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述:黃莎莉| 音樂美學(二)——音樂美的鑑賞(上)

2021-02-19 Shirley ART LIFE

巴赫-G大調無伴奏大提琴演奏欣賞

音樂美學(一)——西方音樂審美意識歷史流變(語音)在西方,對音樂審美活動的研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越老越趨向於將音樂型態作為音樂本體來看待,在其後的發展中,似乎是邏輯地走向「自律論」,這在音樂美學研究領域中是表現得相當明顯的。如何在獨立的學科研究中將音樂審美活動置於人類整體活動、將音樂美的存在置於完整的、作為人類文化行為方式之一的音樂存在的基礎上進行考察與認識,而非因其「音」本體存在意義上的獨立性,而將音樂美學的理論體系引入「自律」的軌道上去仍是重要的方面。音樂美學主要對人類音樂立美審美實踐活動及其普遍規律與總體目的的以哲學思考的一門特殊的藝術哲學。在美學領域,它是美學中屬於藝術哲學的門類,勢必要尋找可靠的哲學美學理論,可以選擇適合的哲學美學理論作為音樂美學研究的基礎。對音樂美的本質、規律以研究屬於哲學本體論問題使得這種研究具有哲學形態和純思辨性,在音樂美學理論體系中佔據著最為抽象也是最高的層次。對人類音樂立美審美實踐活動以完整的認識和解釋是對這個問題的研究的真正目標。吉娜·愛麗絲鋼琴演奏蕭邦《升 c 小調第三諧謔曲》在對音樂存在方式的研究中,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對音樂的文化行為方式以完整的把握,即從音樂的形態、音樂的觀念意識以及音樂行為三個基本要素的相互關係來證明,在音樂立美審美實踐中,這三個要素的相互關係來證實。從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和價值論四個相關的領域建立音樂美學的哲學基礎,提出音樂方式的「三要素」確立了必要的理論前提。在不同音樂知覺方式和行為方式中,音樂的價值意義是具有不通過特徵和發生變化的,作為一般最具人類意義的音樂形態的美的結構形式,在跨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審美價值。人類在音樂審美實踐活動中對美的音樂的追求意味著對人的本質力量及自身價值的追求。這種審美理想或者說審美價值的實現就是美育的實踐,即通過這種實踐,人的感覺、情感和知性、意志、行為都參與其中,來掌握和運用人的本質力量實現創造美的世界的最終目標,美育就是在實現這一最高人類價值目標的過程中 ,擔負著至關重要與無可替代的歷史使命,這也是音樂美學的人類學實踐哲學的真正含義。

克萊斯勒《前奏曲與快板》小提琴【欣賞】

(1)無標題器樂的特徵(充分體現出音樂藝術的美,即自由的精神運動與自由的音響建構運動的有機結合是器樂音樂典型特徵);(2)無標題器樂的審美(體現創造者、表演者、欣賞者三度創作的連接、結合和交融。感知的直接、體驗的同化與升華、想像的自由和自主、領悟的超越);(3)從器樂小品到交響樂的鑑賞(器樂小品、室內樂重奏、交響音樂的音響形態與音結構的張力和深度以及表演操作不同,使得鑑賞者產生的美感不同)。(1)標題性器樂音樂的特徵(標題音樂的表現力及更好地刻畫主體內心世界的豐富形態、精神結構的複雜性格、強化音樂的感染力和傳授力。分為抒情、造型、敘事三大類);(2)標題性器樂音樂的審美(心理定勢的指向性;情感體驗、想像、聯想的規定性;虛實結合、超以象外的超驗性)。

