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馮立:ID自由豬 作品
文:和威
在印鋪的上一篇攝影師採訪中,焦健說他的攝影之路始於一個叫fotoyard的網站,看到這裡我腦海中一大段消失已久的記憶突然被喚醒了。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都會熟練的用鍵盤敲入www.fotoyard.com這個網址,這是我能夠直接用鍵盤敲出為數不多的網址,那時候我有一臺日本製造的二手17英寸特麗瓏管顯示器,我至今都認為用那臺顯示器在fotoyard上看到的一些照片擁有全世界最美秒的質感。
在fotoyard上瀏覽照片很簡單,首頁棕灰色的網站背景上是一大四小的作品推薦,點擊作品就會進入一個「影展」,照片以幻燈片式的形式依次呈現,照片下是作者的前言,再下是留言板,無它。我每次會依次點開首頁的推薦作品,遇到喜歡的我會通讀作品下面的每一字,然後將其中最喜歡的用右鍵保存下來,存放這些照片的文件夾是我硬碟中最重要的兩個文件夾之一,另一個文件夾是每個男人都有的。看完推薦照片之後,我會從首頁下密密麻麻的ID中挑選那些我喜歡的依次打開,比如maleonn、青頭一、shishamo、張二驢、自由豬等很多到現在都記憶猶新的名字,如果遇到我沒見過的照片就會看得格外仔細,就像是在看老朋友的書信,雖然我在這個網站上很少留言,當時也與那些ID並無其他交際。就這樣,我的攝影之路是在這些照片的伴隨下渡過的。
終於在2010年的某天,我的《失眠症》系列陸續拍攝成型,在完成電分之後我迫不及待的將作品上傳到了fotoyard,還矯情的在作品名後用括號標出「未完成小樣」字樣。這組作品被fotoyard的首頁大圖推薦了,這恐怕是我作品發表中最興奮的一次,沒有之一。而直到1年後我帶作品參加平遙攝影節的某天,展廳裡多了一張手寫的紙條,寫著「fotoyard DJ」和一串電話,見面後才終於認識了當時推薦我作品的人,但這次見面之後就再未聯繫。再之後fotoyard出現了不定期的無法登陸,這一年似乎所有人都瘋狂的迷戀微博,我也不例外,每天登陸fotoyard也被刷微博代替。也正是因為沒有每天登陸,所以fotoyard究竟是哪天關閉的對我至今都是一個謎,直到今天我都認為fotoyard的無法登陸是一個技術問題,也許,明天就能打開了.
2010年8月22日fotoyard首頁截圖
和威 :ID hewei0064
印鋪創始人、攝影藝術家,代表作《失眠症》、《小宇宙》等。
fotoyard這個頗具傳奇意義的網站,曾是中國新銳攝影師的陣地,與之在攝影圈中地位相反的是,fotoyard運營始終異常低調,就像很多人並不清楚fotoyard是何時開始一樣,網站的停運也始終是個謎。帶著很多疑問,我找到fotoyard的創辦人之一「DJ右腳」。起初我很傳統的用電子郵件發過去一些問題,希望得到他的回覆,但過了兩天他說這些問題都太嚴肅了,他怕這樣的回答容易產生誤解。於是就有了下面的這段對談。DJ=DJ右腳
HW=和威
HW
說說fotoyard的誕生背景吧,包括fotoyard的幕後團隊。
DJ
fotoyard的出現,泛泛來說是無為之為的產物。
剛開始我們完全不知道成形後會是什麼樣,而且2003之前的網絡環境和今天也大不相同。
我只是fotoyard合伙人之一,主要發起人是老葉,在fotoyard網站上ID是protrek/村長,另一個合伙人是shishamo。
當時老葉在做國際貿易,我是做建築設計和室內設計,shishamo在紐約,從事廣告業,之後去了舊金山。做網站之前,shishamo已經積累了相當數量的作品,之後出版的《照面》是其中一部分。
fotoyard初創時一個明確的原則是:這個網站(之後註冊了公司)是非盈利的。
protrek & DJ
HW
這點很關鍵。基於什麼原因想到做這個網站?最初怎麼運作的?
