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莎
圖片來源/網絡
來自/貴州衛視歷史上的今天
1948年1月30日,被譽為印度「國父」和「聖雄」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在他新德裡的比拉寓所前被槍殺。備受印度人民愛戴的甘地,為何會被暴徒如此殘忍的殺害呢?又是誰向他舉起了罪惡的槍口呢?
今天,我們將通過一組編碼「1、18、3」,來為您揭開甘地被刺背後的真相。
這裡的「1」指的是
「甘地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賦予的一種特殊身份——大英帝國屬民。」
因為當時的印度早已被併入日不落帝國的全球版圖。為了擺脫這種身份的束縛,甘地成為印度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領袖,甚至為此慘死於槍口之下。
可是,年少時的甘地,曾經不顧家人的反對,執意前往英國生活學習。那麼,當時的甘地,為何會對「大英帝國屬民」的身份產生認同呢?
(▲年輕時的甘地)
1869年,甘地出生於西印度的一個貴族家庭。1887年,18歲的甘地從中學畢業,異域的文明令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甘地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要遠涉重洋,赴英國倫敦學習法律。面對繁華前衛的倫敦,這位來自貧窮古老國度的少年產生了崇拜,同時也感到了自己的窘迫。深刻的自卑感,讓甘地不得不努力適應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成為一位真正的英國紳士。
1891年,甘地在倫敦大學獲得律師資格後,回到孟買發展自己的律師事業。一天,甘地接到一個案件,請他前往同屬英國殖民地的南非處理一樁合同訴訟案,他欣然答應了。然而,令甘地意想不到的是,這次南非之行,將讓他的人生之路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由於案件審理的需要,在乘輪船到達南非後,甘地搭乘上了前往首都普利托利亞的火車。他身著英式制服,坐在火車的頭等車廂,儼然一位英國紳士。此時,車上有一名白人乘客,對甘地上下打量一番後,鄙夷地走開了。過了一會兒,一名警察找到甘地,要他轉到貨車車廂。甘地拿出車票,想要理論一番,卻被連同行李一起扔到了站臺上。身處異國他鄉的甘地,只能換成馬車繼續前行。沒想到,他竟然遭到了更加粗暴的對待。馬車上的白人領班,不允許甘地坐進車廂,只能坐在駕轅的一邊,甚至對他隨意進行打罵。
南非的經歷讓甘地真切的感受到了印度僑民和當地人所遭受的種族歧視。在這片土地上,甘地開始重新認識「大英帝國屬民」的身份,並對西方文明產生了質疑。直到晚年,甘地都認為,前往南非的旅程,是他一生中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經歷。而此時的甘地,心裡暗暗做了決定,他要放棄律師行業,轉而帶領南非的印度人走上反種族歧視的道路。而南非,成為了他畢生事業開始的地方。
甘地後來的人生,都在為爭取印度獨立,以及解決各種社會問題而奔走呼號。在曠日持久的鬥爭中,他一直都在強調「非暴力」原則,而他個人最重要的一個鬥爭手段就是——絕食。那麼,甘地是如何用絕食來引導印度人民的覺醒呢?