柏遼茲《哈羅爾德在義大利》Gilad Karni

詩樂合璧、詞曲交輝的綜合音樂體裁,具有音樂與文學融合的藝術價值;在詩詞的基礎上更加抽象化與具體化(音樂的創造在詩詞的基礎上向更抽象與具體化兩個方向發揮,一方面從大處著墨滲透到詩歌的靈魂中進行概括、提煉、抽象,選擇最能表達詞意神韻、最能體現曲中情境的樂音動態結構來揭示歌曲的內涵;另一方面的具象化是調動一切音樂因素對作品進行細節的描繪,使內蘊的情感強化、深化,使色彩更豐富、變化更細緻展現更富於動態,不僅擴大加強了詩詞的表現力,還挖掘出詩詞的不盡之意和弦外之音,使詩樂合璧的整體更豐富和更具感染力)。(1)立體地把握,分層感受(欣賞者對詩樂美的結合體一方面要從整體上去把握體會其立體建構和交相輝映的形式,有機統一相得益彰的動態,集中於其情境和詩意的體現;另一方面從音樂美的幾個層次去分層感受人聲美、歌調美和伴奏美的特質和表現,領悟各個層次與歌曲內涵的關係。);(2)合唱多彩,重唱多姿(在欣賞重唱時可以體會不同音色交融的豐富,不同音響動態縱橫交錯的變化,不同情態結構的對立統一;合唱以豐富的音色與多聲部線條的結合來抒發群體的情緒,塑造人民的形象。它既有獨唱歌曲具有的人聲美、歌調美、伴奏美的特點,也有重唱歌曲多旋律多情態融合的多層次表現力,還有前二者無法達到的那種氣勢和場面。在合唱中純人聲的無伴奏合唱最充分地展現群體合作的技巧、眾多聲音統一協調的魅力,多聲部進行的縱橫動態是合唱藝術的上乘之作。)。漢斯·贊德-舒伯特《冬之旅》改編創作版(2019)動態的綜合藝術(歌劇是一種充滿動態、動力、動感的藝術,歌劇的音樂、戲劇的劇情、人物的性格與命運、舞蹈場面的表演都需要在時間流程中逐步展現,都有一個不斷變化運動的結構與過程);戲劇的音樂化(一方面要從音樂創造的感受與觀念設計歌劇文學劇本,要在全劇構思上、情節的提煉上具有音樂整體布局與發展的特點,另一方面要在歌詞寫作、重要唱段與高潮安排、戲劇節奏的掌握上具有音樂性。使得音樂的抒情性、戲劇性與動力性,戲劇的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性格衝突展現,情節的運動與發展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多種藝術元素交織的復調美(詩、樂、劇、畫、舞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建構的歌劇結構具有音樂復調織體的多線條、多層次結合的共時運動。以詩樂劇三個主要聲部情態的交織、對比和起伏,節奏動態的疏密相間和張弛交替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更鮮明、突出,情節推進更有波瀾,戲劇衝突更尖銳和強烈,創造者寄寓其中的社會理想和美學理想更具感染力,顯示出復調織體的立體建構美,展現復調多種側面和多變化的揭示主題的豐富表現力)。視聽互補(欣賞歌劇的過程中,視聽覺感知的互補和交融較其他音樂體裁的欣賞突出。