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學侘寂,經過時間淬鍊的不完美之美

2020-11-09 聽趙家人說歷史

電影《愛在午夜降臨時》是豆瓣評分8.8分的佳片。導演理察·林克萊特( Richard Linklater)在繼18年前的《愛在黎明破曉前》,9年前的《愛在日落黃昏時》前兩部討論愛情的初遇與重逢之後之後進入了愛情的消逝階段。

鏡頭帶著我們來到希臘的伯羅奔尼撒島,島上除了蔚藍的大海與湛藍的天空外,還有大量古希臘時代的神話,悲劇及古蹟。千年時光之下的斷垣殘壁與自然光景的完美融合,散發出光陰淬鍊之後的質樸美感。

傑西與賽蓮娜在經過愛情的初始的熱烈與重逢的喜悅之後,無可奈何的變成了一對庸俗夫妻。在這部電影中兩人討論著婚姻帶來的人生現實及伴隨產生的一切爭執,衝突,抱怨與不完美。而能化解這部份的只有真真切切兩人還想靠近對方的渴望,真愛。

經過時間的淬鍊,找到事物的本質,接受無常的變化所帶來的不完美,並感受殘缺所帶來的圓融之美。這就是日本美學當中最具像化的元素,侘寂。

何謂侘寂

侘源自於日本茶道。茶道宗師千利休有過這樣的一段話。

侘的本意是映現清靜無垢的佛法世界,拂去庭院草庵上的塵芥,主客人以真心相交,不強求規矩寸法儀式,而只是生火,煮水,吃茶而已。

侘的意思就是捨棄一切外在奢華裝飾的平淡簡樸之美。

而寂呢?在美學家大西克禮的說明之下,寂有三種型態。第一種是寂寥之感,從中而生出了孤寂,孤獨,空虛的感覺,然後轉化出了淡泊,樸素,清貧的意思。第二種是時間的古老,也就是累積了時間而造成的變化,即歲月的痕跡。第三種意思是物體本來的性質,強調簡單與本質。

侘寂的觀念成型於日本茶道文化,但是更早的來源是佛教的三法印說。當中提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觀點。

諸行無常是說世間一切無時無刻不在誕生,變化,滅亡。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所以並沒有恆久不變之物。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事物變化的因果當中,並沒有我這個主體的存在。只是我的眼耳舌鼻身意的感覺集結,所謂我的存在只是相對的生理和心理幻象,可以說有我的(意識)存在,也可以說沒有我的(主體)存在。

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沒有一切生死的煩惱與痛苦,無為安樂,所以涅槃是寂靜的。

從三法印當中衍生出來的無常形,無長久,直取本心的喜樂狀態漸漸的轉化成侘寂之心。

我們可以由這樣的概念將日本美學侘寂解釋為一種能接受事物是不持久的,不完整的,與不完美的而且能夠平靜的欣賞其中的美感的心態。

在京都的寺廟,我們常常可以見到枯山水的造景。巖石是山,碎石是水,點綴以枯枝或是苔癬,並由僧人在其上耙出線條產生流動感,用很少的元素來建構宇宙,並帶著枯寂之美與禪意。這樣的景觀,隨著日照的光景帶來幽玄之意,讓人悠然物外,思考景致之外的事情,達到忘我的境界。而枯山水,也常常被用來解釋侘寂。

枯山水


但是在這樣的解釋之下,很容易跟我們之前提到的日本美學要素物哀與幽玄都聽起來很相像。我們看著枯枝,內心感受到哀戚,我們看著山水,想著另一方的宇宙。而這整體帶來的略微孤寂的感受又是那樣的和諧靜默,讓我們感受到了美。

如果說物哀是內觸及心,幽玄是意感於外,那侘寂呢?