DJ
protrek出資並牽頭,我負責網頁設計和對外發布消息,shishamo主管後臺選片,這些是初創時期的大致設想,從網站命名,fotoyard直意是玩攝影(朋友)的後院,看得出最初是作為一群同好自己交流的空間為主。
當時網絡上攝影人群較活躍的是新浪攝影論壇,之後由於種種原因,由新浪分流出部分網友,撐起一個"江湖色",是泡網下的一個板塊。另一個分支,攝影無忌,也是新浪攝影論壇的網友xitek啟建的。網絡上的影像交流,都會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網友在線要麼熱絡,要麼口水戰不斷,而真正安靜交流影像的網站,當時鮮見。
HW
是的,大多數攝影社區都很嘈雜,現在也是如此。
DJ
所以當時我們幾個(包括後期未參與的福州和常州的兩位老新浪網友)慢慢有了想法——自己弄一個可以安靜交流的空間,同時創造了一個單詞做域名:fotoyard
HW
這是哪年的決定?
DJ
2002年下半年聊得比較多,03年春天,這個想法慢慢付諸實施,然後有了網站的雛形。
fotoyard網站設計稿
HW
網站是何時正式上線的?最初的用戶是怎麼召集的?
DJ
2003年春網站就上線了,開放的。2004年正式對外發布。因為經歷了一些事情,有媒體發了新聞,現在看來對那時候的攝影界還是蠻有意義的。最初的用戶基本都是自發註冊登錄的。
HW
這個有意義的事情能簡單說兩句嗎?
DJ
就是挑選網友作品直接參展境外攝影博覽會,並積累了一些專業影像尺幅、裝裱、材質、籤名及作品限量等等的經驗,讓國內很多攝影師開始了解如何製作專業的收藏級作品。
HW
最初的網站架構是怎樣的?
DJ
現在看來,最初的網站模式類似日後大家熟悉的blog,只是fotoyard以影像為主要內容。
每個用戶擁有自己獨立的二級域名。前臺展示內容除了首頁由管理員完成,用戶個人頁面作品展示及幻燈編輯由網民自行完成。
fotoyard網站設計稿
HW
網站的開始是有很多專業攝影玩家參與的?
DJ
這個不清楚,當時網絡上還沒有實名制一說。
開放的註冊和會員自動生成方式,讓大家都沒有任何心理壓力,即使已經成名的攝影師,也可以很放鬆在其中發布作品、和網友交流。
HW
其實我作為用戶會很喜歡你們的網站結構,這種結構就不太可能顯得很熱鬧,而會專注看作品。
DJ
沒錯,不受幹擾地關注作品是頁面設計主要考慮的點。在之後編輯的《大象》版面上也延續了這一點。所有文字介紹、名字都不對作品形成幹擾,當你需要了解時,文字就在那裡,但頁面或版面上的主角絕對是圖片。
2006年fotoyard出版攝影集《大象》
HW
我能感覺到的是作品高於作者。
DJ
嗯,因為網站的選片是完全基於圖片本身,最初完全不知道圖片背後的攝影師是什麼人。
通過試運行階段,我們邀請了幾位自身作品和評論兼具一定水準的會員用戶,當然主要是有比較明顯的個人態度,來擔任網站後臺輪值選片人,這是無償的。這些會員都很用心、負責,每個人都持續了較長的一段輪值選片工作。
HW
你們做了哪些主動的推廣方式讓攝影人知道fotoyard?
DJ
沒有做過推廣,而且考慮到網站的純粹性,fotoyard也一直不接受任何付費廣告。
HW
沒有廣告這點很明確。
DJ
這裡我想提一下最初我們對攝影人群的理解,100個攝影人往往會有101個想法,眾口難調幾乎是最鮮明的特質,無論愛好者還是專業從業人員,但凡端相機的都有自己想法。這個認知,也是我們花大量時間討論、論證網絡結構的主要原因。一些已成名攝影人可以不顯形的方式加入,並玩得自在,都是得益於網絡結構。
HW
現在看這些工作很有意義,也是形成fotoyard後來風格的主要原因。
DJ
是的,做好純粹的攝影人服務平臺,唯圖片展示為主要功能,安靜深入交流,就是fotoyard網站的實質。
老葉比較多的考慮各種可能性,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客戶體驗,我負責執行,出設計方案後再討論、修改。當時還有一個我覺得非常重要的角色,非攝影人,就是我們的網絡工程師JACK。他沒有在網站發過照片或參與管理,只是接收我們提出的各種想法,很多是當時網絡上尚未出現過的,然後交由JACK一個人去考慮技術問題,除了經由felix-tian(fotoyard會員)推薦購買過美國的一個圖片幻燈播放程序以外,其他主要技術問題都是JACK一個人解決。
(關於fotoyard訪問速度的補充:經與工程師核實,網速問題主要是託管機房業務日漸飽滿所致。起先答應我們儘量在同一機架少放其他伺服器,對fotoyard沒有帶寬設限。之後機房內伺服器基本放滿,帶寬平分。關鍵是發生這個情況時未及時通知我們,以致網站後期網速不能滿足使用。)
HW
fotoyard一共運營了幾年?
