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將會向大家充分介紹日式美學的三大要素以及對應的設計案例,闡述日本的傳統美學是什麼,以及如何在人們的作品中呈現出來。
本期提綱:
1、日本物哀美學
• 何為物哀
• 物哀美學的表現形式
2、日本幽玄美學
• 何為幽玄
• 幽玄美學的表現形式
3、日本侘寂美學
• 何為侘寂
• 侘寂美學的表現形式
提到日本的設計,大家不約而同都會想到簡潔,舒適,以人為本。看到日本的文學、藝術、繪畫、雕塑、音樂等方面的作品時,都會感受到一些精神和寓意,讓人值得深思。這一切的設計與設計理念都和美學哲學思想分不開。了解日本美學,離不開三個關鍵詞 「幽玄」、「物哀」、「侘寂」。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物哀、幽玄、侘寂。
1
物哀美學
1、何為物哀
物哀美學出現最早,千年前,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在《源氏物語》寫出日本人最早出現的物哀思想。紫式部寫盡了世間美好之物,開滿的櫻花,彩色的畫卷和不盡的流連,首次表達出了 「物哀」 之情,這種 「物哀」 之情包含著讚賞、喜愛、可憐、親愛、同情、共鳴、悲傷、憐憫、感動、失望等諸多情緒,這樣 「物哀」 寫盡人生世象,人間世情。
接著,日本國學家本居也對物哀作出評論,他認為,「哀」 ,是人的各種情感,「凡高興、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稱為 「哀」,所謂心有所動,即知物哀,並將 「物哀」 提升到了美學理論的高度。
後來,日本美學博士大西克禮進一步細化了 「哀」 的定義,他認為 「靜觀」 或 「諦觀」 的 「視野」 超出了特定對象的限制,從而擴大到對人生與世界之 「存在」 的一般意義上去,具有了形上學的神秘性的宇宙感,變成了一種 「世界苦」 的審美體驗。
總結:
為什麼物哀文化會在日本盛行?
因為日本地理位置天災較多並且資源缺乏,使得日本人本能的對自然、人生的敬畏和哀感,對世事無常,人生無常有更深切的感知,帶有一種漂浮不定的不安與萬事即將告別的感覺。
物哀究竟是什麼,我是這麼理解的:
物哀可以把這兩個字拆分開,物就是外界觀賞的客體事物,哀就是自己散發出來的個人情感。這種情感不僅是悲傷,也可以是高興,有趣,愉快的,它強調對自然,人生的情感體驗,抒發人生無常,短暫,稍縱即逝的感覺,對世相變化的感動,對自然界變化的感動。這其中包含了男女戀情的哀感,世相的感動,自然物的感動。
物哀讓我們看清了事物的本質,縷清事物的脈絡,懂得抓不住事物的變化和瞬間,於是不如安然欣賞。
2、物哀美學的表現形式
物哀時刻影響著日本人的精神,那麼日本人在作品上的表現又是如何的呢,我認為有以下的幾點:
一、喜歡瞬間綻放轉眼又凋落的事物,追求瞬間美,在美的瞬間追求永恆的寂靜。比如日本的詩歌多是短歌,日本的音樂旋律單調,日本的舞蹈動作緩慢,日本的繪畫很少追求濃豔的色彩。
▲ 日本的賞櫻文化,櫻花作為 「物哀」 文化的主要代表物(圖片來自網絡)
二、崇尚天然去雕飾的質樸之美,回歸對自然的思考。
▲ 日本藝術家古賀充(Mitsuru Koga)將取之於自然的卵石,加以精細的手工打磨,同時保留自然形制,製作成這些美好的微型花瓶。(圖片來自網絡)
三、作品表現上去除多餘的色彩,去除形式的表現,更多展現一種感覺式的美,只有用直覺、用心才能感受到的極致之美。
▲ 杉本博司的作品《North Atlantic Ocean》,構圖極簡,只有黑白灰以及明膠滷化銀在相紙上的質感,寧靜中蘊含著勢能,這種虛無的美與 「物哀」 文化不謀而合。(圖片來自網絡)
四、堅信萬物有靈,承認萬物有自身的規律、由大自然自然而然打造成的一種物件的形態和性質。
▲ 龍貓背景是 1953 年的鄉下生活,整個環境都洋溢著夏日的生機勃勃,生命的樂觀機能。(圖片來自網絡)
▲ 美食之花 「和果子」 :天然合一,每月都對應不同的和果子,體現了日本人才能嚮往自然,追求精緻。(圖片來自網絡)
五、更多追溯事物的本質,思考事物的起源,日本人在這種情懷中感悟天地,了解自己,看到某種人生的終極追求。
▲ 杉本博司的系列作品《建築》,用模糊的對焦,拍下陰魂不散的 「建築魂魄」,建築師最初的理想的魂魄,回歸對原始理想的追溯,而不是拍現實建築的細節。(圖片來自網絡)
2
幽玄美學
1、何為幽玄
幽玄美學多用於呈現在詩歌上,從歷史上遊回溯,北宋東渡的寒山詩對日本的語言、文學、宗教、藝術甚至精神史研究產生了積極而重大的影響。幽邃的【寒山】語境與日本中世文學的一個審美尺度【幽玄】(ゆうげんかい)之境有著相通之處。由幽及遠,由玄得妙。
人問寒山道,寒山道不通。
夏天冰未釋,日出舞朦朧。
似我何由界,與君心不同。
君心若似我,還得到其中。
—— 摘自寒山《寒山子詩集管解》