大西克禮在最後是這樣解釋這三者的差別,物哀是種帶著感觸的唯美,幽玄是種抒發而出的壯美,那侘寂則是一種反差氣質傳導出的安詳恬適之美。

在樸素的日常當中,見到了時間所造成的殘缺,欣賞這種無常的美感,直透事物的本質感受這樣的悠然意境,就是侘寂(Wabi Sabi)。

侘寂美學的表現形式

侘寂的觀念從茶道而出,茶師千利休說明茶道的精神是『和、敬、清、寂』。

和是和諧,愉悅。不僅是形式上要和諧,精神上也要和諧。因此在舉辦茶會的茶室設計當中,都需要考慮到和的精神,讓參與茶會者的視覺上,聽覺上,嗅覺上,觸覺上,味覺上都有和諧之感。

舉例而言,茶室斜頂屋簷低垂,採光適量讓茶室內光線柔和;屋內的擺設色調樸素,讓人的精神放鬆,可以延伸感官知覺;室外的風聲呼應著煮水的沸騰聲,參雜著院子領樹葉擺動之聲得以靜心;茶的氣味瀰漫而不強烈;茶碗外型質樸,重在手感,當客人端起茶碗時那一刻的重量,溫度,觸感才是茶碗好壞考量的重點。

敬為誠敬之心。參與茶會的人不論世俗地位,身家財產,在茶室內都是平等的,以茶交心。人無分貴賤,茶禪一味,佛我一如。

清是清潔。茶室中即使最陰暗細微的角落,也應該一塵不染,身為茶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掃,擦拭,洗滌。茶房就是心房,應該要是清淨無垢的淨土,時時勤拂拭,莫教惹塵埃。

寂是空寂與超脫。在茶會當中感受到寂,空寂無一物,讓心靈回歸原始,超越時間的限制,悠然閒適產生的感受,那就是美學的意識。

傘亭-草庵茶室


由於茶室的構造與內部設計都充滿這樣的美學風格,運用在現代的室內裝修與庭院造景就是所謂的侘寂風 Wabi Sabi Design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也大受歡迎。

它的組成有幾個元素:使用天然的材料,保持簡樸與純真,時間造成的陳跡是美好的,不追求對稱與完整,完成一個舒心與靜謐的空間,做到每間屋子就是一個世界。

我們觀看這些Wabi Sabi design可以發現到有一些實體的共通處。

1.破舊的牆:跟一般家居我們喜歡明亮平整的牆壁不同,侘寂風喜歡質樸之感,粗糙斑駁的肌理是最受歡迎的,色調上也一般偏向白灰或是土黃色。


2.大量的留白:空間上必須有足夠讓視線延伸的地方,所以只有主體結構,少量家具。一來呼應簡樸,二來讓人可以更聚焦在主要家具如沙發,桌椅上。


3.植物:除了在地植物外,侘寂風也很喜歡用枯枝,苔癬等,一來納入自然,二來降低沉重感,三來塑造寂寥的意象。


4.能有光陰感的材質:運用可以留時間痕跡美感的素材,譬如水泥,鐵件,原木,陶瓷等。

Greenwich Hotel


5.簡約的線條:侘寂是簡單質樸,對於線條的要求也非常高,帶有方向性,引導目光聚焦,並且相當忌諱凌亂。

Vora Villa


這樣偏向日系的設計上往往也很注重單品的擺設及光影的設計,往往也融入了日本另外兩個美學的元素」物哀」與」幽玄」。

由於崇尚不完整,不完美,擁抱殘缺之美,甚至被人戲稱為赤貧風。

Monteverdi Tascuny


然而事實上這些設計所傳達出來的美感極其飽滿,侘寂風的設計都受到了極高的評價。

侘寂美學的內外體現

有一個關於千利休小故事。有一天他看到他的兒子少庵在庭園小徑打掃,利休看他打掃完之後,說不夠乾淨。少庵再次打掃完回來報告:」父親大人,我把石階刷洗三次,石燈籠及樹木都灑了水,苔癬地衣這些植物現在青翠欲滴,地上完全不會看見細枝或落葉了。」

