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日本美學 視界君

2020-12-24 騰訊網

本期將會向大家充分介紹日式美學的三大要素以及對應的設計案例,闡述日本的傳統美學是什麼,以及如何在人們的作品中呈現出來。

本期提綱:

1、日本物哀美學

• 何為物哀

• 物哀美學的表現形式

2、日本幽玄美學

• 何為幽玄

• 幽玄美學的表現形式

3、日本侘寂美學

• 何為侘寂

• 侘寂美學的表現形式

提到日本的設計,大家不約而同都會想到簡潔,舒適,以人為本。看到日本的文學、藝術、繪畫、雕塑、音樂等方面的作品時,都會感受到一些精神和寓意,讓人值得深思。這一切的設計與設計理念都和美學哲學思想分不開。了解日本美學,離不開三個關鍵詞 「幽玄」、「物哀」、「侘寂」。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物哀、幽玄、侘寂。

1

物哀美學

1、何為物哀

物哀美學出現最早,千年前,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在《源氏物語》寫出日本人最早出現的物哀思想。紫式部寫盡了世間美好之物,開滿的櫻花,彩色的畫卷和不盡的流連,首次表達出了 「物哀」 之情,這種 「物哀」 之情包含著讚賞、喜愛、可憐、親愛、同情、共鳴、悲傷、憐憫、感動、失望等諸多情緒,這樣 「物哀」 寫盡人生世象,人間世情。

接著,日本國學家本居也對物哀作出評論,他認為,「哀」 ,是人的各種情感,「凡高興、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稱為 「哀」,所謂心有所動,即知物哀,並將 「物哀」 提升到了美學理論的高度。

後來,日本美學博士大西克禮進一步細化了 「哀」 的定義,他認為 「靜觀」 或 「諦觀」 的 「視野」 超出了特定對象的限制,從而擴大到對人生與世界之 「存在」 的一般意義上去,具有了形上學的神秘性的宇宙感,變成了一種 「世界苦」 的審美體驗。

總結:

為什麼物哀文化會在日本盛行?

因為日本地理位置天災較多並且資源缺乏,使得日本人本能的對自然、人生的敬畏和哀感,對世事無常,人生無常有更深切的感知,帶有一種漂浮不定的不安與萬事即將告別的感覺。

物哀究竟是什麼,我是這麼理解的:

物哀可以把這兩個字拆分開,物就是外界觀賞的客體事物,哀就是自己散發出來的個人情感。這種情感不僅是悲傷,也可以是高興,有趣,愉快的,它強調對自然,人生的情感體驗,抒發人生無常,短暫,稍縱即逝的感覺,對世相變化的感動,對自然界變化的感動。這其中包含了男女戀情的哀感,世相的感動,自然物的感動。

物哀讓我們看清了事物的本質,縷清事物的脈絡,懂得抓不住事物的變化和瞬間,於是不如安然欣賞。

2、物哀美學的表現形式

物哀時刻影響著日本人的精神,那麼日本人在作品上的表現又是如何的呢,我認為有以下的幾點:

一、喜歡瞬間綻放轉眼又凋落的事物,追求瞬間美,在美的瞬間追求永恆的寂靜。比如日本的詩歌多是短歌,日本的音樂旋律單調,日本的舞蹈動作緩慢,日本的繪畫很少追求濃豔的色彩。

▲ 日本的賞櫻文化,櫻花作為 「物哀」 文化的主要代表物(圖片來自網絡)

二、崇尚天然去雕飾的質樸之美,回歸對自然的思考。

▲ 日本藝術家古賀充(Mitsuru Koga)將取之於自然的卵石,加以精細的手工打磨,同時保留自然形制,製作成這些美好的微型花瓶。(圖片來自網絡)

三、作品表現上去除多餘的色彩,去除形式的表現,更多展現一種感覺式的美,只有用直覺、用心才能感受到的極致之美。

▲ 杉本博司的作品《North Atlantic Ocean》,構圖極簡,只有黑白灰以及明膠滷化銀在相紙上的質感,寧靜中蘊含著勢能,這種虛無的美與 「物哀」 文化不謀而合。(圖片來自網絡)

