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愛在午夜降臨時》是豆瓣評分8.8分的佳片。導演理察·林克萊特( Richard Linklater)在繼18年前的《愛在黎明破曉前》,9年前的《愛在日落黃昏時》前兩部討論愛情的初遇與重逢之後之後進入了愛情的消逝階段。
鏡頭帶著我們來到希臘的伯羅奔尼撒島,島上除了蔚藍的大海與湛藍的天空外,還有大量古希臘時代的神話,悲劇及古蹟。千年時光之下的斷垣殘壁與自然光景的完美融合,散發出光陰淬鍊之後的質樸美感。
傑西與賽蓮娜在經過愛情的初始的熱烈與重逢的喜悅之後,無可奈何的變成了一對庸俗夫妻。在這部電影中兩人討論著婚姻帶來的人生現實及伴隨產生的一切爭執,衝突,抱怨與不完美。而能化解這部份的只有真真切切兩人還想靠近對方的渴望,真愛。
經過時間的淬鍊,找到事物的本質,接受無常的變化所帶來的不完美,並感受殘缺所帶來的圓融之美。這就是日本美學當中最具像化的元素,侘寂。
侘源自於日本茶道。茶道宗師千利休有過這樣的一段話。
侘的本意是映現清靜無垢的佛法世界,拂去庭院草庵上的塵芥,主客人以真心相交,不強求規矩寸法儀式,而只是生火,煮水,吃茶而已。
侘的意思就是捨棄一切外在奢華裝飾的平淡簡樸之美。
而寂呢?在美學家大西克禮的說明之下,寂有三種型態。第一種是寂寥之感,從中而生出了孤寂,孤獨,空虛的感覺,然後轉化出了淡泊,樸素,清貧的意思。第二種是時間的古老,也就是累積了時間而造成的變化,即歲月的痕跡。第三種意思是物體本來的性質,強調簡單與本質。
侘寂的觀念成型於日本茶道文化,但是更早的來源是佛教的三法印說。當中提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觀點。
諸行無常是說世間一切無時無刻不在誕生,變化,滅亡。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所以並沒有恆久不變之物。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事物變化的因果當中,並沒有我這個主體的存在。只是我的眼耳舌鼻身意的感覺集結,所謂我的存在只是相對的生理和心理幻象,可以說有我的(意識)存在,也可以說沒有我的(主體)存在。
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沒有一切生死的煩惱與痛苦,無為安樂,所以涅槃是寂靜的。
從三法印當中衍生出來的無常形,無長久,直取本心的喜樂狀態漸漸的轉化成侘寂之心。
我們可以由這樣的概念將日本美學侘寂解釋為一種能接受事物是不持久的,不完整的,與不完美的而且能夠平靜的欣賞其中的美感的心態。
在京都的寺廟,我們常常可以見到枯山水的造景。巖石是山,碎石是水,點綴以枯枝或是苔癬,並由僧人在其上耙出線條產生流動感,用很少的元素來建構宇宙,並帶著枯寂之美與禪意。這樣的景觀,隨著日照的光景帶來幽玄之意,讓人悠然物外,思考景致之外的事情,達到忘我的境界。而枯山水,也常常被用來解釋侘寂。
枯山水
但是在這樣的解釋之下,很容易跟我們之前提到的日本美學要素物哀與幽玄都聽起來很相像。我們看著枯枝,內心感受到哀戚,我們看著山水,想著另一方的宇宙。而這整體帶來的略微孤寂的感受又是那樣的和諧靜默,讓我們感受到了美。
如果說物哀是內觸及心,幽玄是意感於外,那侘寂呢?
大西克禮在最後是這樣解釋這三者的差別,物哀是種帶著感觸的唯美,幽玄是種抒發而出的壯美,那侘寂則是一種反差氣質傳導出的安詳恬適之美。
在樸素的日常當中,見到了時間所造成的殘缺,欣賞這種無常的美感,直透事物的本質感受這樣的悠然意境,就是侘寂(Wabi Sabi)。
侘寂的觀念從茶道而出,茶師千利休說明茶道的精神是『和、敬、清、寂』。
和是和諧,愉悅。不僅是形式上要和諧,精神上也要和諧。因此在舉辦茶會的茶室設計當中,都需要考慮到和的精神,讓參與茶會者的視覺上,聽覺上,嗅覺上,觸覺上,味覺上都有和諧之感。
舉例而言,茶室斜頂屋簷低垂,採光適量讓茶室內光線柔和;屋內的擺設色調樸素,讓人的精神放鬆,可以延伸感官知覺;室外的風聲呼應著煮水的沸騰聲,參雜著院子領樹葉擺動之聲得以靜心;茶的氣味瀰漫而不強烈;茶碗外型質樸,重在手感,當客人端起茶碗時那一刻的重量,溫度,觸感才是茶碗好壞考量的重點。
敬為誠敬之心。參與茶會的人不論世俗地位,身家財產,在茶室內都是平等的,以茶交心。人無分貴賤,茶禪一味,佛我一如。
清是清潔。茶室中即使最陰暗細微的角落,也應該一塵不染,身為茶人最重要的就是打掃,擦拭,洗滌。茶房就是心房,應該要是清淨無垢的淨土,時時勤拂拭,莫教惹塵埃。