歌劇表演的時空維度、表現與再現因素的結合,使觀眾既要通過聽覺感知在時間流程中展現的音樂,又要通過視覺感知演員在舞臺空間上的動態,感知人物的交流、表情、動作、造型以及烘託劇情發生的特定環境、時代、區域的布景和服裝);綜合全面體驗(調動各種藝術的最佳表現力與發揮其優勢來塑造人物形象性格,刻畫人物情態與內心體驗,使得劇情音樂的發展與人物的命運展示同步進行,逐漸深入不斷掀起高潮,讓欣賞者的情感體驗在總結藝術多種表現力的作用下進行,更豐富和強烈。在欣賞中,通過不同場次、劇中人演唱的各種詠嘆調、重唱,在劇情衝突中的動作、表情、舞臺調度與樂隊伴奏音樂的襯託來綜合體驗人物性格的多種側面和人物情緒的變化和發展。以重唱形式展示不同人物思想感情的對比衝突,使得欣賞者可同時綜合地體驗多種情態的交織和矛盾);內外把握,深入人心的交替和混合(歌劇既能像文學戲劇一樣增強審美主體對歷史社會和各階層意識的了解,又可以發揮音樂的特長使得審美主體下欣賞中深入人物的內心情態世界去把握只有音樂才能刻畫的情態變化和感受是無法用文字講清楚的兩級情感的交替和混合。在歌劇的審美中,可以向外把握,從劇中展現的矛盾衝突延伸到時代地域社會與階級的矛盾,甚至超越時空進行歷史的反思與回味;又可以向內探究深入到人物心理結構的深層,捉摸其內在的特徵)。以人體動作韻律為元素的綜合藝術(把舞蹈、音樂和戲劇等因素結合起來的綜合運用,強調舞蹈的基本因素在於人體形態的動律,是強調舞蹈與其他藝術的本質區別。人類藉助人體各個部分形成的千姿百態以及這些形態構成的各種動律來體現人的生命力與各種情態來感受音樂的精神和領略繪畫的意境揭示戲劇的主題。反之在這一綜合藝術中,音樂則賦予舞蹈外在的節律與內在的神韻,繪畫不斷豐富舞蹈的創作構思、表現形態與舞臺構圖,舞蹈家要像雕塑家一樣具有塑造人物與構圖的能力);審美意識在人體形式中的對象化(在最抽象的現代舞中,會交融著人類的生命意識、豐富的情態與複雜的心態,對自由的追求、對自由的嚮往,舞劇更具真善美的價值);戲劇舞蹈化與舞蹈戲劇化(舞蹈在戲劇框架內發揮,以塑造戲劇人物為中心展現戲劇情節為脈絡形成戲劇衝突為高潮,戲劇的一切要素又要通過舞蹈語彙來展現,要發揮舞蹈所長具有舞蹈的特徵,使其向綜合化發展的特徵);多種動態結合的多線條結構組合(舞劇跟歌劇一樣具有多種動態結合的多線條結構,是人體動態、影響動態、情節動態和人物性格有機統一的複合結構。音響動態強化舞蹈動態的戲劇性與情緒的感染力,情節動態激發樂舞形態的發展動力,性格動態可以豐富其他動態的表現力。在多種動態結合的基礎上,舞蹈形式超越其他藝術形態形成自己獨立和完美的表現結構)。視聽交融(欣賞舞劇不能只聽不看,只有視聽覺的交融才能感受到舞劇的人體動律美和多種動態交織的美。成功的舞蹈應給予觀眾完美的視聽覺統一的美感,視聽覺感受的協調和統一比歌劇欣賞更為重要);總體交流(舞劇的多種動態結構是一個有機統一、相互協調的整體,觀眾鑑賞要從總體把握的角度與之進行交流,綜合體驗樂舞劇等多種因素交織形成的複合結構,各種動態彼此補充和襯託,相互對照的內在關係。總體交流是一種立體的、多層面的把握,只有領悟各種動態的辯證關係才能獲得更深刻的感受和強烈的美感);內外結合(在舞劇欣賞中,欣賞者要把表演家外在的動作、造型、姿態和表情與內在的心理活動精神動態相聯繫,由外至內、再由內到外的體會,感受劇作的情態基調,人物形象與個性情節發展與矛盾衝突。)。未完,待續。。。)