四、堅信萬物有靈,承認萬物有自身的規律、由大自然自然而然打造成的一種物件的形態和性質。

▲ 龍貓背景是 1953 年的鄉下生活,整個環境都洋溢著夏日的生機勃勃,生命的樂觀機能。(圖片來自網絡)

▲ 美食之花 「和果子」 :天然合一,每月都對應不同的和果子,體現了日本人才能嚮往自然,追求精緻。(圖片來自網絡)

五、更多追溯事物的本質,思考事物的起源,日本人在這種情懷中感悟天地,了解自己,看到某種人生的終極追求。

▲ 杉本博司的系列作品《建築》,用模糊的對焦,拍下陰魂不散的 「建築魂魄」,建築師最初的理想的魂魄,回歸對原始理想的追溯,而不是拍現實建築的細節。(圖片來自網絡)

2

幽玄美學

1、何為幽玄

幽玄美學多用於呈現在詩歌上,從歷史上遊回溯,北宋東渡的寒山詩對日本的語言、文學、宗教、藝術甚至精神史研究產生了積極而重大的影響。幽邃的【寒山】語境與日本中世文學的一個審美尺度【幽玄】(ゆうげんかい)之境有著相通之處。由幽及遠,由玄得妙。

人問寒山道,寒山道不通。

夏天冰未釋,日出舞朦朧。

似我何由界,與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 摘自寒山《寒山子詩集管解》

時間進入中世,由藤原俊成等歌論家的帶領下,佛法、老莊、日本的神道被糅合成一種獨特的幽玄美學。他們認為,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幽玄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諸行無常的人生真義。他們從陰翳中發現美,他們把隱蔽、枯寂、妖豔、寫意,調和成一種在靜謐陰暗中追求的美感。

後來,大西克禮總結 「幽玄」 包含七層意味:

一、被掩藏、被遮蔽的;

二、微暗、朦朧、薄明;

三、寂靜;

四、深遠感;

五、充實相,其中凝集著不可言傳的意蘊,內容豐富 ;

六、神秘性或超自然性,蘊含著宗教、哲學的觀念;

七、非合理的、神秘的、不可言語的;

總結:

幽玄究竟是什麼,我是這麼理解的:

幽玄相比物哀,更加指向精神的內在。幽玄實際上是以老莊、禪宗等哲學思想為背景的,強調 「深、寂」 之美,達到心靈深處的或者精神深處的主觀與客觀融合的審美體驗。幽玄類似一種近乎神秘,幽暗難明,漂浮不定,半真半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引發欣賞對象的聯想和想像,傳達出豐富的思想感情內容。

2、幽玄美學的表現形式

幽玄的美學主要包含以下幾個特點:

一、某種程度上故意隱藏,若隱若現。

二、幽邃深遠,空寂。

三、朦朧,柔和,色彩微暗。

四、對自然的追求,崇尚天然質樸之美。

▲ 吉岡德仁的《感知自然》(Sencing Nature),最初的發表在1997年,本是三宅一生品牌店櫥窗裡的裝置藝術,裝滿了無數羽毛的玻璃盒子。風吹動羽毛,向沉寂的世界發出信息。(圖片來自網絡)

▲長谷川等伯的《松林圖》,中間大面積留白體現了松林的幽深,沒有細節、若隱若現的松林表達出空寂深淵的意味。(圖片來自網絡)

▲ 《月下溪流圖》,用淡淡的溪流來表現月華。(圖片來自網絡)

▲ 日本名居特色障子門,故意讓外光經過紙面減弱室內光的強度。(圖片來自網絡)

3

侘寂美學

1、何為侘寂

十六世紀,茶道宗師千利休借【和敬清寂】的侘茶意識,奠定了日本終極的侘寂美學。

什麼是侘寂?這個在日語中寫做わびさび。わびさび其實是兩個詞,分別為侘び(WABI)與寂び(SABI)。這兩個詞分別表達了不同的含義,然而這兩重含義結合起來,便成了日本的獨有美學。

