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G大調無伴奏大提琴演奏欣賞
音樂美學(一)——西方音樂審美意識歷史流變(語音)在西方,對音樂審美活動的研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越老越趨向於將音樂型態作為音樂本體來看待,在其後的發展中,似乎是邏輯地走向「自律論」,這在音樂美學研究領域中是表現得相當明顯的。如何在獨立的學科研究中將音樂審美活動置於人類整體活動、將音樂美的存在置於完整的、作為人類文化行為方式之一的音樂存在的基礎上進行考察與認識,而非因其「音」本體存在意義上的獨立性,而將音樂美學的理論體系引入「自律」的軌道上去仍是重要的方面。音樂美學主要對人類音樂立美審美實踐活動及其普遍規律與總體目的的以哲學思考的一門特殊的藝術哲學。在美學領域,它是美學中屬於藝術哲學的門類,勢必要尋找可靠的哲學美學理論,可以選擇適合的哲學美學理論作為音樂美學研究的基礎。對音樂美的本質、規律以研究屬於哲學本體論問題使得這種研究具有哲學形態和純思辨性,在音樂美學理論體系中佔據著最為抽象也是最高的層次。對人類音樂立美審美實踐活動以完整的認識和解釋是對這個問題的研究的真正目標。吉娜·愛麗絲鋼琴演奏蕭邦《升 c 小調第三諧謔曲》在對音樂存在方式的研究中,首先是在研究方法上對音樂的文化行為方式以完整的把握,即從音樂的形態、音樂的觀念意識以及音樂行為三個基本要素的相互關係來證明,在音樂立美審美實踐中,這三個要素的相互關係來證實。從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和價值論四個相關的領域建立音樂美學的哲學基礎,提出音樂方式的「三要素」確立了必要的理論前提。在不同音樂知覺方式和行為方式中,音樂的價值意義是具有不通過特徵和發生變化的,作為一般最具人類意義的音樂形態的美的結構形式,在跨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審美價值。人類在音樂審美實踐活動中對美的音樂的追求意味著對人的本質力量及自身價值的追求。這種審美理想或者說審美價值的實現就是美育的實踐,即通過這種實踐,人的感覺、情感和知性、意志、行為都參與其中,來掌握和運用人的本質力量實現創造美的世界的最終目標,美育就是在實現這一最高人類價值目標的過程中 ,擔負著至關重要與無可替代的歷史使命,這也是音樂美學的人類學實踐哲學的真正含義。克萊斯勒《前奏曲與快板》小提琴【欣賞】
(1)無標題器樂的特徵(充分體現出音樂藝術的美,即自由的精神運動與自由的音響建構運動的有機結合是器樂音樂典型特徵);(2)無標題器樂的審美(體現創造者、表演者、欣賞者三度創作的連接、結合和交融。感知的直接、體驗的同化與升華、想像的自由和自主、領悟的超越);(3)從器樂小品到交響樂的鑑賞(器樂小品、室內樂重奏、交響音樂的音響形態與音結構的張力和深度以及表演操作不同,使得鑑賞者產生的美感不同)。(1)標題性器樂音樂的特徵(標題音樂的表現力及更好地刻畫主體內心世界的豐富形態、精神結構的複雜性格、強化音樂的感染力和傳授力。分為抒情、造型、敘事三大類);(2)標題性器樂音樂的審美(心理定勢的指向性;情感體驗、想像、聯想的規定性;虛實結合、超以象外的超驗性)。柏遼茲《哈羅爾德在義大利》Gilad Karni
