水、喝茶,此外別無他事。「寂」則源自古典俳句,尤其是松尾芭蕉及其弟子所秉持的獨特創作理論:吟詠蒼古,又保持距離,帶著遊戲的姿態,自如遊走於日常生活間。「所謂『美』,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東西,被『美』俘虜的人,要麼會成為美的犧牲者,要麼成為美的毀滅者,卻難以成為美的守護者、美的創造者。」而「寂」恰恰是面對審美對象,可以傾心之,但不可以佔有之,要做到不偏執、不痴迷、不執著、不膠著,給你一雙理解日常生活的「審美眼」。《日本侘寂》收錄日本現代美學大師,大西克禮研究「侘寂」的美學開山之作,其運用西方哲學思辨方法,站在現代文藝美學和比較詩學的立場,爬梳了「侘寂」的起源、概念及在日本不同領域的應用,創新性地闡釋日本文化內核,賦予它以現代性,是一部重新認識與感受美的藝術經典。
書中還特別收錄松尾芭蕉,及古典俳人的創作理論原典,還原歷史語境,便於對照閱讀,中文簡體版獨家譯出。
從原研哉、安藤忠雄、山本耀司再到杉本博司,眾多的日本藝術大師皆深受「侘寂」理念之影響。從極簡的MUJI之白,到杉本博司鏡頭下空寂的海,從靜默的枯山水,到古樸的手工陶器,「侘寂」的宇宙既包羅萬象,又無限簡單。是禪茶一味,也是一期一會,是日本審美文化的歷史、當下與未來——正如大西克禮所預言的,「古老的事物,也是最新鮮事物。」摩滅,是以時間之手,摩挲世間萬物,直至其慢慢模糊、蒼老乃至消逝的過程。從三島由紀夫到普魯斯特,從達文西到當代藝術,從吳哥窟的廢墟,到逐漸脫落的古羅馬壁畫……日本文藝批評大師四方田犬彥,以「摩滅」這一美學視角,來重新觀看世界、解讀經典、追溯歷史、認識生命,進而探索「摩滅」和日本美學傳統的關聯,還原出一種日本獨有的審美觀與生命觀。四方田犬彥的行走蹤跡,遍及東西方著名建築與藝術場域,並以詩性之眼深入微觀次元,以哲人之心直面事物的退化與衰亡,進而洞穿萬物的宿命與歲月的本質,創造出一種兼跨隨筆、遊記、美學、文化研究和藝術批評的無界書寫,也造就了這一部帶有獨特東方氣質的時間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