侘び(WABI)原指簡陋樸素,品質粗糙。戰國時的茶道家千利休,創造了侘び茶,把侘び與茶道追求的美學結合了起來。侘び在茶道精神中被認為是一種美德,它體現在:不刻意追求外界環境、擺設、飲茶地點,茶具的豪華,只抓住與品茶時「清靜的心態」,因此引申過來, 侘び指的是一種不在於外表,只求內涵,直指本源的精神。

寂び(SABI)在詞源上最初是指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劣化,有寂、寒、貧、凋零的意蘊。在江戶時期,日本著名俳句家松尾芭蕉的推動下,寂び逐漸產生美感:欣賞舊物之美的態度,從老舊的事物中顯示出來的充滿歲月的美感,來自內部的震撼的美(比如長了青苔的石頭,他認為是誰也無法推動的石頭居然在風土中生苔,變成了綠,這是從石頭內部散發的東西,值得欣賞)。

總結:

侘寂究竟是什麼,我是這麼理解的:

根據上文的描述,侘び和寂び分別為

那麼把侘び和寂び合起來,侘寂就是不刻意突出外表和裝飾,只強調內涵,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凸顯本質的美。侘寂是事物一種未滿、無常、殘缺之美,有著深層的無形追求。

2、侘寂美學的表現形式

侘寂美學具體表現為:

一、比起幽玄更為蒼涼和寂寥。

二、更凸顯年代痕跡,表現出光陰流逝而帶來的滄桑感。

三、崇尚未滿、無常、殘缺,認為缺陷更能表達精神,外觀形式的完美讓人忽略內在。

▲ 若杉聖子的白色器皿,拓寬了器皿的可能性,營造出了某種看不見的東西。(圖片來自網絡)

▲ 無任何裝飾,隨意造型的陶土茶碗,讓人只專注於承載的本質,不必關注外觀。(圖片來自網絡)

▲ 日本寺廟中隨處可見的青苔石頭。(圖片來自網絡)

▲ 京都最著名的龍安寺的 15 塊枯石,除了主持位置外,其他任何角度都只能看到 14 塊石頭,體現殘缺之美。(圖片來自網絡)

▲ 侘寂美學影響著 muji 的設計理念,其藝術總監原研哉所說:最美的設計是虛無。樸素的外表,就是反映了直觀的生活方式。(圖片來自網絡)

結語

通過這段時間看的書籍,對日本美學有了稍稍的研究,我愈發覺得,日本 「美」 本身就是一種哲學,侘寂、物哀、幽玄這些都是形成日本之美的思想基礎,這三個觀念如今也一直在日本的文學,工業設計,建築設計,平面設計,攝影中體現。通過這段時間的研究,令我明白了為什麼看日本的設計總有種說不出來的空蕩,靜寂的感覺,為什麼都有種說不出來的禪意。在三個美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侘寂,不必在於事物的表現形式,追求事物的內涵和本質,發掘本源與深度思考,這正與用戶體驗中我們一直追求的理念不謀而和。

參考文獻:

《幽玄 · 物哀 · 寂》

《日本美學 2 :幽玄:薄明之森》

《日本侘寂 & 色氣》

《日式美學設計》

相關焦點

  • 以豆瓣8.9《情書》為例:淺析導演巖井俊二的電影美學
    成就這場「極致暗戀」的背後,是導演巖井俊二獨特的「巖井美學」的加持。作為日本「新電影運動」的旗手,巖井俊二有著極其濃烈的個人風格,在日本影壇自成一家。不同於北野武的血腥暴力,也有別與同樣以溫情題材與唯美表現出名的周防正行,巖井俊二的作品有著獨樹一幟的個性化和詩意的美學特徵,而正是這種獨特的「巖井美學」使其受到無數人追捧,被譽為日本最具潛力的新晉「映象作家」。
  • 以豆瓣8.9《情書》為例:淺析導演巖井俊二的電影美學
    作為日本「新電影運動」的旗手,巖井俊二有著極其濃烈的個人風格,在日本影壇自成一家。不同於北野武的血腥暴力,也有別與同樣以溫情題材與唯美表現出名的周防正行,巖井俊二的作品有著獨樹一幟的個性化和詩意的美學特徵,而正是這種獨特的「巖井美學」使其受到無數人追捧,被譽為日本最具潛力的新晉「映象作家」。
  • 如詩如畫的《刺客聶隱娘》:淺析東方古典視覺美學
    如詩如畫的《刺客聶隱娘》:淺析東方古典視覺美學原創:海山嵐人 海山嵐人文/海山嵐人豆瓣7.3分的《刺客聶隱娘》,在一半掌聲中呈現「一幅驚世絕倫的山水畫」,在一半鼾聲中敲下「一組催眠版古典寫意風景幻燈片」。
  • {薦書}心的視界:柯錫傑的攝影美學
    懂得攝影技巧並不是學攝影的第一步,什麼是你自己的眼光、自己的美感,那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培養、充實自己的內涵,這是攝影作品走向藝術作品之路上的第一門功課。原來我所拍攝的每一張照片,踏過的每一個足跡,都清晰地烙印在我的心裡,融合成美麗的記憶,豐富我的生命。我又流下了眼淚,但那是幸福的眼淚。
  • 淺析日本黑幫文化:「極道」是一種生活方式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融入遊戲,電玩君本次就淺析一下日本的極道文化,以及遊戲中神室町的舞臺原型——歌舞伎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日本,從事暴力或有組織犯罪活動的人士或團體被社會/警界/法律認定為「暴力團」。簡單來說就是大家熟知的黑社會,而他們在多數時候將自己稱為「極道」或者是「任俠(俠客)」,日本對這類人更為廣泛的稱呼是——ヤクザ(Yakuza),需要注意的是,這裡Yakuza是對日本所有黑社會的統稱,並不是指單獨某個組織。
  • 日本NHK華語視界在線高畫質電視直播
    NHK華語視界頻道電視直播頻道簡介     2018年12月19日,日本廣播協會(NHK)在東京舉行了即將上線的中文網絡頻道《NHK華語視界節目名稱藉助「視界」與「世界」的諧音而得名,以全球的華語受眾為目標人群,向觀眾介紹日本時政、經濟、和社會文化等最新動態。這個節目之所以受許多關注日本的中國人矚目,是因為這是一個用中文播報的節目。
  • 《生日卡片》:母愛溫情下日本治癒性電影特點及日本物哀美學展現
    《生日卡片》是一部治癒系電影,它本身除了讓觀眾從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汲取生命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完整展現了日本物哀美學,而物哀美學也是日本治癒系電影的標誌性特點。所以本文我除了講述電影給我們展現的母愛、生活治癒力量之外,將結合本片分析日本治癒系電影中的物哀美學,讓人除了心靈被治癒,也能看懂電影中日本物哀美學之美。
  • 從《殺死比爾》和《被解救的姜戈》,淺析電影中「暴力美學」
    先來了解下暴力美學的定義,知其根本才能更好的深入,關於暴力美學,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從表面上來看,暴力美學可以分為「暴力」和「美學」這兩個詞的結合體。而《被解救的姜戈》這部電影中暴力美學的呈現方式更是對《殺死比爾》中的一次升級,為什麼會這麼說呢?我們結合電影詳細來分析。○《殺死比爾》在《殺死比爾》這部電影中,結合了港式武俠片和日本黑幫片的風格,整部電影的暴力美學風格都是偏向於動畫風格,極盡誇張又帶有一些荒誕。
  • 「病態美學」是如何被這三位日本主唱發揚光大的?
    X君後續將定期發布針對全球各大優質現場的報告。 ▼在日本的美學中,有著迷惘與期盼、決絕與憤怒、單純與罪惡的相互交織,美學的鐘擺始終在至善和至惡中搖擺。拿下Oricon榜冠軍,2012年登上日本樂隊的夢想之地日本武道館,真正躋身一線樂隊行列。