寂是空寂與超脫。在茶會當中感受到寂,空寂無一物,讓心靈回歸原始,超越時間的限制,悠然閒適產生的感受,那就是美學的意識。
傘亭-草庵茶室
由於茶室的構造與內部設計都充滿這樣的美學風格,運用在現代的室內裝修與庭院造景就是所謂的侘寂風 Wabi Sabi Design ,在今天的西方世界也大受歡迎。
它的組成有幾個元素:使用天然的材料,保持簡樸與純真,時間造成的陳跡是美好的,不追求對稱與完整,完成一個舒心與靜謐的空間,做到每間屋子就是一個世界。
我們觀看這些Wabi Sabi design可以發現到有一些實體的共通處。
1.破舊的牆:跟一般家居我們喜歡明亮平整的牆壁不同,侘寂風喜歡質樸之感,粗糙斑駁的肌理是最受歡迎的,色調上也一般偏向白灰或是土黃色。
2.大量的留白:空間上必須有足夠讓視線延伸的地方,所以只有主體結構,少量家具。一來呼應簡樸,二來讓人可以更聚焦在主要家具如沙發,桌椅上。
3.植物:除了在地植物外,侘寂風也很喜歡用枯枝,苔癬等,一來納入自然,二來降低沉重感,三來塑造寂寥的意象。
4.能有光陰感的材質:運用可以留時間痕跡美感的素材,譬如水泥,鐵件,原木,陶瓷等。
Greenwich Hotel
5.簡約的線條:侘寂是簡單質樸,對於線條的要求也非常高,帶有方向性,引導目光聚焦,並且相當忌諱凌亂。
Vora Villa
這樣偏向日系的設計上往往也很注重單品的擺設及光影的設計,往往也融入了日本另外兩個美學的元素」物哀」與」幽玄」。
由於崇尚不完整,不完美,擁抱殘缺之美,甚至被人戲稱為赤貧風。
Monteverdi Tascuny
然而事實上這些設計所傳達出來的美感極其飽滿,侘寂風的設計都受到了極高的評價。
有一個關於千利休小故事。有一天他看到他的兒子少庵在庭園小徑打掃,利休看他打掃完之後,說不夠乾淨。少庵再次打掃完回來報告:」父親大人,我把石階刷洗三次,石燈籠及樹木都灑了水,苔癬地衣這些植物現在青翠欲滴,地上完全不會看見細枝或落葉了。」
利休訓斥他:『不是這樣打掃的。 』
利休步入庭院中,搖晃了樹木,金黃火紅的樹葉灑落,灰白的砂石小徑布滿了秋天的錦緞色彩,整個庭院宛如活了起來。
潔淨不只是潔淨,還要包含有自然與美感。
去過日本的人一定都會很喜歡日本的簡約,乾淨,以及充滿自然四季變化的美麗。在日本沒有什麼大山大水,一望無際的浩瀚。有的是一屋一世界,精巧的匠心加上對乾淨的要求,讓旅人能夠充分的得到放鬆。
日本人對乾淨的執著遠較世界上任何一個種族都還要強烈。曾經從韓國釜山坐船到日本下關,從港口要通往市區走上天橋時,發現天橋欄杆閃閃發亮,看起來像是剛被打磨過的樣子,映照在藍天白雲底下的閃光相當耀眼。
『啊!我到了日本了啊! 』
只有日本才能不管是私人場所還是公共環境都做到如此的乾淨清爽。那是令人相當愉悅的感受。
在乾淨的基礎之下,日本人將自然光線與植物加了進來,所以你可以看到那些傳統的町屋,有個小型的日式庭園,松樹,苔癬,小徑,怪石,將自然帶入了家居,但是仍然維持了一絲不苟的精神。
那都是簡約質樸,順時變化,而時時拂拭的潔淨空間,侘寂之美的外部體現。
京都古寺之所以吸引人,每年帶來數千萬的遊客,都是嚮往著這樣的古老質樸的潔淨之美。
但侘寂也不僅只可以運用在空間環境上,感情與關係也是如此。
一位西方作家Arielle Ford以侘寂之美來解釋愛情與婚姻,寫下了《侘寂之愛:在不完美的關係當中找到完美的愛的古老藝術》(Wabi Sabi Love: The Ancient Art of Finding Perfect Love in Imperfect Relationships )
在侘寂之愛當中,你會不再那麼注意年輕時候的青春肉體及美麗外表,開始欣賞那些時間所造成的溫潤與美感,你會更直視兩人相處的關係當中的本質吸引,轉化那些缺陷及不完美而能成就出完美的愛。
一如開頭所提到的電影《愛在午夜降臨時》。
世間萬物,無一不因時間而劣化。陳舊,破敗,蒼老,損壞。對於象徵世間流逝的事物,不以為它是種惡化而欣賞歲月的加之其上的痕跡,在這簡樸本質跟時間溫潤之上感受到的美。
男女關係亦然。兩人的肉體隨著時間逐漸崩壞,不易再有肉體上的視覺刺激產生的激情,但是脫離了欲望的這層包裹,更透露出愛的本質,欣賞彼此缺陷與不完美並仍然在相處當中找出和諧,隨著時間的積累反而越益加深了這份愛。
強調本質的質樸日系美學,我們在許多日系的品牌及商品上都可以見到。從無印良品的自然原色,簡單好用,到安藤忠雄的清水模混凝土建築,無一不深深著吸引著我們。那是一種我們精神上的嚮往。
對簡單而美好的嚮往,只會隨著我們的年齡越長越是增強。光陰會對著這份簡單美好浸潤上溫暖的光澤,帶來我們內心的祥和。
那就是侘寂。
日本美學三部曲
物哀:
幽玄:
侘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