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學文化,都藏在這三個詞裡

2021-02-19 美在高處
有人說:美,是最高層次的學問,它把理性與感性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而將美學,很好地引入到日常生活當中,恐怕不得不提及我們的鄰國日本。日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物心如一和美的境界,是不可忽視的。這從他們的建築、器物、飲食等等中,都能深刻地感受得到。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三個關鍵詞,一窺日本美學文化的真諦。

色氣——浪蕩,絢爛,身體審美與情色烏託邦;

侘寂——幽黯,蒼老,克制之心與樸素日常;

摩滅——時間的藝術,萬物的宿命,宇宙的永恆命題。

走在京都花見小路時,經常能和被稱作「舞子」的藝妓,三兩人擦肩而過。忍不住回頭欣賞時,總會先被她們雪白的後頸所吸引。塗白的皮膚像一面面具,既顯出一種日式的純潔美,又特意留下幾縷真實肉色,餘白得恰到好處,供人遐想。

吉原,在日本江戶時代,是花街、妓院之集中地,是最不受倫理束縛的「情色烏託邦」。在這裡誕生出最早的身體美學,和崇尚「反俗之美」時尚戀愛觀——「色道」。「色氣」的精神性,絕不僅僅是指外表的美或漂亮,而是指一種長期形成的精神氣質、精神修養及由此帶來的性感魅力。

在江戶時代儒教社會的男尊女卑的社會中,女性必須溫順,甚至甘受虐待,但那時江戶的遊女、藝妓與別的女子比較而言,卻是頗為「色氣」的。她們對不喜歡的客人,不管多麼有錢有勢也絕不接待。這種傲慢的「色氣」,使女性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作為由身體來表現的「色氣」或「意氣」,可以在大量浮世繪名家的作品中,窺見一斑。自命不凡的「日本繪師」鈴木春信、喜多川歌麿,都是畫遊女最為拿手的。江戶時代的浮世繪將「色氣」藝術表現化,它充滿了內在的激情和活力,是從最深處奔湧而出的一種東西。但如果,再把焦點放到當今日本藝能界,「色氣」已然擺脫了性別束縛,只要是能透露出當時「江戶子」(意味出生自江戶地區的人)的瀟灑和性感,這類人都被冠以色氣之身。在蜷川實花的新電影《人間失格》中:一位天才作家沉溺於酒色之中,最終和情人投河自盡,轟動文壇」。片中,慄子再次釋放自己百分百的荷爾蒙,將人物性格裡妖冶性感的一面,用細膩而又濃烈的方式展現出來,絕對滿足了感官的享受。要知道,色道的本質就是將身體審美化,將肉體精神化。從身體審美的角度說,日本「色道」的基本出發點是身體,而「身體」不同於「肉體」。肉體是純自然的、物理的,而身體卻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身體是肉體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產物。那「色氣」的現代意義,又該如何定義呢?在日文中,它的含義複雜而微妙,既是一種青春之美、性感之美,又是危險之美、叛逆之美、自由之美。世間所謂「色氣」者,就是對所喜所愛的追求。

在《日本色氣》中,九鬼周造與阿部次郎兩位日本哲學家,以橫跨美學、語言學、心理學、社會學和文學的跨界研究角度,從江戶時代的風俗、衣裝、文學,到身體話語與情愛關係,探索日本文化中,極具獨創性與先鋒性的美學觀、身體觀與情愛論,追溯其在歷史文化中的萌芽與發展,從而發掘出「意氣」「色氣」「粹」等從日本本土文化中滋生而出的,獨特美學話語。

《日本色氣》不僅是一部感官體驗的哲學專著,也是一次身體美學的歷史漫遊,是寫給浪子、惡女、戀人們、魅惑者的美學指南。

 「侘寂」,是日本古典文藝美學,特別是俳句美學的一個關鍵詞和重要範疇,也是與「物哀」「幽玄」並列的三大美學概念之一。「侘」,源於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侘茶之道,以黯然枯寂為美,強調歲月洗鍊後的古雅、簡樸、收斂與粗糙。「侘」就是清靜無垢的佛世界,拂去甬道、草庵的塵芥,主人、客人傾心交談,規矩尺寸法度可以不講。生火、燒水、喝茶,此外別無他事。