DJ
2003年3、4月開始,到2013年年底,14年春節前。
2009年7月6日fotoyard首頁截圖
2009年4月19日fotoyard首頁截圖
HW
說說會員制度和推薦制度,還有首頁用戶排名。
DJ
剛剛提到網絡結構,只要經註冊成為fotoyard用戶,就可以自由發圖。經後臺當值推薦人推薦過一次,系統即自動將該ID生成普通會員,經一次大圖推薦,即為高級會員。
後臺當值推薦人的權限是完全獨立的,當天誰值班,有權作任何推薦,其他人不得幹預。
如果一定要說首頁推薦標準的話,那就是當值推薦人認為是好作品即可。首頁的ID排序也是自動的,按該用戶個人空間點擊量。(網站暫停前排名第一的ID,工程師推測可能用了點擊計數程序,或許他比較在意這個排名。正常的個人空間被瀏覽點擊,排名靠前的有maleonn,shishamo,絕色臺北等,遺憾的是臺北MM在07年已經離開我們了。)
2009年5月31日fotoyard首頁截圖
2009年3月9日fotoyard首頁截圖
2009年2月9日fotoyard首頁截圖
2009年3月28日fotoyard首頁截圖
紀念「絕色臺北」的頁面
HW
你剛剛說,當值推薦人都是你們的高級會員,大概有過多少推薦人?
DJ
我們邀請過的會員有BNE,自由豬,felix-tian,badman,還有其他的,一時想不起來了。馬良作為較早的高級會員,協助過我們很多工作,包括網站改版、測試等。浙江攝影出版社的葛衛衛老師也給過我們很多建議。
HW
嗯嗯,馬良幾乎也是伴隨fotoyard出道的吧?
DJ
是的,至少在攝影方面,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當時經常在杭州聚,拍草船借箭系列作品的時候他同時在做短片導演,之後其中一幅作品在香港拍賣出單幅高價時,所有人聽到消息都很興奮,這種能量持續了蠻久,也激勵了不少fotoyard網友。
HW
你們跟站內的這些攝影師關係如何?這些攝影師很多現在都是知名藝術家,你們想過fotoyard對中國攝影的影響嗎?
DJ
作為幕後工作者與攝影師的實際關係並不是很近,2005年以後,有幾次自駕遊,和河南、北京的網友有過接觸,還有某幾屆平遙展。那時候攝影人在平遙參展的比較多,我們不是每屆去,2006年shishamo回國,帶了一個舊金山的影展,我負責國內對接,在北京電影學院和平遙展分別有展出。借這個機會,和許多會員、網友聚會了一下。
關於fotoyard對中國攝影的影響,這個提得有點大。我只能說說個人感受,網站的頂峰期大約就是3、4年,那段時間的好作品的湧現和攝影人多元的想法比較讓人興奮。除了上面提到馬良的作品在香港拍出高價,另一個讓我記憶深刻的點是收到駱丹的318國道拍攝計劃,那個晚上讓我亢奮到徹底失眠,而後興奮轉成期待,直到在當年的平遙展上看到樣片。
HW
能看出來無為而治是你們自始至終的態度。
DJ
也許吧。所以我看到你的第一封提問郵件比較正式的問題時,我也不知道怎麼回答,只好告訴你一些過程、故事。
HW
關於結束,這點我一直有疑問,既然是一個無為而治,又是非盈利目的,那暫停的原因又是什麼。
DJ
原因是綜合的,其中一個比較無聊的原因,和網絡監管有關。
HW
這和網速事件一樣,是讓人無奈的事情。
DJ
當然我們有一些責任.事實上每天值班的人員,除了選片,還要留意一些比較敏感的內容。因為有些圖片(包括文字)一經網絡監管部門發現並認為違規,伺服器會被封,還要罰款。另外,中間有一段時間,大量的淘寶賣家在fotoyard存圖做連結,以致伺服器數據短時間內成倍增長,遠超出預期,近乎崩盤。期間幾次硬碟擴容,也更換過伺服器。
HW
這些問題是陸續發生的吧?