詩樂合璧、詞曲交輝的綜合音樂體裁,具有音樂與文學融合的藝術價值;在詩詞的基礎上更加抽象化與具體化(音樂的創造在詩詞的基礎上向更抽象與具體化兩個方向發揮,一方面從大處著墨滲透到詩歌的靈魂中進行概括、提煉、抽象,選擇最能表達詞意神韻、最能體現曲中情境的樂音動態結構來揭示歌曲的內涵;另一方面的具象化是調動一切音樂因素對作品進行細節的描繪,使內蘊的情感強化、深化,使色彩更豐富、變化更細緻展現更富於動態,不僅擴大加強了詩詞的表現力,還挖掘出詩詞的不盡之意和弦外之音,使詩樂合璧的整體更豐富和更具感染力)。(1)立體地把握,分層感受(欣賞者對詩樂美的結合體一方面要從整體上去把握體會其立體建構和交相輝映的形式,有機統一相得益彰的動態,集中於其情境和詩意的體現;另一方面從音樂美的幾個層次去分層感受人聲美、歌調美和伴奏美的特質和表現,領悟各個層次與歌曲內涵的關係。);(2)合唱多彩,重唱多姿(在欣賞重唱時可以體會不同音色交融的豐富,不同音響動態縱橫交錯的變化,不同情態結構的對立統一;合唱以豐富的音色與多聲部線條的結合來抒發群體的情緒,塑造人民的形象。它既有獨唱歌曲具有的人聲美、歌調美、伴奏美的特點,也有重唱歌曲多旋律多情態融合的多層次表現力,還有前二者無法達到的那種氣勢和場面。在合唱中純人聲的無伴奏合唱最充分地展現群體合作的技巧、眾多聲音統一協調的魅力,多聲部進行的縱橫動態是合唱藝術的上乘之作。)。漢斯·贊德-舒伯特《冬之旅》改編創作版(2019)動態的綜合藝術(歌劇是一種充滿動態、動力、動感的藝術,歌劇的音樂、戲劇的劇情、人物的性格與命運、舞蹈場面的表演都需要在時間流程中逐步展現,都有一個不斷變化運動的結構與過程);戲劇的音樂化(一方面要從音樂創造的感受與觀念設計歌劇文學劇本,要在全劇構思上、情節的提煉上具有音樂整體布局與發展的特點,另一方面要在歌詞寫作、重要唱段與高潮安排、戲劇節奏的掌握上具有音樂性。使得音樂的抒情性、戲劇性與動力性,戲劇的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性格衝突展現,情節的運動與發展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多種藝術元素交織的復調美(詩、樂、劇、畫、舞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建構的歌劇結構具有音樂復調織體的多線條、多層次結合的共時運動。以詩樂劇三個主要聲部情態的交織、對比和起伏,節奏動態的疏密相間和張弛交替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更鮮明、突出,情節推進更有波瀾,戲劇衝突更尖銳和強烈,創造者寄寓其中的社會理想和美學理想更具感染力,顯示出復調織體的立體建構美,展現復調多種側面和多變化的揭示主題的豐富表現力)。視聽互補(欣賞歌劇的過程中,視聽覺感知的互補和交融較其他音樂體裁的欣賞突出。歌劇表演的時空維度、表現與再現因素的結合,使觀眾既要通過聽覺感知在時間流程中展現的音樂,又要通過視覺感知演員在舞臺空間上的動態,感知人物的交流、表情、動作、造型以及烘託劇情發生的特定環境、時代、區域的布景和服裝);綜合全面體驗(調動各種藝術的最佳表現力與發揮其優勢來塑造人物形象性格,刻畫人物情態與內心體驗,使得劇情音樂的發展與人物的命運展示同步進行,逐漸深入不斷掀起高潮,讓欣賞者的情感體驗在總結藝術多種表現力的作用下進行,更豐富和強烈。在欣賞中,通過不同場次、劇中人演唱的各種詠嘆調、重唱,在劇情衝突中的動作、表情、舞臺調度與樂隊伴奏音樂的襯託來綜合體驗人物性格的多種側面和人物情緒的變化和發展。