「寂」則源自古典俳句,尤其是松尾芭蕉及其弟子所秉持的獨特創作理論:吟詠蒼古,又保持距離,帶著遊戲的姿態,自如遊走於日常生活間。「所謂『美』,實際上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東西,被『美』俘虜的人,要麼會成為美的犧牲者,要麼成為美的毀滅者,卻難以成為美的守護者、美的創造者。」而「寂」恰恰是面對審美對象,可以傾心之,但不可以佔有之,要做到不偏執、不痴迷、不執著、不膠著,給你一雙理解日常生活的「審美眼」。

《日本侘寂》收錄日本現代美學大師,大西克禮研究「侘寂」的美學開山之作,其運用西方哲學思辨方法,站在現代文藝美學和比較詩學的立場,爬梳了「侘寂」的起源、概念及在日本不同領域的應用,創新性地闡釋日本文化內核,賦予它以現代性,是一部重新認識與感受美的藝術經典。

書中還特別收錄松尾芭蕉,及古典俳人的創作理論原典,還原歷史語境,便於對照閱讀,中文簡體版獨家譯出。

   

從原研哉、安藤忠雄、山本耀司再到杉本博司,眾多的日本藝術大師皆深受「侘寂」理念之影響。從極簡的MUJI之白,到杉本博司鏡頭下空寂的海,從靜默的枯山水,到古樸的手工陶器,「侘寂」的宇宙既包羅萬象,又無限簡單。是禪茶一味,也是一期一會,是日本審美文化的歷史、當下與未來——正如大西克禮所預言的,「古老的事物,也是最新鮮事物。」

摩滅,是以時間之手,摩挲世間萬物,直至其慢慢模糊、蒼老乃至消逝的過程。從三島由紀夫到普魯斯特,從達文西到當代藝術,從吳哥窟的廢墟,到逐漸脫落的古羅馬壁畫……日本文藝批評大師四方田犬彥,以「摩滅」這一美學視角,來重新觀看世界、解讀經典、追溯歷史、認識生命,進而探索「摩滅」和日本美學傳統的關聯,還原出一種日本獨有的審美觀與生命觀。四方田犬彥的行走蹤跡,遍及東西方著名建築與藝術場域,並以詩性之眼深入微觀次元,以哲人之心直面事物的退化與衰亡,進而洞穿萬物的宿命與歲月的本質,創造出一種兼跨隨筆、遊記、美學、文化研究和藝術批評的無界書寫,也造就了這一部帶有獨特東方氣質的時間詩學。
他提到曾旅經中、韓、泰國的古寺廟,大多會重新上漆,唯獨在日本京都、奈良,人們卻任由它們褪色,「當寶貴的事象或物體產生闕乏或毀損,反而能發掘出其中的美」,這樣帶有時間推移、萬物無常的美感,反而受到日本人所偏愛。所以,觀照摩滅,就是觀照自己和事物之間橫亙著的時間,就是包容衰敗,接受消亡,理解無常。「天地自然,是人眼看不見的巨大石磨,我們的身體,是時間縫隙裡的短暫存在。」《摩滅之賦》一書中共有十二篇經典隨筆,還特別收錄四方田犬彥,寫給中國讀者的序言,講述摩滅在中國傳統文化上的源頭,回歸東方傳統美學。

這套日本美學關鍵詞:《日本色氣》《日本侘寂》《摩滅之賦》,其封面以日本傳統色為設計靈感,強調古典美與簡潔美。不管從內容或裝幀,無處不體現日本傳統之美,非常難得!中國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美其實不僅僅在於藝術家的創造之中,也同樣存在於觀者的欣賞之中——再創造。美是通感,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