利休訓斥他:『不是這樣打掃的。 』

利休步入庭院中,搖晃了樹木,金黃火紅的樹葉灑落,灰白的砂石小徑布滿了秋天的錦緞色彩,整個庭院宛如活了起來。

潔淨不只是潔淨,還要包含有自然與美感。

去過日本的人一定都會很喜歡日本的簡約,乾淨,以及充滿自然四季變化的美麗。在日本沒有什麼大山大水,一望無際的浩瀚。有的是一屋一世界,精巧的匠心加上對乾淨的要求,讓旅人能夠充分的得到放鬆。

日本人對乾淨的執著遠較世界上任何一個種族都還要強烈。曾經從韓國釜山坐船到日本下關,從港口要通往市區走上天橋時,發現天橋欄杆閃閃發亮,看起來像是剛被打磨過的樣子,映照在藍天白雲底下的閃光相當耀眼。

『啊!我到了日本了啊! 』

只有日本才能不管是私人場所還是公共環境都做到如此的乾淨清爽。那是令人相當愉悅的感受。

在乾淨的基礎之下,日本人將自然光線與植物加了進來,所以你可以看到那些傳統的町屋,有個小型的日式庭園,松樹,苔癬,小徑,怪石,將自然帶入了家居,但是仍然維持了一絲不苟的精神。

那都是簡約質樸,順時變化,而時時拂拭的潔淨空間,侘寂之美的外部體現。

京都古寺之所以吸引人,每年帶來數千萬的遊客,都是嚮往著這樣的古老質樸的潔淨之美。

但侘寂也不僅只可以運用在空間環境上,感情與關係也是如此。

一位西方作家Arielle Ford以侘寂之美來解釋愛情與婚姻,寫下了《侘寂之愛:在不完美的關係當中找到完美的愛的古老藝術》(Wabi Sabi Love: The Ancient Art of Finding Perfect Love in Imperfect Relationships )


在侘寂之愛當中,你會不再那麼注意年輕時候的青春肉體及美麗外表,開始欣賞那些時間所造成的溫潤與美感,你會更直視兩人相處的關係當中的本質吸引,轉化那些缺陷及不完美而能成就出完美的愛。

一如開頭所提到的電影《愛在午夜降臨時》。

世間萬物,無一不因時間而劣化。陳舊,破敗,蒼老,損壞。對於象徵世間流逝的事物,不以為它是種惡化而欣賞歲月的加之其上的痕跡,在這簡樸本質跟時間溫潤之上感受到的美。

男女關係亦然。兩人的肉體隨著時間逐漸崩壞,不易再有肉體上的視覺刺激產生的激情,但是脫離了欲望的這層包裹,更透露出愛的本質,欣賞彼此缺陷與不完美並仍然在相處當中找出和諧,隨著時間的積累反而越益加深了這份愛。

結語

強調本質的質樸日系美學,我們在許多日系的品牌及商品上都可以見到。從無印良品的自然原色,簡單好用,到安藤忠雄的清水模混凝土建築,無一不深深著吸引著我們。那是一種我們精神上的嚮往。

對簡單而美好的嚮往,只會隨著我們的年齡越長越是增強。光陰會對著這份簡單美好浸潤上溫暖的光澤,帶來我們內心的祥和。

那就是侘寂。


日本美學三部曲

物哀:

幽玄:

侘寂:

相關焦點

  • 侘寂之美:日本不同尋常的世界觀
    最初,「侘寂」被視為一種簡樸、克制的欣賞方式。今天,它代表了一種以較輕鬆的態度看待短暫、自然和憂鬱,喜愛世間萬物的不完美和缺陷,從建築到陶器再到插花均是如此。「侘」(wabi)大致意思是「簡陋樸素的優雅之美」,而「寂」(sabi)意思是「時間易逝和萬物無常」,兩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日本獨有的、對日本文化至關重要的哲理。
  • 遺世而獨立的「殘缺」美學——侘寂
    「侘」代表安於簡陋,追求無需修飾,直指本源;「寂」指代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的一種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件事物漸漸剝落其表象,流露出本質,而這些被留下的東西是美好的。「沒有什麼能長存,沒有什麼是完整的,沒有什麼是完美的。」
  • 《尋訪千利休》:解讀日本「侘寂之美」背後的社會歷史因素
    但隨著利休對美的極致追求和對不畏強權的個性招致秀吉不滿,加之利休的百姓影響力遠超過秀吉,嫉妒心和猜疑心強烈的秀吉最終還是容不下這個曾經救過自己一命的一代宗師…… 電影的每一幀都美得不可方物,導演完美呈現了千利休一生追尋的侘寂之美。為何千利休能夠以茶道將「侘寂之美」發揚光大?本文將解讀日本「侘寂美學」背後的社會歷史因素,以及侘寂美學對當今的影響。
  • 侘寂的美學觀念丨日本的傳統審美源於茶道,現代美學設計的起源
    侘寂是去除繁華,甘於簡單清貧的審美境界,強調在不完美中發現美。千利休在對侘寂的追求中對茶道的儀式和美學進行了改變,第一就是改變茶室空間。當時的富人修建的茶室富麗堂皇美輪美奐,但千利休認為應當修建的小巧幽靜。
  • 侘寂:寂寥又震撼的美
    作為日本美學的一個關鍵部分,且仍支配著日本人的品味與審美規範的古老理念——「侘寂」不僅難以翻譯,而且在日本文化中通常也被認為是無法定義的。安藤雅信作品侘び(wabi),日本戰國時期著名茶人千利休創造了侘び茶,是把精神與茶追求的美融合在了一起,日語原文意思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儀に(外表粗糙,內在完美)。因此,「侘」大致意思是「簡陋樸素的優雅之美」。
  • 侘寂風,不完美的最美
    什麼是「侘寂」?其實侘寂一詞源於日語,原本「侘」在漢語裡是誇耀或失意的意思。而「寂」指的是「孤寂」,「凋零」的意思。可見,侘寂描繪是的殘缺之美,殘缺包括不完善、不圓滿的美、樸素的美。許多人都喜歡看日本電影,認為日本電影天生就帶有一種治癒風格,日式建築的小庭院,小橋流水和錦鯉,喜歡電影裡人們夏天打開和室門納涼休憩,一位老友,一杯清茶,是那麼的平靜美好。
  • 從千利休「和敬清寂」到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賞日本「侘寂」之美
    藉由日本歷史上的茶道大家,生活家千利休和當代建築界的傳奇大師安藤忠雄,來從古今不同的藝術形式,充分感知日本古典美學中的「侘寂」之美。千利休(1522-1591),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時人把他與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稱為"天下三宗匠"。他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 。
  • 專欄|2020最美繪本之一:《侘寂之美》
    作者:楊志成中信出版社《侘寂之美》由中信出版社6月剛剛出版,來自華裔繪本大師楊志成的作品。在這本書裡,有一隻名字就叫「侘寂「的小貓。這隻小貓對自己古怪的名字感到困惑,終於在某日獨自上路,去尋找智者的解答。
  • 擁有記憶的日本家具,「侘寂之美」與「有機現代主義」碰撞
    日式美學的「侘寂之美」強調的是源自於事物本質的素樸之美,是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本質之美。以「侘寂」為設計概念的 Ritzwell,將日式美學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現代主義也稱功能主義),不同於功能主義嚴苛的線條形式,Ritzwell 充分展現了對木材自然有機的型態和傳統木藝的珍視,努力追求實木家具的平衡美學與優雅體現,這使得 Ritzwell 的家具更加有機並富有人情味,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有機現代主義」。