DJ
是陸續發生的,網絡攻擊也時常發生。
HW
這些問題導致網站的維護工作量大大增加是你們決定暫停的主要原因嗎?
DJ
不完全是。各種問題的纏繞,還有天意吧.天時地利人和,緣起緣落.
HW
fotoyard具體暫停的日期是什麼時候,我印象中有一段時間總是斷斷續續的打不開。但具體什麼時候暫停的我一直搞不清楚。
DJ
2013年底,14年春節前。
HW
關於fotoyard的暫停,後來也沒有正式的宣布過什麼吧?
DJ
沒有。
HW
其實我覺得在2013年那兩年網絡逐漸在開始形成新的布局,新浪微博為界限。
DJ
嗯,可能是因為這種轉變會帶來某種失落感,我個人至今沒有註冊過任何微博。
HW
對於fotoyard暫停還是很可惜的。
DJ
可惜,也不可惜.到今天手機功能的急速放大,很難說堅持下來是尷尬還是怎樣
上個月平深從廣州來上海,還有杭州的旺財,我們在一起聊天,經常聊到影像的話題。因平深發起了fotoyard微信群,我跟他說,我看到群裡這些熟悉ID的感動之情沒法言傳。
早在2006年,平遙展期間,凡是遇到fotoyard會員,我會有莫名的親近感,表現得比較熱情,有時弄得人家倒覺得奇怪,事實上我也是個慢熱型的,正是因為每天面對這些名字,於我而言,這些虛擬空間的網名實在太熟悉了,而這種現實空間以外的感情是無法言說的.
fotoyard共有近3萬的活躍攝影師用戶,我們分別找到了maleonn、張二驢、平深、圖謀不軌,邀請他們寫一段自己與fotoyard的故事,希望這些文字能勾起你我那些曾經的記憶。馬良:ID maleonn
藝術家、木偶劇導演
馬良作品
我是在fotoyard度過了我攝影生涯的青春期,在我看來青春就是最美的,乾淨簡單,直接,只屬於青春的不成熟但滾燙的直覺是鋒芒,眼中釘肉中刺一般讓人無法忽視,坐立不安,必須要一吐為快。
10年過去,兄弟我今年也四十多歲了,已經在攝影這件事兒上有了遲暮倦意,回頭再看,無論是我自己還是我在fotoyard認識的攝影師朋友們,誰都沒有走多遠,不及當時那兩三年金風玉露一相逢時,相互的激勵下,各自在短短時間裡的獲得。
網際網路這件事在我生活裡發生過的最大的奇蹟,就是在fotoyard上應驗的。我認為那裡展現過一個中國新攝影的青春時代,雖然和中國的很多事物一樣稍縱即逝,但的確是存在過,尤其比之於現在我所看到的作者攝影發展,更顯得其時其地的蓬勃和可貴。
網際網路新媒體的繼續發展湮沒了曾經的那個攝影的瓦崗寨,也模糊了一個個作者之間的不同色彩,攝影裡的一切都混沌和老氣橫秋起來,加之攝影方式的改變,圖像本身在我們生活裡的位置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而所有的創作都是在一個流動的背景前上演的,當時的圖像如今看來已經蒼白,但新的秩序也並沒有建立,至少我沒看到,世界範圍裡都是。
我自己才華有限,趣致又太多,十年攝影惜無所成,也不想抱守自圓,與厭倦為伍,故暫停攝影,這幾年在做木偶和戲劇嘗試,無論如何只想繼續創作,唯望不負人生之限。
攝影之外,我最懷念的是當時我窮困潦倒,四處訪友混飯吃,靠的都是在foroyard上建立的朋友圈,每到一處都有江湖的兄弟接應,實在是曾經落拓生涯裡最美好的回憶了。謝謝創立了fotoyard的老葉和右腳周密幾位師長,當時一個旁門左道者得以活下來,並走到今天。也謝謝各位曾經在fotoyard相濡以沫的老朋友們,前路還長,我們都還是會拍照的,相信還會再見,無論fotoyard還是別的什麼去處,山水必有重逢時,十裡春風入畫來。
張曉:ID 張二驢
攝影藝術家,代表作《海岸線》、《他們》等
張曉作品
fotoyard影響了一代中國攝影師,它的地位我認為是可以寫入中國攝影史的。
在那樣一個網絡剛剛興起的年代,它給中國攝影師提供了一個最好的交流平臺和展示窗口,從網站設計到交流方式,以及純粹的非盈利模式,都是獨一無二的。
