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江,山東鄆城人,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五個一」工程獎各一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屆、第四屆政治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屆新聞獎一等獎。出版《長空電波》《直面螢屏》等著作,策劃組織拍攝電影《目標戰》、系列動漫《聰明的順溜》等,參加1998抗洪、汶川地震、和平使命2005中俄聯合軍演等重大宣傳戰役,採寫徐洪剛、房萍、朱彥夫等典型事跡報導。
熟悉張振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文化領域的「領軍人才」:一方面,他曾在部隊政治機關擔任一定領導職務;另一方面,他因在宣傳文化領域的出色成績,獲評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由他參加編寫的《新時代雷鋒精神解讀》《見證人講述——雷鋒日記》,剛剛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國發行……近日,張振江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暢談一個「新聞老兵」的文化觀。
本報記者 倪自放
有思想的媒體
最有力
「從軍近40年,我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新聞老兵。」張振江說。
張振江所言不虛。張振江是原濟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在一系列職務之外,張振江還是一名擁有高級職稱的記者,獲得過全軍新聞獎一等獎、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等一系列榮譽。作為一名「新聞老兵」,張振江為媒體支招,「做新聞,最重要的是要深紮根、接地氣,有群眾觀念、基層意識。有了文來文往,還要有人來人往;有了鍵對鍵,還要有面對面;有了網上來網上去,還要有風裡來雨裡去。」
這些關於新聞採寫的說法,是張振江幾十年從事宣傳文化工作的總結,早在1987年張振江在山東省軍區機關工作時,他就曾主動要求到渤海深處最艱苦的基層連隊鍛鍊。「連隊裡有『富礦』、兵堆裡有『題目』。」談起這段往事,張振江告訴記者,基層的生活雖然艱苦,但也給他帶來了寫不完的素材,「眼界寬了,思路新了,素材多了,辦法有了。」
張振江剛擔任濟南軍區政治部新聞電教室主任兼央視濟南軍區記者站站長時,正逢軍旅題材電視劇《亮劍》熱播,張振江頗受啟發:兵生活、兵題材、兵味濃鬱的文化產品受歡迎,同樣題材的新聞作品是不是可以嘗試?張振江報告上級得到支持,他帶兩路人馬深入部隊展開40多天的調研、籌劃、醞釀、拍攝,虛心聽取部隊領導和基層官兵的建議,推出20集《礪劍中原》系列電視新聞,充分展示了部隊從實戰出發錘鍊精兵勁旅的豐碩成果和嶄新風採,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呼應了部隊大抓軍事訓練的熱潮。「這組報導被業內專家稱為電視新聞的『連續劇』,不僅形式創新,在數量、質量上也頗具震撼力。」
網絡時代如何做新聞?張振江說,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不同的只是傳播手段,最終勝出的,是有思想深度的新聞。張振江說,在之前的汶川抗震救災中,自己就有了上述的體會,「當時軍區部隊四萬五千名官兵奮戰震區一線,我擔任前衛報社副社長兼《基層建設》月刊主編。有人認為,期刊傳播慢沒優勢。我們調研發現,由於攜帶方便、深度解讀、形成系列,看雜誌成為前線救災官兵了解信息的好方式。經過申請,我們創辦抗震救災特刊,發行頻率提高,發行打破常規,有的直接空運到一線官兵手中,受到抗震救災部隊歡迎。」張振江說,期刊在抗震救災中發揮了較好作用,最重要的是深度解讀有思想,佔領了輿論先機。
傳統文化
要緊扣時代脈搏
在今年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55周年之際,張振江參與編印的《新時代雷鋒精神解讀》《見證人講述——雷鋒日記》公開發行,同時他帶隊組織「雷鋒精神與新時代同行」報告團,到軍營、學校作報告,引發好評。
這些年,張振江根據上級總體部署,牽頭組織編寫了4卷本《戰功·戰將·戰例·戰鬥英雄》系列叢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編》等讀物下發部隊,在魯、豫兩省發揮35個紅色教育基地的育人作用,效果明顯;按照領導指示、呼應官兵需求,策劃組織了「前衛講堂」,逐漸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張振江說,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和英雄主義精神從來都不是空洞無物的存在,而是緊扣時代脈搏的活生生的讀本,「這需要我們挖掘、弘揚、傳承,在這個過程中,緊跟時代腳步的新聞記者有著天然的優勢。」
1993年8月,身為濟南軍區某紅軍團通信連班長的徐洪剛,以勇鬥歹徒的軍人英雄形象受到廣泛關注。在參加採訪中,張振江從徐洪剛受到億萬人民群眾的追捧熱議中受到觸動和啟迪,向新聞界老師求教,最後把新聞點打在人們對英雄的崇敬上,通訊題目為《人們崇尚這顆「星」》,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新聞與報紙摘要」欄目分上下篇連續播出,打響了在中央媒體宣傳的「第一炮」,引起強烈反響,一舉打造出這位時代英雄的品牌。
像追蹤時代英雄徐洪剛一樣,張振江此後奉命梳理總結了一系列名揚全國全軍的重大典型,某通信連指導員房萍的帶兵方法,就是其中一例。「我們歷時兩個月採訪調研,形成了近10萬字的《陽光帶兵36法》,此書曾印發全軍和武警部隊學習,樹立了新時期基層帶兵人的榜樣,房萍也光榮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成為廣為人知的帶兵模範。」
多媒體聯動
豐富軍營文化
在擔任原濟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期間,正值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的重要時期,根據時任軍區領導點題,張振江帶領創作團隊歷經兩年多奮力拼搏,製作了中國首部軍旅題材動漫連續劇《聰明的順溜》。該劇曾與《大魚海棠》《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等一起榮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第三屆動漫獎,在動漫迷心目中影響廣泛。
張振江表示,軍旅題材動漫連續劇《聰明的順溜》的製作,是多媒體聯動豐富軍營文化的嘗試,「順溜這個動漫形象,最早出現在我們前衛報『聰明的順溜』專欄,順溜定位於一個機智勇敢、精於計算、擅長靈機一動的偵察兵。順溜會出入於高科技信息化戰場,出入於反間諜高智商對抗的『智鬥』現場,順溜通過自己的故事為讀者出題,形成互動。」
報紙專欄《聰明的順溜》很快在部隊官兵中引起廣泛影響,談順溜、幫順溜答題成為部隊官兵的熱門話題。在報紙專欄《聰明的順溜》之後,張振江組織相繼推出書籍《聰明的順溜》,接著受命與動漫公司、文化團體聯手打造出中國首部軍旅題材動漫連續劇《聰明的順溜》。
張振江還與軍區機關、部隊一起,聯手電影製片廠,組織了大型現實軍事題材故事片《目標戰》的拍攝。張振江說,《目標戰》的上映,真實再現了解放軍正在實踐的戰法、理論,這是多年來電影作品裡未有過的,「即使是《地雷戰》《地道戰》,也是在戰法實踐多年後才搬上大銀幕的。《目標戰》是解放軍作戰理論、實兵演練的現在進行時,該片的拍攝是實兵實彈實戰實爆,是解放軍實兵演練的『直播』,因而備受關注。」
張振江任宣傳部長,分管著理論、宣傳、教育、文化等幾大塊工作,緊張繁忙之中,他致力強軍文化、紅色文化、媒體文化的研究傳播,其間軍區有3部作品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一批骨幹人才施展了拳腳,為此,軍區還專門召開會議予以表彰。每當談起軍區部隊宣傳文化工作取得的成果,張振江總是說,這是大家的共同創作,這是官兵的集體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