藝述:黃莎莉|音樂的「歸途」與解密音樂美學流派

藝述:馬圓瑞|論埃羅·塔拉斯蒂音樂符號學理論的內涵與視角(上)

藝述:馬圓瑞 | 論埃羅·塔拉斯蒂音樂符號學理論的內涵與視角(下)

藝述:黃莎莉|法國鋼琴學派中的「貴族」氣質

Shirley ART LIFE:關注文藝,持續分享!shirleyhww@sina.vip.com(投稿與合作)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原創作品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使用部分文字和圖片取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繫我並及時處理。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感謝,請打賞

相關焦點

  • 藝述:黃莎莉|當代西方戲劇的後戲劇劇場
    語言符號停留在表面層次,通過時而重複、聲調的調節和處理而獲得了某種音樂特性。在1998年排演的《愛麗絲的地下冒險》是一個多焦點的作品,充滿了自發性與詭異是劇場中的絕技。所謂「多焦點」是指伯格特在舞臺上並不為觀眾製造出單一的關注焦點,這是後戲劇劇場的典型做法。
  • 藝述:黃莎莉|戲劇學(十八)—— 舞臺演出的空間美學(下)
    他主張對所要體現的事物做創造性的變形,使之遠離世俗膚淺的表層生活而具有柏拉圖式抽象的美,視覺所觸及的美的表象是次要的,只有心靈能感受到的美的實質才是藝術家應該追求的真實。他在1916上演的《蒂爾·埃倫士皮格爾的惡作劇》中擔任舞美設計,他以象徵性的形象抓住了時空的本質,表現戲劇總體風格和意象,讓觀眾更深一步的理解並接受戲劇作品。
  • 「指尖上的無損音樂」—— 「秋月濃情」MQS音樂鑑賞會
    傾情聯合舉辦「秋月濃情」MQS音樂鑑賞會。為汕、揭兩市燒友帶來高素質的音響設備體驗外。還提供了最新香港展首發MQS數位音樂。讓兩市燒友在第一時間體驗到國際上HIFI的最新產品。鑑賞會現場有專業人員為燒友做技術講解,和抽獎活動。送出精美禮品、CD等。歡迎兩市燒友積極參與。
  • 西方音樂美學研究的新景觀 ——《西方現代音樂美學》書評
    《現代美學》則在《導論》基礎上,提綱挈領總結了心理學研究的三大趨勢,一是從實證角度揭示音樂要素指標的實證心理學;二是從知覺和認知的角度運用格式塔心理學的音樂認知心理學;三是從情感心理學的角度對音樂審美過程的解釋。並著重介紹了西肖爾的音樂實驗心理學、莫塞爾的情感生理心理學、埃倫茨維希的深層認知心理學和邁爾的情感交流心理學。國內對心理學的不少著作仍缺少引入和翻譯,這些全新的論述可以給相關學者不少啟發。
  • 專家解讀|人音版高中《音樂鑑賞》教材(上)
    入選「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首批名單」,人教版義教音樂教材主編,人音版高中《音樂鑑賞》主編,《中國音樂教育》主編,《鋼琴藝術》主編等。 其中2003年版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的表述為:「優先開設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性模塊——'音樂鑑賞',以保證學生獲得參與現代社會生活應具備的音樂文化素養。在此基礎上,大力開發課程資源,逐步開設其他模塊,積極為普通高中學生學習音樂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
  • 黃莎莉風情作品展在巴拿馬大學孔子學院中國研究中心開幕
    此次展覽作品為巴拿馬華裔青年藝術家黃莎莉(HUANG WONG SALLY)的中國風情系列畫作。她自幼拜名師習畫,師從多位拉美畫家,在中國和國際上多次獲得少兒類繪畫獎項。之後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在北京語言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深造,目前正在中央美院攻讀碩士學位。獨特的成長經歷使黃莎莉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她在自己的作品中完美地結合了中國傳統繪畫和西方當代表現主義。
  • 流行音樂的鑑賞與合唱
    音樂欣賞應該說是音樂素質教育的基礎。欣賞音樂的瀰漫性必然導致所有人都自覺地接受音樂的影響。音樂的自身功能(教育作用、認識作用、審美作用),通過音樂欣賞發揮它功能上更大的優勢。音樂情感的傳遞是音樂素質提高的重要手段,情感是帶著鮮明的色彩特徵:愉快、壓抑、滿意、討厭、激情、平靜、大膽、恐懼、歡樂、悲哀等,無緣無故的情感不復存在。
  • 匠心25載 合景泰富以「藝述」煥發城市生命力
    2020年12月25日,一場名為《從作庭到息壤》的藝術展覽在廣州拉開帷幕,國內知名藝術家張小川與日本枯山水大師枡野俊明跨越地域與文化的隔空聯動,為冬日中的廣州獻上了一場生機盎然的藝術盛宴。此次展覽作為合景泰富集團「藝述召喚 雙向對望」的25周年城市獻禮,特邀百位來自策展界、藝文界、行業及媒體領域的嘉賓,共同參與見證;並由此帶來一場有關城市文明藝術生命力的探索與對話。
  • 當代西方新音樂學背景下的音樂美學(三)——《西方新音樂學背景下的音樂美學》緒論
    該文在分析該著作理論背景的基礎上,著重對此書中海頓和舒曼為代表的音樂美學的相關問題、孟德爾頌和艾夫斯為代表的音樂與文化政治的相關問題進行解讀,並對克拉默的音樂闡釋理論進行價值評價。該文通過對克拉默該著作的研究、解讀與反思,闡明研究經典音樂的開放性視角:在後現代視野下並不存在一種認知的普遍範式和「最佳方案」,而是存在著多種認知的範式,這些認知範式提倡不確定性、偶然性、碎片化、動態化的後現代話語。