只是我們再也回不去那個時代了,不僅僅是因為網站無法打開。
僅此紀念。
馮嘉傑:ID 平深
時尚攝影師,職業藝術家
平深作品
那天我在酒吧喝著悶酒,微信裡和圖謀不軌和二驢聊起來說我們應該建一個fotoyard的微信群。後來右腳說我建這個群簡直是扔了一個石灰到湖裡。其實對於我來說,那天建立了群的時候當天晚上就加了好多人,好多熟悉得ID我就已經高興得給自己點了一杯 old fashion。
其實對我來說fotoyard的確是一杯足量old fashion。 我在fotoyard認識了我很喜歡的其中一位女朋友(故事就不給大家扯了)。但是我們一起聊攝影,聊到了在一起。也和好多兄弟一起聊攝影,當然素未謀面。後來右腳跟我說他對我們這些ID都有一種很熟悉和親切的感,因為他每天都在看著我們這些ID在拼命的發圖在底下留言。我曾經很在意好幾個ID在我的照片底下的留言,寫得十分透徹讓我受教頗深。
06年我見到了在拍攝318途中的駱丹,還有老葉,右腳,馬良,周密。因為fotoyard我幾乎做了職業藝術家,希望靠攝影過活。當然在這之前我是個商業攝影師,後來我在上海拍攝SM項目。沒有錢了,住在了馬良家。然後繼續拍攝,fotoyard的好多兄弟給過我很多幫助,後來項目完成了。依然是發在哪裡都會被封,除了fotoyard。
這些都是那天我喝著那邊old fashion的時候的一瞬間的觸感,各種甜蜜心酸,2006我因為fotoyard有了我人生第一次展覽,改變了我的攝影生涯,整整9年。2015我可以為fotoyard幹一杯。
王建新:ID 圖謀不軌
職業攝影師
圖謀不軌作品
我是2004年從哈爾濱到的上海,想要追尋自己的攝影夢,從閉塞的北方角落城市,來到繁華簇擁的黃浦江畔。還是一臉茫然的異鄉人,偶然機會知道了fotoyard,於是我在這裡找到了一個窗口。
那時網際網路剛剛開始,還沒有現在這麼盛行,但是這條小路上已經步行了很多先驅者,他們在這條剛打開的通道上收集傳播著最新鮮的信息,他們的泳姿吸引了更多的人試探下水,並遊向大海。fotoyard和blog都誕生在那個年代,那是最好的年代,fotoyard為冒險者提供了一個庇護空間,為青春囈語者提供傾訴的教堂,讓流氓有了友誼,讓精神病有了寄託。
fotoyard的開放空間是這大海上的一座航標,又像海景遠方的一座小島,這個小島上到後來,聚集了各種奇怪的生物,有企鵝,有海豹,還有鱷魚,fotoyard就是個奇妙的動物世界。不是嗎,現在國內的中堅攝影藝術家,有幾個沒在fotoyard裡出沒或者埋伏過?
除了fotoyard上的ID,我們很少知道他們的真名,那時還很少有線下的交流,我們是fotoyard虛擬空間裡的另類動物。從未相逢,卻親如兄弟姐妹,我們興奮著,幸福著,創作著。真誠和單純,可能是fotoyard動物們那時最珍貴的品質,後來有了線下交流機會,過去的ID轉換了真身,神秘慢慢消解,直到fotoyard這座小島神秘消失。
又是偶然的機會,我和平深還有二驢說建個fotoyard微信群吧,就這樣,在這塊陸地上,昔日的朋友又相見,我們興奮擁抱寒暄,然後就和所有的微信群一樣了。我知道fotoyard和blog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並且再也回不去了。
fotoyard 首頁推薦會員
DJ在採訪裡說每天面對這些名字,那種現實空間以外的感情是無法言說,其實這也是曾經每一個fotoyard用戶的感受,這些ID看似平凡,但對中國攝影卻意義非凡。在這裡我們用最簡單的方式將這些名字呈現出來以紀念那個時代,並結束這篇文章。
shishamo土匪
煢影
鳴謝:DJ右腳、自由豬、maleonn、張二驢、平深、一條名叫旺財的狗,以及更多未曾謀面的朋友,正是因為你們這篇文章才得以成型。