  • 【大象視界視頻日本尋寶季】吳昌碩藝術風靡日本之謎
  • 眼鏡眼鏡告訴我,誰是最炫的「視界」黑科技!
    不是創投君吹牛,這支高科技「戰隊」到底有多大的能量,馬上來看!當工人加工一件精密儀器時,不經意間出了一點差錯,佩戴的聯想智能眼鏡上就會出現警告提示,這是實時監控功能在發揮作用。(工作人員向日本消費者展示Titan製作效果)模塊化專屬定製、雙通路語音設計、8000毫安時超大容量電池、易佩戴調節等等優點就更不用說了,看完這些,你心動了嗎?
  • Jya美學家電登陸日本市場
    ,宣告Jya美學家電正式登陸日本市場。後續Jya新光檯燈還將在軟銀合作的日本當地線下門店進行售賣。 蔦屋像是日本人心中的一個「精神居所」。從書店到家電,蔦屋提出自己的想法,並且構思出相應的解決方案,給人們提供一個舒適的體驗空間。這一點也讓蔦屋家電從根本上顛覆了人們對於家電商店的傳統認知。
  • 【中日新視界】3月3日、日本女兒節.ひなまつりの日.
    每周日晚18:30 中日新視界每年3月3日是日本傳統節日「女兒節
  • 生長於日本傳統美學之上的《蟲師》
    事實上《蟲師》完美地實現了日本傳統美學的動漫化、影像化,而這並不簡單。日本傳統美學並不能說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體系,從《源氏物語》、《平家物語》的小說作品,《枕草子》的隨筆作品,到《萬葉集》的詩歌作品,松尾芭蕉的緋句作品,乃至於世阿彌的能樂,千利休的茶道藝術等等,各種藝術雖門類相異卻又一脈相承,其實不存在更多的百花齊放的意味。
  • 曹林:舞檯燈光的「世界語境」與「視界語彙」
    在此基礎上,我和胡耀輝教授進行了多次溝通,最終把大會主題詞確定為:「燈光——世界語境下的視界語彙」。我想在這裡先解釋一下對「視界語彙」理解。光,未必被所有創作者和觀賞者感知,但是光確實影響著一切視覺藝術的存在。對舞臺藝術而言,燈光設計則是絕對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而且在戲劇演出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對當代舞臺藝術而言,燈光已成為特殊的視覺語彙。我們用了很長時間探討了「視界語彙」這個話題。
  • ​王若璇丨溯源·延續·割裂——中國古裝電影的藝術傳承與美學變遷(2010-2019)
    [4] [5]楊春時.中華美學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3.[6]馮延燕.儒家文化與俠義精神的異同[J].安徽文學(評論研究),2008,(8):342-343.[7]楊春時.中華美學思想的源流[J].東南學術,2018(04):180-188.
  • 聊聊日本獨特的美學與世界觀在和風遊戲中的反映
    不得不說這種日本獨有的美學理念對於日本乃至世界遊戲的發展是在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所以今天在這裡,我想和大家好好聊聊這方面的內容。另一方面他曾經寫過一本名為《日本侘寂》的美學研究著作,在這部作品中他進一步以所謂「侘寂」去研究日式美學,並指出了「侘寂」是理解日本文化與日常的關鍵詞,包含著日本美學的全部。
  • 杜比視界丨恐怖之王大戰招魂宇宙
    去年,SIFF首創的「杜比視界」單元,為觀眾帶來最為震撼的影院享受,也讓正在建設科創中心城市的上海觀眾,關注到新技術帶來的不同觀影體驗。今年,SIFF的杜比視界單元更是精彩紛呈,驚喜多多。不過在揭曉片單之前,SIFF君還是要簡單介紹一下杜比視界。
  • 華為視頻·DigiX藝視界 | 暖冬深圳,享受唯美薩克斯音樂會
    音樂會的開場曲是日本的經典民歌《Sakura》,飽滿圓潤的旋律令觀眾沉醉其中,仿若進入一個櫻花紛飛的浪漫世界。自2019年初起,華為視頻•DigiX藝視界便聯手多位國際音樂藝術名師,打造了多場跨越長沙、成都、廈門、昆明等10餘座城市、累計超過上千人參與的線下音樂品鑑會活動。
  • 淺析日式美學的封神之作《雨月物語》:如菊與櫻般璀璨奪目
    ② 導演的創作風格在日本的三位「超一流」的電影導演中,溝口被稱為是其中最具日本民族特色的導演,有人形容他是「黑白時代裡東瀛情懷和光影技術最為契合的聯結者,也是菊與櫻般璀璨易逝的日式美學在銀幕上最佳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