  • 淺析日本美學 視界君
    • 何為幽玄 • 幽玄美學的表現形式 3、日本侘寂美學 • 何為侘寂 • 侘寂美學的表現形式 提到日本的設計,大家不約而同都會想到簡潔,舒適,以人為本。
  • 這本美國人用英語寫的日本美學之書翻譯成中文後,竟然賣脫銷了
    而在今天快節奏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既遠離了琴棋書畫詩酒茶般的傳統精緻浪漫,更沒有了在物之殘缺中發現屬於「不完美之美」的耐心和視角。幸好,在不斷地總結反思與融合觀照中,東方美學之源未被截斷,我們還有機會重拾物之美,茶之道。
  • 「侘寂風」到底為什麼這麼火?
    舍親們好,最近有一種風格可謂是火遍了設計圈,那就是來自日本的「侘寂」風格。 「侘寂」這個詞更針對於不完整的事物,強調於光陰流逝而帶來的寂寥之感。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它也是積極的,崇尚無形之美的殘缺與不對稱。
  • 日本美學文化,都藏在這三個詞裡
    日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物心如一和美的境界,是不可忽視的。這從他們的建築、器物、飲食等等中,都能深刻地感受得到。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三個關鍵詞,一窺日本美學文化的真諦。色氣——浪蕩,絢爛,身體審美與情色烏託邦;侘寂——幽黯,蒼老,克制之心與樸素日常;摩滅——時間的藝術,萬物的宿命,宇宙的永恆命題。
  • 為什麼現代侘寂,越來越受歡迎?
    設計之旅按:上面兩個圖哪個更能打動你?極簡主義 Minimalism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60年代所興起的一個藝術派系。換言之,作為一種設計風格,極簡主義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極簡主義作為現代設計延續與進化的基因之一,不斷推動著設計的發展。
  • 【於燕說電影】日本電影:日本茶道美學宗師千利休
    在得知獲獎消息後,日本著名歌舞伎演員市川海老藏表示,「扮演創立了日本人美學原點的千利休,雖然感到壓力很大,但日本的美學意識和文化能夠被國外理解、讚賞,實在喜不自勝。」該片改編自獲得過松本清張獎和直木獎的日本小說家山本兼一的小說《利休之死》,作品以解開利休被豐臣秀吉賜死之謎,成功地以時間倒溯的手法重構日本茶道大師千利休歷經千錘百鍊成為茶道和美學宗師審美的一生,被認為是兼顧歷史懸疑和茶藝美學的傑作。
  • 聊聊日本獨特的美學與世界觀在和風遊戲中的反映
    日本人的傳統文化與倫理觀念貫徹到遊戲領域,和風遊戲一定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類型,在這類遊戲身上,你無處不可以看到日本人與眾不同的文化理念與對美的追求,而在這種獨特的加持下,使得它即便是作為世界遊戲的一部分,但也絕對是其中風格獨特讓人一眼就能夠辨別出的類型分支。
  • 是另類的極簡主義還是不完滿的自然之美?
    有一種美學,叫不完滿,有一種家居風格,它不追求規整華麗,而是追求不完整、樸素無華,天然質樸!始於中國盛唐的侘寂風,是日本美學意識的組成部分!侘寂風想表達一種不刻意突出的裝飾和外表,強調質樸的內在並且能夠經歷時間考驗的本質的美!
  • 坂本龍一:貫徹個人侘寂美學的完美歌單
    侘寂美學代表作:京都桂離宮教授設計的這份歌單,沒有自己的創作,甚至也沒有想當然的日本音樂元素,多數是小眾的西方音樂人作品,然而在呼吸之間,其實可以聽出日本美學中固有的禪靜時刻,正如他描述心目中的Kajitsu
  • 樸 素 至 上 · 侘 寂 美 學
    這種「拙樸」,是創作者技藝成熟的體現,是經過揣摩與雕琢而不現斧鑿之痕,恰到好處的大美之境界。在追拙中達到天然本色的樸素之美,猶如信手拈來,它雖然煞費工者的匠心苦思,但「觀其氣貌」卻又「有似等閒,不思而得」。是「不煩繩削而自合」,最終達到「既雕既琢」而後又「復歸於樸」。
  • 何為侘寂?
    我自己很晚才去日本,第一次去日本是2015年,去了第一次之後,就想常去,如果想躲兩三天清淨,日本是首選目的地。但是,大家為什麼喜歡日本?日本的魂兒是什麼?日本之美是什麼?似乎沒人能簡單給我說明白。去過十幾次日本了,我試圖自己總結。我先羅列一些我喜歡日本的具體例子:我喜歡圍繞東京皇居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