給自己一個追求品質生活,提高美學素養的的理由,感受日本美學帶給我們的享受與靜謐,讓我們一起從三個關鍵詞中,讀懂日本,回歸東方。

相關焦點

  • 淺析日本美學 視界君
    看到日本的文學、藝術、繪畫、雕塑、音樂等方面的作品時,都會感受到一些精神和寓意,讓人值得深思。這一切的設計與設計理念都和美學哲學思想分不開。了解日本美學,離不開三個關鍵詞 「幽玄」、「物哀」、「侘寂」。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物哀、幽玄、侘寂。
  • 「病態美學」是如何被這三位日本主唱發揚光大的?
    ▼在日本的美學中,有著迷惘與期盼、決絕與憤怒、單純與罪惡的相互交織,美學的鐘擺始終在至善和至惡中搖擺。▲人氣動畫《PSYCHO-PASS 心理測量者》▼2011年時雨的三位成員都展開了個人活動,其中最風生水起的就是樂隊中心人物TK。
  • 讓顧客看著都覺得很好吃,日本料理背後的設計和美學
    [引自岡倉覺三所著《說茶》。]我對日料最初的印象並非來自於岡倉覺三,但他對於日料的發揚非常不錯。他所用的「道德幾何學(moral geometry)」這個詞,概括了我認為我所知道的日本設計和美學的大部分內容——我覺得,從寺廟到便當盒,在所有我看到的日本文化製品的背後,都遵循了一些潛在的規則。從外形、對比到圖案,關於世界的邏輯體現在所有的地方。岡倉覺三從整體上並不能代表日本文化。
  • 日本的便當文化
    便當(Bento)這個詞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了,這個詞看似簡單,其實包含了非常多的內容。時至今日,美觀精緻、食材考究的便當已經成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而廣受關注,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日本的便當,看看它究竟都包含了什麼樣的內容。
  • 聊聊日本獨特的美學與世界觀在和風遊戲中的反映
    和風——日本獨特的民族內涵「和風」這個理念和中國的「古風」一樣都是非常歷史地理特色的一個詞,簡單來說講所謂和風便是日本風,意指在繪畫、建築、文化各個等方面所體現出的日本特色風格。在此處值得一提的是,「侘寂」並不是一個日本獨有的一個詞,它最早發源於距今1000年的中國宋代,是我們本土宗教道教所最先提到的一個概念,後來則逐漸又傳入了佛教的禪宗,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上文中提到的日本和風文化本身便是一個雜糅與矛盾體的特點。
  • 侘寂的美學觀念丨日本的傳統審美源於茶道,現代美學設計的起源
    茶道之所以能夠盛行主要是有三個方面:當時的戰國時期群雄並起,風潮為以下犯上,使這一市井文化得到發展;大量東徵西討的武士們進入茶室品茶拋開生死煩惱,也成為他們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與外貿易來往,商人抬高茶葉與茶具價格。
  • 藏在《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中的 10 個日本文化梗
    除此之外,遊戲中還藏有不少日本當地的文化梗, 以下是作者帶來的 10 個盤點。而如果需要再添一個,那或許正是這種匠人精神本身。翻譯:脫歐提督編輯:藏舟本文基於篝火營地與 Fanbyte 中華地區獨家授權協議,轉載請徵得同意。《集合啦!動物森友會》風靡全球。
  • 生長於日本傳統美學之上的《蟲師》
    但類比於《混沌武士》的影像實驗屬性、嘻哈文化屬性,或者更準確來說,類比於2005年動漫產業中所存在的所有風格,如繼承於上世紀機器人戰鬥風格、賽博朋克風格,或是延續自EVA的世界存亡與少年少女日常生活相結合的風格,或是一些更為恐怖陰鬱的風格,《蟲師》應該都是徹底不同的:它忠誠於日本傳統美學,同時也正是這種忠誠賦予了影像獨具魅力的一種感受特質。
  • 【日本生活】日本飲食文化的審美取向
    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和審美意識的最終形成,大致取決於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是該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一是該民族所得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審美意識往往更多地來自後者。也許,自然環境這一詞語還不足以充分說明這一點。日本哲學家和辻哲郎(1889-1960)使用了「風土」一詞,並撰寫了同名著作,試圖從風土的角度來闡釋日本人的國民性和藝術。
  • 這是日本建築獨有的美學,關於神社文化,你知道多少?