時間進入中世,由藤原俊成等歌論家的帶領下,佛法、老莊、日本的神道被糅合成一種獨特的幽玄美學。他們認為,幽是隱微,玄是奧妙的黑,幽玄指枯淡之心的深邃境地,諸行無常的人生真義。他們從陰翳中發現美,他們把隱蔽、枯寂、妖豔、寫意,調和成一種在靜謐陰暗中追求的美感。
後來,大西克禮總結 「幽玄」 包含七層意味:
一、被掩藏、被遮蔽的;
二、微暗、朦朧、薄明;
三、寂靜;
四、深遠感;
五、充實相,其中凝集著不可言傳的意蘊,內容豐富 ;
六、神秘性或超自然性,蘊含著宗教、哲學的觀念;
七、非合理的、神秘的、不可言語的;
總結:
幽玄究竟是什麼,我是這麼理解的:
幽玄相比物哀,更加指向精神的內在。幽玄實際上是以老莊、禪宗等哲學思想為背景的,強調 「深、寂」 之美,達到心靈深處的或者精神深處的主觀與客觀融合的審美體驗。幽玄類似一種近乎神秘,幽暗難明,漂浮不定,半真半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引發欣賞對象的聯想和想像,傳達出豐富的思想感情內容。
2、幽玄美學的表現形式
幽玄的美學主要包含以下幾個特點:
一、某種程度上故意隱藏,若隱若現。
二、幽邃深遠,空寂。
三、朦朧,柔和,色彩微暗。
四、對自然的追求,崇尚天然質樸之美。
▲ 吉岡德仁的《感知自然》(Sencing Nature),最初的發表在1997年,本是三宅一生品牌店櫥窗裡的裝置藝術,裝滿了無數羽毛的玻璃盒子。風吹動羽毛,向沉寂的世界發出信息。(圖片來自網絡)
▲長谷川等伯的《松林圖》,中間大面積留白體現了松林的幽深,沒有細節、若隱若現的松林表達出空寂深淵的意味。(圖片來自網絡)
▲ 《月下溪流圖》,用淡淡的溪流來表現月華。(圖片來自網絡)
▲ 日本名居特色障子門,故意讓外光經過紙面減弱室內光的強度。(圖片來自網絡)
3
侘寂美學
1、何為侘寂
十六世紀,茶道宗師千利休借【和敬清寂】的侘茶意識,奠定了日本終極的侘寂美學。
什麼是侘寂?這個在日語中寫做わびさび。わびさび其實是兩個詞,分別為侘び(WABI)與寂び(SABI)。這兩個詞分別表達了不同的含義,然而這兩重含義結合起來,便成了日本的獨有美學。
侘び(WABI)原指簡陋樸素,品質粗糙。戰國時的茶道家千利休,創造了侘び茶,把侘び與茶道追求的美學結合了起來。侘び在茶道精神中被認為是一種美德,它體現在:不刻意追求外界環境、擺設、飲茶地點,茶具的豪華,只抓住與品茶時「清靜的心態」,因此引申過來, 侘び指的是一種不在於外表,只求內涵,直指本源的精神。
寂び(SABI)在詞源上最初是指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劣化,有寂、寒、貧、凋零的意蘊。在江戶時期,日本著名俳句家松尾芭蕉的推動下,寂び逐漸產生美感:欣賞舊物之美的態度,從老舊的事物中顯示出來的充滿歲月的美感,來自內部的震撼的美(比如長了青苔的石頭,他認為是誰也無法推動的石頭居然在風土中生苔,變成了綠,這是從石頭內部散發的東西,值得欣賞)。
總結:
侘寂究竟是什麼,我是這麼理解的:
根據上文的描述,侘び和寂び分別為
那麼把侘び和寂び合起來,侘寂就是不刻意突出外表和裝飾,只強調內涵,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凸顯本質的美。侘寂是事物一種未滿、無常、殘缺之美,有著深層的無形追求。
2、侘寂美學的表現形式
侘寂美學具體表現為:
一、比起幽玄更為蒼涼和寂寥。
二、更凸顯年代痕跡,表現出光陰流逝而帶來的滄桑感。
三、崇尚未滿、無常、殘缺,認為缺陷更能表達精神,外觀形式的完美讓人忽略內在。
▲ 若杉聖子的白色器皿,拓寬了器皿的可能性,營造出了某種看不見的東西。(圖片來自網絡)
▲ 無任何裝飾,隨意造型的陶土茶碗,讓人只專注於承載的本質,不必關注外觀。(圖片來自網絡)
▲ 日本寺廟中隨處可見的青苔石頭。(圖片來自網絡)
▲ 京都最著名的龍安寺的 15 塊枯石,除了主持位置外,其他任何角度都只能看到 14 塊石頭,體現殘缺之美。(圖片來自網絡)
▲ 侘寂美學影響著 muji 的設計理念,其藝術總監原研哉所說:最美的設計是虛無。樸素的外表,就是反映了直觀的生活方式。(圖片來自網絡)
結語
通過這段時間看的書籍,對日本美學有了稍稍的研究,我愈發覺得,日本 「美」 本身就是一種哲學,侘寂、物哀、幽玄這些都是形成日本之美的思想基礎,這三個觀念如今也一直在日本的文學,工業設計,建築設計,平面設計,攝影中體現。通過這段時間的研究,令我明白了為什麼看日本的設計總有種說不出來的空蕩,靜寂的感覺,為什麼都有種說不出來的禪意。在三個美學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便是侘寂,不必在於事物的表現形式,追求事物的內涵和本質,發掘本源與深度思考,這正與用戶體驗中我們一直追求的理念不謀而和。
參考文獻:
《幽玄 · 物哀 · 寂》
《日本美學 2 :幽玄:薄明之森》
《日本侘寂 & 色氣》
《日式美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