以重唱形式展示不同人物思想感情的對比衝突,使得欣賞者可同時綜合地體驗多種情態的交織和矛盾);內外把握,深入人心的交替和混合(歌劇既能像文學戲劇一樣增強審美主體對歷史社會和各階層意識的了解,又可以發揮音樂的特長使得審美主體下欣賞中深入人物的內心情態世界去把握只有音樂才能刻畫的情態變化和感受是無法用文字講清楚的兩級情感的交替和混合。在歌劇的審美中,可以向外把握,從劇中展現的矛盾衝突延伸到時代地域社會與階級的矛盾,甚至超越時空進行歷史的反思與回味;又可以向內探究深入到人物心理結構的深層,捉摸其內在的特徵)。以人體動作韻律為元素的綜合藝術(把舞蹈、音樂和戲劇等因素結合起來的綜合運用,強調舞蹈的基本因素在於人體形態的動律,是強調舞蹈與其他藝術的本質區別。人類藉助人體各個部分形成的千姿百態以及這些形態構成的各種動律來體現人的生命力與各種情態來感受音樂的精神和領略繪畫的意境揭示戲劇的主題。反之在這一綜合藝術中,音樂則賦予舞蹈外在的節律與內在的神韻,繪畫不斷豐富舞蹈的創作構思、表現形態與舞臺構圖,舞蹈家要像雕塑家一樣具有塑造人物與構圖的能力);審美意識在人體形式中的對象化(在最抽象的現代舞中,會交融著人類的生命意識、豐富的情態與複雜的心態,對自由的追求、對自由的嚮往,舞劇更具真善美的價值);戲劇舞蹈化與舞蹈戲劇化(舞蹈在戲劇框架內發揮,以塑造戲劇人物為中心展現戲劇情節為脈絡形成戲劇衝突為高潮,戲劇的一切要素又要通過舞蹈語彙來展現,要發揮舞蹈所長具有舞蹈的特徵,使其向綜合化發展的特徵);多種動態結合的多線條結構組合(舞劇跟歌劇一樣具有多種動態結合的多線條結構,是人體動態、影響動態、情節動態和人物性格有機統一的複合結構。音響動態強化舞蹈動態的戲劇性與情緒的感染力,情節動態激發樂舞形態的發展動力,性格動態可以豐富其他動態的表現力。在多種動態結合的基礎上,舞蹈形式超越其他藝術形態形成自己獨立和完美的表現結構)。視聽交融(欣賞舞劇不能只聽不看,只有視聽覺的交融才能感受到舞劇的人體動律美和多種動態交織的美。成功的舞蹈應給予觀眾完美的視聽覺統一的美感,視聽覺感受的協調和統一比歌劇欣賞更為重要);總體交流(舞劇的多種動態結構是一個有機統一、相互協調的整體,觀眾鑑賞要從總體把握的角度與之進行交流,綜合體驗樂舞劇等多種因素交織形成的複合結構,各種動態彼此補充和襯託,相互對照的內在關係。總體交流是一種立體的、多層面的把握,只有領悟各種動態的辯證關係才能獲得更深刻的感受和強烈的美感);內外結合(在舞劇欣賞中,欣賞者要把表演家外在的動作、造型、姿態和表情與內在的心理活動精神動態相聯繫,由外至內、再由內到外的體會,感受劇作的情態基調,人物形象與個性情節發展與矛盾衝突。)。(未完,待續。。。)藝述:黃莎莉|音樂的「歸途」與解密音樂美學流派
藝述:馬圓瑞|論埃羅·塔拉斯蒂音樂符號學理論的內涵與視角(上)
藝述:馬圓瑞 | 論埃羅·塔拉斯蒂音樂符號學理論的內涵與視角(下)
藝述:黃莎莉|法國鋼琴學派中的「貴族」氣質
Shirley ART LIFE:關注文藝,持續分享!shirleyhww@sina.vip.com(投稿與合作)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原創作品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使用部分文字和圖片取自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繫我並及時處理。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感謝,請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