    從這之中便能顯現出來,日本人崇尚自然,在他們心裡有800萬神靈掌管著世間萬物,而在創造日本這個國家之前,這些神靈便早已存在於世界之上,為了供奉這些神靈,他們便四處修建神社,此類文化已經深入日本人的骨髓,就連日本的皇族成員在滿20歲之時也要專程到皇家的伊勢神宮參拜,向神靈匯報,自己已經成年,可以擔負起人世間的責任。
  • 我們的經典 「啊」的一聲,日本人找到的生活美學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遼闊中國與「捨去滿園芬芳,只留一枝獨秀」的微秘日本相遇之後,需要足夠長的時間,中國人才可能發現兩國之異。這篇報導,嘗試著從生活領域去發現並理解日本之異。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在中國人可感知、熟悉甚至日常的經驗裡,去展示日本之異,並在日本自身的歷史裡解釋這種「異」——起源、成因、發展以至習慣。這是技術性的開始。
  • 日本刀與暴力美學,從《殺死比爾》到《少年漢尼拔》
    在歐美電影中,日本刀常作為暴力的標誌出現。身為冷兵器,日本刀從外形到聲音都符合歐美人對於東方暴力的幻想與痴迷。武士刀裡的日本文化這部電影就不是《殺死比爾》那樣的天賦之作了,它截取一個食人魔的成長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片段,用復仇的外殼包裹著惡魔破繭的故事內核。而日本女人和日本刀就是這場破繭故事裡的魔鬼祭壇。
  • 藏在老洋房裡的日式民宿,不去日本就能體驗純正日式美學
    回來告訴我,在日本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住宿。白色、木色、灰色等素雅顏色為主,原木風房子,住進去非常溫暖舒適。日式原木風這幾年一直很年輕人的喜歡,很多朋友在裝修自己家的時候,也會考慮這種風格。如果為此專門去趟日本,太過周折。在上海這個包容性很強的城市裡,要找到一家這樣風格的民宿並不是難事,但是遇到呆住·二更,還是讓我覺得很幸運。
  • 食慾全開 聊聊日本的便當文化
    便當(Bento)這個詞大家應該都非常熟悉了,這個詞看似簡單,其實包含了非常多的內容。
  • 從幽默文化到暴力美學,深度解讀北野武電影《座頭市》
    2003年版本《座頭市》 北野武的日式幽默 北野武的幽默感是藏都藏不住的隨著扇面的一點點展開,陀螺仍然能屹立不倒,表現出日本民俗藝人的精湛技藝。「轉陀螺」這一傳統藝術形式也延續至今,在東京的「江戶博物館」,仍然會每天為到訪的遊客進行表演。按照我們國內的話來說,「轉陀螺」也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 從源氏物語裡感受日本文化溫柔隱忍
    到今天其實無論是在哪個行業裡面,其實女性視角都很重要,女性的選擇也都很重要。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就是說有多少男性其實呢它的這個感情生活都大同小異,但是有多少女性就有多少個不同的愛情。世界上第一部小說其實是女人寫的,就是紫式部,「むらさきしきぶ」。紫是她的名字,式部是她的官稱!
  • 這15個影響世界的日本設計,濃縮了日本美學的經典奧義
    下面我們挑出的這15件影響了世界的日本設計裡也貫穿著這種氣質,至於來由,或許你能從以下這幾個傳統日式美學的關鍵詞中尋到蹤跡。日本藝術家鴨下知美在海岸邊散步途中撿到了好多陶瓷碎片。於是,她使用日本傳統的瓷器修補法「金繕」,將這些廢棄碎片與她個人收藏品裡的碎片粘合起來,最終創造出迷人而獨一無二的金繕筷枕。
  • 【於燕說電影】日本電影:日本茶道美學宗師千利休
    原本是今川家的家臣,今川義元死後他聯合織田信長慢慢的積攢實力,在豐臣秀吉的時代隱忍不發,在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就以極快的速度奪取了天下,創立了第三個武家政權江戶幕府。以上就是簡單介紹了日本中世及戰國時代的三位傑出的領導者,千利休所生活的時代就是在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當政的安土桃山時代,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日本的茶道文化以及日本茶聖千利休的生平逸事。
  • 日本電影:離不開的「忠臣藏」
    :每當遭到民族危機或者社會動蕩時,日本的文人們會重新拾起「武士道」的思潮,電影人會把「忠臣藏」的故事拿出來翻拍。忠臣藏,源自德川幕府的真實故事——赤穗四十七義士忍辱負重,為主復仇的故事。故事不複雜,用現代的美學來看,它崇高的集體主義碰撞的軍國思想,甚至會遭到文化學者的強烈批判。
  • 苗族經典文獻注釋——《五河鼓藏詞》
    考慮到開闢苗疆以後流官更加重視對苗人的軍事控制,在禮儀教化上並無多大建樹,且苗族的禮儀規範與明清時期儒家的禮儀主張大相逕庭,我們可以充分排除這是受到漢文化影響所致。筆者有幸,查閱一篇苗族的「問禮」《鼓藏詞》文獻,稍作注釋,解釋苗族的禮儀的文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