這裡的「18」指的是
「甘地一生當中的18次絕食」
這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甘地一生一共絕食了18次,累計大約165天之多。然而,他人生中第一次踐行絕食,並不是為了鬥爭,而是為了感化幾個犯錯的孩子。
(▲絕食中的甘地)
1913年,當時的甘地正在南非為印度移民的權利作鬥爭。在他管理的定居點裡,有幾個少年之間發生了嚴重的越軌行為。甘地痛心之餘,決定以絕食七天的行為來感化這幾個孩子。他希望採取一些措施贖罪,讓犯錯的人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也體會甘地的悲痛。但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在這一次絕食中,甘地不僅沒有感到不適,甚至意識到自己更為平靜。而且這種方式也可能會喚起他人內心的覺醒。於是,甘地很快開始將絕食的方式引到了更宏大的「非暴力」抗爭事業中。他認為,人性的真諦是愛,對壓迫者也要用愛來感化他們。暴力,只會激起更強烈的仇恨。
真正讓甘地名聲大噪的,是他兩次領導南非的印度人舉行非暴力抵抗運動。
甘地要求殖民當局禁止印度向南非移民的「黑色法案」,並廢除人頭稅。甘地因此幾次被捕入獄,但是印度人罷工的浪潮卻愈演愈烈,迫使殖民當局最終釋放了甘地,允許印度人進入南非。因此,當1915年甘地回到祖國印度時,他已經是威望相當高的社會活動家了。不過,當時的甘地對英帝國還一直充滿幻想。他對正在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換取英國的開恩,讓印度實現獨立。但是,戰後英國對印度人民的統治變本加厲。1919年,阿姆利則市的群眾在市政廣場舉行大規模的和平集會。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警察居然開槍鎮壓,當場打死一千二百人,打傷三千六百人,釀成了印度歷史上著名的阿姆利則慘案。血淋淋的事實讓甘地對英帝國徹底失去了信心,作出了「絕不與殖民者合作」的發言。1920年,國大黨特別會議正式通過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決議及甘地起草的黨綱,甘地在國大黨內的實際領袖地位也因此確立。
從1922年開始,甘地先後領導了三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可是,由於參與鬥爭的群體越來越龐大,要堅持「非暴力」的原則並不容易。因此,為了保證抵抗運動的合法性,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只要鬥爭運動中出現一點兒暴力行為的苗頭時,甘地就會以絕食的行為來喚起同胞的覺醒,扼制事態的發展。而一次又一次絕食導致甘地的健康受到嚴重威脅。但即便如此,他也從不曾放棄爭取印度獨立的決心。
1942年,在印度國內廣大群眾反英情緒高漲的形勢下,甘地提出了英國退出印度的口號,領導印度人民掀起了新一輪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聲勢浩大的全國大罷工爆發,這讓英國人很是頭疼。而二戰後,英國也再沒有能力掌控如此龐大的印度,迫使英國政府不得不同意印度獨立。
1947年8月15日,在經歷了長達三個多世紀的殖民統治後,英國的旗幟終於從印度的土地上降了下來。取而代之的,是印度國會的旗幟。甘地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然而,當所有人都在舉行盛大的慶典時,甘地卻在獨立日當天選擇絕食24小時。這一年,他已經78歲。
那麼,接下來,等待甘地的又將是什麼呢
這裡的「3」指的是
「三聲槍響」
三聲槍響過後,甘地倒在了血泊之中。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甘地被人攙扶著去參加活動)
甘地的思想在印度乃至全世界贏得了許多人的擁護,但殊不知,一場以他為目標的暗殺行動正在悄悄進行。
1948年1月30日傍晚時分,在印度新德裡比拉寓所的草坪上,消瘦黝黑的甘地,身著白色亞麻罩衣,在旁人的攙扶下,緩步向露天場地前行。這時,在混亂的人群中,一個年輕人用力擠到甘地身邊,迅速地彎下腰去,仿佛要按古老的習慣從老人的草鞋上拂去塵土,以表尊敬和恭順。有那麼一瞬間,他跪在老人腳前凝然不動,好像在思考些什麼。突然,他飛快站起,從懷裡掏出一把手槍,對準甘地的胸口,連射三槍!甘地捂住胸口,身上的白色罩衣被染成了鮮紅色。他嘴裡吶吶自語:
「請寬恕這個可憐的人吧!」隨之倒在血泊之中,不幸身亡,終年79歲。」
甘地遇刺的噩耗迅速傳遍全國,印度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1月31日,印度為甘地舉行了國葬,200萬市民自發形成了一支送殯隊伍。
(▲甘地遺體火化現場)
「聖雄」甘地,因一種「大英帝國屬民」的殖民身份,走上了反種族歧視的革命道路。他一生經歷18次絕食,領導了三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他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印度最終迎來了獨立。遺憾的是,在罪惡的三聲槍響後,這位老人倒在了血泊之中,結束了他偉大的一生。甘地影響了整整一代印度人,而他所創立的獨特思想體系,更是深入影響到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學等各個方面。
歷史上的今天,我們明天見~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看今天,讀經典,以史為鑑,知往昔興替。
加入組織,後臺回復「廣納賢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