  • 【音樂百科】為何巴洛克音樂是西方音樂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巴洛克時期,音樂創作以多元化形式展現,作用於人們的內心世界,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有利於推動音樂藝術的發展。通過對巴洛克音樂創作中美學價值的剖析,為音樂藝術的未來發展提供思路,因而筆者認為,從音樂創作的風格特徵、時代特徵、形態特徵、思想特徵等方面研究美學價值具有必要性。
  • 柏峻霄 | 萬物的美是他們讚美上帝的聲音——奧古斯丁的音樂美學思想
    柏峻霄 著本文原載於《外國美學》20輯江蘇教育出版社 2012「萬物的美是他們讚美上帝的聲音。」是奧古斯丁對美所下的定義。此定義包含的兩層意思就是本文要展開的目的,即探討美與音樂的關係,音樂與基督教神學的關係。奧古斯丁作為教父時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其美學思想是教父時期神學思想的共識。
  • 演戲家族音樂劇美學鑑賞工作坊來啦!
    或許看了很多音樂劇,但是你真的熟悉音樂劇中的專業術語麼?可能你也想進行一些音樂劇創作,可是真的想要做的時候,是不是有些不知道從何做起呢?音樂劇,離我們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在我看來其實主要在於很多人都還沒有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音樂劇。
  • 演出 | 建築音樂劇場《美麗的陰暗》從陰暗中發現生活的美學
    「陰翳」二字指的是樹木成蔭,也是烏雲蔽日,也是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中頌揚東方文化中陰暗的美學。對比現代西方美學,他認為日本、中國等東方美學比較含蓄神秘。現代建築顏色明亮,電燈無處不在,經常使用落地玻璃,不像「東方人能沉潛於黑暗之中,發現自我之美」。
  • 音樂鑑賞--《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樂曲賞析此曲按照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的結構寫成,由序奏、五個小圓舞曲和尾聲組成:序奏開始時,小提琴在A大調上用碎弓輕輕奏出徐緩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撥開河面上的薄霧,喚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輕柔地翻動。在這背景的襯託下,圓號吹奏出這首樂曲最重要的一個動機,連貫優美,高音活潑輕盈,它象徵著黎明的到來。
  • 我的生活美學,由音樂和大師點亮!
    #點亮生活美學#最早在綜藝,真人秀如《中國好聲音》等節目中聽到某某擲地有聲說「生活怎麼能沒有音樂」時,內心其實是有些不理解的。「音樂有那樣重要嗎?」,類似這樣的疑問,時不時打著一個大寫的問號字樣,從心底冒出來。可沒想到突然有一天,那個疑問被我自己找到了明確的答案,是的,生活當然不能沒有音樂,因為生活不能沒有美,而音樂就是美的傑出代言。「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最初發現音樂的美,是在追思遙遠的曾經、逝去的美好時,感受到的。
  • 【音樂】音樂鑑賞 怎可少「復古爵士藍調」(上)
    藍調(英文:Blues,解作「藍色」,又音譯為布魯斯)是一種基於五聲音階的聲樂和樂器音樂,它的另一個特點是其特殊的和聲。藍調起源於過去美國黑人奴隸的靈魂樂、讚美歌、勞動歌曲、叫喊和聖歌。藍調中使用的「藍調之音」和啟應的演唱方式都顯示了它的西方來源。
  • 音樂鑑賞超星爾雅期末考試答案
    音樂鑑賞 一、單選題 (題數:65,共 52.0 分)1沒有炫技能力的演奏可以通過( )來彌補。B、格倫·古爾德屬於音樂美學中的「他律派」C、音樂審美的價值大小與和目的性的程度相關D、音樂價值的判斷,是多重指標下的綜合評價
  • 賀:茅原先生《未完成音樂美學》再版
    >早在2007年末,《音樂與表演》編輯部就策劃為慶祝茅原先生八十壽誕舉辦高層學術會議,邀請國內音樂美學大家、知名學者來寧研討茅原先生之學術思想,但是茅原先生堅決不同意舉辦任何形式的紀念活動。座談會由茅原先生的學生、南藝傳媒學院副院長莊曜先生主持,莊曜先生首先向恩師祝壽,然後請前來道賀的南藝院長、音樂學院院長、作曲家鄒建平先生發言。鄒建平先生自稱是茅原先生的「二弟子」,回顧了自己在老師指導下的學習生活,尤其是對1988年在上海市汾陽路的一幕不能忘懷。那一年他在上海音樂學院進行碩士學位論文答辯,茅原老師專程陪同,一直在身邊指導,以至勞累過度,在上海音樂學院門口嘔吐。
  • 傻子與白痴《夜長夢少》上線 譜寫自我音樂美學
    主唱蔡維澤「明日」奪冠後回歸樂團在小眾主流間譜寫自我音樂美學在2018年夏天,主唱蔡維澤在《明日之子2》中懷揣著樂隊希望一路過關斬將,最終以黑馬姿態奪冠,到籤約公司後回歸樂團於潛心打磨,一年後首張專輯正式面世。傻子與白痴在無畏自若中,小眾與主流間,譜出獨屬於自己的音樂美學,如主唱蔡維澤所說,傻白的真正武器始終是音樂。
  • 新年新願·DIGIX Live 音樂鑑賞會現場直擊:華為Sound帶你感受古典...
    :華為Sound帶你感受古典之美  跨年之際,一場典雅亦潮流的音樂盛宴——「賞智慧新聲,享全場景美好」新年新願?DIGIX Live音樂鑑賞會在華為全球旗艦店?深圳萬象天地優雅登場。作為一名古典音樂的愛好者,我有幸蒞臨現場,聆聽樂團首席老師們的唯美演奏,向青年作曲家田藝苗老師討教古典樂鑑賞技巧和高品質古典樂帶來的社會價值與人生意義,並在華為Sound智能音箱體驗區感受到了美妙盈耳的聽覺體驗以及深入靈魂的音樂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